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121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10-179,34-121课,含十二个小结)+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11-140,34-96课,含九个小结)+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141-171,97-113课,含两个小结)+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172-179,113-121课,小结)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173,113-119课)+己二、世俗显现起作用之功德(174,120课)+己三、修习二者双运之功德(175-179,120+121课)
己三、修习二者双运之功德=庚一、略说获得清净资粮(176,120课)+庚二、广说彼理(177-179,120+121课)
庚二、广说彼理=辛一、总说因果随存随灭之比喻(178,120课)+辛二、别说为正见摄持与否之因果(179,121课)
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戊一、安立二理宗轨+戊二、对此赞叹
戊一、安立二理宗轨=己一、安立名言真如(182,121课)+己二、安立二理双运之道
179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三庚二辛二、别说为正见摄持与否之因果:
有量妨害故,于事有缘者,如阳焰等识,尽颠倒分别。是故彼力生,修持施度等,
如倒我我所,所生力微弱。于事无缘中,所生广大果,增因所生故,如良种芽等。
182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一己一、安立名言真如:
作为因果法,皆必是唯识,由自成立法,彼即住为识。
2、正见摄持与未以正见摄持之因果:有量妨害故,于事有缘者,如阳焰等识,尽颠倒分别。
从最究竟、最了义实相这一层面来讲,任何一种执著都不合理。一切分别全部是虚妄的,为什么呢?只要存在一种法,就必定与正量有妨害,以正量和逻辑推理可以将其推翻。就像阳焰本不成立为水,只是雾气形成的一种幻象,愚痴的野兽却将它执著为清凉的水。同样,对任何一种事物,只要存在一种能缘所缘——不论好的执著或不好的执著,在最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讲都需要一概推翻。
是故彼力生,修持施度等,如倒我我所,所生力微弱。
依靠这一执著力,所修持的布施、持戒、安忍到智慧六波罗蜜多,也可以说全部是虚假、不真实的。
于事无缘中,所生广大果,增因所生故,如良种芽等。
所以,于无有执著的境界中作布施、持戒等,其功德极为广大,因为在无缘之因中可以产生无缘之果,就像依靠良好的种子可以产生优质的苗芽一样。
3、所有执著在修行过程中都是一种障碍
《入中论》说:凡是具有三轮执著的布施、持戒等,全部属于世间的波罗蜜多;三轮体空的持戒、布施等称为出世间波罗蜜多。
《现观庄严论》也说:具有执著之道称为远基智,距离佛果很遥远的缘故;无有执著即称为近基智。
作为初学者来讲,暂时发菩提心、生信心和悲心非常有必要,但从最究竟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所知障,在最究竟的境界中不会有这种执著。凡夫人所作的善根无论如何殊胜,也肯定是有执著的,而到一地菩萨以上,全部以无缘的见解摄持,其功德相当大。
一地菩萨的见解是依靠无分别的直接因产生的,从有分别当中不可能产生无分别,如同依靠稻种不可能产生青稞芽一样,果清净与否完全取决于因。
4、次第放下执著
对一切法都不执著,应该有一种次第,首先将不好的念头全部推翻,然后在入定时将好和不好的念头全部放下,安住在自然本智当中,这就是修行空性和无我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一旦将所谓我的执著全部推翻,其他我所的执著很容易推翻,如果我和我所的执著不存在的话,对其他法的执著不会很强。
5、对方观点:为什么有缘执会导致资粮不清净呢?为什么有缘布施等是不清净资粮?
中观观点:对于一切万法,通过因明推理进行观察,不论好的法还是不好的法,根本不存在一种实有,就像本论总义所破斥的那样,任何法都不可能成为实有。当然,柱子也好、瓶子也好,其实质如果真实存在,中观派也不会毁谤它,正因为它与龟毛、兔角无有差别,是本不存在之法,我们却将它执著为存在,显然已经被分别颠倒念所染。我和我所根本不可能存在,我们却认为它确确实实存在,这种念头或执著完全是于对境实相的颠倒分别。所以,具有执著的布施、持戒等任何一种善举,以最究竟的智慧进行观察,均对认识法的本体具足一定的障碍,已经被颠倒执著分别念所染污。
一切法本性空性,暂时在名言中一定要取舍因果,而取舍因果也并非永远不可舍,如同渡海时需要船只,上岸以后便可将船只舍弃一样。具有一定闻思境界的人才能接受,没大乘佛法基础的人,要么认为佛陀根本不存在,产生一种断空的邪见;要么连暂时世俗的所有善根也会失坏。
具有三轮执著的布施,对凡夫人来讲的确值得赞叹,但从菩萨的角度来看,这种布施无有可赞叹之处。那是不是不布施会让菩萨欢喜呢?也不是这样的。从凡夫角度看,布施和不布施肯定有差别,我们现在虽然做不到无有执著,但从道理上必须明白。
6、对方观点:为什么无缘布施等为清净资粮?
以无缘产生的布施等五波罗蜜多,是随着万法之实相无误智慧而转的,可以说是成佛的直接因,因为万法本不存在,于不存在的境界中安住符合万法实相。
若无智慧摄持,其他布施、持戒等功德,也只是暂时的一种世间波罗蜜多,所以,必须以智慧摄持。由于是能增上的清净之因所生的缘故,就像优良的种子会长出优质的芽与穗等一样。
对诸佛菩萨供养或者对三界众生作饶益等,布施、持戒、安忍、禅定、精进五波罗蜜多,全部以三轮体空之智慧摄受,则成为所有智者随喜之处。为什么呢?只有这种善根才是最殊妙无上的。
7、小乘的随解脱分与大乘的随解脱分
在缘我的情况下希求圆满菩提的一切善法,均属于大乘随解脱分的善根;而希求自己快乐、相貌端严等,以此造作的只是随福德分善根,并非成佛之因。
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获得佛果而行持善法,以及小乘希求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此二者同为随解脱分善根,但前者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就,后者是为了自己离开痛苦而获得阿罗汉果位,从这个角度来讲,小乘的随解脱分与大乘的随解脱分有天壤之别。
8、修菩提心
既然缘我希求圆满菩提的一切善法也是随解脱分善根,那它是不是成佛的直接因呢?不是直接因,它毕竟有一种缘法的执著,在未断除我见之前不可能获得真实的解脱道。以菩提心为例,未以无缘智慧摄持之前,菩提心也仅仅是成佛的间接因。真正的直接因,在加行道胜法位时产生无分别的智慧,这种无分别智慧称为见道之因,因为此时是无有任何执著的一种状态。
既然修菩提心是成佛的间接因,那是不是不用修持呢?并非如此。一切有缘的菩提善法中,修行菩提心是最为善妙殊胜的,但也不能执著其为实有。
众生不得解脱的原因,正是被颠倒之见所染的缘故。只要执著所谓我等任何法,一切资粮都不是成佛之因。所谓的无间,意思就是中间需要由经其他途径之义。也即必须要依靠空性见解方能获得解脱,单单修持一个菩提心不可能马上成就。利他是一种前提,当利他心越来越强时,所谓的空性境界也会得到。
我们现在讲菩提心也好、讲安忍也好,讲任何有缘之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善妙因缘在自相续生起空性见。平时修菩提心以后,对善根、众生甚至包括佛陀在内的一切对境,都不要执著。执著善法虽然也是修道的一种过程,但也应该掌握一定的限度,因为世间任何法的真相并不是存在,特别执著只是自己欺骗自己,仅仅是暂时依靠这种因缘现前无我智慧而已。
9、安立名言真如:作为因果法,皆必是唯识,由自成立法,彼即住为识。
既然说名言中因果存在,那是外境中真正存在,还是内心的一种现相呢?作为因和果的所有法,不在外境中存在,应该是自己的识。因和果只是众生心识的一种幻现,就像梦中所现的因果法,除自心以外根本没有。
10、法,是自己的心还是外境中真实存在?
对方观点:众生所造的业不会成熟在地水火风等四大上,而是成熟在补特伽罗自己的相续当中。一切有为法均不离因果。有为法所摄的一切包罗万象各种各样的法,是自己的心还是外境中真实存在?
瑜伽派中观观点:成为因与果等所有的法必定是唯一之自己的识。未醒觉前三者都是存在的,醒觉以后三者都不存在。除心以外无有单独存在的外境,因为因果等所有法依靠自己的识可以明明清清领受。现在见到的任何一个因果法,实际就是心的一种幻现,应了知,名言中承许万法唯识,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