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法华

民俗学-法华2方便品(11-12)+3譬喻品(13-20)笔记

创建日期:2023-04-13

  民俗学-法华2方便品(11-12)+3譬喻品(13-20)笔记

  民俗学-法华3譬喻品20笔记

  1、【于此死已,更受蟒身,其形长大,五百由旬,聋騃无足,宛转腹行,为诸小虫,之所咂食,昼夜受苦,无有休息,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咂食着他,就是一直啖食,围着吃着他的。

  2、【若得为人,诸根闇钝,矬陋挛躄,盲聋背伛,有所言说,人不信受。】

  矬陋挛躄,就是呃就是说是是他的这个个子特别矮的,就是相貌也极其丑陋的,挛躄的话呢好像那个脚和这个,呃脚和这个手啊,就是这些,它下面都是有这个手旁,手手字什么手字底和足字底是吧,就是那个,就是意思是脚和那个手的话呢就是没办法伸缩啊。就是相、相当于是现在有些这个特别就是奇怪的那些这个婴儿,就是全部连在一起的,就是那种,呃就那种一样的,就是他整个这个脚啊就是就,就手啊就是这些都是不正常的。

  民俗学-法华3譬喻品19笔记

  1、【若有菩萨,于是众中,能一心听,诸佛实法,诸佛世尊,虽以方便,所化众生,皆是菩萨。】

  【若人小智,深著爱欲,为此等故,说于苦谛,众生心喜,得未曾有,佛说苦谛,真实无异。】

  2、【若有众生,不知苦本,深著苦因,不能暂舍,为是等故,方便说道,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灭尽诸苦,名第三谛。为灭谛故,修行于道,离诸苦缚,名得解脱。】

  如果灭了这个贪欲的话呢,就是那么这个所有的痛苦呢就是无所依止,那么这样的这种灭尽的这种苦呢就是我们名为是第三谛,也叫做是灭谛,啊就灭谛。

  为了实现就是或者是出现这个灭谛的话呢,我们需要这个修行道,就是这,修行道,就是那么修行道呢就是实际上是道谛就是。通过这个修道呐,就是远离一切的这种苦的这个束缚,并且呢就是获得这个真实的这种啊解脱,啊就是获得这个真实的解脱,就是这个,这种解脱的话呐,通过我们这个修行,通过这个梵净行就是也是可以得到的。

  3、【若有闻者,随喜顶受,当知是人,阿惟越致。】

  阿惟越致是不退转菩萨的意思就是。意思就是这人呢就是将来就是应该在轮回当中是不会退转就是。

  4、【斯法华经,为深智说,浅识闻之,迷惑不解。】

  民俗学-法华3譬喻品18笔记

  1、《法华经》譬喻品,主要的譬喻是什么呢?轮回比喻成火宅,有两个方面的,一个是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话呢就是要佛法的这个三乘。第二个,我们要知道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轮回呢,就是犹如这个火宅就是。

  2、【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这个教证很出名的,众苦充满就是,可、甚可怖畏就是,整个、整个三界当中的话呢,各种各样的这个痛苦呢,都会、都会有的就是,一直。那么,常有这个生老和还有这个死病呐,就是病死的这种忧患。那么这样的这种大火呢,就是也是一直这个炽然不息就是,非常的这个可怜。

  民俗学-法华3譬喻品16笔记

  1、【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

  《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中所谓的三乘,就是有些众生呢,呃,就是因为呃他就厌离这个轮回啊,就是他自己想获得解脱,就给他宣讲这个四谛法门就是,这叫做是这个声闻乘;那么有些众生呢,就是他想自己呢就是获得解脱就是,那么给他就是宣讲这个十二缘起法门就是,这个叫做辟支佛乘;那么,有些众生呢,就是可以给他讲这个三藐三菩提啊,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这个呢,就是可以称之为是菩萨乘,啊,就菩萨乘。

  巨力这个长者的这个请问经当中呢,专门就是讲了这个三乘的不同的这个修行呐,就是它的不同的这个法门,啊,就所以佛陀呢,就是在不同的经典当中给我们就是宣讲了这个三乘,看我们自已呢就是、就是选择哪一个。

  藏传佛教的话呢,就是比较这个包容的,就是它可以把这个声闻乘也会讲的,缘觉乘也会讲的,然后显宗乘和密宗乘呢,很多的道理呢就是给大家讲,讲的过程当中,有些呢可能喜欢修这个四谛法门,有些喜欢修呃这个十二缘起法门,有些呢就是先这个初步初步地,就是把这从四谛十二缘起一直到就是三十七道品的大乘的这些教义呢,都不断地在修行,就是这也是个非常好的一种这个方法吧。

  2、【“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3、【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4、【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5、【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民俗学-法华3譬喻品15笔记

  1、【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照声闻乘的观点来讲,他们是一来、无来、见道以上的圣者,心不被烦恼转,获得了自在,是心自在者。各自都认为,离开了我见和有见和无见等等,就已经获得了最究竟的涅槃。

  佛陀您在一些声闻经典当中,都说过通达了人无我的时候,就是最究竟的涅槃。佛陀讲了这个前所未闻和前所未有的《妙法莲华经》的功德,说是声闻、缘觉的证悟并不是很究竟的,还有更高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个证悟法无我的境界。

  2、【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长者呢就是指的是佛陀的这个比喻啊。

  3、【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两百呢就是指的是那个人,嗯我们这个人道就是六趣众生的这个意思;一百的话呢就是天人和阿修罗就是,就归、归于天道;然后三百的话呢就是旁生;四百的话呢饿鬼;五百的话呢呃这个地狱众生就是。

  他的家宅呢就是我们这个三界轮回、轮回,然后一个门的话呢就是只是这个唯有一个呃解脱的门,就是这个一乘、一乘的比喻。

  4、【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

  堂阁朽故就是,腐朽的,都是无常的就是。

  墙壁隤落就是,“墙”是指的是外墙,就是外器世界的,“壁”的话呢就是内蕴就是,我们的这个内在的这个身体,那这个呢也是是隤落就是,也要就是马上要倒塌就是。

  柱根腐败就是柱、腐败、就是那个呃柱子的这个根的话呢,就是也是这个腐朽啊就腐烂了啊。就是那么这个是比喻成我们的这个生命就是,生命呢也是就是很容易无常的。

  梁栋倾、倾危就是比喻成我们的这个心识。

  民俗学-法华3譬喻品14笔记

  1、【“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离诟,其土平正清净严饰,安隐丰乐,天人炽盛。瑠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其傍各有七宝行树,常有华果,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

  2、《佛祖统纪》中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住世时间分五个时期:第一个是解脱坚固,就是五百年;第二个五百年,叫做禅定坚固;第三个五百年就是多闻坚固;第四个叫做像法坚固;最后一个五百年就是末法,就斗诤坚固。

  民俗学-法华3譬喻品13笔记

  1、【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我们最初的时候听到佛陀的缘起法、声闻乘的法,然后我们去信受、去接受,去思维,最后获得了阿罗汉的果位。到了阿罗汉果位的时候,还有一些疑惑、疑悔。

  2、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谶译 梵行品第八之三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声闻缘觉之人。一切无有四无碍者。云何世尊。说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连神通第一。摩诃拘絺罗四无碍第一。如其无者如来何故作如是说。

  尔时世尊赞迦叶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譬如恒河有无量水。辛头大河水亦无量。博叉大河水亦无量。悉陀大河水亦无量。阿耨达池水亦无量。大海之中水亦无量。如是诸水虽同无量。然其多少其实不等。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四无碍智亦复如是。

  善男子。若说等者无有是处。善男子。我为凡夫说摩诃拘絺罗四无碍智为最第一。汝所问者其义如是。善男子。声闻之人或有得一或有得二。若具足四无有是处。

  迦叶菩萨就是他说:“呃,这个呃,您在这个不同的经典里面就是说是声闻、声闻呢就是没有通达这个四无碍解,如果呃没有通达四无碍解的话呢就是,那么这个呃就我刚才讲的这个阿罗汉呢,就是他是呃四无碍解第一,目犍连呢就是是这个神通第一,舍利弗呢智慧第一,那为什么这么说?”

  然后当时呢就是佛陀就是告诉啊,就是告诉这个菩萨,就是他说:“呃,其实这个呢就是也有差别。比如说我们恒河呢就是它有这个无量的水,那么辛头河呢就是、辛头大河就是也有无量的水,还有那个呃博叉大海就是博叉大河,它也是有无量的水,还有呃这个呃什么呃就是还有很多的河啊,就这些都是有无量的水,然后还有大海也是有无量的水,但是呢我们说是是都有无量的水,实际上呢就是跟这个大海啊就是这些相比较起来的话呢就是这个无量水,虽然每个河都有无量的水,但实际上跟大海的、大海的河相比较起来呢,就是有一定的这个差别。”所以呃佛陀说:“我这个说声闻的有些智慧无量呢就是,实际上是是针、针对不同的这个人而言的就是,并不是说是呃完全跟这个佛、佛菩萨就是一模一样的,就不是这个意思。”

  民俗学-法华2方便品12笔记

  1、【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佛陀想,佛出世的最主要的大事因缘就是宣说佛所证悟的智慧。

  民俗学-法华2方便品11笔记

  1、【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波罗奈,就是印度鹿野苑,。诸法寂灭的空性相,是不可言说的,没有这么说,以方便的方法来为五比丘宣说四谛法门,第三次和第二次法轮的甚深相,没有给他们讲。

 

以后未作笔记

上一篇:民俗学-法华2方便品10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