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101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11-140,34-96课,含九个小结)+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己一、略说无过之理(143+144,97课)+己二、广说彼义
己一、略说无过之理=庚一、能推翻辩方观点(143,97课)+庚二、无以反驳之理(144,97课)
己二、广说彼义=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97-109课)+庚二、遣除于世俗之诤论
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辛一、远离四边之胜义中无有承认之理+辛二、遣除于彼之诤论
辛一、远离四边之胜义中无有承认之理=壬一、宣说具有承认之相似胜义(149+150,97+98课)+壬二、宣说远离一切承认之真实胜义
壬一、宣说具有承认之相似胜义=癸一、以教理成立(149,97课)+癸二、彼之名义(150,98课)
壬二、宣说远离一切承认之真实胜义=癸一、略说(152,98课)+癸二、广说
癸二、广说=子一、说明胜义超离言思之境(154,99-101课)+子二、说明言思是世俗之行境
154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子一、说明胜义超离言思之境:
生等无有故,无生等亦无,彼体已遮故,彼词不容有。既无所破境,则无正破因。
2、对方观点:大离戏的中观观点或中观境界,在凡夫地时也只是观修而已,实际根本不可能在自相续中生起来。
中观应成观点:在凡夫位,真正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境界虽然不能生起,但是能生起与它相似的无分别境界。在资粮道、加行道时,自相续中可以生起与圣者无分别同分的境界。
抉择真正的中观最究竟见时,千万不能停留在有或者无的一种状态当中,首先从理论上通达这一点以后,再逐渐逐渐修持,即使在凡夫位也可以生起与之同分的离戏境界。
3、对方观点:正因为暂时不能圆满做到这一点,或者说不能真正生起圣者相续中无分别智慧的境界,所以暂时不能舍弃对单空的执著相。
中观应成观点:不可思议的法性并不是分别念的境界,对此一定要在自相续中生起诚信。如果一边思维甚深境界为什么不是寻思的对境,一边却将微妙的智慧行境带入到心识的领域,就已经完全丧失了如来教义的精华要点。
4、对方观点:佛陀、菩萨以及阿罗汉所证悟的空性境界,为什么不是像我这种聪明人的境界呢?我应该可以证悟了达这种甚深境界……。
中观应成观点:如果一边如此思维,一边却说“一切诸法的法性只是单空”,以这种方式,将圣者菩萨以及佛陀的微妙甚深智慧境界,引入到非常渺小的凡夫人分别念的领域。这样一来,已经完全毁坏了释迦牟尼佛最根本、最精髓的教义,为什么呢?佛教所说的不可思议或者远离一切言思的般若空性境界,并不是凡夫人能够直接触及到的。完全依靠你自己的分别念来描述这种境界,这绝对是不合理的。
5、密法的见修行果本来就不太方便公之于众,个别有信心的人精进修持就可以了。
6、《楞伽经》教证1:有之对立无,有亦无对立,是故莫说无,亦不假立有。
所谓的有无二者并不是究竟佛法的境界,从字面来看,有的对立是无,有亦是无的对立,所以,既不要说无有,也不要说假立的有存在。
《楞伽经》教证2:何者皆不生,不将有灭亡,见无世间相,彼无有与无。
一切诸法本来都是无生的,也并不是将“有”灭亡,一切万法本来即是无生无灭的,当你生起见世间无有任何相之境界时,所有的有、无等全部都不存在,远离一切戏论。
7、四种无有:乳无酸奶先前无,酸奶无乳灭后无,兔头无角根本无,牛上无马相互无。
在牛奶阶段无有酸奶,属于先前无;在酸奶阶段,牛奶已经无有,这是灭后无;兔子头上无有角,这是根本无;牛上不存在马则是相互无。
8、对方观点:这四种“无”是相互观待的异转物,并非实有之法。
中观应成观点:从有的角度来讲:对以上四种“无”分别进行分析,从“有”的对立面安立“无”,相当于灭后无或者根本无、相互无。无实法、单空只是有的一种对立而已,所谓的无只不过是一种概念,并非真实存在,如同石女的儿子只是人们假立的一种概念,实际并不存在,仅仅依靠石女儿子的概念、名称代表无而已,兔角等也与之相同。
反过来从无的对立面而言:我们经常认为无观待有是可以的,比如无柱是观待有柱安立的,但柱子已经存在了,不必观待无柱吧……很多人是这样想的,实际上,所谓柱子的产生也是观待无的,怎么观待无呢?因为柱子以前没有产生,现在产生是观待于以前无有之法才产生的。
9、有无互相观待立
有观待无、无观待有,二者互相观待而成立。如果柱子以前就有,现在产生也没有必要,所以,以前没有、现在产生,这才叫做产生或者有。如果本来就有的还要产生,所谓的“生”也就成了无穷无尽。由此可见,有无、有实无实、空不空等,全部是以分别念安立的,根本不是离戏法性的实相,《中观根本慧论》中将有实无实全部安立为有为法的原因也在这里。
10、魔相
一旦获得了无分别智慧以后安住于离戏的境界中,就会远远离开分别妄念动摇的魔地,而踏入佛陀所欢喜之道。什么叫做魔地呢?相续中执著有的分别念,是一种魔的干扰;执著没有的分别念,也是一种魔的干扰。在最究竟的见解中,有无是非全部是一种魔相,并不是真正的实相,当你真正趋入到佛的智慧境界时,一切有无是非的妄念分别全部不会存在。
11、《华严经》教证1佛境界:细微难知大仙道,无念难观非念境,自性寂灭无生灭,敏锐智者方通晓。
佛陀的境界非常细微、难以了达,这就是所谓的大仙道。“大仙道”即指佛道,也就是佛陀所说的中观境界。这样的境界“无念难观”,是特别特别细微的。正因为这种境界非常细微、非常微妙,所以依靠一般凡夫人的分别念难以证得、难以通达。“非念境”,并不是我们分别念的对境。“自性寂灭无生灭”,也即从三个时间来讲,现在自性寂灭,未来无生,过去无灭。“敏锐智者方通晓”,真正具有敏锐智慧的住地菩萨和佛陀,已经完全通达了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其他的不要说普通世间人,甚至梵天、帝释天、仙人等,也难以通达如此甚深殊妙的般若境界。
《华严经》教证2佛境本体:体性空寂尽痛苦,相续解脱同涅槃,无边无中无言说,三世解脱如虚空。
这种空性境界的本体是什么呢?其体性是空性的,远离世俗的各种痛苦,不区分任何相续,与涅槃完全是同体的。它既不存在边际也无有中间,是无有言说的,三世解脱如同无有边际之虚空一般。
12、虚空比喻
很多经典论典中都将佛陀的境界用虚空来比喻,为什么呢?无垢光尊者也说过,从无边的角度将这种境界比喻成虚空,或者从不可思议的角度,说明它并不是单单的一种空性。《法界宝藏论》中把自己的心性比喻成虚空,《直指心性》当中也经常用虚空的比喻来印证自己的这种境界。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心就像针眼里的空隙一样,而真正的法界就如同外面的虚空一样无有边际。
13、大乘最究竟的境界
大乘佛教所说最究竟的境界,不是实有的,也不是单空,而是远离一切言思分别的。为了说明这一境界,最可靠、最有力的当然是佛陀的教言,可以引用大量大乘经典说明。
14、《宝积经》教证:胜义中圣者妙慧与本智前, 所知或所断或所修或所现前之何法亦无容身之地。
“妙慧”指尽所有智,“本智”指如所有智。在胜义当中,佛陀的二种智慧面前,根本不存在“所知”——苦谛、“所断”——集谛、“所修”——道谛,以及所现前的果——灭谛。也就是说,在佛陀最究竟的智慧面前,所谓的四谛也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我们可以毫无畏惧地宣说。
15、《海龙王请问经》教证:前际空性后亦空,生灭住法皆空性,此非有实非无实,是故诸法体性空。
此中所说的“空”是指远离戏论的大空性。前际和后际全部是空性的,生灭住法都是空性的,所谓的现在既不是有实也不是无实,所以说一切诸法的体性本来即是空性的。
16、《慧海请问经》教证:梵天,诸法皆不成立,谓有或无均不许。
佛陀当时告诉梵天:一切诸法都不成立,有也不承许,无也不承许。如果认为单空存在或者单独的无相法存在,就已经违背了佛陀的教言。
17、《现智庄严经》教证:诸知义者不说有,所谓无有亦不说,无答无有词句道,不依汝前敬顶礼。
诸位通达一切教义的智者,根本不可能说最后的境界是有,也不会说最后的境界是无有,既然有也不是、无有也不是,到底是什么样呢?即使如此发问,他也不可能回答,也无有任何可以回答的,因为无论运用哪一种语言来表达,都不可能准确说出这样一种境界。唯有世尊您才能宣说一切万法缘起空性的真相,所以,教证中运用了对佛陀特别恭敬的一种顶礼句。
18、《摄功德宝经》教证1:“设若明明不知而享用色、想、受、思(行)、识蕴,且分别谓此蕴乃空性,然菩萨享用相状而非于无生起信。
对于色受想行识的本体明明不了知,却执著此蕴是空性的这种菩萨,已经执著在四大皆空的空这一层面上,未对远离一切戏论的无生法门生起真正信心并获得证悟。这种人虽然表面上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却始终停留在单空上,只是一个假菩萨,并不是真正的菩萨。无论耽著有实还是无实都不合理。
《摄功德宝经》教证2:何者非有称之无,诸凡愚观作有无,有无二者乃无法,菩萨知此得出离。
对于不存在的法称之为无,比如柱子非有,将非有这一点称之为无或者单空。而诸凡愚却将一切法或者执著为有或者执著为无,但实际上,无论有还是无都不存在,所谓的单空也是一种分别念和语言的对境。任何菩萨了知了这一道理,便可以从一切见中得以出离。通过这一教证可以表明,依靠断除有无二边的智慧度,完全能出离世间各种各样的一切见。
《摄功德宝经》教证3:于生无生不分别,此乃享胜智慧度。
对于生也不执著、无生也不执著,这样的菩萨必定会法喜充满,真正享用佛法最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教义。
19、《密严庄严经》教证1:所有任何见,凡众生所具,正为断彼等,而说空性理。
在世间上有不同的见解,正是为了断除众生所具有的实有见、单空见、大乘见、小乘见等一切具执著相的见解,佛陀才宣说了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之理。
《密严庄严经》教证2:虽闻空性见,有见若未灭,具无可救见,如药导致病。
对于佛陀所宣说的空性见,有些人如果将其看作单空或执为实有,那就成了非常可怕、无可救药的见解了。就如同依靠药物原本可以治疗疾病,但是药物却起了反作用,这是非常麻烦并且难以治愈的。同样,依靠空性可以对治一切边执见,去执著空性则是非常危险的!
《密严庄严经》教证3:如焚干薪火,薪无火不存,如是见薪焚,空性火亦灭。
就像火可以焚烧干燥的柴薪,如果柴薪不存在,火也就不会存在。如果所有见解的柴薪已经不存在的话,空性的火自然而然也会灭尽。
《密严庄严经》教证4:见解灭尽时,生起正智火,能焚诸烦恼,惑焚极庄严。
一切具有执著相的见解已经全部灭尽之时,所谓智慧的火焰就会熊熊燃烧起来,依此可以烧毁一切烦恼,此时阿罗汉、菩萨或者佛陀的身相才是极为庄严的。
20、《圣无尽慧请问经》教证:若问何为世俗谛?所说世间之所有名言、文字、语言与名称。胜义谛,即何法甚至心之运行亦无,更何况说诸文字相?
胜义谛和世俗谛是怎样的呢?世间中所有的名言、思维可以表达出来的法,以及一切语言、名称,这些假相全部都叫做世俗谛。而所谓的胜义谛,甚至以分别心也无法作为对境,更何况说语言、文字、名称。
在这里,对于胜义谛和世俗谛都是从建立角度来讲的。也就是说,器情世界所享用或者所了知的一切色法等,以及能享用的本体或感知快乐等,无论世间还是出世圣教中,都可以假名安立“这是能知”、“这是所知”,以及“此有此无”等名言,凡是这类以语言、文字名称宣说的法,均属于世俗当中。而所谓的胜义则是远离一切内意言说与外语言说二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