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现观庄严

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9(474-478)笔记

创建日期:2021-11-29

  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9(474-478)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戊二、宣说次第与同时修之道次第

  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己二、宣说各分位究竟之现观——顶加行

  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庚一、摄所修三智之相+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

  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辛一、趋入加行实修之身份补特伽罗+辛二、宣说修行实修加行之自性+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

  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壬一、所得功德之差别(384)+壬二、所断过失之差别(385)+壬三、所知法相之详细分类+壬四、所行道之差别。

  壬四、所行道之差别=癸一、宣说顺解脱分资粮道+癸二、宣说顺抉择分加行道+癸三、宣说随正等菩提分不退转众

  癸三、宣说随正等菩提分不退转众=子一、略说差别基+子二、广说各自差别相法

  子二、广说各自差别相法=丑一、宣说加行道不退转之相法+丑二、宣说见道不退转之相法+丑三、宣说修道不退转之相法

  丑三、宣说修道不退转之相法=寅一、总说不退之特点+寅二、别说殊胜净地之加行。

  寅一、总说不退之特点=卯一、略说自性(461)+卯二、广说安立+卯三、相法之摄义(475)

  卯二、广说安立=辰一、由释词而认清修道之本体(464)+辰二、广说彼行相之详细分类(465)+辰三、宣说离增损相说法之遣诤

  辰三、宣说离增损相说法之遣诤=巳一、遣除于资粮之详细分类之诤+巳二、遣除于道断治之详细分类之诤

  巳二、遣除于道断治之详细分类之诤=午一、遣除证悟胜义之法断得不合理之诤+午二、遣除以世俗刹那法不得遍智之诤(474)

  寅二、别说殊胜净地之加行=卯一、能依法身之因——有寂平等加行+卯二、所依报身之因——清净刹土加行+卯三、事业化身之因——善巧方便加行。

  卯一、能依法身之因——有寂平等加行=辰一、真实宣说(478)+辰二、遣诤。

  47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辰三巳二午二、遣除以世俗刹那法不得遍智之诤。

  初心证菩提,非理亦非后,由灯喻道理,显八深法性。

  47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三、相法之摄义。

  生灭与真如,所知及能知,正行并无二,巧便皆甚深。

  47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二卯一辰一、真实宣说;

  诸法同梦故,不分别有静。

  2、前面讲了加行道的二十种不退转相,见道的十六种不退转相,现在正在讲修道的不退转相。

  3、甚深缘起

  世界的真相:虽然它是假的,因为去观察的时候,什么都不成立,可以称作世俗谛。包括我们特别执著的我,就算是在如梦如幻中,也是不成立的;虽然不成立,但在名言中,尚未完全证悟等净无二的境界之前,它还是无欺存在。这个甚深缘起道理特别甚深。

  当用胜义谛的智慧来进行观察的时候,不仅修道证菩提不成立,世间任何一件事情也都是不成立的,包括我的年龄,也是由一岁一岁很多个时间单位组成的,而其中每一岁又由无数个刹那组成,当前一个刹那灭尽时,后面的还没有产生……这样看,“我多少岁”就只是名言中的一个概念,实际上不成立的。

  同样的道理,比如从我们这里去拉萨,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在不经详细观察的情况下,可以说有一个“走路到拉萨”的概念;但如果用智慧来观察的话,迈出第一步的时候第二步还没有产生,而有了第二步的时候,第一步已经灭尽了,这两步也不可能集聚在一起……当最后身在拉萨的时候,前面所跨过的每一步都已不复存在,那么我到底是怎么样到拉萨的呢?所以,世间的任何一个法,在详细观察时的确都是得不到的,而在未经观察的名言缘起当中,却都可以假立存在。

  用种子生苗芽的比喻来观察:如果种子没有灭,是不可能产生苗芽的,因为常有的种子不可能生果;如果种子已经灭尽,那就变成无实法了,要是无实法还能产生苗芽,那么石女的儿子也可以产生一切万法了,有这个过失。倘若以理观察,种子生芽的因果概念无论如何都不成立,但在不成立的前提下,这种因果的现象又明明可以呈现——这就是佛教的甚深缘起。

  4、午二、遣除以世俗刹那法不得遍智之辩诤:初心证菩提,非理亦非后,由灯喻道理,显八深法性。

  4、1初心证菩提,非理亦非后,

  这是关于依靠世俗刹那法不能得到修道遍智的辩论。对方说:最初发心的前刹那证得菩提,也是非理的,无有前前而仅仅是最后刹那证得菩提也不合理。我们回答:用灯的比喻可以说明这个道理,有八种甚深道理。

  持有实宗等其他见的人认为:如果像你们说的一样,那么从资粮道第一刹那入道直至一地时证悟菩提、进入圣者行列,然后在修道二到十地的漫长时间中不断证悟新的境界,这种修行的相续在世俗中也将成为不合理的了。因为世俗中的一切万法,不管外在的世界还是我们的智慧,都是刹那变化的,前一刹那生起后马上就灭,此时它的本体已经不存在了,而后一刹那还没有产生,初中后的三个刹那是三个时间,也不可能集聚在一起,这样一来,最初发心的前刹那证得菩提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时后面的很多刹那都还没有产生,如果说仅以后刹那证得菩提,那么前刹那已经灭尽,单靠后刹那也是不可能的,“亦”字是说这些前后刹那共聚的情况也不存在,所以,证得菩提实际上也是不合理的了。

  4、2由灯喻道理,显八深法性。

  答辩:这里用灯喻来说明。世俗中灯火在一刹那间产生时,并不能把有油的灯芯全部烧完,第二刹那也不能,且此时第一刹那已经灭尽,未来的刹那还没产生,前后两个刹那也不可能集聚在一起……这样用胜义智慧来观察时,就发现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都没有办法烧尽灯芯和油——而除去这三时以外,在这个世界上也寻找不到单独存在的一个灯火,那么,这个火到底是怎么样烧尽灯油的呢?可能任何一个智者也无法作答,但是在缘起层面,这种现象确实无欺地存在。

  因此,对于“修道证菩提不合理,因为一切是刹那性之故”的问难,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你说的是胜义谛当中不合理,还是世俗谛?如果是胜义谛,那我们可以承许,胜义当中确实没有证悟菩提这回事;但如果是世俗谛,我们就说:不遍,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胜义当中不成立,不代表世俗当中也不成立,就好像灯火烧尽灯油的情况一样。

  这八种甚深道理实际上是修道的不退转相,依靠这八种或一种不退转相,可以证明某位修道菩萨是不退转菩萨。

  5、卯三、相法之摄义:生灭与真如,所知及能知,正行并无二,巧便皆甚深。

  这个教证很重要。要是你们不能背诵《现观庄严论》的全部颂词,那么也要把这一颂背下来,因为它包括菩萨的甚深境界,也是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关键。若是能对这八种甚深法生起一个坚不可摧的定解,那么自己的修学之路就会非常圆满。

  什么是八种甚深法呢?菩萨在入定位证悟了智慧和方便无二无别、一味一体的境界,依靠这个力量,他便会懂得出定过程中行为、见解应具足八种甚深特点;对于这八种道理,我们世俗凡夫人是无法了解的,而这位修道菩萨则完全可以接受,由这一点就可以推断他是不退转菩萨。(对于这八种甚深法,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有比较广的解释。)

  相的本体,基智之理的差别:

  第1、世俗显现的一切法虽然在胜义中是无生,但在名言中显现产生并不矛盾,此即生远离增损而甚深。

  这是由前面灯火的比喻直接引出来的。一般的世间人觉得生和不生是矛盾的,要么是生,要么是不生,产生了就不是不生,不生的就不会产生。但是对于证悟甚深境界的菩萨来讲,则不是这样,原因是他远离了生的增损——因为胜义中无生,所以远离了损减;因为世俗中有生,所以远离了增益。这位菩萨完全知道,包括你我在内的万法在胜义中一刹那也没有产生过,但在如梦如幻的世俗中这一切又都可以产生。

  我们用随顺圣者境界的离一多因、金刚屑因、有无生因等观察胜义的中观理来进行推测,也能相似地了解这种“生甚深”

  第2、同样,虽然在胜义中无灭但在名言中显现为灭并不矛盾,即是灭甚深。

  我们凡夫人一般觉得灭和不灭是相违的,一个法已经灭尽了,就不可能是不灭的,如果它是不灭的话,就不可能灭尽的。但在证悟了甚深境界的菩萨看来,一切万法在世俗中是当生即灭的,不会停留到第二刹那,所以灭是存在的;而在胜义当中,由于其本体不存在的原因,所以没有什么灭的概念,灭和无灭这两者并不相违。

  第3、尽管以了知其胜义实相的智慧证悟真如,然而以方便不现行,即是真如甚深。

  小乘行人通达真如后,会一直安住于灭尽定之中,而修道菩萨通过长期积累资粮、精勤修学而证悟了真如,却不会现前声闻缘觉那样的寂灭状态,因为他的大悲心非常强烈,愿意始终住在轮回中利益众生,这就是大乘不共的真如甚深。

  道智之理的差别:

  第4、布施等所知的道虽然在胜义中无有,但在名言中显现为所知,即是所知甚深。

  六波罗蜜多等所知万法在胜义中皆为空性,比如就布施而言,能布施、所布施、布施的方法这三轮怎么观察也是得不到的,但在世俗当中,我们所闻思、修学、行持的一切包罗万象的法的确也都是存在的。证悟甚深境界的菩萨则知道胜义中不存在和世俗中存在并不矛盾,因此他不会舍弃布施、持戒等波罗蜜多的行持,所有的所知对境都不会舍弃,这就是所知甚深。

  第5、道无生之理虽然在胜义中无所见,但在名言中见而不灭,即是能知甚深。

  能知甚深,就是智慧甚深。从胜义来看,修道过程中所证悟的智慧是根本无法得到的,既没有有境的智慧,也没有可见的法界,但在世俗当中,能知的智慧的确也是有的。

  比如《定解宝灯论》中就说:“未见殊胜见之义,见义不堕于一方。”这个“无见”指的是胜义中没有见到,并不妨碍世俗中有所证悟。

  第6、道的一切行为虽然在胜义中无所行,但在名言中可以行持,即是行为甚深。

  六度万行、般若波罗蜜多的行为等一切善行,在胜义中无所行持。密续当中经常讲:见解、修行、坛城、誓言等事本来皆无可行持。然而在世俗角度,这些不同层次的行为又都是存在的。已经证悟的菩萨由于胜义中无所行持,才会在世俗中积极地行善断恶。

  第7、所成无二本智虽然在胜义中无所成,但在名言中不舍成就相,即是无二甚深。

  在世俗中,我们依靠修行可以获得从二地到十地的无二智慧,但是在胜义当中,能修和所修二者却并不存在,也不会有依靠修行获得成就的智慧,证得这种境界就是无二甚深。

  第8、资粮究竟的果位既不住有边也不住寂边,即是善巧方便甚深。

  在世俗当中,确实可以通过长时间地积累资粮而现前成就,但在胜义当中,福德资粮也不存在,智慧资粮也不存在。只有能将智慧和方便结合起来修持的人,才称得上善巧方便甚深。

  因为具足以上八种甚深之相,所以某位修道菩萨必定是不退转菩萨,这种推理是可以成立的。

  前面总共讲过了加行道的二十相、见道的十六相以及修道的八相,那么,就每一个道位来说,是需要具足全部的相才能证成不退转,还是具足一相就可以?

  5、印藏诸高僧大德对此有不同说法,但大多数认为:只要具足一相就可以。

  这样一来,就有人会问:如果一位声闻具足了远离八无暇这一特相,那是不是说明他是不退转众?或者世间任何一个人远离了八无暇,是不是也说明他是不退转众?

  答复:并不是所有远离八无暇的情况都属于不退转相,只有不退转菩萨所特有的远离八无暇之相才能安立为证成之因。比如我们说:“那个地方有宝珠,因为有光之故。”这个光必须是宝珠特有的光,才能以它来说明宝珠的存在;如果它不是宝珠特有的光,而是其他的光,那就不能说明宝珠的存在。同样的道理,假设有人说:“某某居士是不退转的修道菩萨,因为他具有善巧方便的缘故。”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分析,他的善巧方便是不退转菩萨特有的善巧方便,还是凡夫人的善巧方便?如果只是凡夫人所具有的善巧方便,比如从意识层面承认积累资粮需不住二边,那就还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认知,算不上甚深,因此不能证成他是不退转菩萨;如果是修道菩萨所特有的善巧方便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承许这位居士是不退转菩萨。

  在做因明推理的时候,对于因法的法相一定要界定清楚,这个窍诀大家应该记住。

  6、辰一、真实宣说:诸法同梦故,不分别有静。

  通过清净三地的修行,可以使我们圆满资粮,获得自在。法身是以智慧资粮为因而产生的,智慧资粮的特点就是无分别,轮回和涅槃无有分别,上和下无有分别,清净和不清净无有分别等。因为世俗当中一切万法如梦如幻,而在胜义当中这些都是没有分别的,因此当获得轮涅平等的境界时,就会真正了知诸法如梦如幻。

  现观庄严科判

  47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辰三巳二午二、遣除以世俗刹那法不得遍智之诤。(第39课)

  初心证菩提,非理亦非后,

  由灯喻道理,显八深法性。

  47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三、相法之摄义。(第39课)

  生灭与真如,所知及能知,

  正行并无二,巧便皆甚深。

  47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二(别说殊胜净地之加行)分三:

  47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二卯一(能依法身之因——有寂平等加行)分二:

  47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二卯一辰一、真实宣说;(第39课)

  诸法同梦故,不分别有静。

上一篇: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8(460-473)笔记

下一篇: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40(479-490)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