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金刚经

民俗学-金刚经禅师PK法师3

创建日期:2023-05-31

  民俗学-金刚经禅师PK法师3

  《金刚经》释之禅师PK法师=涤华禅师PK索达吉堪布3

  12、如来无度

  经句:104“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12、1堪布义:

  在名言中,修行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将来要度化众生,而且十方诸佛也发过此愿,一切诸佛以无量方便令一切众生趋入如来的无漏智慧,显现上也曾度化了无量众生,但在究竟实相中,能度与所度均不存在,远离一切戏论,没有真正的众生可度。有四相者,不可得佛果、涅槃!

  12、2禅师义:

  12、2、1 如来无相,亦无度生相;某甲心相,需自觉、自悟而自度;假若佛能度者,即堕于四相之中;如来者,应缘而来;若有缘熟之人,迷于大道之间,如来用一手指,向某方指一指,其迷人当依指点方向,而归于家园;切不可以,如来一手指,当为是故乡;学佛儿,当依本经为方向;是故佛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12、2、2偈云:

  真我无假亦无相,觉性如如觉性常,即非有我亦非无,过量之人彻底明。

  正念非相非非相,无相相光满十方,无我尽时即真我,真我无相亦无边。

  莫道真我无四相,物物相相在目前,能悟能证是道理,在在处处尽菩提。

  13、非菩萨

  经句:11+77“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41“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甚大,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84“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85“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39“须菩提,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86“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概括:如果对色身或佛土或度众生等一切行为,存在着四相的实有执著,都不能修成大菩萨。

  13、1堪布义:

  13、1、1所谓我、人、众生、寿者相都是分别念的想所生,对四相的实有执著,是解脱道的大障,无法获得真实的解脱。《金刚经》从头到尾就是讲要断除实执。

  把五蕴的假合执著为我是我相;依同一相续生存的补特伽罗,依有漏的身蕴住于有漏世间是人相;以业和烦恼转生三界轮回是众生相;同一时间中,异熟果相同,可以保持相续的寿命为寿者相。

  13、1、2胜义中任何相都了不可得,发心的菩萨不存在,要度化的众生不存在,所发的心也如梦幻般无实。大圆满的最高境界也是这样,若以《大圆满虚幻休息》来解释《金刚经》的教义,那是非常殊胜的。从《心性休息》中也可以看出,前八品首先讲了世俗谛,第九品就开始步入密宗的甚深境界,揭示了胜义谛的究竟实相,这些内容都离不开《金刚经》的范畴。

  13、1、3 众生的身体依靠蕴聚而成色蕴,只不过人们分别心识所建立的一种名言假相,显现也不过是众生迷乱意识分别所立。但在胜义中一切诸法皆是空性,连一个微尘也没有,只不过是迷乱的显现,根本没有大小的差别,没有固定形体的身体就是最大的身体。因为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均无有真实,同样,身体也是因缘所生,因缘而生则无自性,故必定是空性。

  13、1、4从胜义来讲,庄严刹土并非实有,能庄严的没有,所庄严的也没有,庄严的形象也不存在,只不过是清净心的化现。若认为它实有存在,必定是以微尘的方式或器世界的方式,但胜义中刹土并没有一个实有的微尘,都是自性清净而现前的。就好比镜子中显现庄严刹土,若此刹土是实有的,不可能现于镜中,正因为无实之故,万法才可以在镜中显现。

  13、1、5依靠胜义谛,身体与刹土与菩萨度众生,微尘许也不存在;依靠名言谛,如梦如幻的身体是应该承认的,刹土也存在;菩萨以如幻的发心,庄严如幻的刹土,最后现前如幻的果位,度化如幻的众生,这都是合理的。

  13、2禅师义:

  13、2、1将一具躯壳当作我,皮、肉、骨、血、脉,执著是我相,认贼作父;将二业当作人,男、女、老、少、物,执著分别相,认魔为子;将三障当作众生,盼缘幻泡电,执著有情相,认假为真;将四大和合当作寿者,躯壳住世间,执著寿命相,认幻当实,我弟子中有四相者,即执著影中事,非我弟子也。

  13、2、2众生为妄所造,当息妄;菩萨者,普度有情也;虽然普度有情,亦不作普度有情相,仍无普度想;虽度尽心中,一切妄想烦恼尽,亦不著度尽相;虽见世间无量众生,亦不可生诸见相,复不可生无见相,仍不可生度相与非度相 。

  13、2、3身大、身小皆是幻泡影儿,非真实相。其身大如山王、小若微尘,均为有相、有执,甚至寿命千劫,终归于尽;如大地山河,大而且坚,以佛眼观,若晨星暮日,转瞬则无。

  13、2、4若菩萨常生清净心,真心本性,无边、无形亦无相,即名为庄严佛土竟;当依定慧至宝,而庄严心中清净之佛土;而不以为功,亦莫欲人知、人见之;而非凡夫,以金银七宝庄严诸相为佛土,自以为功德,而自豪,与求福、求报者。

  前言:我当庄严佛土者,“我当”二字,是能所之心,故不名为菩萨;今复言:如来说庄严佛土者,若无能所之心,即名为庄严佛土。

  13、2、5偈云:

  慈心不作人我相,戒律清净度有情,度尽亦无度尽相,是则名为度众生。

  度尽一切善恶性,实无众生善恶心,悲心慈性转金刚,无住其心见金刚。

  非虚非实义,是名度众生,有相众生相 ,无相无众生。

  众生非有无,相亦非非相, 倘能尽放下,无非非菩提。

  欲问须弥大与小,确是我相寻妙峰,若问须弥有与无,行者自心自蹉跎。

  凡夫跟随须弥转,至圣踏破妙高峰,见相即是须弥顶 ,无见须弥世间希。

  身大如山终有尽,凡属有为皆假名,心性无碍智慧足,觉满一切身徧天。

  若问真心在何处,不见有无不见空,若问本性是什么,春夏秋冬在其中。

  14、是菩萨

  经句:87“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110“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111何以故?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14、1堪布义:

  14、1、1通达般若空性法门,证悟诸法空性,懂得一切法在实相中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了知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实义,从无我中获得无生法忍,是真正的菩萨。若没有通达无我,无法得到菩萨果。

  一切法的实相无生无灭,能够真正信受通达,并获得无碍不退转的境界,就是无生法忍,佛法最殊胜的精华即是无生法忍般若法门。

  14、1、2若有菩萨用遍满恒河沙数世界的七宝,布施无量无边众生,此功德肯定非常大。但若有人通达般若空性法门,了知一切法无我,从无我中获得无生法忍,只需在此境界中刹那安住,其功德已远远胜过他人相似布施之功德,因为此菩萨已没有任何实相的执著,住真实法性义之功德极为殊胜。

  贪执佛法也是一种所知障,实相中没有能得所得,既然诸法无所有,同样,福德也不存在,它只是修道中暂时的所摄之法,以究竟法身来衡量,菩萨根本没有所得的福德。

  14、2禅师义:

  14、2、1倘若修菩萨道者,能觉悟我法皆空,生灭无常,知诸相如泡影,得成于忍,是真修菩萨道者。

  知一切法无我者,是人深知诸法,因相而生;倘无相,我妄冰释,其真我湛然,而照明世间、大地山河;以及一切万物,无有不是微妙真法显现于目前。我因业生、法缘人立,我即是相,法本是空,缘人而立法。

  得成于忍之人,妄心亦已消失,其心而无畏缩,即无恐怖、颠倒梦想;倘见五蕴与六欲,其心如住海底,性识犹如山峰,如见道路两边之闲草,而无取舍之心;在无取舍中,能用草作药,治一切有症,是名得成于忍。

  14、2、2施宝是有漏之功德,其福终归于尽;得成于忍,是无漏之慧,即永无遗泄,直至证菩提,而成法性之大道;胜过用无量宝物普施有情之人之上。

  菩萨内断心中贪、嗔、痴诸妄,外断世间杀、盗、淫诸相,内外二断,亦无二断相,即真福德,即是得成于忍竟,即是不应贪著五蕴、十八界一切法尘相,亦不应贪著福德果报相。既无贪心,即无受相。

  14、2、3偈云:

  通达本来是通达,只因业阻与障遮,无我无法真面目,妄说多少假名词。

  若无人我法何用,无妄无真法亦空,若空一切人我相,尘尘刹刹见世尊。

  如来本无来去相,因我而去无即来,说有说无皆是妄,无我无说是佛陀。

  有名皆是虚伪梦,无名无字遍十方,真是亦有三千相,无是无非即真诠。

  诸法犹如门隙光,光本故有门屋遮,悟法即是开门相 ,证道出门见故乡。

  勿贪勿染庄严相,勿求勿希是佛心,信步疾当归大道,大道之间见亲娘。

  我本亲娘身所生,非一非二是如如,如来觉性本自有,欲求觉性隔千山。

  勿求三藏十二部,勿贪佛说五大宗,若识本心无识相,如来真法在其中。

  15、凡夫无相

  经句:105“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15、1堪布义:

  凡夫有“我”,没有断除我执和我所执,具有四相的实执;而圣者从道理上、修证上,完全通达了无我,故没有对“我”的执著。

  名言中虽然有凡夫的存在,但在胜义当中,圣者的根本慧定前,凡夫的本性与佛的真如无二无别。既没有凡夫,也没有非凡夫。并非真实存在的凡夫,假名安立为凡夫。

  15、2禅师义:

  若以佛度我,如来及我,皆堕落于四相中;四相不清,妄认色身四大为我者,即名凡夫;未悟证时,且名凡夫;他日悟证,即非凡夫。诸有,是生灭无常性;忽然彻悟本来面目是谁,证得诸有是空相,即能转贪、嗔、痴为戒、定、慧;其心湛洁,妙性如如,本识无妄,诸有无无,即是他日之如来。

  16、众生无相

  经句:62“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99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16、1堪布义:

  16、1、1名言中,茫茫轮回苦海中有无量众生,众生是依靠五蕴而聚合,未来众生闻思《金刚经》后生信获得饶益的场面,佛陀依慧眼能彻见得一清二楚。

  16、1、2以胜义理来观察,世间上一切众生的本性与佛皆有如来藏,无二无别,本体是不生不灭的空性,一切了不可得。实相中无一法实有,实有的众生不存在,众生闻思《金刚经》后生信,对此经恭敬顶礼、念诵受持而产生无量功德,在实相中也是没有的。

  16、2禅师义:

  16、2、1凡是有情皆为众生,皆是妄心自造,自业自障自蔽于自心也;皆是虚妄,而非真常;其人心有众生相,即是众生;由诸妄而生烦恼,由烦恼心中而出生诸众生相;倘能无一切相而施于众生者,即不见一切众生相;倘能无见诸相兴,亦复不见诸相灭,即名无见众生相;以佛眼观,如来境界中,无有众生相。

  16、2、2非众生,真心本性无妄相,妙识无染亦无得,众生即是佛。倘能全盘放下,其人即非众生;其人心无众生相,即非众生。倘无我执、我相者,诸业即冰消,诸障而自释;所谓佛、我、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为心自造耳。

  16、2、3有污染心,即是众生;无污染心,即是如来;其人污染心未曾清净时,姑且为众生;倘若清净心中,无污染相,即不名为众生,是故佛说是名众生;众生者,自业自障自造众生相;倘无诸业,既无诸障,无业无障,诸相冰释;既无诸相,众生相从何而来?故名为是名众生。

  16、2、4偈云:

  有智无慧不见法,有慧无智见法深,智明慧朗无挂碍,欢聚一堂乐佛心。

  无法无说玄妙极,无求无得法最尊,无去无来佛境界,无生无灭常乐天。

  颇有众生见惑深,执著未来众生根,根尘无著众生相,是则名为度众生。

  凡有言说皆是众生相,无言无说无执无想相。

  无挂无碍无得无善恶,真心耿耿性纳虚空藏。

  17、佛无法可说

  经句:23“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24“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25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26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44“如来有所说法不?”“世尊,如来无所说。”

  97“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98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7、1堪布义:

  17、1、1在名言当中,过去的无量佛确实宣说了佛法,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应机施教,转了三次法轮,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开演了八万四千法门,度化了如幻的无边众生,但这也是在迷乱众生面前,为了破除其如梦般的我执而显现的。

  17、1、2究竟而言,并不存在实有的转法轮者、所转的法轮、转法轮度众生的事业。一切法的法性就是空性,实有的法不存在,无实的法也不存在,诸法本性远离一切执著,远离一切法相,除了空性以外,佛陀没有说过任何法。

  佛陀恒安住于远离一切戏论动摇的三轮体空的法界中,没有分别念要讲经典十二部,也没有饶益有情的念头,故而说法者不成立,所说的法也不存在,能说、所说均无有,故如来无可说之法。在众生前转法轮,完全是佛智慧力的任运示现。

  17、1、3三世诸佛等说法者,实际并不存在所说之法,只是名言中假立为说法,若去妄加执著,则非究竟。以众生的心识智慧或分别念去找寻如来所说的法,永远得不到,文字与语言的限制,使如来所说的法义不能全部被表达,在语言文字方面,名词法相根本不可取也不可得。所谓如来说法都是方便、权宜,真正的法无法可说,要靠自证、自修、自观来体验,就象哑巴吃糖一样,不可表达。

  佛陀所说的法,非法(无实法)之故,远离常有的边;非非法(有实法)之故,远离断无的边,这即是释迦牟尼佛的究竟密意,正是金刚经中所敷演的空性般若智慧。

  17、1、4因为一切法皆是无为法,远离分别执著。诸位贤圣的安立,也只是能证悟无为法的智慧上有差别。

  一切诸法不存在,没有实相,是依靠圣者入定智慧而得出的结论。此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在圣者的根本慧定面前,一切都是无为法,真实的实相执著,有、无、是、非边执都得不到;二是在圣者入定的时候,一切都是般若空性,远离四边戏论。反过来说,如果诸法的本性不是无为法,那必定是有为法。若是有为法,则是刹那变化、不可靠的。因此,诸法的本性绝对是无为法,否则就会随因缘而有变化,并非诸法的本来实相。

  当然,从所证的空性而言,究竟实相是无为法,没有任何差别。但从能证的智慧来讲,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能证悟的空性慧也有深浅差别,比如境圣者根本慧——如来藏光明显现方面有差别;出定抉择空性的法有差别。比如声闻证悟的就比较浅,菩萨证悟的比较深,而佛陀是最究竟、最圆满的证悟。总之,“差别”是从能证的智慧来讲的,所证的空性不可能有差别,如果有的话,无为法就变成无常了。

  17、2禅师义:

  17、2、1倘无我相,菩提觉日,放白毫光,普照一切,有何来去?既无来去,即是常住;“常住”二字,本无得失;故说如来无有定法得菩提相,亦为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世间众生,妄想执著烦恼诸相,其类无穷;如来说法,故无定法;若无诸妄,法亦是妄;是故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所谓真法无相亦无说,如来在无相无说中,点一点儿;参者,当省而悟之;既省悟已,一点儿也无,即是不可取、不可说也。

  佛所说法者,无法可说也;所说者,破执著心也;破者何?以智慧力破无明;以无住、无相、无得破贪、嗔、痴、欲、爱、妄。真法性中,一尘无染,说法之相,从何而来?

  作念说法,是生灭相;我当有所说法,即我尘相;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者,是人执著法尘相也;法尘者,著相念经、拜佛、念佛、求佛者,以及庄严世间种种诸佛相,是人以执著心求五欲乐,求佛加被而摄受,虽得其愿,其性是有为,即名为谤佛也。

  倘无执著心,念经、拜佛,无希求意,无加被想,而庄严世间佛土与心中清净无为佛土,亦无庄严之相;无求、无贪、无住、无染五欲诸乐之妄心,而真心如如,妙性湛湛;然说法、闻法从何而来?从何而生?所谓一尘无染,万缘万法,通同放下;如是者,其名为非谤佛也;能如是,即名为能解如来所说义也;所说义者,真实义也。

  17、2、2能悟、能行《金刚经》者,曰贤;能证、能彻《金刚经》者,曰圣;悟、行、证、彻之间,有深、浅、偏、圆、广、略、大、小、邪、正之别;故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倘能至彼岸,是名无差别。

  17、2、3若有人言:三藏十二部经非佛说耶?

  答:譬喻小儿在树下啼哭不止,其父在树下拾片树叶给小儿,说:“此叶是宝,正好玩笑。”小儿见叶即止啼,执叶而笑。

  希自悟、自解,其名为止儿啼;如佛从案边取花执手而微笑,迦叶微笑而接花,以心而传心,即为始祖;学者,当审之。

  17、2、4吾住世四十九年,未尝说一字! 始从成道后,终至拔提河,于是二中间,未曾说一字。

  若问余:果真未曾说耶?答:所说如服药,无病服什么?其二,说与未说,皆是妄;无说而说,是真常。

  17、2、5偈云:

  法门如觉镜,谁来现谁形,无来亦无相,觉镜放光明。

  若无人我众生寿,常见白毫放光明,烦恼至时云遮日,雾解即是悟证时。

  觉性开时本觉朗,本觉觉境遍十方,故无定法名菩提,亦无定法如来说。

  非法非非法甚玄,借此洗尽诸尘泥,有尘泥相非非法,无尘泥相法亦非。

  有无皆是客尘悟,中道亦是寄宿亭,说与未说亦如是,如如是是有真谛。

上一篇:民俗学-金刚经禅师PK法师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