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19课8-13
(八) 远离现前世八法一
【远离现前世八法】
世间八法,主要讲解名和利。
发心总分为三种——恶念发心、无记之念发心和善念发心。恶念发心尚可支分为两种不同的发心——善愿之发心和怖畏之发心。世间八法主要讲解善愿之发心,简单说,就是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名声越来越大,有更多人尊重自己,赞叹自己。若站在这样的立场上行持善法,即便通达多少理论,修行经验多么丰富,一切都已变成恶念,也就是说,与成办解脱没有丝毫之关系。
细致问问自己,有这样的发心吗?有时候难免会有。比如说,我做这样的善行,仅仅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我是有智慧的人”;我平常无论是演讲、考试还是修行的经验都非常丰富,所以要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羡慕自己、赞叹自己,让自己的名声越来越大。若是站在这样的立场之中修法,无论修学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捷径之道大圆满,一切都变成人天福报,对解脱没有丝毫之利益。
可能很多人会想:“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不是正法吗?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曰:“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当你的内心不清净的时候,即便表面做的一切都是善行,与成办解脱也没有丝毫之关系,因为解脱不在表面形相上,而在内心之中。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之中也说:“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当内心和法没有契合时,表面上做多少修行之形相,都没有丝毫之利益。只有当一切修法对调伏内心起到作用时,才称之为善法。
我平常在汉地看病期间,会遇到一些刚开始入门的信众。虽然他们对佛法还没有生起信心,但对做好事有一点兴趣,认为“只要这么做,决定会有好的结果”,这时候我就会建议他们多做一些善事。
有时候他们会问:“你今天叫我行善,虽然往昔我对佛法没有什么信心,但以前我也不是一个坏人哪!我曾经做过很多很多善事。比如,哪个希望小学是我出资助建的,哪一座寺院是我出资助修的,哪一尊佛像是我出资助雕的,哪些僧人是我供养的……为什么今天你还让我去做善事,难道这些不是善吗?”
是否是善,取决于发心。我想往昔你在做善事的时候,由于缺乏信仰的缘故,一切所做可能都是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比如,希望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善人,这样在以后从事世间事业的时候,机会更多一点;或者希望在自己付出这么多以后,得到更多的回报等等。
现前南方一带,由于物质条件越来越好,每年大年初一到寺院烧香拜佛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很多不懂的人,都在攀比大年初一的头香是谁烧的?头香有多粗、多贵等等。甚至认为如果有机会上头香,这一年都会很顺利,生意也能挣到更多的利润。细致观待,这里所谓的头香,不已经沦为谋利的一种手段了吗?虽然付出了很多金钱的代价,但由于发心不正,这炷香对你得到一切福报,恐怕没有多大的利益。
很多人在烧香拜佛的时候,内心深处都有与诸佛菩萨做买卖的想法——我给你烧一炷香,你要给我多少利益,否则我就不给你烧香。但有时候细致想想,我们太愚蠢了。不要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就是在天界外围生长的一朵野花,人间最好的工匠也无法雕出它的精美。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烧香,并不是诸佛菩萨缺香啊!西方极乐世界的味道比人间好得多,更何况我们现前的香里还掺了很多化学品,我想没一个诸佛菩萨会因为喜欢我们烧的香而降临人间。我们烧香的真正目的,是依此善缘,清净自己的罪业,增上自己的福报,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
(九) 远离现前世八法二
我在汉地很多寺院的千佛殿里,看到很多用很精致的材料雕刻的精美佛像,令人不由自主地生起恭敬心。在佛像下面,常见刻着一些人的名字。有时,陪我一起去寺院的居士还会主动告诉我,这里有多少尊佛像,是他家捐资雕刻的,或者这里有多少尊佛像,是他自己捐资雕刻的……自己的名字也写在上面。
他若为刚开始入门的信众,我们把这个作为初次与佛结缘的一种方便,当然可以。虽然它不是真正的佛法,但依此善缘,可以逐步接引信众趋入真正的佛法。但他若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就应该细致反观自心: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自己的发心是什么?若是为了名和利,站在世间角度,这些事情是你做的,但是站在出世间角度,由于发心为恶,所做的一切对成办解脱没有丝毫之利益。
类似的事情,平常挺多见,所以希望在座的弟子们无论行持什么善法,都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我这么做的过程当中,心里是怎么想的?”若发现掺杂世间八法,能及时转变成善念发心,当然功德不可思议;若不能改变,我想这时候最好临时放弃。我们的业障已经很重了,不需要在往昔沉重的业障之上再增加一个罪业。如果能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护持善念发心,转变无记之念发心,断除恶念发心,我们所做之善事无论大小,一切均成正法,并成为菩提胜果之无上资粮。
正法与非法,如同手心与手背,只有一线之隔。若心念被贪嗔痴烦恼束缚,无论做什么,都称之为非法;若这一念被三大功德摄持,一切行为均变成善法,一切都在一念之间。所以要时时观待自心,护持正念,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一旦发现不如法的心念,就要立即调伏。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平常讲法时时时告诫我们:“初行者修法并非主要,首当之要务乃通达如何修行。”我们可不能做亏本的买卖,做是做了很多,但最终没有什么利益!这是最可笑、也是最可耻的行为。因此在以后行持善法的过程中,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这些就是修法。从某种角度来说,修行可能很难,因为我们要学如何修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修法也很简单,因为我们不需要在轮回的炉灶之外,再起一个涅槃的炉灶。也就是说,在我们每天的世间生活中,只要善用其心,就可以成办出世间一切功德。如六组惠能大师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这就是修行最简单的地方。如果能时时反观自心、调伏自心,我相信你对佛法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也会越来越认识到,佛法就是我们人生的全部。
我初次进入佛门的时候,也不懂什么是佛法,对佛法的理论也不精通,只是带着一种美好的憧憬而出家。由于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恩德,我逐渐通达了佛法教理,并知道了修行理趣。在多年精进闻思修行之后,我真正得出一个结论——修行是我生活的全部。甚至有时候会觉得,我现前可以抛弃所有的一切,唯一永远不能抛弃的是佛教,因为它关系到我生生世世的幸福。
根据个人的福报和智慧,若仅从事世间琐事,我想谁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但这个世间福报我们又能享受多少年呢?所以,佛法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若能在内心生起真正的定解,平常修行期间,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修行都会是我们最快乐的一件事。
有时候问问自己:从初次进入佛门乃至今天,修行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兴趣、一种辛劳还是一种意乐?如果在开始的新鲜感逐渐消退之后,修行的热情也逐渐冷却,充分说明你对佛法还不了解,尤其对共同方面,做得并不圆满。如果对共同前行有很圆满的了知,修行决定是一种乐趣。
很多人说,出去旅游,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游山玩水很高兴;也有人说,在外面找个好一点的饭店大吃一顿,最快乐;还有人说,逛街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快乐。但若真正知道佛教的道理,修行才是最快乐的,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的幸福。历代传承祖师一生都在幽静山林中精进修行,虽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他们的内心却充满喜悦,完全是因为他们在佛法中找到了内心的方向和力量的源泉。
(十) 远离现前世八法三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做什么善事,心中都要时时护持菩提心。从我们受菩萨戒、三皈依戒开始,我们已经成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之怙主,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是我们的使命。所以无论从事大小之善法,我们第一念都应该想到“为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行持一切善法”。这就是菩提心。
我们为什么要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因为他们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在做我们父母时,对我们的恩德很大,现前是我们回报他们恩德的时候,所以一切所行,必须想到三界六趣一切父母。
今生,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最亲近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作为一个修行者,应常常反省:我对当前的父母有多孝顺?如果对自己今生的父母都不孝顺,口口声声说要回报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恩德,为三界六趣一切父母而行持善法,完全是口头禅!因此先从自己身边开始做起,先从孝顺父母开始做起。
如今在汉地,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儿女对父母真的非常糟糕。是的,如今这个时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一不小心可能连自己的饭碗都丢掉,但这也不能成为不孝顺父母的借口。
想一想,我们刚刚出生的时候,蔫巴巴只有一口气,说是死人,好像还没有断气;说是活人,连头都抬不起来,但父母并没有嫌弃我们,把这么奄奄一息、要死不活的小生命视为珍宝。母亲不顾生产的疲惫和痛苦,把我们搂在怀中,用她的身体温暖我们,用她生命的精华——乳汁哺育我们,用她温柔的声音呼唤我们,让刚刚经历了出生之痛、凄惶无助的我们安下心来。我们口中无食、身上无衣、两手空空来到这个世界,是父母养育了我们——好吃的先给我们吃,好衣服先给我们穿,好东西先给我们用。当时父母也有工作,也有生存压力,如果他们也像我们一样找借口,恐怕我们早已不在人世,现在正漂泊在中阴界或哪个地方。但是慈祥的父母没有找任何借口和理由,就这样慈祥地抚育我们长大成人。
所以真的不能找借口,还是尽可能在父母身边尽孝。修行修行,就要从身边做人开始。修行不是高高在上,看不到、摸不着的一种神秘体验,而是诚实守信做人,脚踏实地做事。
往昔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历代传承祖师,在父母身边是多么孝顺。不仅仅对父母,对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如同佣人般,永远不会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这充分体现了佛教的伟大。但现前很多人把刚刚进入佛门的初行者当做佛教的代表,指出佛教徒有多少缺点,但初行者和真正的佛法离得太远了,就像小学生和博士生不能相提并论一样。若要树立一个佛教的典范,历代传承祖师就是榜样,他们一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不到二十岁的时候,母亲就圆寂了,上师八十五岁圆寂之前,只要亚青寺、五明佛学院,乃至高原地方举办大型法会,上师就会想到母亲,为母亲做一些超度。上师已经证悟究竟见解,一天的修行和一句佛号,就能令母亲获得快乐,但是六十多年间,上师一直都挂念着自己的母亲,甚至每次提及母亲,都会流泪。上师的这种精神,就是我们后一代修行者必须学习的地方。
修行,不仅仅是自己找个小小的房间,独自念经打坐。修行,还需要有菩提行,需要去践行一切佛陀教法。每当看见儿女不孝顺父母的显现,我的心中都觉得很凄凉。父母倾尽一生的心血把我们养大成人,现前他们老了,需要依靠我们了,我们却以种种理由推脱自己的责任,让父母伤心,更令所有人心寒!作为修行者,我们应该成为孝养父母的榜样,弘扬菩提心,践行菩提行!可能我们的力量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家庭。像这些度化众生的行为,就先从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开始做起吧!
(十一) 若能即生获成就 定能回报父母恩
【若能即生获成就】
很多人把“成就”理解为到某一个地方,比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铜色吉祥山等。但真正的“成就”,是指内心烦恼逐渐减少,功德圆满赤裸。成就不需要前往圣地,因为内心清净的时候,圣地就在自己的眼前。
往昔藏传佛教高僧大德吉珍扎华江措曾经说过:“无论我在何处,都是西方极乐世界;无论我见到何人,都是本尊。”这种境界并非一种作意的净观,而是真实证悟功德的呈现。这时眼前所见、耳前所闻没有一个不清净者,它就是圣地。这也告诉我们,成就并非树立于外境,而在于内心。当内心贪嗔痴烦恼已经断除,三大功德圆满赤裸的时候,就是成就。所以,判断修行是否增长,见解是否增上,也依此作为标准。
【定能回报父母恩】
平常很多孝顺的弟子对我说:“子欲养而亲不待。”自己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好,为了养育自己,父母受了很多很多苦。现前生活条件稍微好一点,自己终于可以回报父母的恩情了,父母却去世了。每思及此,内心都有一种无法言喻的痛苦悲伤。我想这时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去圆满母亲的心愿。
我们首先要知道,母亲一生所做的一切,从小时候读书,及至成年后成家立业,养儿育女,一辈子忙忙碌碌,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快乐。既然追求快乐是母亲的心愿,我们就要通过多行善法、将母亲安置于快乐之处来实现母亲的心愿,这也是一种孝顺。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究竟安乐而出家求道,证悟后传法授道,称之为大孝。所有追随佛陀行迹,为安置一切如母有情于究竟安乐而行持善法的行为,都称之为大孝。
以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儿女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从因果不虚的角度来说,儿女做什么事,即便不专门回向给父母,父母也一样会感受相应的果报。比如儿女常做恶事,即便你不想“我的恶果应成熟于母亲之上”,但是由于你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母亲也决定会受这一份罪。
以前格萨尔王时代,由于战争太多,格萨尔王年年都要带领军队去各处降魔。格萨尔王是莲花生大师意之化身,降魔过程中,很多魔得到了安置,但有时也会忘失超度一些灵魂,这些灵魂就在中阴界飘荡。
有一次他外出降魔,一去就是三年。期间他的母亲患病,在格萨尔王回家之前,就圆寂了。格萨尔王回家以后,听说母亲圆寂,心中非常痛苦。他想:“我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我母亲决定不是一个凡人,我要观察一下母亲到底在何处。”格萨尔王观察了整个净土,没有看见母亲。他想:“母亲为什么不在净土呢?应该在净土才对啊!母亲一生没有造过恶业,应该不会堕入轮回之中。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母亲绝不是一般人,决定可以享受刹土的快乐,为什么不在刹土呢?”
格萨尔王又观察了三善道,也没有找到母亲,最终在三恶趣地狱中,看到母亲正在遭受极大的痛苦。格萨尔王内心非常痛苦,也非常气愤,他想:“我母亲一生中没有造过恶业,怎么会堕入地狱呢?”格萨尔王以神变直接来到阎罗殿,问阎王爷:“你为什么把我的母亲打入地狱?我母亲并没有造过这样的恶业。”
阎王爷告诉他:“你母亲虽然没有造过恶业,但你在降魔过程中忘失很多灵魂,他们还在中阴界中飘荡。对你这样的成就者而言,可能没有什么恶报,但你母亲就不一样了,就要遭受这样的痛苦。你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你所做的一切都会成熟在母亲身上。”
随着修行的深入,我们对父母恩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希望父母安乐的意愿和心力越来越强。无论他们现前在世还是已经过世,我们时时都挂念着自己的父母,希望他们越来越好。
要回报父母,以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是在外面买一些好东西孝敬父母,或者把自己努力工作挣的钱多给父母一些。但有时候细致想想,老人家真的需要这些吗?我们把这个月攒下的钱放在母亲身边,可能下个月回去的时候,这些钱分文未动。随着年龄的增上,人对世间物质的贪婪已经淡薄了,山珍海味和华丽衣服对老年人而言,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她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内心的安宁和平静。所以对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安置他们的灵魂,让他们时时都能获得快乐。
从自身角度而言,修行关系到我们未来生生世世的快乐,所以必不可少;从母亲的角度来说,修行能带给母亲永恒的安乐,回报母亲的恩德,所以也是我们必办的事。
我们常常说:“为什么动物脸上长毛,人脸上不长毛?因为人知道羞耻,知道取舍。”要回报对自己有大恩德的人,是连脸上长毛的动物都知道的道理,何况人呢?所以平常真应该多修修法,真应该多修修法。
若能依教奉行,如理如法修学,一定能回报父母的大恩,安置父母于永恒不变的快乐。
(十二) 亦报上师之大恩 自之暇满具大义
【亦报上师之大恩】
所有一切高僧大德为众多弟子讲解很多佛教道理,目的就是让弟子们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以及导师所讲解的这些去做。当弟子如理如法修行,功德圆满的时候,自然已经报答上师的恩德。修行,是回报母亲和上师无量恩德的唯一方式。
细致观待,从我们初次进入佛门乃至今天,无论遇到多少法师,对我们讲得最多的就是“要修行、要修行”。尤其对于如何修行等一系列道理,导师们也根据各自的条件,传讲着不同的教理。导师们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所有的弟子,都能遵照正法来成办永恒不变的快乐。弟子依教奉行,就是回报导师恩德最好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我们也需要好好修行。
【自之暇满具大义】
今生我们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已经具备成办广大利益的条件。如果空耗较摩尼宝更珍贵的十八种珍宝人身,就是人生最可耻的行为。
细致想想,如果我们投生到旁生道,就没有成办解脱的条件。比如我们抓来一头牛、一只羊或者一条狗,把刀架在它的脖子上,说:“你现前要是不信仰佛教,不念观世音菩萨心咒,我就立即杀了你。”即便怎么说,由于它愚钝的缘故,也无法进入佛门,念诵心咒,只能眼睁睁地等待自己生命的结束。除了无言地忍受痛苦和恐惧的煎熬,没有丝毫之办法。但我们不同。我们是人,拥有高尚的智慧,能够取舍善恶,选择自己人生的方向。
作为拥有高尚智慧的人,我们必须把智慧用在相对的境之上。如果仅仅追求锦衣玉食的生活,和旁生道有什么区别?可能有些人认为,旁生虽然也会为了饱腹而拼尽全力,但旁生却无法享受山珍海味,无法享受如人一般的妙欲。但由于蕴界不同,旁生面前的山珍海味可能就像我们面前的草一般,根本称不上美味佳肴。尤其是一些高档奢侈品,它可能连看都不会看上一眼,永远不会把它当做珍贵之物。所以不能依我们的标准来衡量一切。活着仅仅为了吃穿,真的和旁生没有丝毫之区别。
把高尚的智慧用在相对的境之中,才能体现作为人的可贵。只有人才能通过修行,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这个大事业;只有人才能通过修行,利益众生,安置众生于究竟佛果。为了回报父母和上师的恩德,我们必须这么做。
难值难遇的善知识,我们已经遇到了;难闻难求的无上妙法,我们已经得到了;习惯于散乱放逸、难以投入修行的身心,已经投入修法之中。这样的人身才是具大义的暇满人身。
若具备三大功德,也就是即生成就,就会具备这样的利益——回报父母及上师的大恩,并使自己的人身具足大义。
(十三) 获得二利之悉地一
【获得二利之悉地】
二利指自利和他利。
站在自利的立场上,六道轮回太痛苦了,当前我们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是为了从轮回之中获得解脱。
很多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人会说:“为什么佛教总是讲解要厌离轮回,要具足出离心呢?现前的生活多么快乐呀!”要记住,佛教讲解的出离,不是出离快乐,而是出离痛苦。对人间生活比较满意的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出离痛苦要厌离轮回?为什么追求的果位不是人间而是佛?”因为我们当前的快乐,是站在痛苦之因上创造的,迟早会呈现痛苦的果报,所以我们要厌离,出离痛苦和痛苦之因。如是修行,自利能消尽烦恼,得到悉地和成就,圆满自己的心愿,获得永恒的快乐。
所谓永恒的快乐,就是无缘之快乐。现前,我们的快乐还依赖于外境——由于有了这样的境,所以我内心快乐。比如,我们来到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就会感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但是一进厕所,这种快乐的感觉就烟消云散、不知所踪了。这种树立在外境之上的快乐,是变化性的,是无常的,无法为我们带来内心真正的从容和宁静。所以我们追求的快乐,不应树立于外境之上,而应树立在内心之中。
我们常说修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消尽内心的一切烦恼,获得解脱。以前有很多人问我,解脱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解脱是佛教的专有名词,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中阐述解脱的功德。当前我们最容易理解也最容易体会的,是生活中的解脱——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各种际遇时,所有显现永远不会束缚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心永远是自在的,快乐的。
晚上我们都做过梦。平常做梦的时候,梦里不知梦境是假的,所以在梦中,我们会因各种梦境而惊恐、欢喜或悲伤。早上醒来的时候,想到自己因为梦中的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乐,往往会无可奈何地付之一笑。现实生活就如昨晚的梦境一般,当我们把它当做真实,就会产生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
那什么是成就呢?梦中知道一切皆为虚幻,所以既可以做梦,又不会被梦境影响。这种境界就是成就,也是我们常说的自在、解脱。自在,不像有些人理解的“仅仅在无念状态中,什么都没有”,自在是在面对一切当中,一切不束缚自己的内心。
从这些客观的讲解中,我们就能理解佛教有多么客观、多么真实。如果说科学是真实的,那么佛教更为真实。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有一个宗教能与现代科学比肩,那必定是佛教。”是的,佛教并不是一些老太婆、老大爷手里拿着几包香,在佛像前烧烧香、磕磕头,口里唠叨几句“能不能保佑我们家的儿女顺顺利利,子孙智慧越来越增上、学习成绩越来越好”等等。佛教是引导所有众生消尽烦恼、成办究竟解脱的一种实实在在、客观正确的方法。
以上是自利。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