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2卷21-22上笔记2

创建日期:2023-01-15

  民俗学-楞严2卷21-22上笔记2

  卷二

  12、8以见显真,见性不分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佛言:如是,如是。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22场前部

  1、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佛陀跟阿难对话到最后,大家都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当中。在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出现了。虽然在小乘当中智慧第一是舍利子,神通第一是目犍连尊者,大乘当中智慧第一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对整个空性的了悟完全超越了声闻乘行人,这样的话,这里文殊菩萨出现在现场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里文殊师利法王子,包括我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很多佛陀,其实在文殊师利菩萨面前发过愿的,他永远都是以一种童子的形象利益众生,劝许多佛陀发心的这么一个法王子。

  2、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文殊对佛说:世尊,我们现在在座的大众当中,很多人没有了悟到如来正等觉所发挥或者阐明的两种法,哪两种道理呢,实际上就是“精见”和“色空”。精见和外面色尘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一种“是”的东西?还是“非是”的东西?这个问题一直搞不明白。

  这里“精见”,是明心见性,能见的明心见性叫“精见”,它是光明无为法,就是我们所谓的觉性。这里的“色空”就是万法,外面所有的包括色声香味触法等等,所有外面的境尘。也就是说精见和外物,精见和色尘。

  因为前面大家都不知道“精见”和“色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是一种东西还是“非是”?“是”和“非是”是我们前面一直纠结的道理吧。这个精见和色空之间的关系,要么是精见,要么是色空,还是不是呢?

  实际上阿难为主的相当一部分人,他们都处于一种意识的状态当中,根本没有进入到智慧的状态。如果没有进入到智慧的状态,就像现在的唯物论,或者小乘的有实宗一样的,一定要有一个确切的东西,如果没有确切的东西,不可思议和无法宣说的境界对他们而言就是特别的遥远。

  有些佛经当中也讲“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意思就是说,得到这个相状的实际上是意识的境界,不得相状的是智慧的境界。所以在这里他们最关键的是,到底精见和外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一直到现在都是搞不懂的。

  3、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

  他说:世尊啊,我们前面所见到的这些“前缘”,也就是说当前的这种精见,还有色空等,或者说我们前面所缘的这些色空等万物的现象,所有我们前面的所缘的这些境相,如果是见,那么应该要指出来。如来所讲的这个见精或者说所缘,如果是一个可以见到的东西的话,你应该指出来。因为能见到的东西可以指出来,就像我们可得所见,就像瓶子柱子等等。你应该指出来,我的见精是这样的,色空是这样的,直接把这个道理可以讲出来,指出来。

  如果你说这个见精或者见性没有可见者,那这样的话,不是我们这个眼根的范围,不是我们所见的范围,就像石女的儿子和兔角龟毛一样的,不能成为所见的范畴。但实际上也不能这样承认的,因为这个见精还是大家都承认是有一个见的东西。

  如果有一个见的东西的话,你应该能指出来;如果你见不到指不出来,就应该没有,但具体到底是什么样?文殊菩萨把他们一直搞不明白的这个道理,再次挖出来。

  4、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

  阿难为主的这些人,如今不知道它的意义到底归于什么道理当中。你说是见的话,也是指不出什么东西;如果没有见的话,也不应该是所见的范围,但是也说是要见。所以他们不知道这个道理到底是什么样。因此这些人有点儿吃惊,有点儿害怕。

  因为见精这个东西,你说没有,好像有;有的话,好像是没有的。可能代表我们很多凡夫人也会这样吧,觉得所谓自己的这种见性(明觉)的话,有时候好像确实存在,有时候好像也没办法存在,有这么一个东西。

  这个并不是往昔善根薄弱的这些人的境界。这些人,恐怕前世没有积累很多善根的人,您上面所讲到的这个境界有点接受不了。怎么办?

  5、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唯一祈愿大慈大悲的如来,您给大家开示阐明,这些外物的现象和我们的见精(见性)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这个外物和见精之间,本来是什么样的东西?到底它是一个有的东西,还是没有的东西?到底这个见精和外物,是一种相,还是不是一种相?

  见精和外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因为这个当中主要讲见性不分,其实境和心,或者说外境和有境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分的,但是这个道理阿难一直搞不明白。

  我们自己的心和外境,好像有时候是依靠外境而产生我们的心,有时候觉得是依靠自己的心来显示外面的万事万物。到底怎么样呢?有时候佛经当中也说万法唯心造,有时候说外境是所缘缘,依靠所缘缘产生眼识等等,那么识是在第二刹那现前,到底是怎么样?

  6、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佛陀特别慈悲地告诉文殊菩萨和大众:所有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的十方如来,以及十方的这些大菩萨摩诃萨,还住在自性首楞严的三摩地当中,所有的见和见缘,还有所想相,这些全部都是如同空中的花一样,本来都是没有的。佛陀讲一个比较高的境界,我们的所见所闻,我们的根和识所摄的一切法,实际上从来都是没有产生过。

  在大菩萨和佛陀的境界当中,第一个是“见与见缘”。“见”的话,有一种解释方法,长水(大师)的解释方法,“见”就是识,“见缘”就是“根”,根和识;“并所想相”,这个是境。因为“见”它应该是等无间缘吧,“见缘”是增上缘,依靠这个根来看见的,“所想相”就是外境,也就是所缘缘。这些所摄的一切法,就是我们根、境、识所摄的一切法,就像虚空的鲜花一样。

  在这方面温陵戒环禅师他的说法稍微有一点点不同,他说“见”就是根,“见缘”就是外境,“所想相”是识。原因是“见”是见者,就是眼根;“见缘”就是见的外面的所缘缘,“所想相”因为想就是带有识。其实这两者,应该是观点可以圆融的。但不管怎么样,凡是外境、根和识所摄的所有的这些法,如同虚空中的花一样的。

  下面第六卷当中也有“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见和闻如幻化和眼翳一样的,三界就像空中的鲜花一样的,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这句话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空中的花园有没有产生过?没有产生过,它从来都是无生的。既然是无生的话,它是无灭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显现的不管是见精也好,或者说外面的万物也好,所有的这些,实际上从来都是没有产生过,就像梦中的花园一样,一无所成的,本来都是没有的。

  这个道理,虽然他这里直接提的是安住于三摩地当中是没有这些,或者我们也是入于这样的入定的时候,所有的快乐不快乐也好,或者好和不好的外境的显现,内心的各种分别念,在本体当中或者入定的智慧当中,就像空中的花园从来没有产生过。这就是我们修行当中很关键的一个词。

  7、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那么这些见和见缘,或者说“见”就是我们的见精,“缘”就是外面的空尘或者说外面的六尘,就是外物,本来都是“菩提妙净明体”,藏文当中把“明体”翻译成法身,就是自证法身。虽然显现的是外面的外物,但实际上这是内在法身的一种显现而已,实际上没有其他的本质。

  这样的一个境界当中,就像刚才空中的鲜花一样,或者本来法身光明的境界当中,哪有这个是见精,这个是外物,或者说是和非是,哪有这样的?在这样的境界当中,所有的见也好,物也好,一切的一切都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这里面实有的是和实有的非是,哪里得得到呢?根本得不到的。

  我们讲大圆满的时候经常讲,外境也好,心识也好,一切都是本来清净的,本来都是菩提的,本来都是法身的一种游舞,法身的一种妙力。在《实相宝藏论》当中,一直讲到它是一种妙力,或者说是一种庄严。

  我们了悟大圆满的境界的话,一切都是觉性的游舞。就像在清净的金洲,得不到的一般的石头和土粪一样的,完全清净的境界当中,哪里有不清净的有无是非啊?根本得不到的。

  佛陀继续用一个比喻的方式来直指心性。

  8、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佛陀说:文殊菩萨,今天再次问你,比如说你这个文殊菩萨,有没有第二个文殊?如果有这个文殊的话,那么这个是文殊呢?还是没有文殊呢?意思是,非文殊呢,还是是文殊?佛陀就特意问,你这个文殊菩萨,有没有是文殊和不是文殊的两种相违的体性,在你身上能不能找得到?

  佛陀站在一个最高的境界,就是了义真实文殊的角度来讲,名言当中的文殊,是和非都是不合理的。所以说你这个文殊是真正的了义觉性文殊,跟自性无二无别的。这样的话,它有没有是文殊和非文殊两种?

  佛陀故意用文殊菩萨来直指,因为他是问题的发问者。那么从你的层面来讲,真实文殊有没有一个是文殊和非文殊的两种东西?

  这个时候文殊菩萨也非常聪明,如果我们其他人可能不知道佛陀在问什么。

  9、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我真文殊:文殊菩萨回答:是的,世尊,我是“真文殊”。这里讲的是这种真正的法界文殊,真正的法界文殊,用语言来说是很难说的,我们只是用一种强说或者用一种假设来说的。

  无是文殊:真正的了义文殊,就是“无是文殊”,没有一个“是文殊”。为什么呢?

  若有是者,则二文殊:如果有“是文殊”的话,文殊就变成了两个。一个真实的了义文殊当中,有没有第二个真实的文殊呢?如果有第二个真实的文殊,就有了两种文殊,但这样肯定不合理的。了义的文殊,不可能有两种实有的文殊。

  然我今日,非无文殊:文殊菩萨说,而我今日并不是没有文殊的。

  于中实无是非二相:有文殊也是不对的,有的话就变成两种;也不是没有文殊,如果没有文殊的话,就是断见了,也是不可能的。像名言当中,文殊也并不是没有吧,可以这么讲。所以在这个境界当中,实际上没有是和非的二相,在文殊菩萨的了义的境界当中,没有真正的两种。

  法王如意宝在文殊道场五台山的时候,有一个道歌,意思就是说,本来自己具足文殊勇识,以前都是不知道,所以徒劳无益在别的地方去寻找,然后今天才了悟到,其实文殊跟自己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真正的文殊是从来没有离开过,但是这样的文殊其实超离了是和非。我们分别念能宣讲的这个是和非,只是一个显相的文殊菩萨,并不是真正的实相的文殊菩萨。真正的文殊菩萨实际上就是自性,或者说真正的普贤王如来也好,真正的佛陀就是我们光明无为法的觉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文殊菩萨,从世间的文殊菩萨来讲,要么是文殊菩萨,要么不是文殊菩萨,这个在名言当中肯定是说不过去的,从阿难的这种境界来讲的话,文殊就是文殊,你不能说是要么成了两个文殊菩萨了,要么文殊菩萨就不是文殊菩萨了,不会有这样的这种矛盾。但是从了义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来讲,我们了义的心性其实是真正的文殊菩萨。这样的了义的心性,有没有是和不是的两种相?能不能找到两种相呢?确实两种相也是找不到的。

  10、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

  你们现在见到的这个“妙明”也好,见精也好,觉性也好,见性也好,和“空尘”之间,也就是外尘,也是一样的,明心和外物也是一样的,同了义文殊没有二法一样的。真正的了义当中,心和境融为一体的,没有两种法。正因为这样,是不二法门。

  《圆觉经》中第一个问题是和文殊菩萨的对话,其实讲的就是非常甚深的这种法,就是不二法门。《妙法莲华经》当中也是经常提到不二法门。

  境和有境也好,好和坏也好,有和无也好,高和低也好,所有我们面前认为是对立的东西,我们凡夫人一定要找到一个对错,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要么是白的,要么是黑的。当然名言当中,我们的迷乱显现确实是这样的一个对立法,在名言当中有它的一个量,但是真实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当中,这些都是一种假象而已。真正的话,其实白的本体也并不是白,黑的本体也并不是黑,我们认为对和错也是一定要有一种实相,但实际上是没有的。

  11、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本来就是妙明无上的菩提,本来都是具有,“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的这样真正的无上菩提,本来无有染污的清净,本来没有任何的缺陷的圆满的这样的真心,自己本来已经具足的这样的真心,因为无明,因为各种外缘的原因,从相分上就出现了空和色执著相;从见分上就出现了见和闻分别心。

  12、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依靠外缘外面显现二月的时候,谁是真正的月?谁是非月?根本找不到的。并不是说天空的月亮真正是实有的,不是这个意思。这个二月都不是真正的月,真正的月也不能说是,不是月也有无欺的显现,是月也不能说,非月也不能说,都没有。

  意思就是说,我们本来的这种真心和觉性,其实是没有这些,但是因为我们的无明所致,外面都是已经显现了。显现相当于眼翳一样的,二月一样的,毛发一样的,还有外面各种迷乱的显现,就是无而显现。因明当中经常说是无而显现,本来是没有的,但是可以显现的,这叫做是无而显现的。

  13、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你现在所见到的见也好,外面的尘也好,种种的现象都是妄想,这个妄想不能超出是和非的境界。因为妄想要么在是的状态,要么在是非的状态,除此之外,第三者的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是没有的。

  14、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你现在懂得的是什么呢?就是真心、精真妙觉的这个法性,它可以让你超越,超越什么呢?指和非指。

  这里的“指”,按照长水子璇大师的话,“指”就是见的意思,“非指”就是非见。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真正懂到了自己的心的本来面目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就可以离开见和非见的境界。这个也不能说是见,也不能说是不见,其实这就是所谓的不可思议。

  二、再听梦先生聊聊:

  第20场后部

  这个意义是要我们思惟修的,不是在文字上你懂,等到事实上生活当中,你就不懂了。假使你在病苦当中,你把这个思惟思惟,虽然没证得,能减轻,能增加你的道力,晓得肉体是物,不是性。物是生灭法、衰微法,它是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种种苦难交集这一身,你想离苦得乐,你得把它认识清楚。

  如果你每天这样观想,当你身体病苦来了,社会上说精神战胜物质,从精神战胜它;咱们佛教不是,这是你观力。观力,物质不是我,我能降伏物质,用你的性指挥你的肉体,不是让你的肉体来指挥你的性体;身体是你的用,不是你的体。

  这个道理大家懂,体是根本,用是随时变化的。一切事物全是物体,精神就是我们见性,用我们的性改变你的体。

  第21场

  他还没有转识成智慧,好比我们这眼识看这个花,能见是我眼根,所见是花,能见所见明明是两个,现在把能见所见说是一个,能见之物,所见之相,没有差别,完全是法尘影事。他就有恐怖感,我是我,我是人,花是花,怎么说我跟它没有差别?花,咱们都知道是生灭的,时间短一点,人是有情的,所以那怎么是一样呢?他把物质跟精神是绝对分开的;现在突然间讲精神即物质、物质是精神是一个,他就糊涂了,他说物绝不是我,我绝不是物,他是这样的分别。因为他不明心、不见性,当然这个问题没法理解了

  如果他要转识成智了,他就明了了,物质跟精神变成了一个。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2卷21-22上笔记1

下一篇:民俗学-楞严2卷22下-23上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