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第06章生圆双运《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创建日期:2023-05-02

  第06章生圆双运《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生圆双运(直读版)

  根据“内密续”,所有“生起次第的修行”都始于“真如三摩地”。

  “真如”指“真实”。

  “真实”是“本初清净的状态”,也就是“立断”。

  “立断”的“本初清净状态”就是“圆满次第的重点”,也就是“法身”,在这称“真如三摩地”。

  你始于“法身”,“法身的本然功德”称“报身”。

  可以说,“法身”是本质,“报身”是本性。

  一、三种三摩地

  “法身的胜妙状态”是“如同虚空一样的空性”。

  “任运显现”是生起在“本初清净状态”的表现,其中包含“报身”“化身”。

  如云:

  在法身的遍在虚空之内,报身如同阳光一样清晰展现,化身如同彩虹一样为了众生的福祉而行止。

  我们的本质(本初清净的空性)是“法身”,无别于这种“本初清净空性”的是“本然的觉察”,也就是“任运显现的觉受基础”,也就是“报身的面向”。

  在“无别于法身”的情况下,“报身的面向”开展出来。

  如同日月闪耀的光辉,它们的光辉,不来自其它处所,或到其它处所去发出光亮,而是在“虚空内”闪耀光辉。

  当因缘正确,空气中具有湿气,阳光遇上云朵提供的阴影时,彩虹就自动显现。

  在这同时,“化身”出自“空性跟觉察的双运”而展现,利益众生。

  “生起次第的修持”是依照这相同的原则。

  “虚空”是“本初清净”,是“真如三摩地”,是“法身”。

  从这个虚空生起觉受,就是如同阳光一样闪耀的报身。

  当这两者聚合在一起时,彩虹从这里展现,彩虹就是“化身”。

  这样一来,三身如同自然的进程。

  我们无法分别修持“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

  事实上,根据“内密续”,为了真正而正统的修持“生起次第”,必须领受“直指教导”。

  如果缺少“直指教导”,就无法辨认“什么是真如三摩地”,“真如三摩地”就是“心的本初自性”。

  如果没有那种认识,“第二三摩地”“明光三摩地”就不会显现。

  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心的觉察品质”。

  于是“第三三摩地”(“真如三摩地”跟“明光三摩地”的双运)不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第三三摩地”是以种子字的形式展现,因此,被称“种子字三摩地”。

  如果没有认识“真如三摩地”,没有认识心性,那么,“真如三摩地”“明光三摩地”“种子字三摩地”这三个步骤,就会变成“心的造作”。

  这样一来,“禅修”就变成模仿这三种“三摩地”。

  使用咒语,把一切融摄入“空性”,而“观想”就变成一种心的造作。

  这不是真正的“三种三摩地”。

  “真如三摩地”也就是“法身的原理”,是一种“大空性”,无别于“本然觉察”,无别于“觉受的品质”。

  这种“觉察”,如同光亮或明晰,因此,被称为“明光三摩地”。

  但是,在“明光三摩地”展现的同时,它也不离“真如三摩地”。

  因为,“真如三摩地”跟“明光三摩地”是无别的。

  “空性”跟“觉察”的无别,被称“明光”,并且自然而然的展现为“种子字”。

  也就是,要让这种无别,以种子字的形式展现,如同太阳在天空中升起,这是“第三三摩地”也就是“种子字三摩地”。

  之所以用“种子”来称呼“第三三摩地”,是因为“种子是来源”,“佛土”“宫殿”“本尊”全都从种子开展出来。

  这个种子字,在天空中一个接一个的化现为{艾}{杨}{壤}

  {朗}{磅}{宋}等种子字。

  然后,每个种子字转化成“空坛城”“水坛城”“火坛城”“地坛城”“风坛城”,以及最后的“须弥山”。

  在“须弥山”山顶,显现出“天宫”等等。

  这是先后顺序。

  也就是,你在“三种三摩地”的结构内,逐步展开“生起次第”。

  绝对不要观想“本尊在你的自己的房间之内”,在你小小的房屋里,在你的国家之内,甚至在你概念中的这个世界之内。

  甚至连“世界这个概念”,都太狭隘。

  因为,实际上,不是只有这个世界。

  在佛教宇宙观,“一个世界体系”是从“金刚地狱”,一直往上到天道最高层“非想非非想处天”。

  “金刚地狱”跟“非想非非想处天”之间是“须弥山”“四大洲”“八小洲”等等。

  所有这一切,组成“一个世界体系”,一千个“世界体系”,称“小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称“大千世界”。也就是“十亿个世界体系”,这是一个化身佛影响力所及的范围。

  化身佛的影响力这么巨大,因此,十亿个佛,能同时在这十亿个世界显现。

  所以,修持“生起次第”,不要把范围,窄化到自己的房间。

  “本初清净”是“本尊生起”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开展出化现的面向,就是“任运显现”。

  这种“任运显现”有时称“神妙的慈悲”,而“明光”“觉察”就是“慈悲”。

  没有任何一个“佛”欠缺“慈悲”。

  “心的本质”是超越“心的造作”的“本初清净”。

  “心的本性”是“任运显现的慈悲”。

  “空性”跟“觉受”两者的无别,是“种子字三摩地”。

  “真如三摩地”是“心的本质”,是“空性”。

  “明光三摩地”是“心的本性”,是“觉察”。

  “种子字三摩地”是“空性”跟“觉察”的无别,是“慈悲”,是“化身”。

  “天宫”“本尊”从这个“种子字”生起。

  二、三身

  “法身”如同“虚空”,不能说“虚空”有任何方向的限制。

  不论走多远,永远不会达到“虚空停止的地方”,永远不会达到“虚空的尽头”。

  “虚空”无量无边,“法身”也是无量无边,“法身”是遍在而无限的,完全超越局限。

  “一切诸佛的法身”也是这样,“每一尊佛”没有“个别的法身”,如同每个国家没有“各自的虚空”。

  不能说有“一个以上的虚空”。

  “虚空”是无所不在的,全然开放的。

  “一切诸佛的法身”也是无所不在的,全然开放的。

  “报身”就是在“法身的领域中”展现。

  整个宇宙中,没有一个世界是在“三身”外。

  “三身”是本初的范围,所有世俗世界,都在其中展现和消失。

  这种基础就是“法界”,“报身”正是这个“法界”中显现。

  “更广大的报身”被形容为“五部无量海佛”,在中央的是“无量海毗卢遮那佛”。

  在东方的是“无量海不动佛”。

  在西方的是“无量海阿弥陀佛”,在南方的是“无量海宝生佛”。

  在北方的是“无量海不空成就佛”。

  这些更巨大的“报身佛”的尺寸被描述为:

  “毗卢遮那佛”手持青金石制成的钵,结大平等舍印。

  在这只钵中,有一片浩瀚无边的汪洋。

  在汪洋中,有一棵莲花树,盛放25朵莲花。

  第13朵莲花,位于“毗卢遮那佛的心间”,第25朵莲花,在“毗卢遮那佛”的额头。

  我们的世界,位于“毗卢遮那佛心间”的“第13朵莲花”中。

  这朵莲花,有数千片花瓣,成千上万个花药。

  每个花药的每个微粒中,有十亿个宇宙,每个宇宙,是一尊“化身佛”的领域。

  根据“大乘体系”,这是“贤劫千佛”影响力所及的范围。

  “贤劫千佛”的影响力,如同其中一朵莲花内数千个处所中的一个微粒。

  此外,在“毗卢遮那佛”身上的每个毛细孔内,各有十亿个“世界体系”。

  而“毗卢遮那佛”只是5位“巨大报身佛”之一。

  位于其它4个方位的“报身佛”分别是“宝生佛”“不动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

  现在了解这些“广大无边的领域”,以及“化身佛的领域”跟“报身佛的领域”之间的差别。

  [益西措嘉佛母]曾经恳请[莲师]“请告诉我它真正的样子。”

  [莲师]云:“好的,我不会让你看到全貌,只会让你看到其中的片段。”

  [莲师]让[益西措嘉佛母]看到在“释迦牟尼佛”影响力之下的十亿个世界体系。

  [益西措嘉佛母]看到这个景象,不支倒地。

  [莲师]云:如果你连“一尊化身佛”影响力所及的十亿个宇宙,都无法理解,你更无法体验,更巨大的“报身佛领域”。

  在“五方佛”中,有无数“十亿化身佛宇宙”。

  每个宇宙中,有无数个“十亿化身佛”显现。

  只要有机会,“化身佛”就会以各种必要的方式化现,来影响任何需要被影响的人。

  所有这些,都在一个“化身佛”的领域之内,其它的世界,不一定以相同方式存在。

  当一个“世界体系”(宇宙)正在形成时,另一个“世界体系”或许正在消失,第三个“世界体系”正处在存在状态。

  这是关于,“世界体系”范围的小小暗示。

  此外,一个“世界体系”始于“六道众生”底层的十八层地狱。

  天众有不同层次,首先是“欲界六天”,其上是“色界十六天”,色界之上是“无色界四天”,所有这一切,称“一个世界体系”。

  一千个“世界体系”,称“一小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一中千世界”称“一大千世界”,也就是“十亿个世界体系”。

  把“十亿个世界体系”算成一个单位,就是[释迦牟尼佛]或[莲师]等“化身佛”所及的地方,“十亿个世界体系”是他们影响力所及的范围。

  这些“佛”,没有血肉之躯,他们有虹光身。

  我们试着数数看,总共有多少世界!

  “诸佛”的“三身”及“利益”,不可思议。

  修持“生起次第”时,从“真如三摩地”开始,没有必要把它窄化到自己小小的世界领域。

  如果可能的话,至少要从“十亿个世界体系”的领域开始。

  想要知道真相,“化身佛的影响力”所及范围,不只“十亿个世界体系”,而是“十兆个世界体系!”

  在经乘,只谈到宇宙有十亿个世界体系。

  在金刚乘,一尊“报身佛”身上的每个毛细孔内,各有十兆个世界体系。

  在“金刚乘”,直接而如实的观看事物的样貌,没有限制它们的范畴。

  “经典”跟“密续”,有深度的差异,在“密续”,无所保留!

  “毗卢遮那佛”身上,有十兆个毛细孔,每个毛细孔中,有一百亿个宇宙。

  或许纳闷:为什么“大圆满教法”存在这个世界?

  这是因为,我们的世界,位于“毗卢遮那佛”的“心间”。

  在千瓣莲花的千个雄蕊内,各有十兆个世界体系,我们的世界体系,只是其中之一。

  在每个世界体系中,各有十亿个以上“居住着众生的世界”。

  “众生的数目”不可计量!

  对“一般众生”而言,“轮回”没有尽头。

  但是,对“个别众生”来说,“轮回”是有尽头的。

  因为,当我们“认识心性”并且“对心性有稳定认识”后,“轮回的根源”就消失了。

  对“个别的众生”而言,“轮回”确实有尽头。

  但是,对“整体众生”来说,“轮回”没有尽头。

  “法身”如同“虚空”一样遍在而且无限。

  “报身”广大而不可思量。

  为了“引导众生”,“化身佛”在这些十亿重宇宙中显现。

  对“众生”而言,“证悟”是可能的,因为,“三身”遍及“轮回”“涅槃”。

  所有世界和所有众生,都在“三身的领域”内,消融和展开,没有什么事物,在“三身的领域”外开展。

  因此,每一件事物,都是“本初清净的”。

  但是,如果“个别的众生”没有认识到“一切事物是完全清净的”这个事实,就没有什么用处。

  如果众生是“迷妄的”“迷惑的”,就没有太大帮助。

  但是,尽管“众生”是“迷妄的”“迷惑的”,“众生的本性”从来没有跟三身分离。

  通过“认识心性”“修持心性”并且“达到稳定”,就能证悟。

  这是“修持佛法”的意义!

  如云:一切众生,事实上都是佛,但是,他们暂时受到障蔽的遮盖。

  当这些障蔽被移除后,他们就是真正的佛。

  “一切众生都是佛”表示,每一个众生,都具有“证悟的本质”,也就是“善逝藏”,“善逝藏”展现为“他们的自性”。

  不是说“我们必须寻找佛性”,“佛性”已存在“每个众生”内。

  “佛性的本质”是“空虚的”,但是,也是“觉察的”,具有“了知能力”,我们能“觉知”“体验”。

  这不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事物,我们能理解这一点,也能了解“空虚跟觉察是无别的”,不是两个不同的本体。

  “三身”本来就存在我们之内。

  “佛性”不同于“虚空”,因为,“虚空”一无所知。

  我们把“虚空”当作一个例子,指出“佛性是什么样子”。

  每幢房屋内有“虚空”,从一幢房屋到另一幢房屋,“虚空”本身,没有品质的不同。

  比如,“虚空”被日光照亮,有日光时,就没有黑暗。

  同样,“觉察的虚空”是“每个众生”的自性,但是,他们是分离的,如同白天被阳光照亮的个别房屋。

  但是,仍然有“虚空”,“觉察”或明晰”如同“充满阳光的虚空”。

  你无法分隔“阳光”跟“虚空”。

  你无法分隔“如同虚空一样的法身”跟“觉察的报身”。

  这是“每个众生”已经具有的“自性”。

  “修持认识心性”时,就变得相当明显。

  尽管“心”是“空虚的”,但是,这不属于感官的“心”,却能“清晰的体验一切”。

  三、修持生起次第的真正途径

  在“大圆满”,清晰准确如实的描述“轮回的基础”“涅槃的本质”。

  不论是“轮回”或“涅槃”,都普遍存在“一切状态”中。

  其它道乘,没有教导这一点。

  在“大圆满”,有“外在的心部”“内在的界部”“秘密的口诀部”三部。

  只有在“口诀部”的第四部“最密无上部”,才对这一点,有完整描述。

  不离“真如三摩地”是修持“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双运”的方法。

  在指出“心性”(空性的状态)后,有一种“本然的觉察”。

  “本然的觉察”就是“明光三摩地”,有时称“神妙的慈悲”。

  让这种“无别空性的慈悲”以“种子字的形式”展现,进而化现出其它种子字{艾}{杨}{壤}{朗}{磅}。

  在这之后,“须弥山”“天宫”“本尊坛城”从这展开。

  这称为“在圆满次第内修持生起次第”,也就是“不离圆满次第的连续性”。

  在“不离真如三摩地”的情况下,从事“所有的观想”。

  如果没有被认识“无二明觉的本然状态”,我们就必须通过思想来“创造观想”。

  首先,我们想象“空性”,然后想象“明光种子字”,并且想象“天宫”“本尊”等等。

  这不是“真正的生起次第”。

  相反,这是“生起次第的仿制品”,不是正统的途径。

  “修持生起次第”的真正途径,是让“观想”开展为“本觉的自然表现”。

  可以通过另一个方法,来结合“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那就是,把“圆满次第”包含在“生起次第”之内。

  当我们努力想象,自己是“本尊”“天宫”等等的同时,记得去“认识心性”:

  是什么在想象这些?

  是什么在思维这些?

  “认识心性”的刹那,“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是双运的,因为“观想的空虚品质”,一直都是“法身”。

  不论选择什么样的“修行方式”,都应该结合“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

  如果我们是“迷妄的”,我们将会坐在那里,试图用念头“造作某些事物”。

  最佳状况是“生起次第”自然而然从“圆满次第”开展出来,其实,“生起次第”就是“明觉的本然表现”。

  让“本然的表现”显露为“智慧”,这样,它是“解脱的”,而且没有丧失其本质。

  真正的“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彼此永远都是连结的。

  只修持“生起次第”,不把“圆满次第”包含在内,这么做,不会带领我们“走向解脱”。

  不要把“生起次第”修持为“类似的仿制品”。

  在仪轨的某个地方,有句咒语

  {嗡玛哈孙雅塔佳那瓦杂斯瓦哈瓦阿它玛阔杭}

  种子字{嗡}是“一切色相的本性”,表示“被觉知的一切事物”是“毗卢遮那佛”,也就是“一切色相的空性”。

  {玛哈孙雅塔}指“大空性”。

  {佳那}指“本初觉醒”,也就是无别的“空性”跟“觉察”。

  在本质上,“念诵咒语”时,我们说:

  我具有“不坏觉醒的本性”,在这种本性中,“被觉知的一切事物”就是“大空性”。

  然后在几秒钟后,我们说:

  在这种“空性的状态”中,我在一刹那间,显现为“本尊的身相”。

  这样想象,被称为“真正的生起次第”的类似物。

  这种“忆念空性”的时刻,是必要的,因为,开始跟结束,如果没有“空性”,就如同没头没尾的“生起次第”。

  继这之后,在“空性的状态”内,“种子字”{艾}瞬间展现为“虚空的坛城”。

  种子字{杨},成为风,{壤}变成火,{宋}变成须弥山,{仲}变成须弥山顶上的天宫。

  “生起次第”不是虚妄假造的事物,不是自欺欺人的,因为,“本初清净”自然而然的具有“任运显现的功德”。

  这些是“本觉的功德”“无二明觉的功德”。

  如果“我们的自性”是“空虚的”,就不会有功德。

  “本初觉醒”是“空虚的”,但是,这种“觉醒的功德”不可思议。

  这种“觉醒的面向”指“本初的了知”从来没有真正的丧失,但是,对我们而言,“本初的空性”似乎不具有“这种觉醒”。

  四、认识心性解脱自在

  此时此刻,我们仍然是“轮回三界”“轮回六道”内的“凡俗众生”,我们的人生,或许是艰难的。

  我们经历许多困难,体验许多痛苦,“证悟”是我们感兴趣的目标,“证悟”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我们已经有了痛苦,已经经历出生的痛苦,我们或许不记得了,但是,已经经历那种痛苦。

  我们现在也明白“老迈的痛苦”“生病的痛苦”,在前面的是“死亡的痛苦”。

  不论我们做什么,都无法避免“死亡”。

  人们说“死亡之后没有任何东西”用来自我安慰。

  但是,这只是“一种假设”。

  “彻彻底底的灭尽”是不可能的,因为,“心”不是会死的事物。

  记住,是“心”在“体验事物”,不是“死亡后留下的肉身”在“体验事物”。

  尸体不会受苦,尸体不会感受快乐,可以把尸体碎成万段,尸体不会有任何感觉。

  可以把武器插进尸体,尸体不会有任何反应。

  可以焚烧尸体,尸体不会有感觉。

  只有“心”,会有“各种感觉”,正是“心”,感觉到“痛苦”“快乐”。

  除非“心”对“它的本然状态”(本初觉醒的自性)达到稳定的认识,否则,“心的痛苦”不会有尽头!

  “二元分立的心”是我们应该杀死的对象,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杀死它。

  你可以消灭它暂时的居处(身体),但是,不可能杀死目前的房客(心)。

  没有“证得解脱”,我们肯定无法避免,承受进一步的痛苦。

  “心”不会死亡,“心”能认识“它的自性”,也就是“三身”。

  “金刚乘”有个重要原则:心的“迷惑状态”,就是它自己最佳的治疗。

  也就是,当“忿怒”“执着”“心胸狭窄”时,你需要认识“烦恼的本质”。

  在那个刹那,“烦恼”完全消失。

  没有人能帮你这么做,没有人能“带走你的三毒烦恼”。

  但是,唯一的解决之道是认识“自己的心性”。

  当然,你可以尝试,另一种方法,严厉而坚决的劝告自己:

  你在过去已经那么糟糕,一再“追逐三毒”,流转在“轮回的汪洋”,现在不要再这么做!

  但是,“你的心”不会听话!

  或者提醒自己:我已经经历这么多痛苦,这些痛苦,都是我的烦恼引起。我决心结束这一切,不会再犯。

  但是,你不会真的听自己的话吗。

  “认识心性”才是最好的!

  看见“没有东西可看”,就是“法身”。

  “看见法身”者,就是“报身的功德”。

  “空虚”跟“觉察”无别,就是“化身”。

  “观看心性”的刹那,就已经“看见了心性”。

  “看见心性”的刹那,就“解脱自在”了。

  这是“最佳的解决之道”。

  因为,它永远斩断了“三毒”。

  “三毒消失”时,留下的,除了“三身”外,没有什么。

  这样修持,你会获得“三身的宝座”,你会得到真正的遗产。

  “凡俗的人生”指,忽略“最珍贵最殊胜的事物”,流转追逐着“完全没有用处毫无意义的事物”。

  我们让自己成为“美好声誉”“锦衣玉食”的奴隶。

  “舒适惬意的人生”是大多数人追求的事物。

  如果我们永远不会死,或许值得去追求“舒适惬意的人生”!

  我们可能会达成这些目标,但是,可能没有时间去真正享受它们?

  我们迟早会死,明天或后天。

  然后,其它人会取走我们的财物,敌人或许享用我们的财物。

  我们死亡后,其它人会说:“他没有机会享受自己拥有的一切。现在我们可以坐享其成!”

  他们开开心心的,花你的钱。

  用一辈子时间累积这些财物,多么无用!

  在这同时,亡者灵魂,在中阴,会觉知这整个情况,因而怒火中烧。

  亡者心想:我费尽千辛万苦,想让子孙享受我的财富,但是现在,这些财富,被其它人取走!我真是火大了!

  财富难以积聚,难以保护。

  首先,必须努力工作来累积财富。

  然后,必须时时刻刻小心翼翼,避免财富被人夺走。

  死亡后,可以通过神通清楚看见,自己死后发生的一切状况。

  你最好“眼不见为净”!至少可以免“吝啬”“嗔怒”。

  “轮回的状态”真的非常可悲!你最好对这一切,一无所知。

  但是,中阴状态的灵魂,具有“条件性的神通”,能注意“自己财物的动向”:

  谁取走你的财物,他们怎么使用你的财物。

  这创造了“痛苦”“怨恨”,这两种感受,是“让亡者堕入恶趣”的直接原因。

  如果事先知道这一点,如果能“认识心性”,就不会陷入“吝啬”“嗔怒”。

  在“本初觉醒”中,“吝啬”“嗔怒”无法留存,“五毒”成为“五智”。

  但是,如果没有“认识心性”,“轮回”只是痛苦,除了一个接一个“痛苦状态”,没有其它。

  五、修持的真实起点

  修持“生起次第”时,请了解“认识心性”的必要性。

  如果忽略“真如三摩地”,那就像我们有一具“无头的身体”一样。

  “佛法修行”最重要要点是,“真如三摩地”跟“了知心性”。

  我们可以像筛面粉那样,小心翼翼检视整个世界,但是,不会找到比“真如三摩地”“了知心性”更重要的事物。

  你必须认识真正的起点,真正的起点,必须是真实的,那就是“真如三摩地”。

  从“真实的本觉”开始,因为,“本觉”不是空无的,它具有一种“本然的觉察”,“生起次第”从这种“觉察”中产生。

  另一方面,你的起点是“念头”,想要把“圆满次第”包含在“念头”时,那种“圆满次第”会通过“消融念头”,逐渐侵蚀损害“念头造作出来的生起次第”。

  这种消融,称“融尽的阶段”。

  在建构大量事物后,在你认识“谁是思维者”的刹那,整个架构消失了。

  如同一个孩子在海滩建造一座沙堡,海浪一来,沙堡瞬间消失。

  这不能称“生起次第”,它是“融尽的阶段”!

  当然,这种方法,不是“毫无意义的念头”,它是很好的方法。

  但是,它不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双运。

  “本觉”不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状态”,它具有“明晰觉察的功德”,可以开展为“生起次第”,这是让“生起次第”在“圆满次第”内开展的方法。

  我们有四种“观想的修行法门”,其中包括“五圆满”“四金刚仪轨”“三观想仪轨”。

  “瞬间的忆念”是最甚深的。

  出于“真如三摩地”,任何应该现前的事物,会连想都不用想的现前,这不表示“本觉状态消失了”,它完全没有消失。

  这不同于试图把“圆满次第”带入“生起次第”,这会摧毁“生起次第”,如同把一桶水浇在沙堡上。

  这四种方法,肯定都有利益,但是,我们要修持探讨的那种方法。

  我们要从“真实的事物”开始,也就是从“真如三摩地”开始。

  所有仪轨,都有一本法本,是有原因的,仅仅是念诵字句,称为“用文字把意义带入心中”。

  以[莲师]的一个简单仪轨为例,其中一句讲“真如三摩地”,另一句讲“明光三摩地”,再一句讲“种子字三摩地”。

  我们在“不离本觉状态”下继续念诵,每一句帮助我们展开“一部分的观想”。

  这是“修持观想的方式”,不会让“认识谁是想象者的方法”变得完全没有用处。

  但是,它不是“圆满的生起次第”“圆满的生起次第”是“本觉明光”。

  如果用“念头”来修持仪轨,就丧失了“真如三摩地”。

  六、本觉的镜子

  使用一面清晰明亮的“镜子”,作为形容“真如三摩地”的例子。

  “明光三摩地”跟“种子字三摩地”如同“镜子的明灿”和“显现在镜子上的影像”。

  “影像”不会影响“镜子”,“影像”不会改变“镜子”。

  “镜子”不需要走过去,映现那幅“唐卡”。

  “唐卡”不必站起来,朝“镜子”移动,“影像”完全而瞬间的显现。

  “整个影像”显现,而不是只有“脸”“手臂”,而没有“腿”。

  这种方法,不同于在“概念上”试着去看见“一个本尊”映现在“我们的心上”。

  那样做,我们会想着一件事,却忘了另一件事。

  相反,一切事物都会一次全部映现出来。

  这是可能的,因为“本觉的明灿”如同“清晰的镜子”。

  当一切事物,同时映现时,就是“圆满次第”。

  “生起次第”如同“唐卡”。

  现在,当我们想到腿时,就忘了头。想着左手时,就忘了右手。

  这是摧毁你“已经造作的事物”的一个过程。

  真正的“生起次第”,应该在“真如三摩地”内开展,如同“影像”,出现在“明亮的镜子”上。

  “明光三摩地”如同“唐卡的影像”,“影像”显现时,“镜子”不会失去它本身的明亮。

  也就是,不要为了让“生起次第”生起,而把“圆满次第”抛在脑后。

  不然,“生起次第”会变成“一种造作”,如同用陶土制作物品一样。

  “唐卡”不可以映现在一块木头上。

  修持“真如三摩地”时,必须熟悉“本觉的状态”。

  对“本觉”有稳定认识时,就是“圆满次第”。

  “生起次第”不会是一个问题,因为“生起次第”可以成为“圆满次第”的一种展现。

  在这个背景脉络,“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的双运,跟“显空双运”是一样的,如同“镜子的影像”。

  “镜子”不必追逐“对境”,“对境”会映现在“镜子”上。

  仔细了解“生起次第”的原则。

  通过“念头”仿制出来的“生起次第”,不是“真正的生起次第”。

  这是“用一件事物,替代另一件事物”的过程。

  想到一件新事物时,先前的情况,就被排除了,取代了,摧毁了。

  我们最好如同一面“镜子”,让“影像”出现在“本觉状态”,不执着任何事物,就是“真如的状态”。

  “觉受的品质”如同“唐卡”映现在“镜子”上,自然的轻易的展开。

  拿着一张“唐卡”,站在“镜子”前时,不是“镜子”去选择它要映现“唐卡”的哪个部分。

  相反,一切事物都映现在其上。

  为了反映“清净的生起次第”,首先要做一面“明亮的镜子”,一面“心性的镜子”,一面“本觉的镜子”。

  “画出来的镜子”如同“二元分立的心镜”,“真正的镜子”是“本觉的镜子”。

  可以画一面“镜子”,但是,“画出来的镜子”不能映现。

上一篇:第05章觉受《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