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13课1-2

创建日期:2022-11-03

  行为学-教言宝藏113课1-2

  第一百一十三课:若未舍弃懒惰世八法

  一、修行时时与共同前行相伴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都是从共同前行方面宣讲教义。可能不少刚入门者会有这样的疑问:我现前修的是很高的法,是无上窍诀大圆满,为什么导师平常所讲解的法一直停留在共同方面?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无论我们修学的法有多高、多深,前提都是必须与自己的根机条件相符。也就是说,在修学过程当中,导师必须要从当前能做得到的角度去宣讲。如果弟子根机太低,而导师为你宣讲的法过高,可能你就无法消化其中的道理,因为你还没有这么高的智慧,也没有这么高的根机。即便导师为你宣讲了非常深奥的法,可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会认为这位导师非常慈悲,因为自己需要什么,导师就会讲什么法,但是从真实意义的角度来说,利益究竟有多大,还真不好说。

  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就是告诫我们,法与根机必须要相应。从某种角度来说,我相信每一位修行者,无论是在座的修行者,还是其他传承的修行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可能是由于本能的缘故,一开始修学期间,虽然听到导师讲解法与根机相应的道理,但内心还是会不知不觉往高处登攀,此时法与根机是否真的相应,还真不好说。

  若法与根机不相应,无论导师慈悲为你宣讲多么深奥的法,或者是你完全顺着个人的心愿去修那些深奥的法,最终的结局都是修不下去。不是昏沉掉举太多,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是是其他烦恼令修行无法继续,最终的结局都只有一个:修不下去。

  这时候,可能我们就会去寻找各式各样的借口:比如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修不下去;这个传承不适合于我的根机修不下去;或者是自己这一段时间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导致自己修不下去等等。总之会为自己寻找一千一万个败下阵的理由。其实就是法与根机不相应的缘故造成的。根据我们当前所讲解的内容,只要肯做,没有一个是做不了的。

  比如现前大家都在修共同前行,修行过程中懂得用止观交修的方式,就是一种最善巧的运用。也就是说,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比如当昏沉掉举太重的时候,就尽可能用方便法去对治,也就是用共同前行等一系列方便法去对治;当心稍稍平静一些的时候,就用安住修去对治,这样去对治,我们不能说一座的时间是昏沉掉举的时间多还是清净的时候多,但这一座一直都是在调顺烦恼之上。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而不是再如以前一般,完全顺着个人的心愿而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以为自己只要符合条件就是修行很不错了。我相信,由于智慧越来越增长的缘故,你可能不会再顺着个人的心愿而行,因为你已经知道,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我需要什么”,而是为了如同历代传承祖师讲解般能成办解脱。既然我们的修行都是奔着解脱在走,那么符合解脱的一切条件才是我们今天需要的。

  解脱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便智双运。何时方便与智慧达到一如,或者是达到平衡,就称之为叫解脱,也叫做心性。今天就是要通过修行去成办这样的见解。虽然解脱的见解在本质上是一如的,但是由于个人条件不同的缘故,我们不得不配同着根机,以止观交修的方法去成办。该方便的时候方便,该安住的时候安住。方便和安住,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因为心性本身的特点就是便智双运,没有高低之分,两者是平等的。所以,我们在实际修行过程中,也不要有这样的念头。

  我相信每一位修行者,从实际修行的感觉来说,可能都会不知不觉地偏向于安住修,另一方面可能看到很多书上也有相关的文字记载:修行必须要修出等持,而等持唯一的特点就是要止息一切妄念,在无分别状态安住等等。因此,在修行过程中,对于自己对止息一切妄念的理解有多深透暂且不说,站在自己的角度一味地以为修行既然不能有很多妄想,就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

  还有一种是在修行过程中,由于观察修本身需要作意,需要起心动念,可能最初一次两次觉得挺自然,并不是很辛劳,但用得次数多了以后,就难免会产生一种辛劳,觉得非常疲惫,这时候你所谓的安住修,从某种角度来说,并不是由于你的理解有些不妥,可能就是懒惰的原因造成的。也就是说,你懒得去运用方便。要对治妄想昏沉,就要时时关注内心,一旦有昏沉掉举起现就要去观察修,尤其这一点还不能做到自然的时候,就觉得非常累。

  比如我们平时生活,修行都是用鼻子呼吸,但是现在运用持风就需要用口在呼吸,第一次难免会感到不习惯。不习惯就说明你还没有达到自然,因此在没有达到自然之前,就觉得一切都很困难,还要时时照看它,稍有忘失,按照正常的方式开始用鼻在呼吸,就要可以更改为用口呼吸,太累了。

  以前有人问导师:“这个法可能很殊胜,但为什么我就是修不好”?导师说,不是你修不好,是你在修行过程中,压根没有好好去修炼,没有去努力形成这样的习惯。我们先不说你的见解有多高,世出世间做任何事都有一种习惯,一旦习惯以后就很容易树立了。在还没有养成这个习惯以前,我相信你要做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难道极点的,只是最初和自己有点不相应,也没有很好地去分析接纳,才会感觉不太顺利,这就是由于不够熟练的原因所致。

  平常止观交修的过程也是一样。在一座一个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由于昏沉掉举太多,频繁观察修,到后面就觉得非常辛劳。如果不提起正念,就无法发觉心在散乱;若是提起正念,好像时时要关注着某一个东西一般,就会感觉很累。虽然这不是体力劳动,但是脑力劳动有时候也是挺累的。

  以前我们小时候,和尚们常常要到别人家中去做佛事,而且做的佛事有很多种,有一种我们做“黑度”,有一种叫做“白度”。黑度是什么呢?就好像我们《大藏经》、《贤劫千佛经》、《解脱经》等等,这些都不是我们天天都在解读学习的法,就好像汉地的《楞严经》,《华严经》一样。虽然有些可能会每天读一卷,读一遍,但是很少有人会将它作为自己长期的功课。因此每当在读诵过程中,我们都必须要专注,一字一词都要看着他读。但是很多人天天都会念诵《金刚经》,《般若心经》,《阿弥陀经》等等,或者像我们天天都会念诵《上师瑜伽仪轨》,《白莲花四臂观世音菩萨仪轨》或者是护法仪轨等等,由于长时间念诵的缘故,对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两者相比,同样是一天念诵十个小时,前者是念诵不熟悉的经文十个小时,后者是念诵熟悉的经文念诵十个小时,前者决定累于后者。因为前者必须要非常专心,因为你不熟悉,一词一句都很陌生,但是自己每天念诵的功课由于比较熟悉的缘故,念诵起来不需要太过专注,就会相对轻松一些。所以以前我们要是有一天去某一户人间去念黑度,就觉得太累了,需要非常专注才能一句一词念标准,但是如果去做一些超度,这些超度仪轨是我们长期念诵的,甚至可以背诵出来,就没有那么累。

  修行也同样一个道理。在没有形成一种习惯以前,无论修什么法,一次两次还行,长时间频繁去做,就会觉得很辛劳。这也是平常很多人懒得去做方便,行不行都选择安住的最大原因。是否如此,问问自己的内心就能知道。尤其是做观察修时,导师最初为你宣讲的这个法,我相信几天的时间里,你会觉得非常新鲜,做得也很不错,但后期频繁去做的时候就感觉到很辛劳。这一方面当然是有时候做得不太对的缘故,另一方面还是对它的理解有很大的漏洞,做起来还不是太圆满。

  所以,我们现前就要知道,无论今天这一座方便共同法要运用多少,都应该要精进去做,绝不能顺着个人的懒惰习气而飘动。无始以来直至今天漂泊轮回的原因就是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因此现前还漂泊在轮回当中。现前想从一切痛苦当中解脱,就必须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为何我们一再强调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说白了就是要根据心性本身的特点去做的。历代传承祖师是已经圆满实证心性者,他所宣讲的一系列教言都是实证心性过程中的方便法。所以我们平常说历代传承祖师就是心性本身的特点,按照这个规律去做,对于成办心性不仅仅是提供很好的辅助,还具有很大的意义。

  所以这一段时间,共同前行我们会讲得稍微多一些。因为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一旦内心真正有了共同前行的陪伴,任何时候都能有助于我们减轻烦恼。对于世间人来说,平常追求的事情很多,但上进心和追求事业之相永远不会下降,若是有了共同前行的陪伴,追求之心就不会变得极端,过程也不会有很大的烦恼和压力,这些都是陪伴共同前行的功德。当然,共同前行本来就是一种正法,他也会创造很好的福报,对于从事世出世间的事业都有很大的力量。

  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去观待,共同前行都非常重要,从修行的角度,更是不可或缺。历代传承祖师都是凭借共同前行而成办解脱的。可能有些会觉得:“真是这样的吗?不是说是证悟心性么?”要知道,证悟心性可不是安住一下就能证得到的,前面还需要有趋向于这种状态的过程,这就是共同前行。在座的每一位弟子都绝不能将共同前行搁置一旁。

  我们都说自己修行的目的是成办解脱,而解脱的功德必然会从见解、修行等多方面体现出来。从现阶段来说,功德可分为暂时之功德和究竟功德。暂时功德就是凭借我们今天的修行改变了自己的状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看看自己的烦恼有多么消尽。很多人都说,自从进入佛门之后,很多恶习都在不知不觉的改变之中,这就是现前能见到的功德好的一面。当然,由于我们现前修行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的原因,还无法现量见到一切功德,但是总的来说,多多少少已经感觉到了,因此只要这样继续修下去,功德也决定是往前走的。而不是如以前所以为一般,只要去做就会有功德。我们现在懂得了相关的道理,就不会再有这种幼稚的想法,因此现在做什么事情都很实在。

  共同前行非常重要。而共同前行首先就是讲解人身难得,平时可以从难得之因,难得之数,难得之喻三方面去观照获得一次十八种珍宝人身有多么难得,因此今天就要把这珍贵的人身运用到修行之中。

  紧接着观寿命无常,从何时死亡不定,何处死亡不定,只有依靠正法才能拯救自己的心相续这三个角度当中观想就能知道,今天的我们绝不能懈怠修法,也不能再拖延时间,而是应该精进修着法走,这才是今天必做的事情。今天看上去一切都很吉祥,但是这种时光能维持多久谁都不知道。今天看上去万事大吉但是又有多少家庭正在遭受痛苦。这就是无常,过两天,这些痛苦也会降临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这是特定的事情,该怎么办?因此我们再不能拖延时间。

  以前我们总有一种拖延修法的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是信仰佛教者,因此修学佛法确实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现前由于个人条件还不太成熟的缘故,这件事情就暂且往后放一放,当一切稍微圆满一些,年龄再偏上一点去修也可以。这些都是很幼稚的心态,说明你的心态很不成熟。要记住无常可不是你说了算,它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旁。我们今天已经获得这么好的人身,并且还具备了这么好的缘起,但由于个人的习气烦恼沉重的缘故,最终顺着它而行走,今生没有完成自己必要成就之大义,是多么可耻的事情。这时候要想到,无常随时会降临到每一个人的身旁,在没有降临之前,我必须要精进修着法走。

  今天修行就是不早不迟的时候。再迟就意味着什么?我可能很难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今天就要开始精进修着法走。我们平常也告诫每一个修行者,无论什么季节,什么时间,都永远不能将修行搁置一旁。

  修行有很多很多种,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了拯救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根机,而宣讲了八万四千种法门。我们在这边并不是天天见见人,稍稍谈谈一些道理,或者赐予你一些传承就完事了,而是当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就要如同农民下地干活,一锄头一锄头去整地一般,细致宣讲一个一个阶段。因为成办解脱就必须得这样走。当然,这个还需要符合修行者的根机,而具备这样根机者必需要这么去做的。

  可以说由于宿世的因缘,我们今生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就真应该要往这方面去发展。最近开始进入夏天,天气开始热起来了,外面的绿油油的草地上开满了鲜花,穿什么衣服逛街的人都有。对于老年人来说,很多都有心脑血管的病,他们到了夏天,也感觉比平时更好一些。有种说法,叫久病成医,总之大家都觉得现在挺好的,环境不错,生活也不错。但要记住的是,今天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并不一定会保证很长的时间,因为还有无常在等待着我们。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修行搁置一旁,要精进修着走。总有一天你会知道,修行对你来说有多么重要。

  如今懈怠的最大原因就是烦恼沉重和无知。首先,烦恼过于沉重,由于往昔造的业力太重,再加上对整体修法,以及修行本身重要性在认识不足,智慧浅薄,就导致有懈怠等一系列显现。现前我们必须要打破这个常规,运用各种方法消尽烦恼。

  比如从闻思的角度当中,要知道什么叫做恶业,什么叫做善业,并且尽可能用不同的方式去对治它。从创造智慧的角度当中,也要学习各式各样的一些道理,这些都是为了打破烦恼,由此可见,共同前行有多么重要,这两天我们也一再强调共同前行,希望每一位修行者,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运用共同前行。

  我们学习的道理,不是要在某一个时刻自己心中想一下,或者感觉自己已经懂得这个道理就叫万事大吉,而是要把这件事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何时能把所学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与修行之中,对你来说,这件事情才算过关,在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一切都没有过关。

  举个例子。现前在座的很多弟子从闻思的角度而言,每天都在学习喇嘛仁波切的教言;从实修的角度当中,也在修行成熟口诀法。比如从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一步一步在修学。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决断心之根本以前好像求过,也过了这一关,但细致问问自己,真的是过关了么?你在行持一切善法的时候,是如同向导师所汇报一般,是在最根本的角度中行持一切善法吗?哪怕我们平常所说的断恶和取善,也是从心中去断除一切恶业,从心中去取一切善法么?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只能说,虽然当时你在导师面前是过关了,实际上还是没有过关。

  在讲解寻觅心之过患的时候,都说“我”是不成立的,是一种假设,实际上,对你而言是假设吗?现实生活中,由于“我”的原因脾气不好,这不就是我执太重的原因造成的吗?你不是在导师面前说过,“我”是不存在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依他而产生的烦恼显现呢?可能你会说,当时是这么说的,但是现前是由于个人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说白了,你还是没有过这一关。

  现前不是很多人说:“我在亚青甚至某一导师座下把成熟口诀法全都求完了。”真的求完了么?在讲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的时候,有寻找外境和寻找心两方面,寻找外境已经过关了的话,外境山河大地对你来说都是虚幻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觉得别人的语言会伤害你,危险的环境会伤害你?既然一切都是虚幻的,又怎么会伤害你?所以,如果你只是想在导师面前过关,就永远过不了关。因为你只要带着这样的想法修学,想到的就都是要如何从教证理证上说得细致一点,而不是让自己更好地去运用。修学如果不能自己去运用,去实修,就无法过关。

  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就更不用谈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把每次所学的和修出来的法要运用到一切修行与生活上,这才叫做过关。当然我们这是站在不太成熟的角度当中讲解不圆满的现象,从圆满的角度来说,由于已经修学了这样的法,如今已经改变了很多,而改变了就意味着你已经开始逐渐过关。

  我们前面所修的一切法,可不是仅仅口里说一下而已。比如我们小时候都知道“梦是虚幻的”,但梦不是还是折磨了我们一辈子么?美梦让我们笑高兴的不得了;噩梦让我们哭,早上起来还是闷闷不乐;还有一些梦境会让我们起嗔恨心,一晚上可气得不得了,差不多第二天心脏病都要犯了;要不就是进入无念,什么都不知道。可以说一辈子有一半的时间深受折磨。但我们对这个道理不是不知道,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梦是虚幻的,但不还是受它束缚么。因此,现前我们不仅仅要知道这个道理,还要运用这个道理,这样一来就不会受它折磨了,这就叫做修行。修行本来就是很现实的。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如果有一门宗教能与现代科学并存,就一定是佛教。由此可知,佛教是非常客观,非常科学也是非常现实的。我们现在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们懂得这些道理,就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叹,而是要借此来改变自己的心相续,令自他从今天直至未来中能时时获得快乐,这就是我们信仰,也是我们所讲解的佛教重要性。

  总之,平时应该尽可能将这些道理运用上去,而不是口中说说而已。以前我们在导师座下学习,导师为了令大家精进学习,增长智慧,就会组织一些考试等方式。很多人对此非常执著,想要考个高分。但是与分数相比,看看自己的逆缘烦恼消尽多少才更重要。消尽烦恼的分数越高越才越好。

  世间人也是如此,考试考得不错,但是也不懂得将所学得到了运用到生活中,认为自己考得不错,拿到了这个那个证书,是某某学校出来的高材生,就觉得很了不起。但至于他到一个公司当中工作,是否真正是经验最丰富、智慧最高的一位,谁也不知道,但他自己觉得可以拿着证书横着走都没问题。但我们佛教不一样。佛教应该要看看自己的内心烦恼消尽多少,这才是我们佛教的标准。我们一再强调,要时时反观自己修行后内心改变了多少,原因就在此上。

  希望平常在共同前行方面还是要多重视一些。尤其最近天气越来越好,早上至少五点都应该起床了,再晚的话,越来越热的天气可能会加重你的昏沉。但是我们想要不完全顺着昏沉走,就要多想想共同前行,这样一来,任何季节里,与正法相违的一切,都不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喇嘛仁波切曾经说他有一位萨迦派的导师,每天早上如果昏沉太过沉重,只要想到三善道的痛苦,甚至不需要观想三恶趣,昏沉就自己消失,这时候想要再去寻找昏沉都无处可得。因此,我们也一再强调,能否很好地断除一切烦恼以及恶业,完全取决于共同前行,意义非常广大。

  二、若未舍弃懒惰世八法所作一切世间之行为易致寿命空耗趋死亡无有未来大义之妙法

  上节课我们讲到,平常修行应尽可能寻找幽静,没有他人干扰的地处,并且在修行过程中尽可能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理如法去修。这个过程中能做到没有他人干扰是最好的。也就是说,上品是在幽静山林中修学,即便没有这个条件,在家时也以独自一人修行为好。

  历代高僧大德曾经说过:“一人修佛、二人行善、三人以上贪嗔痴。”这就是从地处清静的条件中讲解。因为对于初行者而言,内心还比较散乱,如果太过频繁地共修,彼此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影响。而独自一人修行时,由于没有他缘干扰的缘故,内心就会相对平静一些。

  比如共修时,你看我的脸,我看你的脸,看上去大家都如如不动,但实际上只要前面的这个人眨个眼,你的内心就开始动了,这是特定的。平常我们也都有这样的感受,人一多的时候,就是你看我我看你的时候,眼睛就决定是盯不住的,开始不停地眨,而不停地眨就意味着心已经开始在动。心动的时候,五根也跟随着动,尤其是眼根更明显。这就说明你心很不清净,在没有外在干扰的前提之下,一切静下来的时候,就能很明显的感觉到。你下课也可以去试一下,只要过分专注于某个地方,本来不动的就会开始动了。所以平常修行过程中,尽可能寻找幽静的地方修行为妙。

  【若未舍弃懒惰世八法

  这里主要讲解的是名和利。修行期间要时时要观察自己的发心,无论今天从事的是什么善行都不重要,是“远道法相乘”的显宗还是“近道金刚乘”密宗外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或者是修的是“捷径之道”窍诀大圆满都不重要,而是要先看看自己的发心,即为了什么而修法。

  如果你想到的是,这样修下去,我的名声是不是会更广大,即便不是全世界知名,至少我所居住的小镇、县城、或者是这个城市,甚至我周围的这些人都能知道有我这么一个修行者。如果你为此而去修行,这样的发心就称之为恶念发心。无论你修的是什么法,都不会成为解脱之因,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现前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福报。当然,修行者嘴上可能不会这么去说,但是内心中是否有这样的想法就不知道了,总之,你的修法是为了得到更多所谓的福报,更多的世间钱财,这样的修法能否最终为你创造你所想的世间福报不知道,但由于是恶念发心的缘故,成办解脱绝不可能。

  所以我们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为什么要修法?我平常也告诫很多出家人,真的要断除世间八法。作为一个修行者,如果不做修行而如世间人一般去打拼,不能说能打下一番多大的事业,至少有自己的一番天地是特定的。但现前很多条件优越的人都把这些暂时搁置一旁,当然不是说以后不生活,而是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修学,目的就是为了成办解脱。这样的发心永远不要丢失,要时时刻刻铭记,自己是为了解脱修行而不是为了世间修行,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

  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在从事一切善法的时候都要先问问自己的内心:是为了什么而坐?一旦发现自己当时的发心不正,就要及时改变自己的发心。如果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最终仅仅是世间甚至是连世间利益都没有,做这样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呢?

  以前不懂慈悲心,也不懂因果关系的时候,都是站在个人良心的角度当中去做布施一类的善法,虽然他不知道这样布施能有什么样的结果,但就觉得这样做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为他想到对面的这个乞讨的老人换成自己的父母,自己会怎么做。所以也会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布施一点财物,为的就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你都有一个目的。如果我们现前进入佛门,看上去做了很多善行,最终什么都没有得到,是最可悲,也是最可耻的行为。所以无论从事什么善行,第一件事情先要反观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我为谁而做,为什么而修这个法”?记住,要多问问自己的心。

  应该如何去想?要想到自己是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暂时心想事成,究竟都能成办解脱而去做,这才是我当今信仰佛教的全部。每次尽自己所能,无论做多做少,以此发心去尽可能去从事善法,即便今天从事的善行再渺小,也都已经变成无量之功德。

  我们在讲解三殊胜法的时候,首先讲解的就是令善根转变成无量是清净之发心,而不在于你所做善行大小!《功德藏》中曰:“只随善恶意差异,不随善恶相大小。”我们所谓的功德,不在于你做的善事大小之上,而在于你的这个发心之中。发心广大,所从事的善事再渺小也会变成最大的善;发心渺小,所从事善行看上去再广大,善行也非常微小。发心若不正确,看上去再多再大的善行对于解脱也没有丝毫利益,这是很不值得的。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

  【所作一切世间之行为

  若不舍弃世间八法,所从事的任何善心,最终都只能趋向于世间福报。

  很多人都阅读过《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或《上师瑜伽-如意宝藏》,其中就讲解了三种发心。如果发心不正,看上去是一种善行,最终也无法得到解脱善果,甚至连世间功德也无法成办,这是非常不值得的。如今各地都有众多信仰佛教者,但是他们看上去是在行善,比如去寺院烧香拜佛,也会去做一些扶贫等一系列的善行,但实际内心想的是什么呢?

  有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佛教所提倡的是行善,但是对于完全没有信仰的人来说,他们也不是冷血动物,也有善心。比如需要扶贫的地方都会尽量予以帮助,看到一些乞丐,也会根据个人的条件,尽量去做一些布施,即便由于很多因素的缘故,有些敢做有些不敢做,但是都在尽量凭借个人的力量在从事一切善行,是否可以同等地认为这也是一个佛教徒?

  实际上,两者有着很大的差距,虽然行为上都是在从事善行。当然,从本质上来说,无论你是否信仰佛教,具有如来藏三身无二之自性是平等的,可是想要赤裸自性,仅凭表面上的善行是不圆满的。你可以说,你从事这一系列善行是因为良心发现了,但是说白了,良心就是如来藏本具有的功德。如果原本不具有,怎么能产生这样的果。比如地质队去寻找金矿,他找到的石头必须含金,才能在后面的提炼过程中炼出金来。如果石头不含金只是含铁,最终只能淬炼出铁;如果这颗石头既不含金,又不含铁,也不含铜,最终能炼出这三者么?不可能的。无论你运用什么高科技也炼不出,因为它压根就就没有这方面的成份!

  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如来藏本具有一切功德,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挖掘,都无法成为一个善人。因为你没有这份善心,没有这个条件。但是任何一个看似业力沉重,烦恼沉重的人,也都有善心的一面,就充分地说明了含有本性如来藏,一切众生是平等的。如同矿石只要含金,通过提炼能都能得到金的成分,但是能呈现多少,就看看这个石头本身的情况。表面看起来是一块石头,看不出金,但是含有多少金,就需要通过提炼去掉杂质,才能最终显示出来含有多少金的成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包括一个小小的昆虫也是如此。昆虫虽然不能帮助其他的众生,但是它对自己身边的亲属,自己的小孩也是非常慈悯的,这就说明了一切有情众生都有爱心的一面,就是由于具有如来藏的缘故。但现前能发掘多少,就看自己从事了多少善行。

  想要挖掘一切,仅凭借表面上的善行是不够的。清净的发心是本心本来就具有的,想要将本心中的含金量全都呈现出来,就必须要按照它本身的精华方面去发展,精华就是我们所说的菩提心。我们应该站在这样的角度中去行持善法,这才是赤裸心性最大的善缘。所以,我们修学过程当中,一再讲解菩提心重要性的原因也就在此之上。以上就是讲解,不要光想到自己做了一些善行就叫善,还要从这方面去观照。

  【易致寿命空耗趋死亡

  已经获得这么好的人身,但是由于你时时追求世间的缘故,即便能实现眼前的愿望,当走到寿命终点的时候,没有丝毫利益可以带向未来。也就是说,获得暇满人身后,只有如理如法修行改变过去一切的不足,去创造心的本性所具有的一切功德,才对得起自己的珍宝人身。

  不然就如前面所言,无论你每天的世间事业做得有多好,当无常降临到身边时,仍旧什么都带不走。因此我们现前从事善法的目的,就是从今天直至菩提间时时可以与自己的善行相伴,而历代传承祖师就是最好的榜样。

  【无有未来大义之妙法

  如果今生不好好努力,没有丝毫利益带向未来。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今生的时间再长也是少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是无量的,想要在未来不遭受任何痛苦,今天就要好好修行。”今生再多的享受也就只有几个月而已,想要在以后更长的时间里不遭受一切痛苦,把握今生拥有的条件去做该做的事才是最主要的。因此,我们的眼光应该更长远一些,懂得如何做才能在未来无量的时间中去享受一切快乐,这是最重要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今天做了某件事情,期待未来可以去享受。我相信,其中的道理大家都已经越来越清楚,目前对于在座很多弟子而言,只是做与不做的区分之外,并且多多少少都能感觉到,只要这样做下去,未来就决定会圆满得到一切,并且现在已经尝到这个味道了。

  由于很多人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就觉得自己在修行过程中,有时烦恼重得不得了;有时身体感觉到很不好。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都叫做魔障。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成就的一瞬间,魔王波旬等一切魔鬼制造了多大的违缘,而我们作为修行人,也已经对魔形成对立,会因此产生很多障碍也是正常不过的。

  平时我们也一再告诫所有修行人,想要修学顺利,座间的时候可以多做一些念诵,比如《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中的心盖狮回遮文,还有《如意成就祈请颂》,《莲师除障祈请颂》等等,总之,这些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而定。如果有时间,《心经》念诵两三遍也非常好,尤其很多显宗的修行者们,平常也会把《心经》作为自己修行很重要的内容,因此每天念诵几遍《心经》是非常有必要的。即便不能念诵太多遍,每天念诵一遍必须得有。时间稍微充足一些念诵三遍当然很好。大白伞盖的祈祷文,多念诵几遍也挺好,狮面佛母以及《如意成就祈请颂》等也可以多念一些,尤其后者短短的偈子,多诵几遍非常好。当然这根据你的时间而定,没有必须要念诵多少的规定,但是,座间多做一些这样的念诵,意义非常广大。

  以前我第一次开始修顿超的时候,导师也有这样的教导。因为凡是一切续部法在闭关的时候,传统都是从晚上就开始闭关了。比如修顿超百日闭关,天快黑的时候就要开始闭关修行。那天下午导师把我叫了过去。由于当时我到亚青的时间并不是太长,因此能在闭关前见到导师,也非常开心。不过那时候语言还是有些不同,因为我是农区的,上师是牧区的,语言上还是有些障碍,所以平时没很多话可说。所以那天上师把我叫去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开心。可能就是由于那天太激动的原因,也是一个很好的缘起,当时好像上师说什么我都能听得懂。

  当时上师说,今生能有这么好的缘起,前面不仅可以修直断,今天还能去修顿超,是非常殊胜的顺缘。但是另一方面来说,魔障也可能随谁会显现。因此为了闭关顺利,平常座间要多念诵心盖狮回遮文,《如意成就祈请颂》,《莲师除障祈请颂》,每天都不要间断。那时候我就开始这么做的,结果一年的修行非常顺利。因此我也希望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也能依教奉行。

  我们不能到有违缘障碍时才开始去翻法本,而是平常就要尽可能去遣除这些违缘障碍。我相信,每一个人功课中都有这些内容,也应该养成这样的习惯。总的来说,心盖狮回遮文每天念诵一遍,《如意成就祈请颂》和《莲师除障祈请颂》,也每天都念诵着走,是都要去做到的。这些内容也不是很多,念完也就一两分钟的时间,每天念诵一遍,没什么办不到的。虽然我们对出世间的理解还不是完全通彻,难免世间也会影响出世间修法,但这样去念诵,就会对世出世间起到很好的帮助。所以,平常的念诵真不要间断。

  以上就是讲解,染杂世间八法,即便世间一切都能成立,也无助于了脱生死,因此我们决定不能奔着世间八法而走,这一点前面这四句偈中讲得非常细致。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12课3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13课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