哲学-中观庄严102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11-140,34-96课,含九个小结)+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己一、略说无过之理(143+144,97课)+己二、广说彼义
己一、略说无过之理=庚一、能推翻辩方观点(143,97课)+庚二、无以反驳之理(144,97课)
己二、广说彼义=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97-109课)+庚二、遣除于世俗之诤论
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辛一、远离四边之胜义中无有承认之理+辛二、遣除于彼之诤论
辛一、远离四边之胜义中无有承认之理=壬一、宣说具有承认之相似胜义(149+150,97+98课)+壬二、宣说远离一切承认之真实胜义
壬一、宣说具有承认之相似胜义=癸一、以教理成立(149,97课)+癸二、彼之名义(150,98课)
壬二、宣说远离一切承认之真实胜义=癸一、略说(152,98课)+癸二、广说
癸二、广说=子一、说明胜义超离言思之境(154,99-102课)+子二、说明言思是世俗之行境(155,102课)
154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子一、说明胜义超离言思之境:
生等无有故,无生等亦无,彼体已遮故,彼词不容有。既无所破境,则无正破因。
155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子二、说明言思是世俗之行境:
若依分别念,成俗非真实。
2、胜义谛当中不存在任何法,无法依靠语言、行为、思维等来表示,已经远离内在意识之言说与外在语言之言说二者。佛陀不存在,佛陀所宣说的教言不存在,所宣说的对境——帝释天等也是不存在的。
身语意所表示的一切境界,在众生面前只是世俗谛而已。
3、对方观点:意识毕竟是一种心识,而言说需要依靠身口意当中的口来进行,所谓的意识又如何能够言说呢?
《三摩地王经》教证:当帝释天欲求某法时,佛陀未依靠语言和身体行为来表示,而是通过意识加持为其说法,帝释天也依此获得法义。弥勒菩萨心中浮现一偈颂,想要以此提出问题时,佛陀也是通过智慧对其进行回答。因此,佛陀不仅通过语言宣说、用身体表示佛法的道理,同时也可以通过意识加持使他人了知法义。
4、《大涅槃经》教证:善男子弥勒,超离有无、非有非无之境界,一切声闻、缘觉无法揣度。
真正的胜义谛是超越有无、非有非无的一种深奥境界,对于这样的境界,不要说普通凡夫人,就连证悟了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的声闻和缘觉也不可能完全通达。
5、《圣等持经》教证:文殊+世尊“有、无”的争论
世尊在因地曾转生为一个广闻博学之人,当时他与文殊菩萨进行辩论:文殊菩萨说“一切万法是有的”,世尊说“一切万法是没有的”……在“有、无”的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在坚持有的同时,诽谤无的观点;承许无的人也说有的观点不合理,由此造下了对正法毁谤的罪业。他们由于造作口业而下堕,在无数劫中转生于食用铁球的地狱。
从地狱中解脱之后值遇迦叶佛,以前世同行等流果的习气,他们在做僧人时,于迦叶佛面前仍旧对“有、无”的问题争论不休。
当时,迦叶佛针对此问题讲到:诸法之自性不可偏断一者,你们所说的有与无并不符合事实,一切万法的本体并不是有也不是无,为什么呢?万法空性寂灭,你二者所了知仅为表面文字而已,并未通达诸佛所宣说的甚深意义。当时迦叶佛如此宣说以后,对二人又讲到:对于这样的意义,你们如盲如聋,怎么会理解、领会如此甚深之义呢?
听到这番话后,他们二人在寂静处精进禅修七日,从而通达一切万法本体既非有也非无、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之义。
6、耽著字面
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说一切法有,不知道是以何种方式存在;说一切法无有,也不知道是以何种方式不存在,全部耽著在字面上。
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萨因地一起辩论的过程中,也是造下罪业而堕入恶趣,后来在迦叶佛前证悟了空性意义,并且显现在因地时经过一地、二地……乃至成为七地菩萨、八地菩萨,循序而进。
7、最好福报
在抉择见解时首先抉择中观应成派的空性见解,并在自己修行的过程中,也是入定于既非有也非无的现空双运、离一切戏论的中观境界当中,这就是我们的福报,是最好不过的。
对于自己的见解,一方面应该对照殊胜的教证来印证;另一方面,最关键就是要通过闻思以及各种理证再三调伏自己的内心,通达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境界,而这样的境界应该与圣教所说的内容相应。
8、自宗宁玛巴
我们自宗却能远离偏堕而修持、弘扬如来的正道,真是太有福气了。”的确,自宗宁玛巴是非常殊胜的。见解方面,完全按照六庄严传下来的教义进行抉择;所修持的也是普贤如来传下来的无上密法,全部都是释迦牟尼佛亲口传下来的具有无比加持的究竟法要;这样的如来教言,直接宣说就可以了,能够遇到如此甚深的教言真的是非常荣幸!
从密法方面,我们已经遇到了全知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传下来的真正普贤如来的心髓;从显宗方面,不论因明还是《现观庄严论》、《中观六论》,真正龙猛菩萨和月称论师所传下来的教言已经传给我们。
学习《定解宝灯论》时,从我本人来讲,这种感触是非常强烈的,只不过自己表达能力比较差,内心所想的很多话说不出来。我自己内心始终认为:能够遇到这样的教言确实非常荣幸!我自己认为现在得到的法是千真万确、至高无上之法,最关键就要看自己能不能串习,这一点完全依赖于自己。如果对所得到的法不去修持,恐怕再多的法也只不过是听个传承而已,没有多大作用。
9、龙猛菩萨的教证
龙猛菩萨是中观宗的创始者,对于这些教证各宗都会认可的。正如龙猛菩萨所说:有不是最究竟的见解,无也不是最究竟的见解。
《中论》教证1: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因有有法故,有坏名为无。OR法若无自性,云何有他性?自性于他性,亦名为他性。
一切有实法本来即无有自性,根本不能成立;有实法既然无有,所谓的无实法又如何成立呢?实际上,只要是有实法就会出现一种坏灭的过程,只是坏灭后的他法称为无而已。本来存在的法已经不存在了,这一无有之法是依靠有而转变来的,因此可以称之为异转物。
《中论·观六种品》教证2: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
智慧浅薄之人见到诸法的过程中,如果认为成有或者无有都不合理,这种人根本不能见到灭尽一切见的最快乐、最安乐之解脱法。因此,如果对有或者无产生执著,就根本不可能照见远离一切邪见的大空性。
《中论·观有无品》教证3: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
如果认为必定存在就已经堕入常边,如果认为决定不存在则已堕入断边,所以,具有智慧之人根本不会耽著有或者无的边,相续中所具有的应该是远离一切有无相状的真实见解。
《中论·观有无品》教证4: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如果有些人见到有、无,或者见到自性、他性,则这种人根本不能见到佛法之真义。
《中论·观我法品》教证5: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所谓的佛法就是这样的,“一切实”,相当于初转所讲的教义,一切有实法是存在的。“非实”,为了打破凡夫相续中的强烈执著,宣讲了一切法并非实有的教义。“亦实亦非实”,了知一切法均为空性后,若对此耽执不舍也不合理,于是在中根者面前宣说二谛,也即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的道理。“非实非非实”,在最利根者面前,所谓的实有和非实有全部不存在。到最后所有的见解全部推翻,这就是所谓的佛法。
《四百论》教证: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佛陀在不同根基的三种众生面前,分别宣说了空性、显现和空性二者以及空性和显现全部遮破的见解;或者说,首先在钝根者前将一切法抉择为无,其次在中根者面前抉择为有无二者,最后在真正利根者面前宣说了远离有无等一切边的究竟离戏见解。
《中论》教证6: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因为一切法皆为空性的原因,世间中的万事万物才有机会可以显现,如同镜子里面是空的缘故,山河大地等一切影像都可以显现;如果不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世间上的万事万物也就不可能产生任何动摇,不会有任何变化了。
如果一切法是不空的,由于只能显现一法,也就不会产生不同的眼识。比如同一个人,我认为这个人相貌庄严,另一个人则认为他长相丑陋,还有一个人对他没什么感觉,正因为是空性的,不同的人才对其产生了不同的眼识。
《中论》教证7: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大尊者释迦牟尼佛宣说空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使众生远离一切实有的见解,如果有人执著空性见,即使佛陀亲自现前也无法度化他。
《中论》教证8: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
业和烦恼并非实有存在,若能证悟空性,诸如此类的一切戏论都会灭尽。
《中论》教证9: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
一切诸法的实相,是已经遮断一切分别心和言语、行为的境界。为什么呢?一切诸法的本体即是无生无灭的,其法性等同于涅槃,并非言语、行为和分别念所能表达的。
《中论》教证10: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则名真如相。
真如法界的五种特点:“自知不随他”,究竟胜义的境界唯一通过自己才能了知,并不是依靠他人的语言文字可以了知的;“寂灭”,是远离四种边的寂灭;“无戏论”,一切有无是非的语言戏论全部无有;“无异”也即平等之意;“无分别”是指有境心识方面无有任何分别。
10、《六十正理论》教证:许诸法缘生,犹如水中月,非真亦非无,不由他见夺。
一切诸法因缘而产生,就像水中月影一样,其本体既不是真正实有存在,也并非不存在。因此,有是一边、无也是一边,任何人如果通达这一道理,其见解不会被他人所夺,是相当可靠的。
11、如来藏
如来藏的“有”并不是凡夫分别念中存在的一种有,所谓因果的存在,只是名言中假立存在的,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存在。在中观的逻辑推理面前,一切万法都如幻如梦,包括如来藏也如幻如梦,这在很多大乘经典中讲得非常清楚。如果没有这样理解,外道的常我与如来藏也就无法区分了。实际上,外道所说的常我是一切万物产生的因,是万物的创造者,他是一种常有之法,与内道所说的如来藏具有本质上的差别。
12、《六十正理论》教证1:一切常有者,非常非无常,常无常依性,其性岂能有。
一切常有之法和非常有之法全部都是无有的,如果一切常有或者无常之法存在,所谓的常和无常就必须依靠一种性质,其本体才可以存在,但是,这种性质难道能够存在吗?
《六十正理论》教证2:诸凡所说法,当知体性空,所谓空亦空,如是无不空。
凡是世间当中的一切法,其体性当下皆空,所谓空性的本体也是空的,无有一个不空之法。
13、言思是世俗之行境:若依分别念,成俗非真实。
如果成为分别念的对境,就已经成为世俗谛,而不是真实胜义谛了。
14、众生所熏习
将本来不存在的法执著为存在:“我”从未存在过,人们却执著“我”存在;本来不清净的法执著为清净;本是非常有的法执著为常有;本是痛苦的法执著为快乐。
对方观点:单空、无生等言词非常合理。
虽然在胜义中一切万法都是不存在的,真正的胜义谛也是超离一切语言的境界,但是众生久经熏习的缘故,依靠自己的分别念认为这些法是存在的、那些法是不存在的,于是整天忙忙碌碌地对其进行遮破和建立,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争论。
正因为如此,运用无生、单空等词句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认为梦中的大象不存在、白天的大象存在,被诸如此类的众多分别妄念所束缚,为了解决所有的痛苦和问题,才广泛宣说了一切法不存在的空性,这就是真实的胜义谛。
中观观点:虽然认为无生存在,但这种无生存在的分别念实际并不符合诸法实相,它只是分别念的一种假造而已,除分别念以外,外境当中根本不存在。而所谓的识本身也并非真正实有。
再者说,凡夫众生并未见到诸佛菩萨所见到的那一真实对境,反而认为对境是单空的、实有的,这完全不符合诸法的实相。一切分别心的行境全部是增益本体的一种世俗之法,将本不存在的法认为存在,本来存在的法认为不存在。
比如柱子的本体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只有见到这一点,才是真正见到了柱子的真正实相,但我未见到这一点,反而认为柱子是单空的、实有的,这完全不符合柱子的实相。我认为柱子是单空的,单空本来是不存在的,我却认为它是存在的。建立了柱子的本体是单空之法,这完全是分别念在作怪,实际根本不符合柱子的实相本体。
16、义总相+语言总相
我们说檀香木或者树木时,会在脑海中出现树木这种概念,也叫做义总相,但义总相是不是真正的树木呢?肯定不是,它只不过是一种概念而已;然后我口中说出“树木”,这是一种语言的总相,它能不能代表树木呢?也不能,它只不过是一个能表示的语言总相而已。
所以,一切万法的本性是无生也好、单空也好,或者所谓的双运、真实等,即使运用很多很多的名词,实际上,如果没有真正通达其本体,这类名词也都是一种假相,并未触及它的真正实相。从言语角度来说,所谓的“离戏”已经是非常高的了,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语言,如果没有通达离戏所表示的内容,即使说一百、一千、一亿遍,对于自他来说都没有实际的意义。所以,依靠分别念不论想一切法的本体是有、是无,都不可能想出万法的真正实相;依靠语言无论如何宣说也说不出万法的真正实相,所谓的语言文字只能大概表达一下,仅此而已。
17、词义相
一切诸法虽然是缘起、无实、缘起无实双运、离戏,但仅仅生起缘它的一种词义相,并不代表证悟了实相。比如我们说柱子是缘起的,如此宣说对不对呢?是对的。但这仅仅是缘柱子说出的一种语言,以此能否代表我已经证悟空性呢?不能代表。然后我心里想:这个柱子是缘起、是无实、是离戏……。能不能代表我已经证悟柱子的真正本体呢?也不能。
想要真实体验法界,必须到一地菩萨以上,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时候,对缘起空性所表示的意义也只是一种相似的体验和认知,这一点在凡夫位应该可以做到。当然,像一地菩萨那样,真正通达缘起、离戏的意义,产生真正的无分别智慧,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18、无遮
无遮是什么意思呢?一切诸法是空性的同时,其本体可以显现,也即存在一种现空双运的机会。现即是空、空即是现,除柱子以外不必另外寻找一个法与空性双运——柱子的本体即是空性、空性当中可以显现,这就叫做现空双运。这样的境界并不是普通凡夫众生所能证悟的。
但是说一切法非实有或者如来藏的本体存在、非以名言空等,便是一种非遮,如此承许的同时间接已经引出了另外一个法,此法的本体与前面的空法二者相结合,就如同黑白绳子搓在一起一样,不成立为真正的现空双运。
19、法界
万法本来无生无灭,于超离一切戏论的法界中一味一体,无二无别、平等一味就是所谓的法界,也叫做唯一真如。
现空无别离言而住,究竟之义远离一切破立,因此说为离心。
观待所破对境或者观待戏论的角度来讲,所谓的空性也可以有众多分类。实际上,这些空性并非真正异体存在,只不过是以有法或者以心如此安立而已。由于并未超离二法或者世俗的自性,因此不含有法界等性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