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坛经

民俗学-坛经(索)1行由品4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04

  民俗学-坛经(索)1行由品4笔记

  第四课

  1、世人生死事大

  世间之人一定要明白出离生死是非常重大、极其关要的事情

  2、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如果没有证悟空性,没有认识自心的本来面目,表面上做福德,是不可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

  断除我执,要修禅宗的“明心见性”,或者密宗的“直指本性”,再者是中观中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不求空性智慧只求福德,并不是真正根除轮回的因。

  轮回中根本的因是什么?就是无明我执。依靠菩提心、出离心、放生、念经、抄经、做慈善等等,能不能根除无明我执呢?直接不能,间接可以。这些虽是一种顺缘,但最根本的是要认识本心。

  3、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用分别念思虑考量出的偈颂,没有价值。你若是见性之人,当下一定会见到自心的本来面目。如果是这样,不要说平时日常生活中,即使是拿着兵器上战场,在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你的开悟之心也绝对不会有任何变化。

  战场上或者生活上的情急时刻,我们都很难观自己的心。但如果是真正的开悟之人,在任何场合中都可以认识,而且始终不会离开这种境界。所以,真正的开悟者,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现前他的悟性,都会有真实的觉悟。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2课智慧品2]

  五祖弘忍大师讲完法后,就让他的弟子们去观心。大家去观照自己的心,根据自己的觉悟,向弘忍大师汇报,让他来检验、印证自己的证悟是不是正确。

  大圆满的方法也是这样子的,首先上师不会给你讲,心的本性应该是什么什么样子的,而是让你自己去感受、去了解。你把前行中该修的内容全部修完了以后,再花一定的时间,自己去打坐,观照自己的心。你如果找到了一个类似于证悟感觉的时候,就回来把这种感觉讲给上师听,由上师最后确认这个感觉是不是证悟。

  禅宗的方法跟大圆满的方法是很像的,是特别特别像。

  4、神秀广闻博学,但是学问往往会对证悟心性有障碍。因为学得多,懂得多,他的心思就很容易扰乱自己当下的悟性。

  就如同我们对各派的观点经常探讨、辩论、记录、分析,会让我们在独处的时候也去思索如何辩赢别人,这往往会障碍禅修的境界。

  5、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佛陀当年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所以,我们的身体与佛身有隐喻的因缘,就像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佛一样,我们内心的成就依靠身体来示现。

  心就像明镜台一样内外透明,可以呈现一切万物,光明磊落。这样的心时时刻刻需要忏悔、修行等来“擦拭”,千万不要被各种贪嗔痴的“尘埃”染污。

  以渐悟根基来讲,身体很重要,心也不要被烦恼沾染,时时都要忏悔,时时都要反观自心,这个道理很对,是一个简单的前行或是劝人行善的偈颂。

  6、《唐高僧传·菩提达摩传》里,达摩祖师曰:得失随缘,心无增减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索)1行由品3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