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14-17课皈依小结(3-3){持明内僧众[灌顶+气脉明点]:甚难}

创建日期:2022-03-09

  前行备忘录14-17课皈依小结(3-3){持明内僧众[灌顶+气脉明点]:甚难}

  前行备忘录16课2皈依笔记(持明内僧众[灌顶+气脉明点]:甚难)

  54、【三、法宝的功德:如云:“正法功德不可思。”能遣除有寂的一切衰败,出生有寂的一切圆满,就是正法的功德。】

  有寂中的“有”指的是轮回,“寂”指的是涅槃,能遣除轮回和涅槃的一切衰败。什么叫轮回涅槃的一切衰败?只要对轮回涅槃的相产生执著的时候,就是衰败。

  55、【其三、僧众,包括本体、分类和功德。】

  【一、僧众的本体:具足智慧和解脱两种功德就是僧众的本体。其中,现见、智慧、证悟是同义异名,声闻缘觉的四果,依次以自性现见自性,不同程度解脱所断。菩萨见道,以法性现见、证悟真谛,不同程度解脱所断。从见道起到十地相续末际之间,不同程度解脱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就是僧众。】

  【二、僧众的分类:分为小乘僧众和大乘僧众,或者共同僧众和不共僧众。共同僧众是声闻缘觉菩萨,不共僧众是指持明内僧众。】

  僧众=小乘僧众+大乘僧众=小乘僧众(声闻+缘觉)+大乘僧众(菩萨僧众+持明僧众)

  僧众=共同僧众+不共僧众=共同僧众(声闻缘觉菩萨)+不共僧众(持明内僧众)

  =共同僧众(凡夫僧众+圣者僧众)+不共僧众(持明内僧众)

  持明内僧众=外三续+内三续=外三续(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玛哈约嘎生起次第+阿努约嘎圆满次第+阿底约嘎大圆满三种)

  56、持明内僧众:内容非常难,没明白所以然。

  【持明内僧众:事续、行续、瑜伽续这外三续中,】

  56、1事续

  【首先入于事续之门,作为密宗,誓言或入门就是能成熟的灌顶。因此,事续,最开始得受共同明觉灌顶,包括不动瓶水、宝生冠冕、无量光金刚杵三种灌顶,结行作沐浴、擦拭、护持。接下来,以事续自道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是能成熟。实修能解脱的教授,分为有相和无相瑜伽,除此之外并没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名词。】

  因为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树立在内三部之上,外三部当中用有相和无相瑜伽来树立,虽然修持的是本尊,但是用这个名词来树立。

  【首先有相瑜伽,按照宁玛派修四无量,以“藏巴拉”咒把万法观成空性,由空性大悲双运中,观修事续六尊瑜伽[1],并且把自己誓言尊者和智慧本尊,观修成主仆的形式,也就是把誓言尊者和智慧尊者观成他体,祈送本尊,誓言者摄于无缘之中。】

  观修事续六尊瑜伽,有空性、文字、声音、色、手印和相等等,观想这个,当时修学过程当中即便不完全观想一个本尊,但就是一个手势,比如空性为本尊,要观想一个文字即为本尊,声音为本尊,汉地持名念诵的方式,声音也作为本尊,色本尊和手印相本尊,观修事续六尊瑜伽,并且把自己誓言尊者和智慧尊观想成像主人和仆人的形式,也就是把誓言尊者和智慧尊者观成他体,祈送本尊誓言者摄于无缘之中而安住,最终智慧尊赐予加持。很多人都在这么修,这种修法就叫做事续。

  【后得时,享用三白三甜的食品,以沐浴、清洁行为为主。一直到修行所依的画像笑逐颜开、油灯自然燃起、芳香四处散逸等等成就相纷呈,这之前是凡夫。随后,取受悉地的同时,成就欲界色界的持明果位,面见三部本尊,与之同时修行殊胜悉地,一直到十六世之前修道,最终获得三部金刚持果位。这般实修的行人,取名为密宗持明内僧众。】

  因为事部当中以外沐浴五体、内念诵金刚萨埵和刚刚所讲解的这些观想方式,来消尽一切烦恼。一直修行到什么时候?所依的画像,不管是空性、文字、声音、色、手印或相,不管是什么,画像笑逐颜开,就是修学这样的法达到一定的时候,所观想的境自然会像真的一般笑逐颜开,油灯自然燃起、芳香四逸等等成就相纷呈,就会呈现这样的显现。呈现这样显现之前是凡夫,随后在这些本尊之中取受悉地的同时,成就欲界色界的持明果位,面见三部本尊。三部本尊为不动、宝生和无量光三部本尊,与之同时修行殊胜悉地,一直到十六世之前修道,最终获得三部金刚持果位。就是指如是修学者,称之为持明内僧众。

  56、2【行续,入门在前面的三种灌顶基础上,再得受不空成就铃灌顶、毗卢遮那佛名称灌顶,随后以自道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实修能解脱的教授,与瑜伽续一致来修,将誓言尊者和智慧尊者观成平等兄弟或朋友的形式,】

  第一是事续,第二是行续,当然见解也逐渐在升高。

  即便是外三续的见解,也必须要具备有因法相乘四空双运之见解。四空双运之见解不仅仅是因法相乘的见解,外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的见解都必须要具备四空双运,但是显密不同的区别就在于刚刚所讲解的这些本尊之上,密宗更超胜于显宗。

  行续,入门在前面的三种灌顶基础上,就是在不动、宝生和无量光三种灌顶的基础上,再得受不空成就铃灌顶、毗卢遮那佛名称灌顶,现前不是有很多说是灌顶当中的一种名称吗?这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名称灌顶。随后以自道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实修能解脱的教授,与瑜伽续一致来修。因为行续行持的禅定与瑜伽续有所相似,因为事部有所戏论,瑜伽续是在见解当中,就是说行部当中的行为和事部相同,但是见解与瑜伽部相同,所以说与瑜伽续一致来修,将誓言尊者和智慧尊者观成平等兄弟或朋友的形式,事部是观成主人和佣人的形式,但是随着的禅定增长,在行部的时候如同兄弟一般,虽然有你我之区别,但实际当中没有高低,见解已经达到这个地步。

  【在没有面见本尊容颜之前,是凡夫密宗僧众。当成就与欲界色界本尊身体、受用等同缘分的持明之后得见本尊容颜,成就殊胜悉地,自此至七世之间修道,在没有最终证得四部金刚持果位之前,是圣者男女密宗瑜伽行者。】

  以上称之为行部。修法从外在形式上与事部相同,从见解当中与瑜伽部相同。

  56、3【瑜伽续的能成熟或者入门,得受共同觉性五灌顶、金刚王权灌顶以及结行八瑞相、八瑞物的灌顶。】

  有时候很多人说一位导师在做灌顶时,只要有一个东西就可以结束灌顶,这可能就是事部和行部的灌顶,因为事部仅仅依靠一个宝瓶水乃至一个冠冕,要不一个金刚杵即可做灌顶,再加上铃和一个名称灌顶即为行部灌顶。若是瑜伽部灌顶的话,应该是五方佛五种灌顶乃至金刚王权灌顶,以及后面的八瑞相和八瑞物的灌顶。

  【以自道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

  以自道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但要记住,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不管是外三部和内三部都是等同的,但是随着各自禅定当中护持的誓言当然也有不同,各自有十四条。我们在座很多出家人都已经听过慈诚上师讲解的《大幻化网》,比如说外三部事部自宗派当中的誓言有多少种?行部自宗派当中誓言有多少种?瑜伽部自宗派当中的誓言有多少种?包括誓言根本誓言和支分誓言。共同十四条根本誓言在外三部和内三部中是等同的,这些都需要了解一些。要不光说以前求过这些法,但是实际当中仍旧还是无明,这是不够的。

  【能解脱的教授,不以沐浴、清洁行为为主,而以内在观修五现前的方式把誓言尊者和智慧尊者观成无二无别,通过修行的所依(佛像)闪闪发光、面露笑颜等验相而取悉地,成就欲界色界持明以后,亲睹本尊容颜,按照显宗所说获得见谛,或者是成就密宗的殊胜悉地,自此至五世之间修道,直到没有获得最终五部金刚持果位之前,称为凡夫圣者密宗瑜伽行者。】

  能解脱的教授,不以沐浴、清洁行为为主,因为瑜伽部的时候是以见解为主,对外表当中的行为,并不像事部那么重视。而以内在观修五现前的方式把誓言者和智慧尊观成无二无别,这个就如同我们平常修金刚萨埵的时候,按照瑜伽部的修学方式,先观想月轮、日轮、种子字“吽”,然后“吽”变成一位本尊,要不“舍”字变成一位本尊,然后是哪一位佛菩萨标志性的手帜,接着全身显现。也就是种子字“吽”逐渐转变成金刚萨埵的整个显相。这就是以五现前的方式,把誓言者和智慧尊观想成无二无别。通过修行的所依佛像闪闪发光、面露笑颜等验相而取悉地,成就欲界色界持明之后,亲睹本尊容颜,按照显宗所说的获得见谛,或者是成就密宗的殊胜悉地,自此至五世之间修道,直到没有获得最终五部金刚持果位之前,称为凡夫圣者密宗瑜伽行者。

  【这以上是外三续的持明内僧众。】

  这以上是外三部的持明内僧众。从修行的路途之上大概稍许了解之后,就知道我们所谓的僧众是如何树立的了。

  56、4【无上瑜伽续,按照宁玛派而言,此续包括玛哈、阿努、阿底三种。】

  无上瑜伽续,按照宁玛派(红教)而言,此续包括玛哈约嘎生起次第、阿努约嘎圆满次第、阿底约嘎大圆满三种。

  56、5【玛哈约嘎(大瑜伽),入门或者能成熟或者誓言仪轨,即续部寂猛本尊灌顶或修部八大法行的灌顶,如果没有得受这些灌顶,以其余的灌顶可以代表道灌顶,却不能代替基灌顶。】

  这个灌顶,在龙萨派乃至很多教派当中都有。如果没有得受这些灌顶,以其余的灌顶可以代表道灌顶,却不能代替基灌顶。就是说在行持内三部当中,前面的这个灌顶不可缺少,必须先在一位导师面前得到四种灌顶之后,方能修学解脱窍诀法。前面的灌顶称之为基灌顶,就是为了成熟原本具有如来藏的一切功德,播下这个种子,但种子本身依靠这个缘形成一种辅助,就叫做基灌顶。在接受基灌顶的时候,有些会变成基果灌顶。在接受基灌顶的同时,若要是能证悟到光明境界者,称之为基果灌顶。若要是没有得到这样的灌顶,仅仅接受四种灌顶,只能代表道灌顶,还不具备基灌顶。所以必须要在一位具德上师面前得到一次灌顶,是不可缺少的,但这种灌顶,既不是事部灌顶、也不是行部灌顶、也不是瑜伽部灌顶,必须是无上瑜伽部内三部的灌顶,就是刚刚所说的寂怒本尊之灌顶,像比如说寂静灌顶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都具有四种灌顶者,要不是忿怒灌顶的大威德、金刚手、金刚橛、忿怒莲师等灌顶,必须要得到这样的一次灌顶,这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一些弟子,若往昔没得到一次灌顶的话,这个灌顶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已得到基灌顶者,也要接受四种灌顶,这种四种灌顶在一位导师面前是以各式各样的法器作一种表示,在我们自己接受四种灌顶的时候,由文字来表示一切而受四种灌顶。总的来说,这些灌顶都称之为道灌顶,也叫行灌顶。行灌顶又分为行行灌顶和行果灌顶,当我们在接受灌顶的时候,没有让见解增长很多,仍旧与往昔没有多大的区别称之为行行灌顶,在接受这种灌顶的时候突然开悟,称之为行果灌顶。这些都针对当时的灌顶见解来树立。

  【依照续部必须要得受外十利的灌顶、内五力的灌顶、密三甚深的灌顶。】

  入门十利灌顶,像五精华灌顶宝瓶灌顶、珠鬘灌顶、兵器灌顶、幢灌顶伞盖灌顶。在行持内三部的时候,开始入门的灌顶必须要得到外十利的这些灌顶,内五力之灌顶指的是,比如说自利精进之听闻灌顶和修习灌顶,仅仅想着而精进修行者灌什么顶呢?说法灌顶和事业灌顶,两者同时具备的就开始广大佛语灌顶等等,有很多灌顶。但这些都树立在他缘之中。秘密三甚深灌顶指的是什么呢?行禁(戒秘密灌顶)行禁是从外表当中,为了禁行各式各样的行为因此要灌秘密灌顶,从见解行持者面前的禁戒要灌智慧灌顶,两者平等戒当中灌无二无别大乐灌顶,在外三部当中都有这样的灌顶,叫做三甚深灌顶。

  【起初,上师要成熟弟子的相续,自开始作准备起到受皈依戒、菩萨戒之间的所有事宜就相当于酿酒一开始要煮青稞一样,堪为灌顶的法器,弟子明观成本尊的三处三文字,清楚地观成身语意三本尊,从中放光周遍虚空,由浩瀚无边的十方刹土尤其是密严刹土等处以身手印、语文字、意标帜的相迎请智慧尊者,融入弟子。】

  弟子明观成本尊的三处三文字“嗡啊吽”三字,清楚地观成身语意三本尊,从中放光周遍虚空,由浩瀚无边的十方刹土尤其是密严刹土等处,以身手印、语文字、意五方佛乃至各式各样的标帜性的相迎请智慧尊者,融入弟子。

  我们在灌顶的时候,导师在上面念着这样的词句,祈请一切诸佛从无量刹土当中呈现不同的形象,身呈现不同的手印、语呈现文字、意呈现各式各样的标帜相,迎请一切智慧尊者融入弟子的身口意三门之中。

  【如果是上等者,就会证悟灌顶义智慧。假设是中等者,会生起明乐无分别的觉受,即便是下等者,也将对三门是三金刚这一点产生不被他夺的定解,这就相当于青稞发酵。】

  如果当时要是上等者,就会证悟灌顶义智慧,就能开悟的意思。若要是中等者,会生起乐明无念之觉受,即便是下等者,也将对三门是三金刚这一点产生不被他夺的定解,自己就是诸佛菩萨的三金刚,尤其是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八条当中说,“五蕴五佛之本体”,若要是诋毁自己的身体,就会犯第八条根本誓言。即便是下等根机,从那天开始生起一种坚定的信心,自己的三门就是诸佛菩萨的身口意三金刚。

  【接着依次进行四灌顶,结尾时,归纳所有誓言,让弟子以“主尊如何嘱,我亦如是行……”进行承诺。这个过程就相当于平酒。】

  在灌顶的时候,我们都已经发过誓了,比如说十四条根本誓言,若要是违犯,为什么有那么大的罪过?因为在接受灌顶的时候已经立下誓言,并且我们在接受灌顶的结尾,也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过誓,主尊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可能有些会说:那时候我不懂在说什么,这个不算数,因为当时他说的是藏语,我就跟随着他说了几句话,但决定不知道是他在说什么,这个不能算数。刚刚已经说过,即便你当时不这样,因为在接受灌顶的时候誓言已经得到了,这个戒体已经具备,那守持誓言就是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个过程相当于平酒,就是还没有完全酿出酒,要把这个酒盖上,还需要发酵一段时间才真的成为酒。

  【如果自此之后没有持执灌顶的命脉——以清净的誓言守护相续,那就如同酒虽然开始经过煮青稞、发酵、压平的程序却以魔障和客人冲犯等变腐了一样。】

  【《金刚手现前灌顶续》中云:“秉持灌顶命脉即誓言,如若失毁则如种子被火焚。”尽管一开始得受了真正的灌顶,但如果中间没有守护清净的誓言,那就没有利益可言了。】

  现前我们都已经得到灌顶了,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时时得守持为妙,尤其最容易犯的是第一条、第二条和第三条,反观自己的内心,我们是否犯过这样的戒律?若犯过的话,现前就该做一些忏悔了。每天不间断地念诵一百零八遍金刚萨埵心咒和二十一遍百字明,绝不能间断。

  【其实,具誓言和破誓言两者之间并无太大的差距,把地看作地就是破誓言,把地看成佛眼佛母就是具誓言。】

  其实,具誓言和破誓言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比如密宗行者把地看作是地的话就叫做破誓言者,若要是把地看作是佛眼佛母就是具誓言者。所以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作为密宗的弟子时时要净观。

  前行备忘录16课3皈依笔记(持明内僧众[灌顶+气脉明点]:甚难)

  57、【本来,后代的诸位密宗行者境界里应该显现本尊、密咒、智慧的游舞,如果一切景象都呈现为妖魔鬼怪,那使自他都不舒畅,如此一来,他们没有一点密咒的味道。】

  本来,后代的诸位密宗行者境界里应该要呈现本尊、密咒、智慧的游舞,指的是若真正具备禅定者眼前呈现的一切之相均为本尊,耳前听得着的一切声音都是密咒,内心起现的一切妄念本来即为智慧。我们不是说“烦恼即为菩提”吗?但即便不具备如是般之禅定,但也必须要以净观来行持为妙,眼前呈现的一切景象均为本尊,耳前听得着的一切声音均为密咒,内心起现一切烦恼都必须要转为道用、观想成智慧,这是不可缺少的,要不密法的誓言很容易犯啊?如果一切景象都呈现为妖魔鬼怪,就像当今很多人说觉得导师有点不正常,看到金刚道友也有点不正常,即便看见自己也有点不正常,若是密宗的弟子要注意,那使自他都不舒畅,如此一来,他们没有一点密宗的味道,等待他的归宿必定是金刚地狱。

  58、【别解脱戒主要注重外在身体语言的业,所以容易守护。菩萨戒,单单依赖于善恶心的分别念,较前相比稍有难度。密宗的所有誓言都必须在智慧上看待,就更为困难。可是,当今时代的大多数人认为别解脱戒难以守护,反倒觉得密乘戒随随便便就可以,但实际上这是颠倒妄执。】

  若看到地为地、不净观的时候,就是犯戒的弟子;若看见地为清净之相,为持戒弟子。所以要记住,行持密宗的誓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时时要净观为妙。

  现前很多人认为,别解脱戒和菩萨的学处很难守持,密宗很容易守持,非常的颠倒。密宗的誓言是非常难守持的,密宗的一切誓言都树立在智慧当中,当你不能赤裸智慧的时候,你就是一个犯戒者。所以我们时时要护持自己的誓言。一天不间断地念诵二十一遍百字明、一百零八遍金刚萨埵心咒,乃至按照《显密甘露心滴》当中的那些忏悔颂做忏悔也是非常重要的。

  59、【以玛哈约嘎自宗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能解脱的教授,玛哈约嘎主要修行方便生起次第,智慧圆满次第,只是修风和明点圆满次第中的风圆满次第的一部分。】

  在玛哈约嘎圆满次第中的气脉明点主要行持气为主。

  【方便生起次第:通过观修平庸不清净的相分别的对治——方便生起次第,使三境清净,首先意的对境前了然呈现自己的本尊;】

  因为修持方便生起次第当中就会达到这种三境清净,行持这样的法会达到这样的果实。首先意的对境前了然呈现自己的本尊,就是长时间行持生起次第者,但要记住生起次第要具备四钉,四钉当中的最后一钉称之为“法性不变密意钉”,你必须要有很好的禅定基础才能依照上面三钉做观想,如是行持会达到三境清净,长时间修学本尊的缘故,他可以在自己的对境前了然呈现自己的本尊。

  【第二触觉的对境自己的手能明显接触到本尊及其装饰、标帜等有触碍的形象;第三根的对境前,别人也说见到修生起次第的上师是大吉祥怙主和大威德等等。】

  比如自己见到本尊甚至可以触摸着本尊,还可以触摸着本尊的一些装饰等等,会达到这样的效果。第三是根的对境前,他人也能看得见这个修生起次第的人,已经转变成大吉祥怙主和大威德等等各式各样的本尊形象,他会具备这样的果位。

  【在这样的生起次第明显稳固的八种量达到标准、五种觉受尚未究竟之前一直修习,结果,虽然平庸的相分别依靠生起次第能归摄为本尊的本体,可是由于还没有离开执著本尊的耽著分别念,所以必须修行耽著殊妙本尊的对治法——智慧圆满次第。】

  方便生起次第和智慧圆满次第两者修学的目的在何处呢?上面说,虽然平庸的相分别依靠生起次第能归摄为本尊的本体,已经知道一切即为本尊,可是由于还没有离开执著本尊的耽著分别念,就是本尊的这个执著仍旧存在,所以必须要修行耽著殊妙本尊的对治法——智慧圆满次第。要记住这一点哪。

  【圆满次第包括风和明点的两种圆满次第。其一,风的圆满次第,如果风没有堪能,那么明点就无法切中要点,】

  圆满次第包括风和明点的两种圆满次第。其一,风的圆满次第,如果风没有堪能,那么明点就无法切中要点,就是说风是飘动一切识的力量,若要是风没有达到稳定的时候,那这个识就会根据风的飘动而呈现各式各样的散乱。站在世俗的立场之中称为识,站在胜义的立场之中称为智慧,当然在单纯讲解圆满次第的时候,树立在身体之上的气脉明点和我们所传讲的这两者绝不能分割,一旦要是分割的话,怎么也体现不出来圆满次第的殊胜。你说圆满次第是一个果法,谁也不会相信。

  【一开始生起次第趋于究竟得以稳固的行者,除了外在身体空朗朗呈现本尊以外,平庸人的身体并不明显。当然,仅仅是修气并不代表圆满次第,因此起初生起次第得以稳固至关重要。】

  这是由于前面修学方便生起次第的结果。当然仅仅是修气并不代表着圆满次第,只是圆满次第的前面一个基础而已,因此起初生起次第得以稳固至关重要。也就是前面方便生起次第当中,稳固上面的气是非常重要的。气是飘动一切识聚之力量,所以必须要稳固这个气。从凡夫的角度当中讲解,这个气如同一个没有眼睛的马,这个识(各式各样的分别心)相当于没有脚的一个人,我们现前修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很好地控制这个识,转变这个识达到智慧。但是要记住的是,若要是控制不了这个马,这个马就会驮着这个人四面乱走,就如同平常呈现各式各样的散乱一般,都是这个风在飘动。为什么在方便生起次第和智慧圆满次第两者当中,都一直讲解风的重要性?即便在讲解圆满次第他身方便道当中,若没有很好地稳固这个风,那这个行持他身方便道者,也只不过是造恶业而已绝不会得到什么果位。什么四空、四种空印等等先搁置一旁吧,就是由于气没有达到稳固的原因。

  稳固气的标准是什么?身可以在水上行走。米拉日巴往昔行持这个风已经稳固的原因,所以可以在水上行走等等,就是由于稳固这个气的缘故而得。

  【随后,修具四种双运的宝瓶气,使风心入于、安住、融入中脉。所谓的四空,风入于中脉,依次根识融入意识为空,意识融入染污意为大空、染污意融入阿赖耶为极空,阿赖耶融入智慧为一切空,由这四空引发的喻光明在相续中生起以后,以三现作为光明的因,风五光作为缘,从而使不清净的幻身,能如幻般起现成唯以风心所成的真实本尊身。】

  四种双运是具四种特征的宝瓶气。宝瓶气具有四个特征:像弓一样吸气,如宝瓶一样满,像打的结一样紧,像放箭一样促,四个特征。

  使风心入于、安住并且融入中脉,所谓的安住指的是还没有完全进入中脉之前,它是一个过程,中脉是胜义脉,完全进入中脉已经证悟四光明之见解,尤其是圆满光明之见解就不用说了,依靠这种方式。前面的这种宝瓶气修法是为了临时压制一切烦恼,来成办更高的境界。所谓的四空风融入中脉的时候,依次根识融入意识为空,意识融入染污意为大空,染污意融入阿赖耶为极空,阿赖耶融入智慧为一切空,由这四空引发喻光明在相续中生起以后,以三现作为光明的因,风五光作为缘,从而使不清净的幻身,能如幻般起现成唯以风心所成的真实本尊身。当然要具备很好的禅定,要不光凭净观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的喻智慧,能修成义光明,增进的行为,有需要不需要玛哈远道六月会修仪轨两种。】

  喻智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喻光明之见解,若对见解有很好的定解,能修成义光明,依靠这种喻光明逐渐成办圆满之光明境界。

  【实际上,正如前文所说,所有上师全部是生起次第、风得以稳固、证得加行道暖智者,要符合坛城圣聚的数目而聚会。具备三层坛城,里面驱敌兵器、除病妙药、维生食品、修行圣物要样样齐全。在众会之中,即便是有一个破根本誓言的人,也使得其余所有人的修行都成枉然无义,不会修成殊胜悉地,只有可能会得到些许共同悉地,除此之外会修没有实义。】

  四顺抉择法当中的第一暖,要符合坛城圣聚的数目而聚会。要具备一切,比如说生起次第要求的一切,坛城都必须具备,比如说具备三层坛城,里面有驱敌兵器、除病妙药、维生食品、修行圣物样样要齐全。

  【正如恩札布德所说:“一位破戒者,能毁诸行人,如一有伤蛙,能坏诸余蛙。”如果众会之中的所有人都是具誓言者,那么六月仪轨需不需要酬补,也要看根基的差别。】

  正如恩札布德所说:一个破戒者,可以毁灭一切修行者,如一个青蛙有伤,池塘里的其它青蛙的皮肤也会腐烂。

  修学的弟子必须要具备暖位,就是加行道。加行道的见解应该是什么样的?当然对禅定具备有很高的定解,还要具备刚刚所传讲的一切资具。不是说我们都聚集在一起,六个月就关在房间里头,看看能不能成就?我想这样也很困难,因果乃至所有的缘起绝不能少于一分,应该要圆满。要不像密宗所讲解的,如是行持密宗者在几天、几个月中就能成办解脱,这是密宗的统一传讲方法,但是我们现在已经行持密宗有多长时间了,所以很多条件不成熟的时候还是这么一回事。

  【六月圆满之时的黄昏,红黄蓝交错的光芒散射,由本尊处取受悉地,中夜由怨敌处取悉地,具足三种满足而降伏并取悉地。黎明时分,依止她身手印的道,依靠上降明点,相续中生起真实俱生智慧,即不离乐觉受的智慧,依靠下固明点,最后在相续生起自然俱生智慧远离一切明乐无分别觉受耽著的义智慧。】

  要记住,按照这种他身方便道的修学方式,前面的这些条件一一不能缺少,前面的条件一旦不具有,后面的这种喻光明和真实光明,四种光明之境界无法呈现,只是走一个过程而已。

  【在那时,佛父相续中现量生起乐智慧、佛母相续中现量生起空智慧。其后,能起现有学双运清净的幻身,也就是能起现身意双运真实圆满次第的本尊身。就这样,从资粮道逾越到加行道,由加行道逾越到见道,见道越到二地……】

  前面的这些条件,都是站在气脉明点的立场之中,脉与明点能否圆满地降和升,完全取决于前面的气调伏得如何。气没有达到稳固的时候,明点就会随着意识而转变,形成漂泊轮回之根本,不会形成刚刚所讲解的逾越。

  【如果大家都具足誓言,那么掌握时间的鸡和犬、犏牛等也能走向持明地。倘若会修者全部获得了暖相,那在六个月期间,顶位忍位圆满取悉地时,继胜法位刹那智慧之后,得到显宗所说的见道或密宗所说的大手印殊胜悉地。按照教部索瓦派的观点,诚如《道次第论》中所说:“得未得能力,见道为二种。”】

  见道还要分为得和未得两种,力量已经圆满和力量不圆满两种见道,这个见道从十地来讲解时,从一地到七地都要从见道来圆满,一地的时候由于力量不圆满,我们总不能说他不是见道,还没有圆满到七地,当见道圆满的时候称之为见道圆满第七地,后面的三清净地就是学道和无学道圆满。

  【依靠禅定的火能清净庸俗的身体,使它变得澄清,证得无生无死寿自在,即是寿自在持明;没有能够清净身体,尽管心成熟为本尊身,可是由于未能清净身体,就是异熟持明;从二地到九地之间,是大手印持明;任运持明,是没有得以成佛的究竟道部分。】

  依靠禅定的火能清净庸俗的身体,禅定的这个力量可以消除对庸俗的身体这种耽著。使它变得澄清,证得无生无死寿自在,即是寿自在持明。在阿努约嘎也就是圆满次第当中,讲解四种持明当中的寿自在持明。没有能够清净身体,尽管心成熟为本尊身,可是由于未能清净身体的缘故,称之为异熟持明。从二地到九地之间,是大手印持明。任运持明,是没有得以成佛的究竟道部分,就是说证悟到究竟果实称之为任运持明。

  【依照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安住大资粮道边际者,身体还没有成熟为本尊身,心已成熟为本尊身,即是异熟持明;】

  依照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安住大资粮道边际的时候,身体还没有成熟为本尊身,因为当时对身体的执著还存在,身体还没有完全变成本尊身,但是心已经成熟为本尊身,因此称之为异熟持明,圆满次第四持明当中的第一异熟持明,之后见道是大手印持明。

  各个乘派当中都讲解一个圆满次第道:无上窍诀大圆满讲解四相,圆满次第讲解四持明,生起次第讲解五种瑜伽,小乘讲解五道,大乘讲解十地、三十七菩提分,都有一个圆满次第,即便是禅宗也要讲解文字、观照和实相,净土也讲解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上师瑜伽导修讲解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这些次第都必须要了解为妙。

  【之后见道是大手印持明,身体成为澄清以后寿命得以自在,胜法位道圆满,即是寿自在持明;如果没有得到寿自在,那么在即生当中证得见道,中阴越到二地,后得起现有学双运境界,一直到十地末际以上是大手印持明,达到究竟现前佛地,即是任运持明。安住于以上四种持明地者,就是大瑜伽续的勇士勇母,也就是持明内僧众。】

  60、【阿努约嘎(随类瑜伽)能成熟的灌顶,十种外灌顶、十一种内灌顶、十三种修灌顶,加上两种密灌顶,获得这三十六种根本的最胜灌顶以后,以自道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实修能解脱的教授,生起次第的部分、圆满次第玛哈约嘎中讲的风圆满次第为前提,在这里主要切中要点修行明点的圆满次第,具足自身方便,脉直、风清净、明点堪能以后,依靠她身手印之道,首先凭借明点上降的力量引发出真实的俱生智慧,在下固明点之际生起假立自性的俱生智慧,然而在初学阶段,难以生起远离耽著觉受的智慧。】

  不管是方便生起次第还是智慧圆满次第,都要以风圆满次第作为前提,就是风必须要达到自在。在圆满次第当中分为他身方便道和解脱方便道两种,行持圆满次第者必须遵照解脱方便道行持更为保险。像他身方便道在不具备前面这些条件的基础之下,真不是一种适于初学者修学之法。

  当然我们不诽谤这个法义,是一个殊胜的教言,但必须要具备很多条件。在这里主要切中要点行持明点的圆满次第,具足自身方便、脉直、风清净、明点堪能以后,依靠她身手印之道,首先凭借明点上降的力量引发出真实的俱生智慧,本具有的智慧,在下固明点之际生起假立自性的俱生智慧。然而在初学阶段,难以生起远离耽著觉受的智慧。

  【当喻智慧在相续中生起时,后得所谓不清净的幻身,实际上能起现唯风心所成的本尊身。当相续中生起义智慧时,能起现清净的幻身,也就是智慧相中呈现的本尊身。在希求心的资粮道,辨别大种姓的加行道,获得大授记的见道,得大安慰的修道,圆满大妙力的无学道,安住以上五种持明地者,就是阿努约嘎自道的空行和空行母,即持明内僧众。】

  当喻智慧在相续中生起时,就是这种定解光明之觉受生起来的时候,后得所谓不清净的幻身,实际上能起现唯风心所成的本尊身。当前面的一切条件具备,在行持这样法的过程当中,若具备刚刚所讲解的这些智慧,具备喻光明之见解,而成办义光明之中,会有这样的觉受。当相续中生起义智慧时,能起现清净的幻身,也就是智慧相中呈现的本尊身。在希求心的资粮道,辨别大种姓的加行道,获得大授记的见道,得大安慰的修道,圆满大妙力的无学道,安住以上五种持明地者,就是阿努约嘎自道的空行和空行母,即持明内僧众。

  大概知道一些这些过程非常好,但是在行持这样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知道里面的一切缘起,绝不能仅仅依靠平常稍许有的禅定和净观是远远不够的。

  61、【阿底约嘎(最极瑜伽)能成熟的灌顶,得受下面两种灌顶的四种句宝灌顶中特别分出的有戏、无戏等四灌顶,以自宗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

  阿底约嘎能成熟的灌顶,得受下面两种灌顶的四种句宝灌顶(这个句宝灌顶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句义灌顶),特别分出的有戏、无戏等四种灌顶法,就是在大圆胜慧当中的后面这个灌顶,称之为无上灌顶。以自宗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

  现前我们都是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弟子,前面的外三部和内三部我们都在理解一些,但是主要行持的禅定乃至教法是在大圆满之中,那么按照大圆满自宗派的要义,得到这种灌顶之后要以自宗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自宗的清净誓言指的是在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基础上,无上窍诀大圆满分为守持誓言和无守持誓言两种。当前我们作为方便教授的修行者,当然依照守持誓言,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和二十五条支分誓言,而守持相续。

  【实修能解脱的教授包括懈怠者无勤解脱的本来清净直断和精进者有勤解脱的任运自成。如果从法的角度而言,必须把法性现量相安立为见道。然而,以修行者作为出发点,法性现量相立为资粮道觉受增上相即加行道;觉性如量相为见道;在法性尽地时,外所取境、内能取心、密觉受增上都逐渐灭尽,是圣者有学道;圆满灭尽时,即是无学道。安住在以上道位四相中者,就是持明内僧众。】

  实修能解脱的教授包括懈怠者无勤解脱的本来清净直断,就是当前我们所修学的成熟口诀法和上师瑜伽导修,和精进者有勤解脱的任运自成顿超。等两天我们要开始修大圆胜慧光明之境界,如果从法本身的角度而言,把法性现前相安立为见道,就是说从法的角度来说,在修学顿超的时候,第一法性现前相圆满的时候即为见道,是从法的角度当中来说。然而,以修行者作为出发点,在修的过程当中,法性现前相还没有证悟到见道,把法性现前相立为资粮道;觉受增长相即为加行道;觉性如量相为见道;在法性灭尽地当中,外所取境、内能取心、密觉受增上都逐渐灭尽。指的是什么?在顿超的过程当中,前面法性现前相、觉悟增长相、明智如量相当中,有各式各样的光明之境界,但是当时还没有悟证究竟果实,业风仍旧在飘动着细微的识,所以即便是显现也不稳定。最终所传讲的所取的境光明之境界,内能取的心当时稍微之意识飘动,乃至明觉受增上都逐渐灭尽是圣者有学道,这就叫做因法性灭尽地。

  就像很多修学顿超的弟子,前面顿超呈现一些境界,最终全都消失,这就叫因法性灭尽地。后面果法性灭尽地的时候,就是圆满寂灭的时候,即是无学道,最终圆满证悟究竟果实的时候就叫做果法性灭尽地。安住在以上道位四相中者就是持明内僧众,这个持明是持无上窍诀大圆满光明者。上面所讲解的是僧众的分类。

  62、从大概的角度当中我们已经知道,从初次开始行持本传承的法乃至没有究竟证悟到果实期间,我们把他称之为僧众。圆满证悟到究竟果实当中,不管行持多少世、多少年、多少阿僧祇劫,最终得到的这种境界就叫做佛宝。就是让我们去理解什么叫做僧众、僧宝,前面只大概说了依止的对境,后面说得更详细一点。

  63、【三、僧众的功德:具备戒、定、慧、总持、辩才等不可思议的如海功德。】

  因为行持这样的善法而证悟到一切诸佛菩萨的密意。

  64、【这以上所有皈依境,归纳起来汇集为上师,如果广义来讲,就是暂时的九种。由于把他们作为皈依境,尤其是本身具全风脉等,所以在皈依时脉清净为化身……】

  这以上所有皈依境,归纳起来汇集为上师,如果广义来讲,就是暂时的九种,指的是三宝总集、三根本总集、三身总集,这样的九种宝。由于把他们作为皈依境,尤其是本身具全风脉明点的缘故,所以在皈依的时候脉清净为化身,气清净为报身,明点清净为法身的缘故就在此上。

  65、【大士道的意乐,是以为遣除有寂一切衰败的心愿而皈依的。这样的心态,按照因相乘来讲,既是意乐差别,也是果皈依。因皈依是以具足三种特点(即佛为本师、法为道、僧为助伴)而皈依的。】

  作为密宗的弟子若要是不懂这个道理,仅仅把下面所做的一切,都树立在能生和所生的因果之上,还是体现不出来密宗的殊胜。

  66、【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按照中转F轮的意趣,以因皈依作为因 ,获得佛果,就承许是果皈依,承认(因皈依和果皈依)是真正能生所生的因果。】

  就是依靠因来成办果位,这个果就叫做果皈依,方便道称之为因皈依。承认因皈依和果皈依是真正能生所生的因果法,按照下乘派的观点。

  【末转F轮以上承认:“如来藏智”在基位有情的相续中以基住自然智慧存在着,它是恒常、不变、本体空性,如来三身的一切功德以无改任运的方式存在着。由于离基如来藏的智慧被客尘所障蔽,因此需要遣除它的方式或者二资粮的缘,然而并不承认它们是真正能生所生的因果,认为(因皈依)是能现前的外缘。】

  也就是说密宗承认:如来藏智在基位有情的相续中以基住自然智慧存在着,它本具有的自然智慧不需要依靠其它的因缘来具有,它本来就是具有恒常、不变、本体空性,如来三身一切功德以无改任运的方式存在着,在执受本体当中即便妙力呈现一切之相,都是任运自成的,不需要依靠因果关系来呈现一切妙用,本来就是一如的,这就是如来藏本具有的观点。由于这样的缘故,由于离基如来藏的智慧被客尘所障蔽,这个客尘指的是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遮止本来具有的一切功德,因此需要遣除它的方式或者是依二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缘来遣除。实际当中,并不承认它们就是真正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因为本具有的本体和妙力起现一切之相本来就是一如的,不需要依靠因缘来起现这样的显现。

  就像禅宗所说的见性与密宗所讲解的便智双运,在执受本体当中妙力起现的一切相,不需要依靠因缘来呈现,这样的相本来就是任运自成的,两者本来就分不开的。

  外面的显现和本具有的这种本体,不需要依靠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来树立,本来就是一如的,要知道这个道理。若要是不懂这个道理,那一点都体现不出来密宗的殊胜。尤其从基道果角度当中来传讲,仅仅树立在能生所生的因果缘起法中,那怎么也体现不出来密宗的殊胜。

  我们平常在树立因皈依和果皈依的时候,要站在不同的立场之中去理解,按照因法相乘的观念是这样树立的,依靠因皈依来成办果皈依,它有一个能生所生的观念;但是站在密宗本具有的功德当中,所谓的因果并不具备能生所生这么一个缘起,这种缘起本来就是一如的,并不是一种因果关系,认为因皈依是能显现的外缘,本来就是一如的。因皈依包括相似的承诺皈依和真正随修道的皈依两种,都树立在因皈依中。

  前行备忘录17课1皈依笔记

  67、【首先因皈依,包括相似的承诺皈依和真正随修道的皈依两种。】

  【其一、相似的承诺皈依,以本师、道、助伴的方式念诵十万遍皈依偈。】

  以本师为佛、所有的一切法为道、一切僧众为助伴。从小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上士道当中的外皈依和内皈依,关于对所皈依的对境三宝的认识必须要通达,在这个基础当中念诵十万遍四皈依。这也是在受皈依戒当中的一个学处,也就是我们的一个戒律,作为三宝弟子必持的一个法,念诵十万遍四皈依,这就叫做承诺皈依。

  68、【其二、真正随修道的皈依:继因承诺皈依之后,迈入积累二资粮的所有门,就是随修道的皈依。】

  至于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广阔一些树立在六度波罗蜜之中,都可以。

  不积累二资粮永远不能证到二身之境界,此乃显密一切法之共许,这一点之上没有丝毫之区别,都得积累二种资粮。积累资粮的方法有着各式各样的区别,像显宗的话需要在三大阿僧祇劫积累二种资粮,普贤王如来以六别法的方式在一刹那当中积累二种资粮而成办究竟果实。

  当今我们在行持成熟口诀法乃至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就是在积累福慧二资粮,若能真实精通这两种修学之方式,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同时在积累。由于密宗把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融合积累的缘故,所以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证悟二身之境界。

  69、【这样的自然本智,是无则不生的因,没有认识它的本来面目之时就是众生,认识之后现前时就是佛陀。从一地开始,片面证悟了这一本智,从此以后次第证悟、修习,最终在十地相续末际,依靠道位的证法和十地相续末际的对治金刚喻定的智慧无余断除剩余的所断而成佛。本体本来清净、离客尘清净的佛陀就是果证法。】

  资粮道=纸上画的月亮,黑暗当中起不了光明之作用,因为是假的=了知阶段=对境是什么?当然是心的自性

  加行道=水中的月亮=觉受阶段

  见道=天空中真正的月亮

  我们把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分别对应比喻成纸上画的月亮、水中的月亮和天空中真正的月亮。资粮道对应原始基位如来藏乃至见解的认识,我们把它称之为了知阶段,了知阶段所了知的对境是什么?当然是心的自性。但这种了知境界如同纸上画的月亮一般,已经知道月亮是圆形白色的,所以会遮止其他形状和颜色等等,但是要记住的是,这个月亮不是真正的月亮,在黑暗当中起不了光明之作用,因为是假的,这就是了知阶段。

  当获得觉受的时候,如同水中看到的月影一般,相对前面绘画之月亮当然更“真实”一些,因为已经看到月亮的影子,但是水中的月亮也不是真正的月亮,真正的月亮不在水中而在天空中,这如同我们所说的觉受般。

  当抬头看见初一的月亮,虽然它不像十五的月亮那么圆满,只有一点点,但总的来说已经看到月亮了。之后月亮逐渐开始变大,到十五的时候,即为佛的境界。从初一看到月亮开始,称之为大觉第一入定之见,刚刚所讲解的片面证悟,从小的范围当中已经证悟到这样的境界,就叫一地开始,从此以后次第证悟、修,习最终在十地相续末际,依靠道位的证悟和十地相续末际的对治金刚喻定的智慧,无余断除剩余的所断而成佛。就是已经获得十五的月亮,圆满达到本来之自性。本体本来清净、离客尘清净的佛陀就是果证法。当我们何时圆满证悟到心的本性,消尽无明二取,这种境界就叫做佛陀,也叫做果证法。

  前行备忘录17课2皈依笔记

  70、【佛陀心相续中具有的甚深和广大之法就是它,它包括抉择灭和非抉择灭两种。非抉择灭在众生的相续中,以如来藏智慧本体本来清净的方式存在着。】

  它就是果位本具有的一切功德,也叫做遍知地,原始基位如来藏本具有的功德,叫做非抉择灭,就像蓝色的天空是本具有的。

  【抉择灭,是离客尘清净的部分——佛陀法身。】

  抉择灭,是在行为当中已经远离客尘清净的部分,就叫做佛陀法身。一个讲解原始基位本具有的功德叫非抉择灭,抉择灭指的是在阴天的时候,依靠修行消尽一切乌云,蓝色的天空自然会呈现,就叫做抉择灭。

  【这样的本智在众生相续中是如何存在的呢?就像剑存于剑鞘里、宝珠被淤泥所遮蔽一样,被客尘所障蔽着,消除它的方便——因皈依和果皈依分别是因和缘。】

  客尘指的是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遮蔽原始基位如来藏所有一切功德。消除它的方法——用因皈依和果皈依,分别是因和缘,来消尽所有的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之障。

  71、【不共内皈依境三根本三宝到底是怎样的呢?】

  【按照显宗的观点承许,殊胜化身是佛宝。在密宗的讲法中,一种承许是佛陀的受用圆满身是佛宝,认为上师是僧众,有信心的本尊和有缘的本尊是佛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师是佛宝,本尊是法宝,其余传承上师是持明内僧众。】

  72、【关于上师是佛的道理,必须以教证、理证来证实。有关的教证,《五次第论》中所说“此即自然佛,唯一大本尊,尽赐诸窍诀,金刚师胜佛”等等。】

  自然佛指的是什么呢?当然是金刚上师,唯一最大的本尊,为众生消尽一切障碍、赐予一切教言而成办解脱的这位导师,就是金刚上师,超胜一切诸佛菩萨。

  但为什么又说上师超胜一切佛,难道上师比佛还更高吗?从本体具有的功德和事业来说,上师和佛没有丝毫之区别,但站在恩德的角度来说,上师超胜一切诸佛菩萨。

  上师是一切诸佛菩萨总集的形象,你再去寻找诸佛菩萨是不可得的。

  【理证,上师的意是大智慧(法身),】

  从理证方面来说,上师的意是大智慧法身,即上师的密意是大智慧法身。

  【上师的现象显似身体,传出语音,心现动念(是色身),法身的现象是色身,色身的本体是法身,这两者不可分割、无二无别就是双运金刚持。】

  73、【关于本尊是法宝的道理,通常而言,新派旧派共同有四续部,瑜伽续部又包括外瑜伽和内瑜伽。内瑜伽中,宁玛派有甚深内三续部,新派有《胜乐金刚》、《喜金刚》、《密集金刚》,】

  新派旧派共同有四续部,四续部指的是事续、行续、瑜伽续和无上瑜伽续。瑜伽续部又包括外瑜伽和内瑜伽两种,内瑜伽中宁玛派红教有甚深内三部续,玛哈、阿努、阿底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和无上窍诀大圆满三部,新派黄教当中有《胜乐金刚》《喜金刚》和《密集金刚》。在这要了解的是,新派和旧派在印证究竟果实、胜义见解之上没有丝毫之区别。

  当前我们所行持的智慧转为道用,就是黄教时轮金刚四灌顶之一,若要是精通时轮金刚第四句义灌顶的话,它就是我们当前所传讲的智慧转为道用四大解脱。

  【这所有法都包括教法和证法。其中教法,外密宗的教法是现声、闻声、表示,事、行、瑜伽外三续部。证法是能成熟的灌顶和能解脱的教言。恩赐能成熟和能解脱之教授的上师是佛,上师所恩赐的成熟、解脱之教授是法,实修的行人是持明内僧众。】

  所有法都包括在教法和证法当中。其中教法,外密宗的教法是现声、闻声、表示,事、行、瑜伽三续部,总的来说为教法。证法是能成熟的灌顶和能解脱的教言。恩赐能成熟和能解脱之教授的导师就是佛,上师所恩赐的成熟、解脱之教授就是法,实修的行人是持明内僧众。

  【恩赐内三续部之入门的灌顶和能解脱之教言的上师是佛,能成熟和能解脱的教授是法宝,如此实修的行者是持明内僧众,三根本归集在三宝的自性中。】

  从外相的立场中来说,上师传讲这样殊胜法门当中也没有离开过三宝的范畴,恩赐内三续部之入门的灌顶和能解脱的教言的上师就是佛,按照新教和旧教两方面来讲解这些,能成熟和能解脱的教授是法宝,如此实修的行者是持明内僧众,三根本归集在三宝的自性当中。

  【类别暂时可以分成九种,但归纳起来,就摄为独一无二的上师。】

  如是观想上师即为佛,是三根本之总集,也是三宝之总集,类别暂时可以分成九种。在前面三根本三宝之上再加上三身,上师为九宝之尊,归纳起来就摄为独一无二的上师之中。

  74、(七)皈依实修引导

  【以上稍稍解释完皈依的含义,接下来实际修行,分为入座与座间两个阶段。】

  【入座,白天两座、夜晚两座四座或八座都可以。】

  【入座也包括入座的前行、入座的正行和入座的后行。入座的前行,身的要点、语的要点、心的要点和祈祷这四项在所有入座时都要运用。】

  【身的要点,作毗卢七法,解脱道的七法,身体放松、跏趺端直。】

  【语的要点,除垢气,除三次垢气或九次垢气,根据自己的信解而行。在除垢气时,观想自他从无始轮回以来所积的业、堕罪、破誓言、深道的一切障碍违缘通通变成黑气的形象,向外排放。】

  【心的要点,就是调整发心,首先去除所有恶劣的发心,改变无记的发心,以菩提心意乐扭转发心。】

  75、【祈祷,上师的形象改不改变都可以,】

  【观想:在头顶上十万瓣白色莲花的红黄色花蕊中央,日轮垫上狮子座层层叠放的柔软绫罗垫上,把自己的根本上师观成出家相或密咒师形象。必须以将上师视为真佛情不自禁的虔诚恭敬信心祈求所想之事,】

  【在修暇满难得时,祈祷上师加持自相续生起实现暇满人身价值的功德。随后,上师化光融入自己,再入定。同样,不管是修共不共任何加行的时候,就需要祈祷上师心相续中的所有功德在自相续中生起,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融为一体而入定,要知道这些内容类推普及所有入座。】

  我们初次开始进入有相定的时候,当时自心与上师融为一体是怎么树立的呢?当我们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心里缘着上师的像,当时想着上师的像的当下,哪以外是导师、哪以内是自己的心呢?是分不开的。像有些说,好像能分得开,好像这个形象是上师,起心动念的时候,那是第二念,我们所说的第一念,是想到上师的当下,那哪以外是导师、哪以内是自己的心呢?能分开吗?是分不开的。我们初次在行持有相定的时候,就要时时心里缘着上师的境,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当中安住,尽量在这个所缘对境之中安住,这就叫做无二。

  当然随着我们的禅定增上,达到清明无相定的时候,虽然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但是眼前的一切形象也并没有遮止,如同《般若般罗蜜多心经》所讲解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能做到这一点者当然见解更高一层。但这种境界还要分为了知阶段、觉受阶段和证悟阶段,也就是说,我们平常在行住坐卧乃至入座之上,都要做到自心与上师分不开的状态当中行持为妙。

  76、【入座的正行:一切菩萨的圆满、成熟、修行三种功德中,这里属于修行刹土,清清楚楚地观想:整个大地是珍宝地,绘制成格,在自己对面的远方,奇珍异宝组成的如意树五枝的中央一枝上面,狮子座层层叠放软软的绫罗垫上,本体是根本上师,形象是邬金仁波切莲花生大士,他的顶髻五光圆明点环绕之内安住着所有的传承上师,法座周围,是自己得过灌顶等法的所有上师,】

  【它的周围是四续部或六续部的本尊圣众。右边的树枝上,佛陀等周边环绕男性护法,他们的面向外观,从而完成不许外敌魔障入内的事业;所有女性护法面向内看,完成不使内在悉地失散向外的事业。在护法的周围,是财神宝藏主等,把这一切的一切都观成上师大智慧的幻现,并没有高低贤劣,均具足遍知的智慧,以超越人的明目照见,以超越人的耳听闻,以超越人的心垂念,成为我们的引导商主。】

  【要皈依的众生,把父亲等观想在自己的右方,如同在地面上集会一样,穿衣佩饰,黑压压一片。其后,自己随着维那师的腔调念诵皈依偈。这里不与顶礼在一起修,自他众人身恭敬合掌,语恭敬念诵皈依偈。】

  这里不与顶礼在一起修,因为这是宁提派,宁提派在修五加行的时候,皈依和顶礼不是合在一起的,顶礼的时候口诵七支供。像龙萨派的话,口念皈依、身做礼拜,磕头和皈依合为一起,这样当你念完十万遍皈依的时候,十万个大头也就磕完了,从龙萨派的角度来说方便一些。宁提派的上师瑜伽导修,莲师心咒要念一千万遍才算圆满,像龙萨派的话,上师瑜伽导修有一个仪轨,这样一个祈祷颂念诵十万遍即可。

  前行备忘录17课3皈依笔记

  【心恭敬发自心坎深处思维:从今天起,直到没有获得究竟佛果之间,无论我被抛到上面的佛地也好,被抛到下面的地狱也罢,不管是吉是凶、是病是痛、是乐是苦,既不向父亲询问,也不和母亲商量,又不自作主张,就是祈祷上师三宝您明知、您垂念,除您之外不寻找其余指望处和皈依处,修的是您,念的是您,依的是您。这样全心依附念诵皈依颂。】

  【特别是以本师、道、助伴的方式皈依,首先要呼唤“本师佛陀出有坏”接着说:“从此年此月此日此时起,直至没有获得究竟菩提果之间,您是我的本师,不依止除您之外的其余本师。”】

  【再次呼唤“本师佛陀出有坏,我发誓从今日起,直至没有获得究竟菩提之间,将您亲口所说教法证法体性的妙法,作为实修解脱菩提的道,不依止除正法之外其余的邪道外道。”又再次呼唤:“本师佛陀出有坏,我发誓以通过讲修途径受持您亲口所说之妙法的引导圣僧作为修道的助伴,不依止除此之外俗世中背信弃义的朋友、胡言乱语的朋友、为非作歹的朋友。”】

  【这以后供养上师等内容容易理解。】

  77、【入座的后行:接下来到了收座的时候,观想皈依境的所有尊众身体放射红光,照耀自他一切有情,从而清净遮蔽断证功德的一切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众生界中本有的如来藏种姓或界性转依而现前智慧。】

  这就是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内前行两者不同的区别,在《普贤上师言教》当中,皈依放射出无量之光色,最终得到的是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现喜刹土等等,但这里头所传讲的是消尽遮止本来面目的一切污点,而做发心乃至祈祷,内外区别必须要分开。

  【我与一切众生犹如鸟雀被石簧击中一般“扑楞楞”飞到皈依境中,最后上师也从足、垫、座和头依次收摄,消失于心间,在这种状态中入定,就是实相义的皈依。就这般观察、安住轮番交替而修。其后在又开始起心动念的后得时,如前一样明观福田等等。念诵“以此善……”作回向,并发清净愿。】

  78、【座间吃饭、睡觉、行走、安坐的一切时分里,明观皈依境的福田……】

  比如说在祈祷的时候把上师皈依境观想在头顶;行走的时候把皈依境观想在右肩,怎么行走都右绕着上师走;吃饭的时候把上师皈依境观想在喉间,所饮所食均成为供养;晚上睡觉的时候把上师的皈依境观想在心间,在不紧不松的状态当中入眠,是能获得光明境界之必要,在思维当中时时都要明观皈依境。

  79、【当准备再度入座时,首先解手、擤好鼻涕、洗好脸,将外面的院门、里面的房门都关好,总之凡是该办的事都完成,保证不中断入座。】

  【随后心里想:如果座间的一切繁杂妄念没有中止下来,那后一座也就难保修得成功。所以要发誓:现在这一座里,我绝对不能放任这颗心随着迷乱烦恼所转,宁死不舍此誓愿。接下来,心不跟随过去,不迎接未来,不持续现在的分别念,尽可能安住,这相当于是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时的驱魔、修护轮,身的要点等在所有引导中都相同。】

  为什么我们在修成熟口诀法前面,还要发这样一个誓呢?就相当于在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时候,驱魔乃至树立护身轮一般。比如说在生起次第观坛城的时候,把外面的所缘都观想成金刚杵、智慧火等,目的就是不被一切非人侵犯自己的修法,我们在修成熟口诀法时,前面发两种誓就能起到这个作用。

  80、【当一座结束时,要观察一下是否履行了前面发的誓愿,如果履行了诺言完全是生起善分别念,那就会满心欢喜。要对治这种心态,就要在心里这般提醒自己:啊,你是因为小小的福德才导致如此的,你真的这么好吗?我还要看你下一座。从而铲除傲慢心。如果没有履行诺言,心随着迷乱所转,而认为现在我什么也修不成,进而悲观失望,这时就要打起精神、提高心力,自我鼓励:啊,你有什么可悲观的呢?如果你从一开始就不曾迷惑,那现在你为什么没有成佛,如今这一座已经随着迷乱所转,我在下一座里誓死也不放纵你遗失在迷乱的控制中。除非没有闭关一座,也就另当别论,只要闭关一座,所有的加行、正行、后行必须完整无缺。】

  81、【皈依戒:简单地讲,正法就是不害他众,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都必须断除害他的一切事,从来没有说过正法是害他众。作为一名内道佛教徒,务必断除害有情。别解脱戒也要从这一点做起。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去除损害有情的心态和行为。密宗当中,上师是一切皈依处的本体,所以,凡是与上师身语意相违的自己身语意所行均要断除,要依止上师身语意所摄的身语意所行。】

  【如果让上师心情愉悦,就是令如海皈依境欢喜,如果违背了上师的意愿,那从此之后就无药可救,同时也与如海皈依境的心相违背。所以我们一定要断除令上师不欢喜的事,即生当中实修这唯一的皈依务必达到究竟。】

  82、【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要么是痛苦要么是快乐,另外再没有什么出路。痛苦也有苦果与苦因两种。苦果是指受到疾病折磨,着魔中邪,晦气所罩,当遭遇诸如此类不幸时,千万不要认为“我不该遭受这样的痛苦”而要想到,这也是三宝以大悲赐给我灭尽恶业的方便,后世将要感受的业,如今依靠三宝的大悲,使我现在就受报,从而使之穷尽,我真是高兴。】

  83、【苦因是指贪嗔痴的分别念,当萌生这些烦恼时,要想到:这也是三宝的大悲所至,为什么呢?是三宝以大悲在警告我:我的相续中有这样的烦恼随眠存在(,一定要舍弃)。从而把这些看成是值得欢喜、大有必要、必不可少的事,】

  在面对世间的过程当中,烦恼之果和烦恼之因时时都会束缚着我们,这时候若能转为道用的话,一切都称之为修法。

  【想到是三宝您以大悲关照使我的相续中不能生起这种不善的心行,由此满怀喜悦之情。】

  84、【四、皈依的功德利益,包括暂时的功德利益和究竟的功德利益。今生今世,能救离病魔、国王的惩治、饥荒的威胁等等八大灾难和十六难,得到增上生、决定胜的一切安乐,这就是暂时的功德利益。皈依的究竟利益:皈依佛陀将获得佛果;皈依法能转三次****;皈依僧,能成为本师调柔、眷属调柔,本师寂静、眷属寂静,本师极寂静、眷属极寂静的声闻和菩萨僧众眷属——】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14-17课皈依小结(2-3)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18-19上课四无量心小结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