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97-109课)小结2

创建日期:2023-04-29

  哲学-中观庄严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97-109课)小结2

  6、3真实胜义--般若空性:万法自性真理,不可言表之境

  胜义谛当中不存在任何法,无法依靠语言、行为、思维等来表示,已经远离内在意识之言说与外在语言之言说二者。佛陀不存在,佛陀所宣说的教言不存在,所宣说的对境——帝释天等也是不存在的。

  身语意所表示的一切境界,在众生面前只是世俗谛而已。

  6、3、1万法皆空=现空无二=现空双运=二谛双运=离戏中观

  一切所知万法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呢?就是万法皆空。所谓的万法皆空并不是指单空,而是在此空性中依缘起完全可以显现,现空无二。

  所谓的真实胜义既不会堕于现也不会堕于空,因此将之命名为现空双运、二谛双运、离戏中观,并运用无上大圆满、大手印、大威德或者禅宗的明心见性等最高的法语进行说明。但这些仅仅是能诠的表示法而已,真正所诠的意义必须通过抉择见解并继续修持之后才能现前。这样一种境界,以语言没办法说明,用思维也没办法表示,虽然无上大圆满中有一些直指的方式,上师会一一给你指点中观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如何如何,但就好像用手指指示月亮一样,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6、3、2真正般若空性

  所谓的“这是瓶子、那是柱子”等语言所表达的法,在真实胜义谛中无法以语言表达,也无法以心缘取。真正般若空性的意义,以语言和分别念根本无法言说思维,这就是智慧达到的最高境界,已经到达彼岸了。

  此智慧或者说胜义谛的本体,实际不堕于现的一边也不堕于空的一边,是远离一切生灭的光明本体,如云:“不生不灭虚空之体性。”如同日光普照时能遣除一切黑暗一样,可以遣除一切边执恶见之黑暗的自相法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对此,诸大瑜伽士、大成就者和得地的菩萨佛陀等,唯以各别自证智慧通过无所见的方式而现见。

  6、3、3观察胜义

  6、3、3、1“境”和“有境”角度

  最究竟的时候,一切有无是非全部没有,这就是真正的实相。所破的这些法如果全部没有,想破它的想法、言说它的词句等一系列的戏论,在实际意义上根本不可能存在。

  无论有、无、有无二俱、有无非二俱任何所破都是一样的,这些所破的本体本来就是无生的,破它的理由、说它的声音以及思维它的心,这一切就如同杀石女儿的想法与词句一样,仅仅是一种迷乱分别妄念而已,根本不能触及万法唯一的法性。

  在世间当中,柱子存在是假的;以柱子不存在将存在的念头压制下去,这也是假的;然后,认为存在和不存在两种都不存在的分别念实际也是假的。

  6、3、3、2“一无所见”和“见无所有”角度

  表面看来,似乎前者是以否定方式来说明,就如同说没有见到石女儿一样;后者则是以建立的方式来说明,但事实上,这两者无有丝毫差别,说“见无所有”也并不是建立一个有所见。

  6、3、3、3“胜义不是心的对境”和“胜义是无分别的对境”角度

  胜义谛不是心的对境与胜义谛是无分别的对境,是两种完全相同的说法。只要是实有的法就必须遮破。所以,在名言中可以说以无分别的方式照见一切万法皆空的胜义谛,但在真正的胜义谛中有没有一种所见呢?根本没有。所谓的胜义谛应该是远离一切心识、无有任何执著的。

  6、3、3、4“胜义非心境”和“胜义是智慧的对境”角度

  《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说“胜义非心境”,以否定的方式来成立;《入中论》中说胜义是智慧的对境,以肯定的方式来建立,二者是不是矛盾呢?实际并不矛盾,这两者都没有建立分别心的对境,也并没有建立一种能取所取的对境,所宣说的含义完全相同,只是在宣说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已。

  6、3、3、5“有所依法”和“无所依法”角度

  有所依法,比如瓶子、柱子等有的法;无所依法,也就是无有的法,如果将这二者作为对境,以心来思索、衡量,那么,就不可能不以中观理予以打破。通过离一多因等推理进行观察时,不论远近、大小的任何法都可以破斥,凡是心的对境必定遮破无余。因此,无论站在任何立场上,只要是执著相状者的所缘境就不可能安立。

  所谓的实相,并不是将有所依法或无所依法作为所缘境、通过执著相能够思量的。

  6、3、3、6单空和真实空性之“无有自性”角度

  不论中观自续派或者中观应成派,都抉择了万法无有自性这一道理。但对于无自性与空性,根据众生根基不同,在理解的时候,有些解释为单空,有些解释为远离一切戏论的真实空性,还是存在这样的差别。

  解释为单空的无有自性,毕竟是一种分别念和语言的对境,根本不属于不可思议、无法言说的境界。这种瓶子不存在的境界,不要说得地菩萨、阿罗汉,即使未得地的人也可以在分别念前显现出来。认为一切万法无有自性的执著相,实际就是相似胜义,其对境为相似胜义,对此执著即是相似胜义的有境。

  从真实胜义的角度来讲,一切执著、一切戏论全部消失, 像清净虚空一样远离一切边。

  在《中论》和《入中论》中,通过共同五大因和不共四大因也作了这样的抉择。表面看来,《金刚经》等《般若经》经常说空性、无有自性、万法一无所得。所谓的一无所得也并非单空的一无所得,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一无所得,“无自性”就是为了说明远离戏论这一意义的。

  6、3、4离边空性比喻

  离边空性就如同一望无际的大海,而贪恋各种各样所缘的三有之意识比喻成商主。很多商主依靠船只到大海中取宝,在航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狂风大浪等灾难。那么,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当实执的船只受到损坏、即将隐没之时(凡是具有相状的执著全部会被破掉),各式各样意识的商主(有些承认实有、有些承认假有、有些承认单空)非常恐惧(没有一个所依的法怎么可以呢?),总是想抓住木板(因果)、木块(轮回)等作为依靠,但实际上,所依的木头、板子也并非坚固之法,终究无有丝毫可以依靠之处。

  在无边无垠的大离戏空性当中,以中观理进行观察的时候,所有的分别念全部都会埋藏在这一法性的汪洋大海中。反过来说,能观察的心有没有一个可靠之处呢?好的执著也好、不好的执著也好,任何执著都会在空性的汪洋大海中死去。真正对空性法门具有深深胜解的诸位智者来说,对此理不但无有丝毫畏惧,反而会兴高采烈。

  6、3、5现空双运

  对方观点1:生等在名言中存在,但实有的生绝对无有,也即瓶子在名言中存在,这是显现;瓶子在胜义中不存在实有,这是空性,这样的生和无生、空和不空才可以双运。最后获得佛果时,对单空的执著也不能舍弃。因此,生的执著和无生的执著二者现空双运。

  对方观点2:瓶子正在显现,但它的本体是空的,这就是所谓的现空双运,依靠眼睛可以看得到、心里也能够思维。

  对方观点3:单空的一种现空双运在分别念前通过轮番方式现前,现完了以后空、空完了以后现。

  对方观点4:在思维柱子时,知道这就是显现,第二刹那间出现一个空性,这两个在分别念面前可以轮番显现,

  中观应成观点:真正的现空双运,在凡夫人的心里面根本无法显现,是远离一切戏论的。龙猛菩萨也说:有实无实全部远离,佛陀说此为双运。所以,真正现空双运的境界,唯一佛和菩萨的智慧中才能现前。在名言中可以跟随佛和菩萨的语言宣说现空双运,但这并不是我们的境界,因此没有必要特别害怕。

  认为无有的执著始终不能放弃的想法并不正确,正因为是双运,所以它的本体真如必然以语言无法言说、以分别念无法思维。否则,以心可以缘、以语言可以表达,所谓的现空双运也就成了世俗中存在的法了,如同柱子、瓶子一样,现空双运并非不可思议佛的境界了。实际并非如此,现和空各自分开时不称为现空双运,一旦现空二者融合为一体才叫做现空双运。

  无遮是什么意思呢?一切诸法是空性的同时,其本体可以显现,也即存在一种现空双运的机会。现即是空、空即是现,除柱子以外不必另外寻找一个法与空性双运——柱子的本体即是空性、空性当中可以显现,这就叫做现空双运。这样的境界并不是普通凡夫众生所能证悟的。

  但是说一切法非实有或者如来藏的本体存在、非以名言空等,便是一种非遮,如此承许的同时间接已经引出了另外一个法,此法的本体与前面的空法二者相结合,就如同黑白绳子搓在一起一样,不成立为真正的现空双运。

  6、3、6对方观点:佛陀、菩萨以及阿罗汉所证悟的空性境界,为什么不是像我这种聪明人的境界呢?我应该可以证悟了达这种甚深境界。

  中观应成观点:如果一边如此思维,一边却说“一切诸法的法性只是单空”,以这种方式,将圣者菩萨以及佛陀的微妙甚深智慧境界,引入到非常渺小的凡夫人分别念的领域,带入到心识的领域。这样一来,已经完全毁坏了释迦牟尼佛最根本、最精髓的教义,为什么呢?佛教所说的不可思议或者远离一切言思的般若空性境界,并不是凡夫人能够直接触及到的。完全依靠你自己的分别念来描述这种境界,这绝对是不合理的。不可思议的法性并不是分别念的境界,对此一定要在自相续中生起诚信。

  一切诸法虽然是缘起、无实、缘起无实双运、离戏,但仅仅生起缘它的一种词义相,并不代表证悟了实相。比如我们说柱子是缘起的,如此宣说对不对呢?是对的。但这仅仅是缘柱子说出的一种语言,以此能否代表我已经证悟空性呢?不能代表。然后我心里想:这个柱子是缘起、是无实、是离戏……。能不能代表我已经证悟柱子的真正本体呢?也不能。

  想要真实体验法界,必须到一地菩萨以上,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时候,对缘起空性所表示的意义也只是一种相似的体验和认知,这一点在凡夫位应该可以做到。当然,像一地菩萨那样,真正通达缘起、离戏的意义,产生真正的无分别智慧,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6、3、7对方观点:大离戏的中观观点或中观境界,在凡夫地时也只是观修而已,实际根本不可能在自相续中生起来。

  中观应成观点:在凡夫位,真正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境界虽然不能生起,但是能生起与它相似的无分别境界。在资粮道、加行道时,自相续中可以生起与圣者无分别同分的境界。

  抉择真正的中观最究竟见时,千万不能停留在有或者无的一种状态当中,首先从理论上通达这一点以后,再逐渐逐渐修持,即使在凡夫位也可以生起与之同分的离戏境界。

  6、3、8魔境界

  一旦获得了无分别智慧以后安住于离戏的境界中,就会远远离开分别妄念动摇的魔地,而踏入佛陀所欢喜之道。什么叫做魔地呢?相续中执著有的分别念,是一种魔的干扰;执著没有的分别念,也是一种魔的干扰。在最究竟的见解中,有无是非全部是一种魔相,并不是真正的实相,当你真正趋入到佛的智慧境界时,一切有无是非的妄念分别全部不会存在。

  6、3、9佛境界

  6、3、9、1《华严经》教证1佛境界:细微难知大仙道,无念难观非念境,自性寂灭无生灭,敏锐智者方通晓。

  佛陀的境界非常细微、难以了达,这就是所谓的大仙道。“大仙道”即指佛道,也就是佛陀所说的中观境界。这样的境界“无念难观”,是特别特别细微的。正因为这种境界非常细微、非常微妙,所以依靠一般凡夫人的分别念难以证得、难以通达。“非念境”,并不是我们分别念的对境。“自性寂灭无生灭”,也即从三个时间来讲,现在自性寂灭,未来无生,过去无灭。“敏锐智者方通晓”,真正具有敏锐智慧的住地菩萨和佛陀,已经完全通达了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其他的不要说普通世间人,甚至梵天、帝释天、仙人等,也难以通达如此甚深殊妙的般若境界。

  6、3、9、2《华严经》教证2佛境本体:体性空寂尽痛苦,相续解脱同涅槃,无边无中无言说,三世解脱如虚空。

  这种空性境界的本体是什么呢?其体性是空性的,远离世俗的各种痛苦,不区分任何相续,与涅槃完全是同体的。它既不存在边际也无有中间,是无有言说的,三世解脱如同无有边际之虚空一般。

  6、3、9、3虚空比喻佛境界

  很多经典论典中都将佛陀的境界用虚空来比喻,从无边的角度将这种境界比喻成虚空,或者从不可思议的角度,说明它并不是单单的一种空性。《法界宝藏论》中把自己的心性比喻成虚空,《直指心性》当中也经常用虚空的比喻来印证自己的这种境界。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心就像针眼里的空隙一样,而真正的法界就如同外面的虚空一样无有边际。

  6、3、9、4大乘最究竟的境界

  大乘佛教所说最究竟的境界,不是实有的,也不是单空,而是远离一切言思分别的。为了说明这一境界,最可靠、最有力的当然是佛陀的教言,可以引用大量大乘经典说明。

  6、3、10法界

  万法本来无生无灭,于超离一切戏论的法界中一味一体,无二无别、平等一味就是所谓的法界,也叫做唯一真如。

  现空无别离言而住,究竟之义远离一切破立,因此说为离心。

  观待所破对境或者观待戏论的角度来讲,所谓的空性也可以有众多分类。实际上,这些空性并非真正异体存在,只不过是以有法或者以心如此安立而已。由于并未超离二法或者世俗的自性,因此不含有法界等性之义。

  6、4世俗义:可言表之境

  对方观点:单空、无生等言词非常合理。

  虽然在胜义中一切万法都是不存在的,真正的胜义谛也是超离一切语言的境界,但是众生久经熏习的缘故,依靠自己的分别念认为这些法是存在的、那些法是不存在的,于是整天忙忙碌碌地对其进行遮破和建立,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争论。正因为如此,运用无生、单空等词句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们认为梦中的大象不存在、白天的大象存在,被诸如此类的众多分别妄念所束缚,为了解决所有的痛苦和问题,才广泛宣说了一切法不存在的空性,这就是真实的胜义谛。

  中观观点:虽然认为无生存在,但这种无生存在的分别念实际并不符合诸法实相,它只是分别念的一种假造而已,除分别念以外,外境当中根本不存在。而所谓的识本身也并非真正实有。

  再者说,凡夫众生并未见到诸佛菩萨所见到的那一真实对境,反而认为对境是单空的、实有的,这完全不符合诸法的实相。一切分别心的行境全部是增益本体的一种世俗之法,将本不存在的法认为存在,本来存在的法认为不存在。

  比如柱子的本体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只有见到这一点,才是真正见到了柱子的真正实相,但我未见到这一点,反而认为柱子是单空的、实有的,这完全不符合柱子的实相。我认为柱子是单空的,单空本来是不存在的,我却认为它是存在的。建立了柱子的本体是单空之法,这完全是分别念在作怪,实际根本不符合柱子的实相本体。

  所以,一切万法的本性是无生也好、单空也好,或者所谓的双运、真实等,即使运用很多很多的名词,实际上,如果没有真正通达其本体,这类名词也都是一种假相,并未触及它的真正实相。从言语角度来说,所谓的“离戏”已经是非常高的了,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语言,如果没有通达离戏所表示的内容,即使说一百、一千、一亿遍,对于自他来说都没有实际的意义。所以,依靠分别念不论想一切法的本体是有、是无,都不可能想出万法的真正实相;依靠语言无论如何宣说也说不出万法的真正实相,所谓的语言文字只能大概表达一下,仅此而已。

  6、5辩论一:凡夫因无明遮蔽慧眼而不能证悟空性

  6、5、1辩论题:(瓶子+空性)一味一体→现量了达(瓶子+空性)

  对方观点:当我们现量见到一处空空荡荡的场所时,便可以清楚了知此处无有瓶子。同样,一切法的自性如果真是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执著增益的空性,就好像用眼睛看见无瓶之处而了知无瓶一样,见到瓶子、柱子等一切法时,对于瓶子、柱子等不可分割的本性——远离四边八戏之空性,应该同时见到。既然如此,未了知离一多因等推理的凡夫人为什么不能证悟诸法之法性呢?对于瓶子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性,不论是谁,只要见到就应证悟为空性,瓶子与空性一味一体的缘故。

  所谓的柱子是不是远离一切戏论呢?是远离一切戏论。除柱子以外有没有其他一个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呢?没有。那眼睛是否可以看见柱子呢?可以现量见到。既然与柱子不可分割的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存在,而我已经现量见到了它,那是不是我的眼识已经见到了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呢?

  中观回答:虽然柱子等万法的自性原本即为离戏空性,但并非所有众生在见到柱子、瓶子的同时便可以见到其本体实相。为什么呢?一切诸法的本体虽然与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一味一体,然而,一切凡夫众生相续中,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存在很多贪嗔痴等各种各样的烦恼习气,由于被此等染污所遮障,即使见到瓶子、柱子等法,也无法真实通达其本性。

  就像患有眼病者见到毛发一样,毛发虽然并不存在,却能够在其眼前显现。而具有眼病者以疾病障盖的缘故,所见到的完全是黄色海螺或者黄色雪山。实际上,毛发与黄色并非实相,只是染病之人无法见到,就像众生所执著柱子的现相虽与实相不符,但是以烦恼遮障的原因根本无法见到实相。

  我们不能说:柱子的本体是离戏的,所以众生必须要见到离戏。不能这样说,否则,海螺的本体是白色的缘故,眼病患者也必须见到白色海螺,然而,眼病者虽然很清楚海螺的本体是白色,但在他眼前显现的确确实实是黄色,这一点也是不能不承认的。

  外境虽然是刹那无常性+无数微尘组成,但有境不一定完全照见。如果能够完全照见,那所有世间的人们在见柱子时就应该通达无常了。对于一切万法的本性,凡夫众生为什么看不见呢?具有遮障之故。诸佛菩萨为什么能够看见呢?无有遮障之故。

  6、5、2对方观点:现量见到瓶子等物体时,与之同体不可分割的无常、所作、有为法等,也应该全部见到

  因明观点:无常、所作等与瓶子虽然是一个本体,大家已经见到了,但以分别念进行分析时,所作、无常、有为法等是以不同反体来安立的。

  6、5、3白黄海螺

  在一位具眼翳者面前放一个白海螺,他能否见到海螺呢?他说“可以看见”,他所见的是否为白色海螺呢?患眼病者无法见到。如果你们说:“应该见到白色海螺……”这一点是不成立的。眼翳者只能见到黄色海螺,此黄色是否与白色海螺成为一体呢?从病人角度来讲应该成为一体,但对无眼病者而言,海螺并非与黄色一体,而是与白色一体。

  6、5、4凡夫人见柱子

  凡夫人在见到柱子的时候,并不是显现一个与自性空性相违背的柱子,只是没有认识到它的本体空性而已。既然没有真实见到柱子的实相,那与现量见是否有妨害呢?无有妨害。因为所谓的现量也分名言现量和胜义现量,凡夫众生见到柱子,这就是名言中的现量,而柱子远离戏论的法界实相,对他来讲并未见到,为什么没有见到呢?具有遮障之故。凡夫人见不到柱子的空性胜义现量属于正常现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凡夫众生现量见到的这些有颜色、有形状的法,虽然本体中明明不存在,可是以分别念一直执著为有实。一切万法的本体虽然是空性,但凡夫众生无法见到,只是看见虚假的现相并对此耽著。柱子的本体本来即是空性的,对于这一点,凡夫众生无法见到反而执著为有相状,这与无始以来的习气有关系,也并不是特别奇怪。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97-109课)小结1

下一篇:哲学-中观庄严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97-109课)小结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