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97-109课)小结1

创建日期:2023-04-29

  哲学-中观庄严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97-109课)小结1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11-140,34-96课,含九个小结)+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己一、略说无过之理(143+144,97课)+己二、广说彼义

  己一、略说无过之理=庚一、能推翻辩方观点(143,97课)+庚二、无以反驳之理(144,97课)

  己二、广说彼义=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146-163,97-109课小结)+庚二、遣除于世俗之诤论

  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辛一、远离四边之胜义中无有承认之理(147-155,97-102课)+辛二、遣除于彼之诤论(156-163,103-109课)

  辛一、远离四边之胜义中无有承认之理=壬一、宣说具有承认之相似胜义(148-150,97+98课)+壬二、宣说远离一切承认之真实胜义(151-155,98-102课)

  壬一、宣说具有承认之相似胜义=癸一、以教理成立(149,97课)+癸二、彼之名义(150,98课)

  壬二、宣说远离一切承认之真实胜义=癸一、略说(152,98课)+癸二、广说(153-155,99-102课)

  癸二、广说=子一、说明胜义超离言思之境(154,99-102课)+子二、说明言思是世俗之行境(155,102课)

  辛二、遣除于彼之诤论=壬一、辩论自性若是空性则成众生皆现量通达(157-159,103课)+壬二、辩论若空而不现则成谁亦不证悟故因无义(160,103-108课)+壬三、辩论无自性不成宗法等故所立与因之名言不容有(161-163,109课)

  壬一、辩论自性若是空性则成众生皆现量通达=癸一、辩论(158,103课)+癸二、回答(159,103课)

  壬三、辩论无自性不成宗法等故所立与因之名言不容有=癸一、真实答辩(162,109课)+癸二、否则不合理(163,109课)

  二、主要内容同上次小结: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97-109课)略略结

  1、颂词

  143 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一庚一、能推翻辩方观点:

  万法之自性,随从理证道,能遣余所许,故辩方无机。

  144 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一庚二、无以反驳之理:

  谓有无二俱,何者皆不许,纵彼具精勤,何过无法致。

  149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一、以教理成立:

  故于真实中,何法皆不成,故诸善逝说,万法皆无生。

  150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彼之名义:

  切合胜义故,此称为胜义。

  152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一、略说:

  真实中彼离,一切戏论聚

  154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子一、说明胜义超离言思之境:

  生等无有故,无生等亦无,彼体已遮故,彼词不容有。既无所破境,则无正破因。

  155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子二、说明言思是世俗之行境:

  若依分别念,成俗非真实。

  158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一、辩论:

  若尔已了时,彼性现量故,诸愚何不证,万法此本性?

  159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二、回答:

  非尔无始心,严重增益法,故非诸有情,皆能现量证。

  160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二壬二、辩论若空而不现则成谁亦不证悟故因无义:

  以能断增益,能知之能立,比量能了知,瑜伽王明见

  162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二壬三癸一、真实答辩:

  抛论所安立,分别有法已,智女愚者间,共称之诸法,所能立此法,无余真实成。

  163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二壬三癸二、否则不合理:

  非尔事不成,此等如何答?

  2、标准科判:同上

  3、科判略略改造:

  3、1中观可以推翻对方观点,对方不能推翻中观观点(97课)

  3、2相似胜义--单空:暂时次第,可言表之境(97-98课)

  3、3真实胜义--般若空性:万法自性真理,不可言表之境(98-102课)

  3、4世俗义:可言表之境(102课)

  3、5辩论一:凡夫因无明遮蔽慧眼而不能证悟空性(103课)

  3、6辩论二:凡夫可以通过闻思修断除无明而证悟空性(103+104+105+106+107+108课)

  3、7辩论三:中观利用三相推理能够推理出万法空性(109课)

  4、一级思路

  4、1认清二谛之理分为A胜义中万法不存在(34-82课)+B世俗中万法存在(82-96课)两部分,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遣除外宗之诤,分为遣除胜义之诤论+遣除世俗之诤论两部分。现在遣除胜义之诤论。

  4、2遣除于胜义之争论(97-109课)

  4、2、1中观完全可以推翻对方观点,对方根本没有任何办法反过来推翻中观的观点。

  4、2、2因为相似胜义之单空,是可言表之境,所以只是暂时次第而非究竟之义;真实胜义远离四边无有承认,是万法自性真理,不可言表之境。只要是言表之境,一定是世俗义。

  4、2、3辩论一:万法自性若是空性,为什么众生不能证悟?中观回答:因为众生恶疾所遮覆,所以不能证悟。

  4、2、4辩论二:万法自性即使是空性,但众生不能证悟,那么万法空性有什么意义?中观回答:通过闻思修空性法门,众生完全可以通达万法空性,从根本上断除邪见。

  4、2、5辩论三:万法自性即然是空性不成立,那么能立就不成立,所立也不可能成立。这样整个三相推理不就不成立了吗?中观回答:把所有人共同认可的实有之法(柱子)作为“有法”进行辩论,对于此“有法”(柱子),能立所立三相推理都是成立的,不存在不成立的过失。

  中观不是把“空性”作为“有法”进行辩论,因为各方对“空性”的理解不同。如果各方辩论时无统一目标,那么随后的三相推理就不能达到统一认识。对方认为“空性”不可能有能立所立,中观即使认为“空性”有能立所立也说服不了对方,因为双方认为的“空性”不是一个东西,最终也说不到一起,所以把“空性”作为辩论目标,没有辩论价值。

  中观确定的辩论目标是所有人共同认知的东西,比如柱子,所有人共同认知柱子是实实在在竖在眼前的。中观利用三相推理确定柱子的空性本质,完全是合理的。

  5、二级思路

  5、1中观可以推翻对方观点,对方不能推翻中观观点

  143万法之自性,随从理证道,能遣余所许,故辩方无机。

  一切万法的自性真理,与中观的理证智慧或者事势理相辅相成,理证智慧与万法自性二者是同体的关系。对于世间众多宗派的观点,依靠这种理证智慧——中观事势理可以一一推翻和摧毁。反过来,他方的理论能否推翻中观自宗的观点呢?根本不可能,对方根本无机可乘。

  144 谓有无二俱,何者皆不许,纵彼具精勤,何过无法致。

  因为一切万法的真正实相并非有、无、二俱和非二俱四边,因此中观派不承许有、无、二俱、非二俱任何观点。对方纵然以最大的精勤百般挑剔、四处寻觅中观宗的过失,也是始终无可奈何、根本不能驳斥。

  5、2相似胜义--单空:暂时次第,可言表之境

  149故于真实中,何法皆不成,故诸善逝说,万法皆无生。

  在胜义中任何一个法都不存在,对于所谓的“实一”和“实多”已经全部遮破了,所以佛陀说万法的自性无有产生。单单从字面上看,“无生”似乎只是讲了一个单空。从暂时来讲,众生无始以来具有非常严重的实执心,要将这种实执全部推翻,必须先开发单空的智慧。

  150切合胜义故,此称为胜义。

  单空与真正胜义谛比较切合的缘故,可以称之为胜义谛。中观自续派所承认的单空,实际并不是真正的胜义谛,但是为了让人们趋入真正的般若空性,在暂时抉择的过程中,可以将单空称为胜义谛。

  5、3真实胜义--般若空性:万法自性真理,不可言表之境

  152真实中彼离,一切戏论聚。

  在真实义中已经远离了一切边执戏论。所以,中观自续派在最后抉择胜义谛时,对所谓的单空并未承许为最究竟的胜义谛。

  154生等无有故,无生等亦无,彼体已遮故,彼词不容有。既无所破境,则无正破因。

  如果一切诸法的生等无有,无生、无住、无灭等又怎么会有呢?不可能有,因为二者互相观待的缘故,产生不存在,观待它的无生也不存在。由于无生和产生的本体全部已经遮破了,那么口中言说的词句显然只是假立而已,实际所诠的意义和能诠的词句也不可能存在。既然所破的对境不存在,那么,能破的因或者遮破一切万法的离一多因等推理又怎么会存在呢?根本不可能存在。

  5、4世俗义:可言表之境

  155若依分别念,成俗非真实。

  如果成为分别念的对境,就已经成为世俗谛,而不是真实胜义谛了。

  5、5辩论一:凡夫因无明遮蔽慧眼而不能证悟空性

  158若尔已了时,彼性现量故,诸愚何不证,万法此本性?

  对方观点:在见到柱子、瓶子等诸法时既然了了分明,其本体已经现量了达的缘故,这些愚者为什么不能证悟万法之本性呢?

  159非尔无始心,严重增益法,故非诸有情,皆能现量证。

  中观回答:并不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为什么呢?众生的相续中从无始以来就具有非常严重的增益之法,虽然一切诸法的本体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但从有境角度来讲,众生相续中从无始以来就被非常严重的恶疾所遮覆。所以,众生虽然现量见到了柱子、瓶子等,但是无法见到与之不可分割的万法实相,具有遮障的缘故。

  对于这一提问,如果回答已经见到,此人应成一地菩萨或与佛陀无二,为什么呢?已经现量见到远离一切戏论空性的缘故。如果说只见到瓶子表相而未见其空性的话,所谓的离戏空性也就不是万法之自性了。

  5、6辩论二:凡夫可以通过闻思修断除无明而证悟空性

  160以能断增益,能知之能立,比量能了知,瑜伽王明见。

  对方观点:一切法的自性虽然是空性,但若未了达这一自性,那将它称为自性又有什么利益呢?比如现量见到柱子时并未了达其本体,即使说它的本性空性又有何意义呢?因为谁也不可能证悟柱子空性这一点。

  中观回答:通过听闻空性教言以后,可以断除凡夫相续中对万法产生的众多增益邪见,依靠自己反复思维此推理所说意义,成为具有此种比量智慧的人,在凡夫的资粮道和加行道,可以总相方式了知万法的自性空性。

  对于此义再加以修持,成为非常了不起的瑜伽王,依靠其无有颠倒的智慧,完全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平等性,了知万法真正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一地菩萨。从此之后,一地乃至十地,越来越往上时,法界的明现境界也会越来越增上。获得诸佛菩萨三摩地的智慧以后,不仅完全通达一切万法现而无自性,自相续中对万法的增益分别念等邪见也可以从根本上断除,从此以后再不会生根发芽。

  5、7辩论三:中观利用三相推理能够推理出万法空性

  162抛论所安立,分别有法已,智女愚者间,共称之诸法,所能立此法,无余真实成。

  中观认为:通过自续因推理,自他所承认的一切万法无有自性,离一与多故,犹如影像。

  对方认为:如果中观宗承认一切万法无有自性,上述所说三相推理中的宗法、能立、所立等会有不成立的过失,故所立与因之名言不容有。中观派既然承认一切万法不成立,能立也就不成立;如果能立不成立,所立也不可能成立。这样一来,整个三相推理就不合理了。

  中观答辩:我宗并非先承认一切万法无有,随后再运用理证。而是在最初对一切万法根本不作分析,完全抛开论典所安立的有法,将智者、愚者等所有人共称之法作为有法(柱子),因此,上述推理中所说的(柱子)能立所立,根本不存在不成立的过失。

  163非尔事不成,此等如何答?

  对于万法存在、不存在的不同观点未作鉴别,只是将显现许的欲知法(柱子)认定为有法,这是很合理的。如果不是这样将所有人共同认知的柱子确定为辩论目标,那么中观承认的因和比喻,对方不承认,一切的一切都将不能成立,所谓的推理、比喻、能立、所立等,对这些问题又该如何作答呢?肯定无法回答。

  6、二级思路

  6、1中观可以推翻对方观点,对方不能推翻中观观点

  6、1、1中观观点

  一切万法在胜义中是空性的,这就是它的一种真理;一切万法在世俗中的显现无欺存在,也是它的一种真理。对此,佛陀告诉我们:真正的理证智慧实际是随顺一切万法的胜义之理,也是随顺一切万法的世俗之理,这一点无有任何退转之处。

  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火的热性在名言中成立,这是以理证智慧或者说以现量成立;火的本体空性,这一点通过胜义理可以成立。也就是说,世俗理与火的热性相应,胜义理与火的空性相应。

  以显现可以断除常的边,以空性可以遣除断的边。或者正因为显现,不是断边;正因为空性,不是常边。能够真正趋入这种缘起之理者,就已经趋入了法界真相,这就是佛陀所说的。

  6、1、2推翻对方

  一切万法正确无误之理应该跟随四种理当中以法性理成立的万法真正的自性——事势理。依靠这样的事势理,依靠这种抉择方法,对于世间当中的外道邪说,全部可以一一推翻,完全可以遣除辩方所有不合理观点并且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就像晴空中升起太阳时一切黑暗顿消无余一样。而任何一个宗派想要推翻佛陀的智慧观点都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根本无法遮破释迦牟尼佛的胜义理和世俗理。

  从凡夫到佛陀之间,都会有一种无欺的缘起显现,对于这一点,任何人也不能遮破。比如凡夫面前的瓶子、柱子等显现,菩萨和佛陀面前缘起分的光明显现,这一显现分并非自性成立,因此中观派也无须遮破。但是,对于片面性地执著万法存在、不存在、二俱以及非二俱的四种观点,中观宗已经全然否定,因为一切万法的真正实相并非有、无、二俱和非二俱四边,因此必须遮破。一切万法的自性根本不存在,中观者已经如实通达此真相,对方怎么会有遮破我们的机会呢?根本没有。

  6、1、3对方观点:万法空性存在万法无差别之过

  一切万法如果全部是空性的、无有任何边,那么,非圣者凡夫人的所见所闻与诸佛菩萨不应存在差别,全部是空性的缘故。世间上存在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法,按照中观宗的观点,对于这些差异已经全然否定,这与现实必定是相违的,整个世间都会混乱,没有任何可以辨别之法了。

  中观观点:很多人在没有通达空性的真正意义时,会出现这种想法,其实就是分不清胜义谛与世俗谛才会这样说的。

  实际上,真正以正理观察时,他们所认为的一切见闻,比如我见的白色与他见的黄色、悦耳的声音和不悦耳的声音等,全部都是空性的。世间的一切万法,依靠空性之理统统可以烧光,世间上所安立的种种差别,其实全部是世俗中虚伪的一种观念而已。

  6、2相似胜义--单空:暂时次第,可言表之境

  6、2、1单空=名言=世俗

  有和无是对立之法,有观待无、无观待有,二者互相观待而成立。其中遮破成实的单空,实际可以归属在名言或者世俗当中,它并不是万法的究竟实相。

  否定有实法的这一单空,只是排除了存在这一点之后的一种遣余分别念影像。比如遮破了柱子的存在就是无柱,也叫做柱子的单空,这一单空只不过是排除柱子实有的一种分别念的影像而已。这种对单单空性的执著并未脱离一种戏论,但在真正的胜义当中,有无是非的一切戏论都是不存在的。

  以前没有、现在产生,这才叫做产生或者有。如果柱子以前就有,现在产生也没有必要。如果本来就有的还要产生,所谓的“生”也就成了无穷无尽。由此可见,有无、有实无实、空不空等,全部是以分别念安立的,根本不是离戏法性的实相,《中观根本慧论》中将有实无实全部安立为有为法的原因也在这里。

  6、2、2单空胜义=相似胜义=假立胜义

  A单空虽然并不是真正的胜义谛,但是与远离四边八戏之胜义谛的意义相切合,将所谓的“存在、有”全部已经遮破,因此可以称为胜义。

  B由于单空是证悟胜义谛的因,将因冠以果的名称,所以称为胜义。

  C真正的胜义谛是远离四边八戏的中观空性,对于这样的境界,依靠单空可以证悟,是证悟真实胜义谛的一个过程,故而将单空取名为胜义谛。依靠单空可以断除众生无始以来实有的执著,可以证悟远离一切戏论的真实胜义谛。

  遮破实有的单空这一分完全是语言和思维的对境,比如柱子不存在、瓶子不存在或者烦恼妄想分别执著不存在,将这些全部放下后,有一个单空的出现,此单空是语言的对境,也是思维中可以执著的对境、心的对境,由此,将之称为相似胜义。单空只是相似胜义或者说假立的胜义,并不是我们究竟的所求以及究竟证悟的法要。

  6、2、3单空→般若

  所谓般若的意义,暂时以单空的方式抉择,这是一种方便途径,瓶子、柱子等万法本来并不存在,但我们自己认为瓶子存在、柱子存在,有一种存在或者有的念头,对于这种妄执可以用不存在的理由来打破它。也就是说,刚刚认为存在的念头依靠不存在的念头可以打消,就像水泡打破水泡一样,因为有是一种执著、无也是一种执著,此二者全部都如同水泡一样,在无有本性上没有任何差别。同样的道理,执著单空并不是很高的境界。了知柱子无有相状、无有实体是不是证悟空性了呢?并没有证悟般若空性。

  相似胜义是按照中观自续派所化众生而言的,如果是中观应成派的所化众生对境,直接宣讲万法远离四边八戏就可以了,直接宣讲中观的大胜义完全可以。但在渐次根基的众生面前,必须经过单空以后才能获得究竟的胜义谛。

  6、2、4中观应成派对中观自续派所发的三大太过

  A柱子上实有的法不存在、以实有来空,然后柱子本体的自相不空,这样的不空法不仅在名言中存在,而且以胜义量观察时也一直存在,必定会出现名言经得起胜义观察这一过失。

  B柱子的本体不空的缘故,胜义中仍有产生,就会有胜义理不能破产生这一过失。

  C到了圣者根本慧定时会不会有自相的柱子呢?根本没有,这时,圣者根本慧定就成了毁坏诸法的因。

  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种过失呢?中观自续派在抉择万法实相时运用的是自续因,依靠自续因抉择时不可能完全通达一切万法的真相,中观应成派则从应成因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破斥。自相成立与安立实空二者完全属于名言当中,而在实相中,空即是现、现即是空,现空无二无别。

  中观自续派经常会加鉴别说:在真实义当中,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世俗中存在。而中观应成派不会加任何鉴别,以中观事势理观察时,诸法的本性就是空性的。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

  6、2、5对方观点:单空是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

  中观应成派破法:所谓的单空如果是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执著单空的心或智慧也是究竟胜义谛的话,所谓的基般若——实相般若的现空双运,在世间上也就根本不存在了。为什么呢?现和空实际是无二无别、远离一切戏论的。由于将单空认为是最究竟的实相,便会偏堕于单空这一分,执著它的有境或智慧根本不可能离开分别念的范畴。

  实际上,依靠理证将柱子上的实有遮破以后,对于柱子的本体根本不能安立为无有自相,因为对柱子的自相没有进行破除。

  6、2、6俗人观点:“某某禅师已经证悟空性”,证悟空性就是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了,四大皆空,对于这一点他已经通达了,这就叫证悟空性。

  中观观点:实际并非如此,所谓的空性这个词,表面看来似乎只是单空的一个名词,实际它是现空双运、远离一切戏论的,已经将有无是非的所有边全部远离。所谓的空性比较好理解,但是万法空性中可以显现或者空即是现的道理,很多人非常难以通达。现空双运的境界,现在凡夫位时非常难以现前。不管是什么执著,有的执著、无的执著、有无二者的执著或者非二者的执著,全部都是戏论、是一种相,一定要断除。

  6、2、7俗人观点:我现在什么执著都没有,就好像昏厥一样,就好像睡着了一样……我应该证悟空性了吧?

  中观观点:真正证悟空性的境界,应该是以无所见的方式来见,而凡夫人的所见全部是具有分别和执著相的。那所谓的无有相状是不是堕入空的边呢?也不是。真正胜义的境界,依靠凡夫人的语言和分别根本无法表达,只不过暂时通过一些方法来表示而已,但是,正如以指示月一样,手指再怎么样伸,也不可能接触到天空中的月亮。

  所谓的胜义谛究竟是怎样的呢?它的本体不生不灭如同虚空一样,既然如此,是不是任何人也无法证得呢?不是的,在真正的瑜伽士和大成就者以及诸佛菩萨的各别自证面前,以无所住的方式存在、以无所见的方式见到,这就是不可思议各别自证智慧的行境。

  6、2、8对方观点:这四种“无”是相互观待的异转物,并非实有之法。

  四种无有:乳无酸奶先前无,酸奶无乳灭后无,兔头无角根本无,牛上无马相互无。

  在牛奶阶段无有酸奶,属于先前无;在酸奶阶段,牛奶已经无有,这是灭后无;兔子头上无有角,这是根本无;牛上不存在马则是相互无。

  中观应成观点:从有的角度来讲:对以上四种“无”分别进行分析,从“有”的对立面安立“无”,相当于灭后无或者根本无、相互无。无实法、单空只是有的一种对立而已,所谓的无只不过是一种概念,并非真实存在,如同石女的儿子只是人们假立的一种概念,实际并不存在,仅仅依靠石女儿子的概念、名称代表无而已,兔角等也与之相同。

  反过来从无的对立面而言:我们经常认为无观待有是可以的,比如无柱是观待有柱安立的,但柱子已经存在了,不必观待无柱吧……很多人是这样想的,实际上,所谓柱子的产生也是观待无的,怎么观待无呢?因为柱子以前没有产生,现在产生是观待于以前无有之法才产生的。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109笔记

下一篇:哲学-中观庄严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97-109课)小结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