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120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11-140,34-96课,含九个小结)+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141-171,97-113课,含两个小结)+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113-121课)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173,113-119课)+己二、世俗显现起作用之功德(174,120课)+己三、修习二者双运之功德
己三、修习二者双运之功德=庚一、略说获得清净资粮(176,120课)+庚二、广说彼理
庚二、广说彼理=辛一、总说因果随存随灭之比喻(178,120课)+辛二、别说为正见摄持与否之因果
174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二、世俗显现起作用之功德:
因果有实法,世俗中不遮,染污清净等,安立无错乱。
176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三庚一、略说获得清净资粮:
如是而安立,因果此法故,福资无垢智,此宗皆合理。
178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三庚二辛一、总说因果随存随灭之比喻:
清净之因中,所生诸果净,如正见所生,戒支等清净。如是因不净,所生果非净,如由邪见力,所生邪淫等。
2、世俗显现起作用之功德:因果有实法,世俗中不遮,染污清净等,安立无错乱。
胜义当中,一切万法虽然不存在,但从名言来讲都是存在的、不空的,因果所摄的所有法在世俗中均不遮止,因此,烦恼障、所知障的染污法,与尽所有智、如所有智以及得地菩萨的清净智慧等,全部可以合理安立,不会出现清净与不清净相同、烦恼和智慧相同等过失。
3、胜义理门的辩论
对方认为:中观派说一切法在胜义中远离一体多体、本体根本不存在,既然如此,修道过程中暂时清净、最究竟清净,或暂时的烦恼障、所知障等安立不合理。为什么呢?一切万法自性不存在的缘故。
如果自性不存在,十种善业、十种不善业,以何因得何果,顺行缘起流转轮回、逆行缘起获得解脱,全部都不存在了。在因明当中,“山上有火,有烟之故”,以烟作为因可了知山上有火,这时会产生立宗的智慧,这些也不应该存在。
要么站在胜义的角度破名言,既然胜义中一切法不存在,那名言中也应该不存在;
要么站在名言当中破胜义,既然名言中一切法存在,那胜义中也应该存在。
中观观点:这些想法,都是不清楚胜义世俗的差别导致的。
胜义的角度,一切万法无有自性,所以善不善、清净染污也不存在。虽然胜义中自性不存在,但名言中可以存在。名言中虽然已经存在善不善、清净染污,但胜义中依靠胜义量进行观察时,一切法根本不成立。
4、因果
中观观点:在世俗中,能产生的因以及所产生的果等起作用的无欺显现,只要种下了种子必定会产生它的果,这一规律任何人也无法遮止和推翻。按照中观派的角度来讲,对有因有果、有此有彼这一因果规律并不遮破,就像《智慧品》所讲的,对见闻觉知的一切现相,即使中观派也不遮破,因为这些法并不是以胜义智慧安立的。
在名言中,烦恼存在的话智慧不存在,智慧一旦生起,与之相反的烦恼必定不存在。或者说,从因果角度来讲,青稞的种子存在则青稞果肯定存在;如果有青稞的果,前面也必定有青稞的种子。这种随存随灭的因果关系,在名言中不可失坏。这些法,胜义中虽然不存在,但在世俗中互不混杂,绝不错乱。
通过教证和理证,可以对空性生起定解。通过精进闻思,如果对自性空真正生起定解,必定会对因果生起永不退转的诚信。
名言来讲,一切业存在、业的果报也存在,包括众生都是存在的。但从胜义角度也应彻底了知,众生也好、业果也好,一切万法的自性应该说为无生、空性。
5、两种正相
一切万法有两种实相,一是胜义实相,一是世俗实相。对于世俗的实相,以无损坏眼耳鼻舌身来安立,依靠它得出来的对境或结论是正确无误的。而以胜义量所得之正相,依靠佛菩萨的智慧安立为离一切戏论的本体。
因此,从柱子的角度来讲,根据所化众生根基的不同,可以安立世俗和胜义两种正相。世俗的正相,也即在名言中可以起功用,能支撑屋梁就叫做柱子,它的本体是所作法、有为法、无常性、苦性……。从胜义角度观察,柱子的本体远离一切戏论,在圣者的各别自证面前所显现的是一种光明、不可思议的境相。对于世俗中存在这一显现分,中观派在抉择胜义时不遮破,这一点也是依靠名言量成立的,并非以胜义量成立。
6、境界
即使证悟空性,也并非所有因果或世俗的一切见解全部灭掉。莲花生大士也说:见解如虚空那样高,取舍因果比粉末还要细。原因是什么呢?世俗中的见解与胜义的见解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境界越来越高时根本不会破坏名言中的一切显现。
观察一个人的见解是否正确,就要看他相续中的慈悲心、信心、智慧是否增上?增上则说明他的见解越来越进步,反之,就像汉茶过滤器一样,信心、悲心、清净心等越来越减少,说明此人的见解非常糟糕了。
凡夫人不能做瑜伽者的行为,瑜伽者不能做成就者的行为,成就者不能做佛陀的行为。所以说,作为修行人,自己的见解越来越高时,相续中的因果正见必定越来越增上,不会退失。
7、本论最关键的两个问题
胜义中一切万法皆空,因果也好、佛陀也好,正如《中观根本慧论》所说,全部是空性的。在未达到这种境界之前,世俗中一切法都是不空的,对世俗现相不灭——无欺因果存在这一点诚信不疑。
8、有实宗观点:你们中观宗既然也承认,名言中前世后世、业因果、能量所量等完整无损地存在,那与我宗观点一致,也就无须遮破我们的观点了。
中观观点:你们有实宗跟中观宗所许完全不同。为什么呢?你们认为瓶子、柱子等万法,并不是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存在,而是在胜义中真实存在。中观宗承许一切万法虚妄,根本不存在。将柱子作为我们的焦点,你认为胜义中存在,我认为胜义中不存在,这样怎能称为观点一致呢?你们认为一切万法在胜义中存在,我们说名言中如梦如幻而显现,实际并不存在,这两种观点有很大差别。
9、《中观根本慧论》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将万法全部破完了,这部《中观庄严论》的确是所有中观的庄严,将空性和显现的道理二者结合起来宣讲。对于胜义中如何空、世俗中如何存在,以及二者融会贯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等,所有问题都讲得相当清楚。
10、获得清净资粮:如是而安立,因果此法故,福资无垢智,此宗皆合理。
名言中不遮破一切万法的缘故,一切因果的安立非常合理,因此,所谓的有缘福德资粮和无缘智慧资粮,对中观自宗来讲非常合理。
11、对方观点: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他体
中观观点:德资粮与智慧资粮是一个本体,只是反体不同而已。比如布施,从世俗角度来讲,布施物与布施的对境、布施者都应该存在,以这种有缘的方式布施就叫做福德资粮;作为瑜伽士或者成就者来讲,不存在这种三轮执著,称为无缘智慧资粮。所以说,做一件事可以同时圆满两种资粮。
由于如是安立了无自性之理的因果此法,布施、持戒等一切有缘福德资粮,与无有任何愚昧之处的无缘智慧资粮,即是二者圆满双运之正道,任何法显现上是世俗、实相上是胜义,此二者对中观宗来讲非常合理,对有实宗来讲却极其不合理。
12、中观自续派特点
世俗当中,因果、前世后世等无欺缘起存在,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所以,中观自续派在破万法时会加胜义的鉴别,这就是此派的一种特点。也就是一切万法,胜义中无有自性,世俗中应该存在。对此法进一步修行,则对世俗中柱子不是无常、我存在等的颠倒执著,以及胜义方面对一切万法的有、无等的颠倒执著,全部都会遣除,从而成为清净的修道。
13、大悲心与智慧双运
世俗中应该有一种现分,这些实际就是大悲的一种妙用;而胜义中一切都是空性的。这种空性,简单点说,就是不要过于耽著。所以,大乘佛法实际就是二资双运,也即大悲心与智慧双运,以智慧缘一切万法,了知皆为空性,不生耽著;以大悲心缘一切众生早日获得佛果。
任何一个人,相续中如果真的看破一切、无有执著,对每一个可怜的众生都有一种慈悲心、关爱心,说明这个人的确是大乘根基。否则,口头上如何说得天花乱坠也是没用的。
14、无境和非境辩论
有实宗观点:中观宗说无有对境不合理,不能说没有对境。佛陀已照见三者之故。布施的对境、布施者以及所布施的食品三者存在,以佛眼可以照见。小乘认为缘对境作布施或供养等,可以令人们生起信心和欢喜心,若不缘对境就无法达到这种效果。佛陀在某某处时,施主如何供养佛陀等。
唯识宗观点:并非不是对境,心和心所均为自证,可以承许为对境。布施也好、布施的对境也好,实际所施物、受者与施者的自心与心所均是自证,全部是心和心所的一种妙用,应该是对境。佛陀在因地时布施自己的儿女等。
中观观点:以上这些辩论,只是你们未分清胜义和世俗而已,根本无有任何实义。原因是:中观宗在世俗中并不遮破因果的缘起。所谓“三者佛照见”与“自证”的说法,是从世俗角度而言的。在世俗当中,中观派承认佛陀亲自来到世间度化众生,于佛陀面前供养具有无量无边功德,这一点,包括龙猛菩萨和月称论师也会承认。若按照一切万法唯心来抉择,全部是心和心所的一种妙用显现,中观派在名言中也是如此承许的。而胜义中远离一体多体的缘故,怎么会存在呢?根本不可能存在。无论唯识宗还是小乘宗,在胜义中,包括佛陀在内的一切万法,根本举不出任何一个存在之法。
15、因果随存随灭之比喻:清净之因中,所生诸果净,如正见所生,戒支等清净。如是因不净,所生果非净,如由邪见力,所生邪淫等。
由清净的因必定会产生清净的果,比如依正见可以产生持戒、布施、不放逸等。同样,造作恶业等不清净因的话,所产生的果也必定是痛苦,就像依靠邪见,便会出现杀生、邪淫、毁谤等种种恶行。
16、因果随存随灭
不论有漏法、无漏法,除无为法以外,任何法都是随着它的因果规律运转的。既然受因果支配,任何法在因缘聚合时便会产生,因缘不齐全就不会产生,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一切果均是相应因而存灭的。
所以根据因清净与否,果也会成为清净与不清净。意乐清净的话,即使行为有些不清净也会成为善业;反之,一切都会成为不善业。
换句话说,清净的因中所生的一切果也是清净的。依靠世间正见所生起断杀等戒律支以及不放逸支等也是清净的,也就是说,以什么样的因可以产生什么样的果,
不过我个人来讲,依靠前世的福德和上师的加持,到学院这么多年以来,在我的见解上,好像对因果存不存在或者前世后世存不存在这方面,从来都没有怀疑过,始终有一种非常稳固的见解,认为决定是存在的。但我想:很多人依靠各种各样的原因才信仰佛教,在遇到外缘的时候,以前的一些习气毛病经常会重新浮现,会有这种情况。所以,一定要时时刻刻祈祷三宝,保护好自己的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