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金刚经禅师PK法师4
《金刚经》释之禅师PK法师=涤华禅师PK索达吉堪布4
18、修无相布施波罗蜜
经句:12“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13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14“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62“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65“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94“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概括:有相布施,如人入暗,福德有实;无相布施,如人有目,福德不可思量。
18、1堪布义:
18、1、1菩萨于一切法都应该无执,在行持布施时,不应执著形色布施,亦不应执著声音、嗅觉、舌味、触觉、法相而行布施,若有实执则非实相布施。施者、受者、所施物都是大空性,若能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行持布施,就是三轮体空摄持的布施,才是真正的、最究竟的布施波罗蜜多。
18、1、2菩萨安住于无相而行持布施,所得福德功德也像这十方虚空一样,无有边际,不可分辩思量,无法用分别心来衡量。布施是因缘所生之法,本体是空性,以无实之故,所以福德非常大。福德本来不实,如果执为实有,则无任何功德,因为实有的法,不能产生功德。佛教承认缘起空性,因缘具足,一切法如梦如幻显现,因缘和合时,布施的功德也会显现,所以说布施功德不可思议。不著相布施的功德非常大,著相布施的功德几乎没有。
18、1、3假如菩萨的心执著于法而行持布施,就像在黑暗中行路一样,什么也看不到。无般若摄持的有相布施虽有功德,但如盲人行路一样,并非究竟;如果菩萨不住任何法相,以三轮体空的境界而作布施,如同有眼睛的人在白天看色法般一清二楚,要以智慧度来摄持,得到究竟实义,方可究竟到达彼岸。
18、1、4须菩提问了如何住、如何修、如何调伏自心,这里又一次给予回答:以三轮体空为住,以三轮体空来行持六度为修,以遣除自己的实执为调伏自心。此处只是从布施度来讲。实际上,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余五度,也都需要如此行持。
不管是布施还是安忍,菩萨都应安住于三轮体空的境界。但在名言中,为了利益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菩萨还是要作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六度中无论是安忍的相,还是布施的相,名言中可以有如幻如梦的显现,但以胜义智慧来观察,这些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相皆为非相,都不是真实的相。
无论五度中的哪一度,都要以智慧度来摄持,否则,就像盲人在黑暗中摸索一样,无法得到究竟实义。最后一定要靠智慧度,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
18、2禅师义:
18、2、1诸弟子发起慈悲喜舍心,不沾染声香味触法相,内舍贪嗔痴爱恼,外舍杀盗淫怒争,布施者,无住布施相,亦无功德相,不求福报寿者相,是为行于布施,亦无所住布施相。菩萨布施众生时,无见众生受施相,无见自己施于众生相,以及色身与生命,亦复如是施,即名为施无施相。
菩萨无住相布施者,慈心化为慈力也;如日大慈,普化一切,而无普化之想。布施者,外施普覆,内施无我,禀性圆成,而真我大用也。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常住虚空也;常住虚空,非死木槁灰;而是大用无穷,常乐我净也;无生无灭者,无生诸妄、无灭真心,而光明无竭也。
18、2、2倘若行菩萨道之人,无执著心、无我相,行于布施,其人福德果报,是无穷无尽亦无灭。布施不著布施相,亦不求福德、果报、寿命相,其人福德性,犹若虚空之量,故名不可思量。
福德不可思量者,在凡,明智慧见本来,得入悟证之道义;在圣,得其穷也;穷者,无生无灭也,其福德无福德相,心若虚空也。
若福德有实,施主所得之福德相,如在梦中所得诸相耳,醒悟之时,方知梦中福德相,皆是无常、无我之相耳,是幻梦无常有相之福德,福报虽大,必有终期; 而非得到真常无我、无相、无有言说真心妙慧、湛福德性。
舍权就实义,若福德有实者,含义即是没有福德;真德无相;多者,尘相多,幻泡多,非真实也。
18、2、3倘若住于财、法二施相而行于布施者,不可逃脱福罪二相也,所谓福大罪大,如入暗室无光之处,其人毫无所见,犹如瞽目。
倘若发菩萨心、行菩萨行者,当不住一尘相行于布施,即不可生执著心、哀佛、求佛、希佛赐给福德果报相而行布施;内不住功、福二德相,外不住财、法二施相,当以慈悲心、无我性而行于布施,犹如有目之人,得智慧眼也,心明而眼亮,如在阳光之中,无有不亮、无所不见、无所不明;内施欲望者,本觉心中,无有欲望之心也;外施财法者,以财物与经中妙义,向诸众生施而说之;明心见性也,见如来境界也。
18、2、4偈云:
不住色布施 ,布施无彼相,无着无污染,无住功德相。
施与受施者,财物与法施,不住施与受,不住诸分别。
不住色布施,见色无住相,无污染分别,无我行布施。
声香味触法,亦当如是施,无我无人相,无施无不施。
菩萨心为利众生,不住色施无相施,利益众生无著相,应如是施无我施。
若见诸相非非相,无见众生相亦然,施相受相财宝相,三相皆无三轮空。
三轮相空大施主,十方如来在其中,无相心包虚空量,其性常住诸大千。
世出世间都放尽,大慈平等无相施,无求诸相果报相,心同如来性同天。
无住功德无住相,世出世间希中希,无求福报无求得,智明慧朗出世间。
佛呼菩提无别相,于意云何问真心,七宝皆是妄心造 ,无作无为本性天。
若拥珍宝三千界,用以布施是妄心,其人因缘如是大,总归有相必有终。
得福甚多有何用, 布施因缘顷刻中,不若无为虚空地 ,无得无求第一施。
倘能无人无我相 ,大千世界一口吞,有相福德总有报 ,无相功德量比天。
性遍一切无性相 ,心周三世不见心,无遍无周无诸相 ,是则名为觉世间。
19、修无相忍辱波罗蜜
经句57“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58何以故?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59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60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19、1堪布义:
19、1、1如来在诸多佛经中说,忍辱波罗蜜,并非实有的忍辱波罗蜜,只是名言假立的忍辱波罗蜜。在众生的迷乱显现前,佛陀将身上的肉割下来,布施给众生,在名言中可以承认。但以胜义智慧来观察,没有能安忍的人,也没有所安忍的对境,更没有安忍的方法,这是最殊胜的安忍之法。如果相续中已生起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则不会再有贪嗔等烦恼。
假如我往昔没有证悟空性,歌利王、忍辱仙人用宝剑割我的身体时,定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有四相的执著,必生起极大的嗔恨心。正因为我没有生嗔恨心,可知我当时已经通达了安忍波罗蜜,心中存在空性智慧。菩萨已经离一切相状执著,从而断除了生起贪心和嗔心的因缘,住于真实法性修忍辱时,无受辱者、施辱者、忍辱方式的相执,故无有嗔恨。
19、1、2以前,法王如意宝讲过佛陀的广传——《白莲花论》。每次讲到佛陀因地时修安忍——对怨敌的安忍、修法的安忍、舍弃身体生命的安忍,经常在课堂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可惜的是,当时没有条件同步翻译,有时候上师哭了很长时间,汉族僧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有第二天早上我翻译了,大家才知道上师哭的原因。
19、2禅师义:
19、2、1忍辱波罗蜜:能忍一切污辱,一忍到底。
19、2、2非忍辱波罗蜜:法性无形亦无相,故名为非忍辱波罗蜜。肉体形身,如水上沤、火中苗,转瞬之间,犹如用刀割水、以口吹光,刀起水即合、口住光则止也;所谓色身无常,如电梦泡影,是名非忍辱波罗蜜者。
19、2、3是名忍辱波罗蜜:法性虽然无形、无相、无言说,不可言其无性,是故“是名忍辱波罗蜜”。觉性真常,无是无非、无形无相,如水中盐、树稍风,肉眼虽不可见,而不能言其无;道性之道,亦复如是;所谓无形无相之中,真如之性,遍十方而裹三世,无有不周,亦无竭止。
19、2、4此歌利王、忍辱仙人两则事迹,皆属权乘,希读者参!
20、修无相般若波罗蜜
经句44“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56“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20、1堪布义:
20、1、1佛陀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并不是实有的般若波罗蜜,而在名相上称之为般若波罗蜜。如来说的第一波罗蜜,并非第一波罗蜜,只是名称上叫第一波罗蜜。
20、1、1三世诸佛在经中都讲到了“般若波罗蜜”,只能暂时引导众生,这是在迷乱众生面前的显现,若真正来衡量,般若波罗蜜也是空性,无有任何法相。在胜义当中,般若波罗蜜非般若波罗蜜,根本没有“到达彼岸”与“未到达彼岸”的分别。但在名言中,缘起显现不灭,故可叫般若波罗蜜。为令成千上万无量众生到达最究竟的般若境界,证悟一切诸法本面空性,佛陀也显示成道、转法轮、涅槃等十二相。
20、1、2在这个世间上,不管是六波罗蜜还是十波罗蜜,最殊胜的就是非波罗蜜,非波罗蜜即智慧波罗蜜,因为它没法以言语、思维、分别念来表示,不是一般的世俗法,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胜义智慧。所以,佛陀说这是第一波罗蜜。
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切诸佛的密意。布施、持戒等五度,全部是佛陀为了智慧度而广说的。智慧度相当重要,它是一切万法的究竟,尽管在胜义中非波罗蜜,但在名言中,诸佛菩萨说智慧度是所有波罗蜜中最殊胜、最为第一的。五度如盲,般若如眼,若无智能明灯引路摄持,其他五度仅以自力不能达至佛果之境。
20、2禅师义:
20、2、1即我智慧到彼岸,不可执著般若相,“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一句,仅仅是只渡生舟儿。
第一者,诸波罗蜜之首;波罗蜜者,到觉地竟也;行波罗蜜行,而无行行相,是名即为第一波罗蜜者。真心中,不可存在着第一波罗蜜相。本性中,纯净是慈、悲、喜、舍,而无慈、悲、喜、舍想,即名为第一波罗蜜。既到故乡归觉地,何须再提往是非,无相布施超诸有,波罗蜜中最第一,第一亦无第一相,是则名为证菩提。
20、2、2佛先说,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复说,即非般若波罗蜜;更说,是名般若波罗蜜;三说差别甚深,若明真理,玄穷莫竭。
自心向本性说,真心向妄心说,有无量波罗蜜,不悟,不见也;悟后修证时,见诸尘相,无有不是波罗蜜者。是故住、止行动,在无相之中,见诸尘相放大光明;虽放光明,而无放光明之相。何以故?心无住,亦无染也。
有人说:“才竖起眉毛,便犯了祖师规则。”这两句是对未悟、未证之人而言之,未悟证者,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非污即染;倘生染住时,即是犯了祖师规则。
悟后修证者,眼见、耳闻,无凡情而生觉性;鼻、舌、身、意,以及识别,亦复如是;悟与未悟、证与未证,所见、所闻,有天地之悬殊;且悟,而不证,仍然是九类;且证,而不悟,必入三界天;悟证且彻,亦无悟证之相,即名出世间。
20、2、3偈云:
金刚智慧喻凿井,工具人力不停留,凿成智井生净水,金刚工具亦是非。
初二三果喻凿井,至道性比缮井人,智慧井生智慧水,当舍般若波罗蜜。
21、无四果可得
经句:31“我得须陀洹果”32“我得斯陀含果”33“我得阿那含果”34“‘我得阿罗汉道’不?不也,实无有法名阿罗汉。35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36“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37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概括:无得须陀洹果、无得斯陀含果、无得阿那含果、无得阿罗汉道;如果作“得”念,即为执著四相。
21、1堪布义:
21、1、1不管得到哪一果,都必须要证悟无相、无住的空性。倘若无法断除实执,则与凡夫没有任何差别。
在世俗中,有如幻如梦的四果假立名相,承认四果远离了凡夫境界,已趋入圣者之流;但从究竟实相而言,得果者、所得之果、得果方式都不存在。没有能依所依之故,也不可能有各果的实有执著,这即是四果的真实境界。
因此,四果出定后也知道自己是哪一果,但却没有相应的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实有执著、对来去的谛实执著。
21、1、2如果阿罗汉认为“我”是阿罗汉,就会有我相;知道自己是阿罗汉,别人是凡夫,便有了人相;认为三界轮回中很多众生没有得到阿罗汉果,即是众生相;我这个阿罗汉何时入灭尽定,融入法界中,则为寿者相。只要有了“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四种执著便应运而生。因为在实相中阿罗汉灭尽了五蕴,断除了意识分别,阿罗汉肯定没有“我是阿罗汉”的执著。
21、1、3小乘中,阿罗汉是最高的果位,但依大乘《妙法莲华经》《定解宝灯论》的说法,他最后一定要回小向大,趋入大乘。阿罗汉虽有各种显现,但已断尽我与我所的实执。在众生面前可以显现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但他的真实境界中,并没有凡夫的丝毫执著。
须菩提得到真实无诤三昧的境界,在我的十大弟子中,是离欲第一,解空第一,阿罗汉中最殊胜的阿罗汉。正因为证悟了实相,无有所行,才称为喜寂静者。
在世俗现相上,须菩提对般若空性的领悟最高,每次说出自己的体会,佛陀都赞叹“善哉、善哉”,完全同意他的说法。但这也只是名言中的说法而已;在胜义中,须菩提并没有执著自己是离欲第一的阿罗汉,但名言中佛陀的确如此赞叹,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缘起之理。
21、1、4乐阿兰那行者:“乐”是喜欢,“阿兰那”是寂静,“乐阿兰那行者”是喜寂静者。此处的寂静,指身口意寂静、调伏烦恼,这一点只有阿罗汉才做得到。最殊胜的阿罗汉,就是最寂静者。只有远离了能所执著(对“能”证悟的我、“所”证悟的圣道产生的执著),才可证悟阿罗汉果,成为最寂静者。
21、2禅师义:
21、2、1虽然自知已得四果,而不可作已得想、已得相;倘若想相不无,即非四果也;无负想相,即无负尘累;无负尘累,是名四果也;
即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迷惑、缠缚而污染;其时往来如幻梦泡影,真心本性无有往来相;究竟解法真实相者,本无来去,性包十方,心裹三世,常乐我净,有何来去耳? 已得道性义,而了生脱死,实无有定法名为阿罗汉。
21、2、2所谓能断见欲,即得初果;能断闻思,即得二果;能断识别,即得三果;能作无诤,即证道性;证道性者,即是补处。所谓化三果、证无诤之道性,即是菩提现大阿罗汉身,而为我等演此妙法也。
复请世尊证而印之,是使我等入正轨道、进真法门;我等倘若未经大阿僧祗劫之功果,焉能得见此经、悟此真理?法门虽大,无缘莫可入;目前彼岸,虽然光明正大,无悟莫能见、无证莫能至也。
倘若有一丝半苟名、利、欲、爱,仍然是众生;犹如盲目之人,入于自家宝藏;欲取珍宝,必碰头失足,非死必伤;是故菩提无相、无执,即真无诤三昧道性天。
21、2、3偈云:
心欲离欲欲仍在,无得无求欲冰消,第一第一欲第一,无得无欲真第一。
菩提演化千般样,只因我痴病未消,倘若无痴亦无欲,大千世界一笔勾。
得果证道的是止儿啼,无啼之时更需再努力。
莫道真法无相亦无得,无相无得之中有妙谛。
凡者见闻件件是凡情,圣者见闻样样皆圣谛。
菩提众生无别无二性,倘无执著无有不菩提。
22、无得菩提道
经句:100:“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0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108“汝若作是念: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概括:无得佛道佛果;若修善无相,则得佛道佛果。
22、1堪布义:
22、1、1:观待世俗名言,佛得无上正等觉果位,证悟十力、四无畏等不共境界,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而在胜义实相中,圆满正等觉佛果亦无可得,真正涅槃无可得之相。
尽管在名言中,佛说了因果不虚等很多法,但从实相而言,一切法都是无生大空性,没有真正的佛果可得。
22、1、2:善法的种类非常多,从随福德分方面来说,共有十善;从随解脱分方面来说,有三十七道品等,这些善法在名言中以如幻如梦的方式存在,行持善法确实能解脱,也能令众生获得安乐。但究竟而言,十善六度只是暂时的一种方便法,善法并非真实存在,只是名称上叫善法。
因地时积累资粮、忏悔罪障非常重要,修持时应该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执著,才可得到无上佛果。否则,所做的善法、所积累的资粮都成了实执,只会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而不能直接趋达菩提。
22、1、3:处所形相、色相等一切显相称为相,不论如来的庄严妙相还是凡夫平常处所相,都不是真实究竟之相。所谓的相是因缘所生之法,其本体为空性,显相上似乎有,实际中依因缘所生的法全部是空相而非胜义实相。
22、2禅师义:
22、2、1如来虽得菩提,然无所得相,亦无非得相;所谓得与不得,均不可说;得菩提者,得其道义也,只能自知,他人弗可见也;虽然菩提无相、无执,然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人弗可能明也。
为无所得耶,非得其形,而得其心也;若得形相,终归灭亡;若无得相,其菩提性如如不动,永无生灭,常在目前,所谓菩提含于慧命;然而慧命,即是菩提。
我于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以及无有一尘许所得之处,何谓也?菩提心光,人人具足,本来故有,非从外来,亦非内得;所以者何?是诸众生,菩提心光,无有不具足之处;然而众生,从无始至今,遭遇四相而迷惑于本心,故不得见于菩提之心光;如失目之人,处于自家宝藏之中,而不得见七宝与六珍;倘能悟彻真常,即为开智慧眼,照明菩提是我本来真面目。
22、2、2修一切善法者,即修尽一切诸尘相网也;不住不迁,亦不泥于善法也,而非修于世间福德、福报善法之相也;凡是有相,皆为尘相;无法无尘,即为修一切善法之道也;修一切善法,不生心、不动念、无是非,即善法;诸妄喻病,诸法喻药,无病之人,不需服药;无修而修,是名为修;无我、人、众生、寿者,为善法。依法身如来,诸法是空相,不可执著善法是善法;如筏喻者,姑且为善法也。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得者,即无得相,亦无非得相;菩提者,无言、无说,亦无形相也;本心正直,即是菩提;其心歪曲,即为众生;本心者,本来无妄真心也;妄心者,歪曲其心,被妄所遮也;心无妄,即本心明;心生妄,即本心蔽;倘若用金刚尖刀,剥尽层层妄膜与邪见,其人本心及时放大光明,照破一切邪妄之见相,无有剩余之处,即名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2、2、3偈云:
反闻闻自性,自读读本心,倘能回光照,佛即在目前。
欲见法身佛,五蕴清莹中, 色声与具足, 亦复亦如是。
若作有无念,即名两边邪 ,中道亦不住, 是为世间希。
如来本无相 ,亦非无具足, 诸相非有无, 慧者见一切。
菩提具足道 ,人人皆亦然 ,本来本具足, 得字从何来。
然无非得相 ,含义得非无 ,邪转正为得 ,无邪亦无得。
得与非得义 ,皆是正遍知, 得无见闻故 ,亦非无见闻。
菩提却是我, 无我即菩提 ,有无双不住, 确为法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