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121-128课)小结2

创建日期:2023-05-14

  哲学-中观庄严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121-128课)小结2

  6、4、8佛教与外道

  6、4、8、1语义之别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胜乘宝藏论》当中,对外道观点也讲得特别广。上师如意宝在一个教言中说:自相续如果不具足定解、对远离戏论未加辨别,从表面上很难区分外道和佛教的观点。

  麦彭仁波切常说:一定要从教理上区分佛教与外道,单单以文字不能区分。不管胜义谛、世俗谛还是慈悲心等等,在文字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只有真正理解佛教所说的二谛以及慈悲心的真正含义,才知道佛教确实具有不共的特点。

  不能说他们与佛教一模一样,但也不能排斥,这中间的分寸应该怎么掌握呢?在见解上千万不能随学他们的观点,但在行为上可以跟他们学一学,这样没有什么大的矛盾。

  6、4、8、2二谛之别

  对方观点:已经舍弃世间贪欲的梵天,以及被称为财神子的遍入天,还有大自在天等,他们也宣说过胜义谛和世俗谛二者,应该与静命论师此处所讲的二谛无有不同吧?

  中观观点:完全不同!他们所说的只是相似空性。

  佛教里面无论中观还是大圆满、大手印,虽然暂时在名言显现中说:我也有、大圆满也有、境界也有……。但是最后在中观理证面前,任何本尊也好、佛也好,其本体全部都是空的。就像《中观根本慧论》所讲的那样,涅槃、轮回、如来、众生都是空性的,无有一法存在。包括《心经》也说: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全部是空性的,智慧也空、无智也空、灭谛也空、非灭谛也空,心里没有任何一种所缘。外道并非如此,他们的观点可以说更接近唯物主义,心中一直专注一个对境。

  6、4、8、3俱生我之别

  外道宗派均不能超出常有之法或者说是一种唯心的常我,在常我这一问题上,佛教与外道之间的差别相当大。每个教派里面都有他们自己宗派创造的一种常有的我,也有神我、万物创造者的上帝等很多不同说法,但对俱生我根本没有抉择到,他们始终承认一个常有自在的我。

  真正内道和外道主要的差别,就是能否抉择俱生无我,所谓的无我也非断除一个边。归纳而言,以上所有这些宗派均超不出唯识之自性的常我。

  6、4、8、4四法印之别

  以前释迦牟尼佛接近涅槃时,阿难问佛陀:您涅槃以后,应该从哪一个角度区分佛教与外道之间的差别?佛陀说:世间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宗派,而佛教与外道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就是以四法印来区分。当然,所谓的万法皆空、万法无常、万法无我等,外道里面可能也有相同的名词,但真正无常、无我以及有为法全部是痛苦有漏的本性等概念,应该说是没有的。所以,有些论师对外道和内道之间主要以四法印来辨别,这种状况也有。

  6、4、8、5善举之别

  作为一个佛教徒,对于孔孟之道或者孝顺父母等善举,在适当的场合当中,有时候的确应该提倡,但如果把这些视为与佛教一致确实不合理。因为从观察胜义和观察名言方面,也即胜义和世俗这二理,在其他任何世间道和宗教当中有没有?如果没有,将这些全部混在一起说的话肯定不合理。

  外道所说的慈善,只限于人类等很小的范围,而佛教则是缘无量无边的所有众生。因此,不要说胜义远离一切戏论的见解,仅仅从世俗大悲菩提心这方面来讲,其他宗派根本不具足佛教如此范围广大的慈善言行。

  6、4、9佛陀的事业

  证悟空性、大悲共运以后,五道十地才能全部圆满,最后获得自利法身和他利色身二者共运的果位。已经获得佛果以后,乃至虚空际事业不间断、无勤任运自成。《现观庄严论》中讲了二十七种事业,它具有周遍、恒常、任运自成三种特点。概括起来,二十七种事业中,有些将众生安置于道之因中,比如皈依,即使现在不能成道,却可以种下善根;有些安置于真正的五道十地当中;有些安置于真正的佛果之中。所以,佛陀的事业也分三种。

  虽然法身、色身二者从主次角度立谓“自利”与“他利”,但实际就是本体共运、不可分离的智慧身。从反体角度来分,为了利益众生,在众生前显现报身和化身的比较多;而所谓的自利也并非如凡夫一样,以自私自利心帮助自己、度化自己,只是从已经获得大利益的角度称为自利,在自利圆满时自然而然便会利他,由此称为他利色身。

  6、4、10利根者发菩提心

  所谓的发菩提心也有两种方式,一是证悟空性以后发菩提心;一是先发菩提心,然后证悟空性。一般作为利根者,先证悟空性再发大悲心,为什么发大悲心呢?因为已经证悟了空性,对任何法无有执著,相续中不存在我和我所执,这时见到无量众生非常可怜,根本不了知空性的道理,在轮回中不断漂泊、感受痛苦,我一定要度化他们,由此发起菩提心。这种菩提心非常稳固,一般来讲不会退失,因为已经证悟空性的缘故。

  本论《自释》云:“先觅真实智,了达胜义已,于劣见罩世,生起悲心后,成利众勇士,精通菩提心,智悲作严饰,真持能仁行。”首先寻觅真实的空性智慧以了达真实胜义谛而非相似胜义谛,从此以后,对世间被恶见笼罩着的其他外道等可怜众生,生起极大悲心。为了帮助这些众生、利益他们,自己应当成为菩萨勇士,从而精进修行并发起勇猛的菩提心。菩提心代表悲心、智慧代表空性见解,以此二者作为自己的严饰,真正行持如来行为。这是第一种情况,即从利根角度来讲,首先抉择真如,再依此引发大悲心,趋入圆满菩提。

  6、4、11钝根者发菩提心

  而钝根者一开始并不具备证悟空性的能力,于是先发菩提心,后来通过不断地精进修行证悟空性。这种人在未证悟空性以前,所发的菩提心很容易退失。比如舍利子见到无法满足众生愿望时,生起厌离心并退失菩提心等,类似的情况很可能会发生。

  本论《自释》云:“随从真信心,发圆菩提心,奉行能仁行,彼勤觅真智。”对于佛陀和大乘佛法生起真实的信心以后,发起圆满的愿行菩提心,从而行持如来的六度万行,并通过精勤的方式开始寻找空性智慧,这种情况是从钝根者的角度来讲的。

  6、4、12相续中生起菩提心以后,到底会不会具足空性见解呢?

  其实空性见解和菩提心到底哪一个先生起,这一点是不决定的。有些众生先证悟空性后发菩提心,有些众生先发菩提心后证悟空性。比如讲解大圆满见解时,有些在修上寻找见,有些从见上开始修,这是不相同的。或者讲胜观和寂止二者时,有些先将心静下来修寂止,随后再成就胜观,就像莲花生大士所说的;《七宝藏》等论典中,则首先用智慧寻找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将心安住下来,也有这种情况。

  按此处所说,先以悲心引发菩提心,再寻觅希求菩提不可或缺的真如空性见解。趋入菩提的途径虽有两种,但无论如何,世俗与胜义两种菩提心宝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这是诸法的必然规律。

  6、4、13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实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就是一种必然规律。原因是什么呢?由于自相续已经证悟了空性,但许许多多的可怜众生并未通达这一点,便会不由自主地生起“这些众生很可怜”的感受,从内心里想要以佛法来帮助他们,因为菩提心和悲心的究竟体相与空性是离不开的,二者可以互相成为因。所以,对佛陀生起信心、对众生生起悲心,这就是真正如来的甘露教法。

  在一切缘有(轮回)寂(涅槃)万法的心当中,缘三有之心再没有比悲心更好的。缘寂灭之心中,虽然精进、智慧等都很好,但信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这二者兼而有之,相续中的世俗菩提心肯定会自然而然生起。而此菩提心宝,则是众所共称的唯一成佛之因。

  对于真正通达胜义菩提心或者空性见解的圣者,此处所说的世俗菩提心是否具足呢?肯定会具足,悲心、慈心、菩提心等与其永远也不会离开。也就是说,已经无误见到万法实相以后,由于自相续已经远离了自私自利之垢染,在见到可怜众生时,会想尽一切办法使之获得解脱,此菩提心永远也不可能退转。

  生起菩提心的两种条件,一是以大悲缘众生,一是以智慧缘佛果。所以,自相续一旦生起胜义空性的境界,见到这些可怜众生将原本如梦如幻的法执著得那么厉害,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使这些众生获得救度。

  在抉择胜义时,所谓的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实际也是无离无合、无二无别的,胜义菩提心应该依靠修行力得到,世俗菩提心则是依靠仪轨得到的。

  6、4、14罪业

  凡是对如来真正的甘露妙法生起嗔恨心,或者对真正佛陀的证法,如悲心、智慧、信心等进行毁谤,已经造下特别大的罪业。

  为什么这么讲呢?屠夫、猎人等,即使每天宰杀成千上万的鱼类、飞禽,也不一定成为自他的大敌人,因为这些动物即便未被宰杀,其自身的寿命也非常有限,就如同被风吹动的水泡一般极其无常,最终必定会死亡。虽然杀生的果报在一般的有漏罪业中最重,杀生以后首先堕入地狱,然后又会堕入饿鬼、旁生,转为人身也会感受五百次遭杀的异熟果等等。但与谤法罪或舍法罪比较而言,杀害众生的果报要轻很多,因为这些由脓血、骨肉等组成的身体对自己毫无益处;从所杀的数目来说,一个屠夫一辈子当中可能也就是几千几万而已,数量非常有限。而佛教之胜义法乃至轮回未空之前一直都会住世,一旦对其生起嗔恨,此佛法的善根就已经在他的相续里面永久性地中断,或者有可能在几千万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方能恢复。

  所以说,有漏的身体对自己无有利益,而佛法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是一种庄严,具有十分殊胜的利益。如果在他人面前毁谤佛法,那么与此相关的不可思议法身等也将随之摧毁,由此必定造下无法估量的罪业。

  所谓的法身种子,也就是对佛法的信心。所谓的谤法罪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讲得特别严重。舍弃佛法的过失相当大。反过来说,受持佛法的功德也是相当大的,自己受持佛法并劝导他人受持佛法,这种功德与其他的放生、造佛塔佛像等根本无法相比。

  千万不能诽谤佛法。如果诽谤佛法,对佛法自身来讲不会有任何危害,但对你个人的危害相当大。对毁谤者自身来讲,其果报相当可怕。如果以前诽谤过,一定要好好忏悔,假设在未忏悔前死亡必定会堕入恶趣,相当痛苦!

  6、5功德=悲悯心

  6、5、1为什么会生起大悲心呢?

  有两个原因,第一种原因,已经完全证悟了自己与其他众生完全平等的道理,见到这些可怜众生全部在愚昧无知的痛苦当中辗转反侧、不能自拔,完全不了知自他平等之理,由此生起悲心。也就是说,在证悟空性或者通达中观之理以后,再见到其他众生每天在无有任何实义的事情中生起贪嗔痴,会不由自主地生起悲心。任何一个相续中真正具足大悲心的人,在见到其他众生不断感受痛苦并增长痛苦之因时,大悲心也会像火上加薪一般更加增上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第二种原因,作为一位菩萨,已经远离了害心为主的我执垢染等悲心的障碍,由于因缘已经全部具足,相续中必定会生起大悲心 。

  所以,通过理证证实,大悲心依靠这两种途径可以产生。

  6、5、2修大悲心

  首先是在有限的范围中对可怜众生生起悲心,随着长时间的串习,自相续中的大悲心会逐渐扩大,最后只要见到一个众生就会觉得与自己的母亲没什么差别,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

  我们现在不能生起大悲心最主要的违缘,就是执著我。如果没有执著我,将自己与众生平等对待,这时你的相续中肯定会生起大悲心。或者在证悟空性以后,大悲心也可以生起来。

  在自己的所作所为当中,应该远离自私自利的心。当然,作为得地的菩萨确实会远离自我之心,一心一意地度化众生,发菩提心最终的目的并不是成佛,而是转F轮度化众生。成就佛果只是中间的一个途径而已,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度化众生。

  对于以悲心种姓为基础进一步肩负起利益一切有情之重担,并且已经远离自私自利等作意者,可以称呼为“如来教大悲种姓之家业的承担者”或“肩负重任的真正慈悲者”。

  6、5、3悲心=缘众生之悲心+缘法之悲心+无缘悲心(胜义菩提心=空性见解)

  悲心也有唯缘众生之悲心、缘法之悲心与无缘悲心三种。于正见中生起的无缘悲心应居首位,它与胜义菩提心、空性见解无二无别,《入中论》以水月的比喻对其作了宣说。

  6、6功德=恭敬心和欢喜心

  6、6、1恭敬心=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诚挚信(不退转信)

  所谓的恭敬心和信心有时会合在一起说,像《净土教言》中经常说“敬信”。于佛陀生起的信心也有三种,即清净信、欲乐信与诚挚信。所谓的清净信,是对佛法僧生起的一种欢喜心。什么叫欲乐信呢?认为大乘佛法非常好,我想要得到,这就叫做欲求的信心。诚挚信心则是通过自己的智慧抉择以后,在相续中生起永远也不退转的信心。

  这三种信心,诚挚信一旦产生,其他两种信心也会以从属的方式生起。众生心相续中真实生起对佛法僧三宝诚挚的信心以后,所谓的欲乐信和清净信自然而然也会具足。但是生起清净信和欲乐信以后,会不会有不退转的诚挚信呢?不一定有。学习中观等理论以后,所谓的诚挚信才能在自相续生起来,否则,除非极其利根的个别人以外,这种信心一般不容易生起来。

  不退转信与诚挚信只是在不被违品所夺的侧面有所差别。不退转信是从违品无法抢夺的角度来讲,诚挚信虽也如此,但主要从牢不可摧这一角度而言。

  6、6、2大悲心与信心

  《中观庄严论》里面最后两个颂词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有两件最重要的事,第一,学习如此殊胜的空性法门以后,在自相续中已经真正对空性有所了解,这时,于所有对空性、佛教一无所知的可怜众生生起强烈悲心,这是最重要的功德。第二,自相续如果生起了真实的空性见解,会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生起极大信心,为什么呢?除佛陀以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宣讲如此甚深的道理。

  一切白法的根本就是信心与悲心。上面两个颂词当中,第一个讲悲心,第二个则是讲信心或者恭敬心。所谓的信心和恭敬心,实际也有同体的部分,经常会在论典中同时出现。如果信心与悲心二者全部具足,自然而然可以获得诸佛菩萨的一切功德等清净法。

  对众生生起悲心,对佛陀生起恭敬心和信心,这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两个问题。“佛陀在虚空中飞翔,生不起信心;众生的肠子掉下来,生不起悲心。”以此说明这种人特别可恶、特别坏,真的是特别可怜!

  7、宁玛宗见解

  7、1证悟大圆满

  密宗当中,尤其前译派的无上大圆满,是一切佛法里面最精华、最深奥、最殊胜的法要,我们在宣讲大圆满时经常用六种特点、八种特点等方式进行赞颂。一般不具备上师窍诀、自己没有信心的话,对于如此甚深的大圆满非常非常难以证悟。

  大圆满如是的深奥、如是的难以证悟,若想依靠大圆满、大手印获得成就,就一定要有特别好的闻思智慧。未依靠闻思彻底断除对实相的增益,或者不具备甚深窍诀要点而盲修瞎炼的大多数人,都像外道一样非常危险。

  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当中也说:现在的龙钦宁提处于以智慧挖掘的时代,闻思未究竟者不可能证悟。对于名言正相中的许多增益、怀疑、邪见彻底断除,对胜义正相的邪见、误解等全部瓦解,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对五部大论或者密法的基础都不了解,只是依靠一个灌顶,再加上自己的胡思乱想,能不能证悟大圆满呢?这一点相当困难。要么自己长期依止善知识,对无上密法生起信心,首先修持五加行,通过闻思《因明七论》、《中观六论》等,以名言量和胜义量进行抉择,最后在自相续中真正生起显宗的相关智慧,在这一基础上开始闻思大圆满,这样会有证悟的机会。

  因此,要么是闻思究竟、智慧圆满的人,要么就是对自己的根本上师具有与佛陀无二无别的虔诚信心,这两种人在听闻大圆满以后可以开悟。

  由于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是大圆满当中最关键的修法,若对一切诸法本来清净、自性空性这一点未生起定解,有也不是、无也不是或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像大象沐浴一样转来转去,像麦彭仁波切说的:有也不敢说,无也不敢说,一切都是不可说不可说。在心中一直惦记一个有无以外的法,这与外道无有任何差别,并不是大圆满或中观的正见。如果执著这样的非有非无的空基另行成立,那无论将它取上不可思议的我、梵天、遍入天、自在天,还是智慧、大圆满、觉性、大手印等任何名称,也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实际意义上无有差别。

  远离四边戏论、各别自证大圆满的境界,并不是分别念的对境,不应该限定在或者有或者无或者明亮亮一个范围内。所以说,长期依止真实正道以及具相的善知识相当重要。

  7、2分析之必要

  从因明推理的方式进行宣说:具有许多殊胜功德的《中观庄严论》(有法),进行注释讲解大有必要(立宗),可以获得共不共特殊利益之故(因), 犹如擦拭如意宝一般(比喻)。

  依靠这一注释对此《中观庄严论》进行解释非常有必要,如是解释以后,自他所有众生肯定会获得共同和不共同两种功德,就好像获得珍贵无比的如意宝后,大家对其恭恭敬敬擦拭则会有极大帮助,因为众生的每个愿望都可以依靠它来实现。

  如来妙法分为两种,一是教法、一是证法。其中最殊胜的是什么呢?就是受持证法。因为每个人的相续中,如果具足信心、智慧或中观正见,则说明真正的佛法已经传递到众生心间,也可以说佛法已经住世。否则,只是将法本、佛像供在洁净庄严的佛堂里面,虽然有教法,但是作用和力量不是特别大。

  想要受持证法,首先要通达佛教教义,如果未通达,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受持;真正通达以后需要实地修持,如果未加以实修,只是理论上精通,内心无有丝毫体验的话,也无有多大意义。

  这部《中观庄严论》的文字十分简练,只有97个颂词,而且,每个文字抉择出来的理证也极为尖锐、具有说服力,具有智慧者稍微观察便可了知。对相续中具有深广智慧、广闻多学之智者可以现量成立。对真正想闻思修行的人来讲,即使给他千两黄金也不会将这部论典舍弃,因其具有无与伦比的加持。对真正想要解脱、想要了知佛法教义的人来说,这部论典极为难得。

  《中观庄严论》的殊胜性,学习这部论典,从共同角度来讲,具有在自相续生起正法之必要;从不共角度来讲,则可了知此论典的无与伦比之处,由此也会感念静命论师的恩德。同样,大家对麦彭仁波切也应生起感恩之心。通过麦彭仁波切对其作注释并讲解后,现在藏地许许多多的寺院中一直都在讲修这部论典。

  7、3修持《中观庄严论》

  小乘修持:将静命菩萨观在自己前方虚空当中祈祷、供养。

  大乘修持:将静命论师、莲花生大士明观于自己心间,此人的菩提心会很快修持成功。

  密乘修持:既不用观想在心间,也不用观在前面虚空当中,而是将自己观成与静命论师无二无别,具有佛慢而修持,由此会出现僧众集聚、自相续成就等诸多功德。

  修法越来越高的时候,观想的圣尊也是离自己越来越近。在末法时代,弘扬静命论师的功德、事迹及其教法,或者观想其身相而虔诚祈祷,具有相当大的功德,自相续会出现戒律清净、护持教法等许多功德。

  7、4这部《中观庄严论释》,一开始也是由麦彭仁波切的根本上师蒋扬钦哲旺波劝请,尊者遵照师嘱才造了这部注释,顺利完成此论后,依此使上师蒋扬钦哲旺波非常欢喜,因此,本论也称为“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

  依靠真实见到胜义谛和世俗谛之妙理所撰著的这部《中观庄严论释》,以此获得的善根回向一切众生,愿所有众生获得词无碍解、义无碍解、辩无碍解、法无碍解。以此善根回向一切众生,愿所有讲、闻、背诵这部论典者,文殊菩萨能够融入你的心间。

  7、5这部论典就像文殊菩萨的宝剑一样锋利无比,不论哪一个众生的疑网,全部可以一一解开。

  如果这一次学习得比较扎实,以后每年再看一遍,对于其中的很多道理渐渐会明白。因为这里面已经将《量理宝藏论》的许多要义讲得非常清楚,甚至无上大圆满的窍诀也已经宣讲了。所以,这是因明和中观结合起来的一部论典,也是唯识宗和中观宗结合、实修和理论结合起来的一部论典,这样的论典在这个世界上极为罕见。

  从去年[公元2005年]五月二日开始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圣者的语言每一次宣讲或者每一次听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就是圣者语言的特点。

  我们每一个人也可以如此发愿:从现在开始,以自己的根本上师和静命论师为主的诸上师们,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般长期安住于我的心间,依靠上师的慈悲加持,愿我为利益一切众生长久住于世间,恒时为众生开示殊胜妙法。

  7、6自宗宁玛派的高僧大德们非常了不起,他们并不是经过长时间苦修努力,自相续才获得了一点点知识,而是通过祈祷上师,安住在大圆满的见解中流露出来的智慧直接记录成书。

  一般藏传佛教中的许多上师在给弟子传讲诗学、声明学的时候,都会起一个非常好听的名称,当时麦彭仁波切的名称即为嘉花吉波让当措雄雅毕给萨,义为文殊欢喜自光莲蕊。当时,麦彭仁波切于其三十一岁——公元1876年藏历三月初三开始,在二十一天当中就全部完成了。于每日上午座间连续撰写,至该月二十四日圆满完成。

  7、7近传

  因为蒋扬钦哲旺波曾在清净境界中,获得过静命论师《中观庄严论》的近传,所以,麦彭仁波切作完这部注释后,也在上师面前听受了净相近传的甚深传承。

  一般来说,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叫做远传,而近传则是在清净境界中获得的传承,比如智悲光尊者亲自见到无垢光尊者听受教言。以前我们上师如意宝也在梦中见到无垢光尊者,并于其面前听受了大幻化网灌顶,这叫做近传。

  尊者获得如此甚深的清净近传以后,立即在二十一天当中为八吉祥数目的三藏大师传授此论,于此期间又对其稍作校正。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讲过:麦彭仁波切传法一般不会逐字逐句解释,基本上就是慢慢念下去了。我们上师如意宝也是,有时候讲得特别特别广,有时候大概15分钟全部念完了。不过对我来讲,只是念一遍传承的话,好多人根本不懂,问题也比较多,所以还是在课堂上全面地解释一遍好一些。

  8、基础知识

  8、1三种大——大心、大智、大断

  《现观庄严论》第一品中,专门讲到了三种大——大心、大智、大断。如云:“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大断”,就是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大智”,即证悟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大心”,具有遍于一切众生的大悲心,唯一佛陀具足这三大功德。

  8、2果因

  因当中有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等很多种。所谓的果因,比如“山上有火,有烟之故”,由于烟是火的果,以烟作为因,以此推知火存在。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121-128课)小结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