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勤勤拂

囤教证(1-50)

创建日期:2021-08-01

  囤教证1 (2021-02-11 15:18:23记录于后半生点滴的新浪博客)

  时按:听了师数百课,师用过的教证如流星般灿烂而流失,需用时只有影而无踪,甚为可惜。

  从牛年起,囤一些师用过的教证,这些宝珠大多是师之传承上师传下来的,为佛学之快餐+佛教之精义,时时拂拭,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入,个个教证的利润率都是老高老高耶!

  乔迁随语

  教证需“时时勤拂拭”,以后续囤,乔迁于此。
 

  1、S、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中,能得觉醒极稀奇。------《亲友书》+龙猛菩萨

  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就像水泡容易被风吹破一样,风一吹“啪”地就破灭了,同样的道理,在呼吸之间断气,或在沉睡中死去,都并不稀奇。

  2、R、如支分积聚,故称之为车。如是依诸蕴,俗谛名众生。------佛经

  如支分积聚故称为车,就像车轮、方向盘等诸多零件积聚后,我们称之为车,同样,依靠四大、五蕴等因缘的积聚,在世俗中便称之为有情或众生,在胜义中却了不可得,四大假合的身体或我都不存在。

  3、R、若一切净物,后触成不净,智人谁能说,彼中有净性。------《中观四百论》

  所有清净的食物经过身体的消化,就会从根本上变为不清净。故有智慧的人不会说身体是清净的,如果只是为了安慰大家,可以说身体是清净的;但真正观察时,身体其实并不清净,甚至有些恐怖。

  4、T、天下之苦,莫过有身。------佛经

  天下的苦莫过于有身,因为很多痛苦都是依靠身体而来。

  5、W、我生终归尽,死期必降临。------《入行论》

  不久的将来,我们每个人的死亡都必定会来临。

  6、D、大地及天上,三界与四生,未曾得见闻,不受无常者。------《佛说解忧经》

  无论是大地还是天上,三界或是四生中,从未见到、听闻过一个众生不是无常而是长生不老的。

  7、S、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大般涅槃经》

  比喻身体一刹那、一刹那地变化着,就像闪电、暴水、阳焰、幻术等等。

  8、S、少少积聚福,不能得菩提,百须弥量福,聚胜乃能得。------《菩提资粮论》

  凭借少少的一点福德资粮根本无法得到菩提,而应该经过多生累劫如须弥山般巨大福德的积聚,才能获得佛的色身和法身的果位。

  9、H、何法依缘起,彼无真实法,何法无本性,彼等皆无生。------《慧海请问经》

  任何一个法,只要依靠缘起而产生,就不可能是一个真实之法,如果这个法没有一个真实的本性,又怎么会有产生呢?根本不可能产生。这个教证只讲到了单空,并没有讲远离一切戏论的道理。

  10、H、何者得以生,彼法皆不缘,无生之诸法,凡愚许彼生。------《象力经》

  依靠自生、他生等任何方式产生的法,都是不可能存在的。一切诸法,瓶子、柱子也好,山河大地也好,所有法本来从未产生过,可是世间上未通达万法真相的凡夫愚者,却将从未产生过的法认为成产生、从未安住过的法认为成安住、从未毁灭过的法认为已经毁灭。

  11、H、何法自性皆非有,无性岂能依他缘?无性岂能依他生?此因乃是善逝说。------《宝源经》

  一切诸法的自性本来都是不存在的,既然本来就无有自性,又怎么依靠他缘而产生呢?比如柱子的本体本来不存在,它会依靠他缘产生吗?不可能的事情。石女儿子的体性根本不存在,依靠因缘能不能产生呢?绝对不可能。一切因缘在名言中无欺存在,真正去观察时,因不存在、本体不存在、果也不存在,这一因果规律,释迦牟尼佛已经明确宣说过。

  12、Y、有非有俱非,诸宗皆寂灭,于中欲兴难,毕竟不能申。------《中观四百论》

  一切有的边、非有的边、二俱边以及非二俱边全部都是寂灭的,在这样远离一切四边八戏的中观宗派面前,他宗无论如何妨难和遮破,都是不可能申辩成功的。

  13、R、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随行彼。------《大圆满前行》

  一节普通的木头掉落在玛拉雅的山林里,因为长期浸润在香木之中,久而久之,普通的木头也会发出妙香。我们依止何种人,自己就会变成那种人。

  14、R、若欲供养我者,应先供养病人。------《诸经要集》

  如果想要供养佛陀,应先供养病人,这与供养佛陀一样,都具有巨大的功德。

  15、Z、真妄本来不二,凡夫弃妄觅道。------《景德传灯录》

  在真正的本性当中,真或妄都不存在,可能有些凡夫不一定能通达其中的意义。在断除了妄念、虚妄之后,又能寻找到什么呢?本来那就是最究竟的正道。

  16、R、若欲断除烦恼,此是无明痴汉。------《景德传灯录》

  想要断除烦恼,其实只是一种无明的作意罢了。试图断除烦恼本身,其实正是一种无明。

  17、W、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起,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观根本慧论》

  不依靠因缘的法是没有的,但这些观待于因缘的法,也是没有不空的,所以我们说“缘起空性”。

  18、E、尔时支聚应名车,以车与我相等故。------《入中论》

  所谓的车是依靠种种物体而安立的,同样,五蕴的细微部分即是众生的来源。

  19、Y、于此若无有,真实世俗梯,欲上胜义楼,智者非应理。------《中观藏论》+清辨论师

  “世俗谛”解释为单空,“真实世俗梯”解释为世间一般的工巧明等学问。也就是说,想要通达远离四边八戏的中观境界,或者说想爬上中观这一高楼,就必须依靠世俗谛单空的梯子,否则,不可能通达究竟的胜义谛,真正的智者不应错乱次第而行持。也就是说,不具足世间名言的学问,就很难获得空性的境界。

  20、Y、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贵贱,尊卑之异。------《菩萨善戒经》

  所有众生的心完全是平等的,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世人所看重的贫贱、高低、尊卑也毫无差异。

  21、S、声闻如星宿,菩萨如满月。愍念众生故,示现涅槃道。------《大宝积经》

  声闻缘觉如夜空的群星无法遣除黑暗,而菩萨则如满月般能完全遣除黑暗。菩萨因为悲悯众生的缘故,经常示现涅槃道。“涅槃”不一定只是“圆寂”的意思,还有诸如证悟、成就、智慧等很多含义。菩萨为了利益众生,示现各种出世间的道。

  22、Z、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中观根本慧论》

  总之,一切诸法不是自生的、不是他生的、不是共生的,也不是无因生的,以此成立诸法是无生的,这是第一品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偈颂。

  23、W、悟明所析空,理智无所依,无依故不生,说此即涅槃。------《入菩萨行论》

  比如我们前面放着一个茶杯,对茶杯一一观察剖析之后,了知此法根本不存在。如果所观察的法不存在,能观察的理证智慧同样不可能存在,因为此二者之间有一种能所的关系,所分析不存在的话,能分析观察的智慧也不存在。由于无有对境的缘故,能知的智慧不可能产生,这就是所谓的涅槃。

  24、B、不依所察实,不取彼无实。------寂天菩萨

  在观察有实无实法时,如果没有所观察的柱子、瓶子等有实法,那么观待它而安立的无实法也是得不到。

  25、S、所破实既假,无实定亦假。------寂天菩萨

  如果所破的有实法是虚假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无实法也必定是假的。

     26、B、不生是实慧离生,此缘彼相证实义,如心有相知彼境,以名言谛说为知。------《入中论》
     所谓的“不生”是指对境方面,因为对境的法界根本不可能产生,观待而言的能境智慧也是远离一切产生的,虽然能取和所取全部无有,但在名言中可以存在。

      27、R、如于湿性芭蕉树,求精华者渐剖析,然内与外无实质,一切诸法如是观------《三摩地王经》

      有些人认为,芭蕉树里面有一种实质,实际上,真正想要得到其中的精华或者实质的人,对其无论如何剖析,剥到最后也是得不到任何东西。现在世间上的任何一个法也是如此,没有详细观察的时候,生活存在、感情也存在、所有白红等万法似乎都存在;真正以空性智慧进行剖析时,就像芭蕉树一样,所执著的任何法都得不到,全部如同梦幻泡影一样,没有任何实质。这就是佛陀给我们留下来的最珍贵的智慧结晶。

  28、R、若虽具理多言谈,放逸之人不奉行,如放牧者数他畜,彼等不得沙门缘。------《中观根本慧论》之《因缘品》

  有些人具有一定的理证智慧,说得也是非常多,可是此种放逸之人自己却从未按照佛陀的教言去行持,只是在口头上讲空性、讲菩提心。这种人就像一个放牧的人,虽然每天认真细数牲畜的数量,自己却一头牦牛也没有。同样,对于佛法的道理,没有融入自相续进行观察的话,这种修行人已经中断了佛法之因缘。

  29、S、设若具理寡言谈,然随法而奉行法,终能摈除贪嗔痴,彼等获得沙门缘。------《中观根本慧论》之《因缘品》

  有些人如果具有一定的理证智慧,虽然沉默寡言、言词鲜少,但对佛陀宣说的佛法真正融入内心,并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这种人必定能够断除贪嗔痴,这才是真正具有修行因缘者。

  30、D、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大智度论》

  贪嗔痴与法道是平等的,这是极为甚深的法理。有些人听到“贪嗔痴和万法是平等的”,或者“贪嗔痴不用放弃”等见解时,就会惊恐怖畏,这是远离佛道的表现。

      31、 W、谓有或无即二边,净与不净亦为边,是故善灭诸二边,智者亦不住中间。------《三摩地王经》
     有和无、净和不净、常和不常,都是堕入了一边的分别念,包括中间也是分别念,因此,智者不会住于任何边,包括中间。

      32、R、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
     如果能现见显现的相其实并非实相,那么就见到了真如实相。

  33、S、深达缘起,入诸法界,见有为法,犹如镜像。------《华严经》

  通达缘起空性之理以后,入于法界当中,会了知显现的一切万法,都像镜中的影子一样虚幻不实。无论是有为法,还是如《心经》中讲到的“智”、“得”等一切法,都得不到实有的相。

  34、P、譬如愚痴人,取指即是月,如是乐名字,不知我实法。------《入楞伽经》

  当我们给有些愚痴者指示月亮时,他不看月亮,而只看手指。同样的道理,有些喜欢文字的人,总是耽著、拘泥于文字,但文字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他们却并不去探寻。

  35、Y、于许烦恼如种子,如龙树根与糠秕。------《俱舍论》

  烦恼是一切业和痛苦的来源,它就像种子,因为依靠种子会生起茎、叶、花果,同样,只要烦恼的种子存在,世间三有痛苦的果就会出现;烦恼就像龙王,只要龙王存在,大海必定存在,而烦恼存在之际,三界轮回的苦海也会存在;烦恼像树根,只要树根存在就会出现树叶、树枝等,只要烦恼的根本存在,世间的各种现象便会存在;烦恼就像具糠秕之果实,以糠秕未被烧坏的缘故,此果实播种到田地中就可以成熟,而烦恼未以智慧烧尽之前,决定可以成熟后际相续。

  36、R、若不知根,妄说法者,令他失利,增长颠倒。------《大法炬陀罗尼经》

  在不知众生根机的情况下,以傲慢心妄说佛法,会令众生失去利益,而增长颠倒分别。

  37、R、人之本行,若干不同。亦为说若干种法,而得入道。------《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人的本性有种种不同,故应根据他们的根机,而演说种种不同的法,比如偶尔说些他们关心的内容,以此令他们入道。

      38、 S、声闻道狭劣,犹如牛蹄迹,不能灭众生,所有诸烦恼。------《大宝积经》
      因为声闻道的见识十分狭小,其行人所证悟的境界相当于牛蹄迹所盛的水一样少之又少,故自然无法彻底灭除众生各种不同的烦恼。

  39、C、聪明智慧未究竟,聪明邪慧狡猾因。诡计多端假精灵,此乃放逸之过失。------《二规教言论》+麦彭仁波切

  即使看过一些因明等五部大论,聪明的智慧也是不究竟的,而且会成为狡猾的因。这种人最后会不择手段地干出各种各样的坏事,在干坏事方面特别机灵,很有“智慧”,因为他知道众生的弱点是什么,知道众生喜欢的是什么。比如,人们特别喜欢什么网络用词,他就会把网络词汇与佛教结合起来。这是很经典的一个教言,希望闻思修行的人都要记住。以前法王如意宝也经常会用这个教证。

  40、F、法界之性,虽无分别。而诸众生,心颠倒故,生于分别。------《大集经》

  法性本性并无生灭,只因有了众生颠倒、虚妄的分别念,在世俗中才显现出万法的生灭现象。

  41、Y、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譬喻,平等如空。------《方广大庄严经》

  语言或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准确地表达,唯一的办法,是暂时用虚空来比喻,但究竟来讲,连虚空的“空”都不存在。虚空仅算是一个较为贴切的比喻而已。
 
      42、 L、了达一切法,皆悉如虚空,非我非无我,等觉一切法。------《华严经》
     真正了达一切万法实相的时候,一切就像虚空一样,“我”不存在,“无我”也不存在。所以说,通达一切法皆是等性,才是真正的“无我”

  43、R、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入行论》

  到最后,一切相都杳无踪迹、荡然无存,不缘一切,才是真正的寂灭。

  44、Y、一切法无生,亦复无有灭,若能如是解,斯人睹如来。------《华严经》

  法没有产生,故也就没有灭,若有人能够真正通达此理,就是真正见到了如来。

  45、R、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如来有眼、有鼻、有色相,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如来。真正的如来,是以中观的智慧来观察,最后通达无生无灭的境界。

  46、F、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中论·观有无品第十五》

  佛陀特意针对迦旃延尊者的教言,世间的人们时而耽著有,时而耽著无,始终得不到解脱,因此佛说,不论“有”还是“无”,都属于“边”,所以一定要离开有边和无边。

  47、Z、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大般涅槃经》

  智者有两种,一种是从来不造恶业;一种是虽然造了恶业,却会励力忏悔。愚者也有两种,一种是造罪;另一种是造罪之后隐匿私藏,既不向人坦白,自己也不忏悔,甚至一点后悔心都没有。

  48、R、若于大众中,见他毁禁者,勿叹持戒德,当叹施等行。------《月灯三昧经》

  如果在大众当中,发现有人破戒,这时不应再赞叹持戒的功德,或者宣说犯戒的过失,而应该讲布施等善行的功德。本来持戒和布施相比,持戒的功德高于布施,但如果对方已经破了戒,就不应雪上加霜,而应让他生起重新做人的希望。

  49、Y、一切诸罪性皆如,颠倒因缘妄心起,如是罪相本来空,三世之中无所得。------《心地观经》

  所有的罪相,都是颠倒妄想,本来空性。于过去、未来、现在三世,都了无可得。

     50、 F、非内非外非中间,性相如如俱不动,真如妙理绝名言,唯有圣智能通达。------《心地观经》
    罪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它是如如不动的,远离语言与思维,只有圣者的智慧才能通达。这是从本性来宣讲,罪业是内外皆不可得的。

上一篇:《六祖坛经》半年一读句

下一篇:囤教证(51-10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