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121-128课)小结1

创建日期:2023-05-14

  哲学-中观庄严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121-128课)小结1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6-193,33-127课)+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194,127课)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9-190,34-126课,含十三个小结)+丙四、尾义(191-193,127课)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10-179,34-121课,含十二个小结)+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180-190,121-126课小结)

  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戊一、安立二理宗轨(181-183,121+122课)+戊二、对此赞叹(184-190,122-126课)

  戊一、安立二理宗轨=己一、安立名言真如(182,121+122课)+己二、安立二理双运之道(183,122课)

  戊二、对此赞叹=己一、略说(185,122+123课)+己二、广说(186-190,123-126课)

  己二、广说=庚一、与众不同之功德(187,123-125课)+庚二、依之而生其他白法之功德(188-190,126课)

  庚二、依之而生其他白法之功德=辛一、于有情生悲心之功德(189,126课)+二、于本师生敬心之功德(190,126课)

  丙四、尾义=丁一、著跋(192,127课)+丁二、译跋(193,127课)

  二、主要内容同上次小结: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121-128课)略略结

  1、颂词

  182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一己一、安立名言真如:

  作为因果法,皆必是唯识,由自成立法,彼即住为识。

  183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一己二、安立二理双运之道:

  依于唯心已,当知外无实,依于此理已,知彼亦无我。

  185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一、略说:

  乘二理妙车,紧握理辔索,彼等名符实,大乘之行者。

  187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二庚一、与众不同之功德:

  遍入自在等,未享无量因,世间首位者,亦未尽品尝。此真纯甘露,除悲清净者,如来善逝外,非成他受用。

  189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一、于有情生悲心之功德:

  是故于耽著,倒说宗派者,随佛诸智士,悲悯油然生。

  190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二、于本师生敬心之功德:

  具智财者见,他宗无实义,如是于佛陀,更起恭敬心。

  2、标准科判:同上

  3、科判略略改造:

  3、1安立世俗理(121-122课)

  3、2安立胜义理(122课)

  3、3通达二理(122-123课)

  3、4二理佛果功德(123-125课)

  3、5二理悲心功德(126课)

  3、6二理信心功德(126课)

  3、7结语(127-128课)

  4、一级思路

  4、1论义分为A抉择二谛之义(34-121课)+B赞叹摄义(122-126课),其中前A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讲B赞叹摄义。

  4、2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122-126课)

  从名言角度来讲,一切万法抉择唯心;从胜义角度来讲,一切万法不成立实有。只有通达世俗理与胜义理,才能真实抉择一切万法,从而具有无量功德=佛果甘露+悲悯心+恭敬心和欢喜心。

  5、二级思路

  5、1从名言角度来讲,一切万法抉择唯心。

  182作为因果法,皆必是唯识,由自成立法,彼即住为识。

  既然说名言中因果存在,那是外境中真正存在,还是内心的一种现相呢?作为因和果的所有法,不在外境中存在,应该是自己的识。因和果只是众生心识的一种幻现,就像梦中所现的因果法,除自心以外根本没有。

  5、2从胜义角度来讲,一切万法不成立实有。

  183依于唯心已,当知外无实,依于此理已,知彼亦无我。

  依靠唯识宗的观点完全可以了知,外境不会成为实有。对于这种道理再三抉择以后,最后应了知,所谓的心也不存在。所以,首先从名言角度来讲,一切万法抉择唯心;从胜义角度来讲,心也是远离一切戏论、不成立实有的。

  5、3通达世俗理与胜义理,真实抉择一切万法。

  185乘二理妙车,紧握理辔索,彼等名符实,大乘之行者。

  胜义谛和世俗谛如同马车,观察胜义和世俗的智慧相当于马辔头上的绳索,如果没有绳索,马车再好也无法支配驾驭。若对世俗理与胜义理全部通达,可以称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假设只通达一者未通达另一者,想要真实抉择万法也是很困难的。

  5、4功德=佛果甘露

  187遍入自在等,未享无量因,世间首位者,亦未尽品尝。此真纯甘露,除悲清净者,如来善逝外,非成他受用。

  中观唯识的甚深道理,即使世间上最聪明的遍入天、自在天等也从未享用过。对于具有无量功德的此法,即使居于世间首位、具有出世间功德的声闻缘觉,也不能完全品尝。唯识中观究竟深奥的意义相当于纯净甘露一般,除了具有大悲智慧的善逝佛陀以外,其他任何众生都无法享用。

  5、5功德=悲悯心

  189是故于耽著,倒说宗派者,随佛诸智士,悲悯油然生。

  见到耽执颠倒宗派的所作所为以后,作为随学佛陀的诸位智者,一定会对这些可怜众生生起悲悯心。

  5、6功德=恭敬心和欢喜心

  190具智财者见,他宗无实义,如是于佛陀,更起恭敬心

  具有智慧财富的人,完全能够见到其他宗派无有实义这一点,从而对佛陀的教法及其深不可测的功德生起恭敬心和欢喜心。

  6、三级思路

  6、1从名言角度来讲,一切万法抉择唯心。

  6、1、1抉择:万法唯心

  一切万法,表面看来在外境中实实在在存在,实际并不存在,只是自己心的一种幻象,除此之外根本没有。

  外境山河大地、柱子、瓶子等显现,与众生内在的八识聚等感受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不管心法或者色法,全部与自心不可分割。佛经中说“万法唯心造”,所谓的“万法”,既包括心识也包括非心识,全部与自己的心无二无别。

  如果舍弃自己明明感受的本体而去了达其他外境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也就是说,柱子也好、瓶子也好,桥梁、花园、大山等,全部是自心的一种感受,与梦中的景象无有差别,想要除此以外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无情法,永远也无法实现!

  凡是因果的所有法全部唯心,成为因与果等所有的法必定是唯一之自己的识。未醒觉前三者都是存在的,醒觉以后三者都不存在。除心以外无有单独存在的外境,因为因果等所有法依靠自己的识可以明明清清领受。现在见到的任何一个因果法,实际就是心的一种幻现。

  6、1、2推理:万法唯心

  假设除了自己的心以外有一个外境存在的可能性,也就需要在离开明知心识以外,还有一个认识外境的方法,但这绝对不可能!因为离开了明知之法相无法堪当识的身份。我们面前的江山树木等所有显现均与识无二无别,离开识以外根本找不到一种真实的法存在。由此可见,识不存在而单独的一个外境存在绝不合理。

  假设承认色等外境,比如柱子、瓶子在识以外另行存在,那么,柱子与眼识之间,无论同时还是非同时,都无法产生能取所取的关系。按照因明的观察方法,就像眼根与眼根对境的色法、耳根与耳根对境的声音,两个法如果真实存在,在同一时间中,不可能一者作为能取另一者作为所取而存在,二者不应该有任何关联。若说识与对境非同时,既然有次第,要么先有外境、后有有境,要么先有有境、后有外境,这样的话,一个死的和一个活的根本不可能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我与石女的儿子之间应该有关系了,会有这种过失。由于同时与非同时都不存在关联之因,外境存在的道理以现量也就无法成立了。

  通过俱缘定因和明知因两种推理,可以了知外境根本不存在。见到的蓝色布品等,实际与能感受的心无有差别,于心识前未出现之法,外境中并不存在。可以这样说,每个众生的感受存在时,其心识已经显现了这种行相,所以,柱子等存在是由心来抉择的,除此之外不会有其他理由。

  一切万法的显现全部与自身感受离不开。就像幻术或者做梦一样,除幻化师的用具以外并不存在一个外境,而做梦时虽然显现火有炽热性,这毕竟是意识的显现而已,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同样,我们现在确实可以感受地水火风存在,比如手在接触火时有灼痛的触觉,实际却根本不存在。梦中的柱子和醒觉位的柱子没什么差别,梦中的柱子只是意识面前显现,同理,现在所见到的柱子,也只是众生的共同业力所感受而已。

  6、1、3经部宗观点:万法独立于心识而存在

  感受行相虽然必须是识,而能指点出该行相的外境以隐蔽分的方式存在。如同色法无法进入镜子里面,但没有色法也无法显现镜中影像一样,同样,心识前显现的只是影像,真正的外境在外面以隐蔽分的方式存在。这一点通过比量可以了知。

  外境肯定存在,外境如果不存在,行相不可能显现,因为色法不存在则镜子里面不可能无缘无故出现影像。如果外境不存在,见到一个月亮和两个月亮应该无有差别,正因为外境中只有一个月亮,所以说二月并非正量。

  中观破法:在抉择外境存在这一观点时,经部宗的观点可以说非常殊胜。你们说外境色法存在这一点,通过比量可以了知。这种观点不正确,为什么呢?不要说隐蔽分的各种法不存在,甚至微尘许的法也是不存在的,这一点依靠比量也可以了知,通过远离一体多体的方式作观察,外境怎么会存在呢?根本不存在。

  实际你们经部宗认为外境存在这一观点的来源,就是认为现量不成立的隐蔽分以比量可以成立。但是,现量未见过的法,通过比量成立也是很困难的。比如见到烟子可以推知有火,首先必须现量见到有火就会有烟,以后无论何时只要见到烟,我可以说“山上有火,有烟之故”。如果从未见过烟与火之间的因果关系,那么,“山上有火,有烟之故”对我自己来说也不能成立。同样,你们经部宗说外境隐蔽分存在,但隐蔽分与行相之间的因果关系,你是何时见到的?若未见过就不能成立这种观点,只不过是将现量未见到的隐蔽分以比量来成立而已,其实根本不能成立。

  中观观点:中观宗所说的外境不存在,通过现量可以了知,比如我说柱子存在,要么是以前见到而在心中显现,要么当下见到与自心无二无别的这一法显现。除此之外,与心识无关之法安立为柱子是不合理的。通过比量也可以了知外境不存在,前面讲到的明知因和俱缘定因,是自身感受的一种比量,依靠这两大因自然而然可以成立外境不存在这一点。

  6、1、4本论内容=名言以唯识宗抉择+胜义以中观理抉择

  这部论典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就是讲“名言以唯识宗抉择、胜义以中观理抉择”,现在名言中见到的法,全部是自心的一种幻象。当然,这也是学得稍微好一点才能感觉到,不然会觉得:外境确实存在,内心在自身当中。

  如果不明白万法唯心的道理,也就不要说学习大圆满了。因为无垢光尊者的《禅定休息》、《虚幻休息》、《大圆满心性休息》,以及智悲光尊者的无上教言中,全部都是讲万法唯心,这是密法当中最强调的。不仅中观非常强调这一点,密法最究竟抉择的也是这一点。

  6、2从胜义角度来讲,一切万法不成立实有

  依靠了知所显现的一切法唯一是心、外境绝不存在的道理后,应当了达外境中连微尘许也不成立实有的道理,全部是心的一种幻现,如同梦境一般。

  随之依靠上述离一多因之理,可以了知心也完全无我,其本体并不存在,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本性。六道众生所见的一切显现全部是观待的,实际并不存在,暂时来讲是心的自现,最究竟来讲是远离戏论的光明本体。

  这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暂时名言中万法抉择唯心;究竟胜义中,通过离一多因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本体。

  一方面对世俗当中眼耳鼻舌身所显现的法,应该明白全部是自己心识的一种幻变,就像梦境一样,对此一定要生起定解;最后对此种显现,以中观理抉择时远离一切戏论,实际并不存在。这是不是最究竟的正理呢?若从般若空性来讲,当然抉择空性就已足够,但从第三转或者唯识的有关经部最究竟教义来讲,远离一切戏论之法也与佛的光明智慧无二无别。

  6、3通达世俗理与胜义理,真实抉择一切万法。

  6、3、1中观+唯识=妙车

  妙车具有四种特点:第一,超胜其他车辆;第二,只能为大人物所用,普通的平民众生无法使用;第三,乘坐此妙车,可以无有任何困难地趋往目的地;第四,具有璎珞、半璎珞、金银财宝等各种装饰品。当然,这里所说的妙车可能是指马车,马车当中也主要是从国王大臣乘坐的角度来讲。

  中观、唯识二者融合之妙车与此相同,四种特点完全具足。

  第一,有些人执著中观极为殊胜,有些人执著唯识最为无上,而此宗将中观、唯识完全融合,已经超越其他宗派。

  第二,唯识、中观圆融无违的这一观点,只有具足甚深广大智慧者方能享用,其他人根本无法接受。

  第三,对胜义谛和世俗谛圆满无碍地修持或理解后,想要获得佛果无有丝毫困难,就像乘骑妙车很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地一样。

  第四,这一宗派具有名言量和胜义量等众多装饰,名言量有现量和比量,比量也有因比量、果比量、自性比量等很多种,现量当中有瑜伽现量、自证现量、根现量等;胜义量也有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等共不共的许多因,具有众多理证的喜乐美妙装饰等。

  所以,从四种特点互相对应可以了知,这部论典所说中观唯识无二无别的观点,与妙车没有任何差别。佛经中说依靠此乘骑获得涅槃的果位,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6、3、2中观+唯识=大乘修行人

  胜义和世俗这两个辔索缺一不可,胜义中,按照月称论师和龙猛菩萨的观点抉择空性;世俗中,暂时一切万法存在,最究竟是万法唯心,既有空性正见也有世俗因果正见。否则,就好像老鹰缺少了一只翅膀一样,根本无法翱翔于万法实相的虚空当中。

  从对境方面,将胜义谛和世俗谛比喻为妙车;从量方面,名言唯识理和胜义中观理,如同驾驭妙车的两个辔索一样,如果缺少其中一者,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相续中首先必须有菩提心,菩提心不具足的话,连大乘的门槛也无法进入。而菩提心具足以后,若缺少空性见和世俗见任何一者,也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人。

  佛陀的大乘包括甚深中观与广大唯识两个方面。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的观点无二无别,只是着重宣扬的方式不同,实际观点一致。那么,这个人已经真正入于大乘道。

  佛陀的教言当中,所有断除障碍、清净染污等方面,全部可以归摄在唯识宗当中,所以,通达唯识很重要,应该暂时世俗当中万法唯心,而从色法直至一切种智之间的万法自性抉择为大离戏。

  任何一个人,对空性法门和唯识法门有所了解,已经真正趋入了如来教法。既有观察名言谛的智慧也有观察胜义谛的智慧,并以此二量的定解趋入深广意义,是真正名副其实的“大乘行者”。因为他们不单单是以信心接受深广大乘,而是通过理证观察的力量,已经生起了观察名言和胜义的智慧。如果相续中既没有万法唯心造的名言见解,也没有万法皆空的胜义见解,而且不具足菩提心的基础,就不能称为大乘者。

  作为真正以无垢事势理趣入正教的智者来讲,已经对因明、中观等完全精通,并于自相续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和大慈大悲的正见,可以本着为佛教负责任的角度对他人作各种辩论。如理如法地辩论,是佛陀开许的。

  6、3、2自空+他空=空性和光明=如来藏=圆满如来教法

  《定解宝灯论》说:为了破除空的耽著,密宗宣说了大乐法。前面抉择万法唯心之后,讲到所谓的心也是离戏的,但这种离戏与光明不可分割。就像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和《如意宝藏论》中主要抉择自空——一切诸法的本体以空性为主;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抉择了他空。实际上,《三休息》与《七宝藏》会不会矛盾呢?不矛盾。首先从理论上讲的时候,应该了知一切万法本体空性,但是实际修持时,此空性也是以智慧、大悲、力量日益增上的方式来具足的,并非一个单空,也并不仅仅是离戏。二转和三转只是从不同层面安立而已,完整宣说如来藏的空性和光明,才算是圆满讲述了如来教法。

  6、4功德=佛果甘露

  6、4、1纯净甘露

  对佛陀的教法经常用甘露来代替,比如“甘露妙法”、“甘露滴”……,佛陀获得正觉果位时也是说:我已获得如甘露般的境界。实际上,由于可以永远断除众生生死轮回的痛苦,从中获得救护,不具足贪嗔痴、自私自利等任何染污杂质,完全纯净,因此才称之为“纯甘露”。

  6、4、2佛具最伟大的功德

  具足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基智、道智、遍智以及四加行和法身这八种事,除佛陀以外,并不是其他声闻缘觉和外道的境界。如来正等觉所证悟之真相,名言中万法唯心造、如幻如梦,胜义中暂时远离有实边,究竟远离一切戏论,对此一切外道以及内道声闻、缘觉根本不能通达。释迦牟尼佛是最伟大的,已经完全开悟,依靠这种境界得出来的甘露妙法可以熄灭一切世间的痛苦。

  居于一切世间首位、具有出世间道的诸圣者声闻、缘觉,也只能领悟到缘起空性这一部分,对非常圆满的万法唯心造的名言以及远离一切戏论的胜义空性,仍然未能完全品尝。

  对此一尘不染如纯净甘露般的实相二谛,除了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十方三世诸佛以外,诸位菩萨也只是不同程度的了悟,对通达其中的部分道理,大乘的凡夫修行人只是一种抉择性的理解。其他任何众生均无法受用。

  6、4、3“无量因”是什么意思呢?

  它是指无量功德之根本。也就是说,中观唯识所抉择的胜义谛和名言谛的道理,即为无量功德之因。此处所说的无量因,一般指名言量,即以观现世量根本无法揣测如海功德之根本。

  如何不可揣测呢?暂且不说其他功德,仅仅是如来的一束光芒、一个毛孔,从时间方面,即使在多少万年中也不能衡量;从方向来讲,无数世界以外尚且不能寻得尽头。以前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想看一看释迦牟尼佛肉髻光端的尽头,于是以神通追随此光到了无数世界,却仍未见到,而此时目犍连的神变已经用尽,只有依靠其他佛陀方能返回。

  “无量”原因是什么呢?佛陀所具足的无论光芒还是功德,全部与法界平等而趋入的缘故。

  6、4、4为什么佛陀能安住在如是不可估量的法界功德当中呢?

  其原因是,佛陀在因位时已经通达了符合法界、现空平等的中观正理。

  佛陀之所以在轮回未空之前均安住于此度化众生,而声闻缘觉无法做到,其原因就是,佛陀已经完全通达轮回涅槃无二无别有寂等性这一智慧波罗蜜多。将佛陀证悟的境界以月光来比喻,因为月光可以给所有人带来一种清凉和快乐,如同月光般可以断除轮回烦恼酷热的清净二无我自性之真实空性,怙主佛陀在昔日已经完全享用,而声闻缘觉并未通达。

  佛陀究竟证悟这一境界以后,已经在印度金刚座显示成佛,对五比丘初转法轮,随后也在不断转F轮,度化无量众生。因此,依靠通达二谛这一因而具足殊胜智慧与大悲之微尘积聚的身体,是已经远离烦恼障和所知障之蕴,成为一切有情之至尊,乃至轮回未空前一直住世。

  在这里,“微尘”和“蕴”只是一种比喻。比如我们的身体由骨肉等各种不净物组成,而佛陀除慈悲和智慧以外是没有的,他的智慧和大悲心,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也无法相比的。真正了知解脱道者唯一是佛陀。佛陀是最慈悲的,他在无量时空、无量方所中恒常帮助众生,世间任何人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说,佛陀完全是一种智慧和大悲心积聚的身体。

  6、4、5佛陀清净智慧的果因

  颂词中这句话,也是为了体现如来不可思议的清净智慧才如此宣说的。佛陀一方面具有清净智慧,一方面也具有清净悲心,假设只有悲心而不具足智慧,就根本没办法给众生指导解脱道,如同失去双臂的母亲只能看着儿子被水冲走一样;仅仅具有智慧而无悲心的话,不一定将自己证悟的境界开示给其他众生。正因为既有悲心也有智慧,佛陀将自己证得的甘露妙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众生。

  佛陀在因地时已经如理如实证悟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真理,以此作为前提或者因,只有他具有这种能力为他众宣说此正理,这一点以果因可以比量推断。

  而佛陀已经如理如实对众生无误开示正道,这就是果,它的因是什么呢?因就是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无二无别这一真理。正因为已经通达了这一真理,才有能力为众生如理如实宣讲。比如在学院当中闻思了很长时间,已经对中观和唯识生起了一定的境界,这样必定可以为他人宣讲中观等道理,原因就是他通过学习已经获得了这一能力,这一点通过果因可以推断出来。

  6、4、6自然觉悟的佛果

  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自然觉悟的佛果,也即证悟一切万法的真相、断除自相续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于自相续中具足遍于一切众生的大悲心。

  依靠金刚喻定才能断除的障碍——无明习气地、得地菩萨为度化众生去往轮回的无漏业,以及依靠意识的身体前往各个刹土的意之自性身、不可思议死堕等,到了佛地时已经全部断除。这时,获得远离生灭、常无常、有无等一切边的时方等性智慧身。正因为佛陀具足如是圆满善妙之功德,我们应对其经常皈依、供养或观想;从世俗角度来讲,在这个世界上,相续中除利益众生以外根本无有自我之心的人,除了佛陀以外根本找不到。

  6、4、7俗人观点:佛陀非常了不起,就像科学家一样。

  佛教观点:这种说法不太好,为什么呢?如果佛陀像科学家一样,那就特别可怜了!因为这些科学家有家庭、有痛苦,很多科学家,像爱因斯坦在最后死亡的时候特别悲惨,特别可怜。如果佛陀也是这样的话,实在不太合理。当然,世间人崇拜科学是可以理解的,但真正了知佛陀的功德以后,任何科学家和文学家,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128笔记

下一篇:哲学-中观庄严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121-128课)小结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