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金刚经

民俗学-金刚经禅师PK法师6

创建日期:2023-06-05

  民俗学-金刚经禅师PK法师6

  《金刚经》释之禅师PK法师=涤华禅师PK索达吉堪布 6

  28、持经德胜供养诸佛

  经句:73“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28、1堪布义:

  28、1、1我回忆过去的无量劫,在值遇燃灯佛之前,已遇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如来,在他们面前供养承事,从未漏过一位,依教奉行,从没有违背过如来教言,这种功德是无法想象的。若有人在末法时,以信心受持读诵此《金刚经》,所得功德与我供养诸佛的功德相比,百分之一不能及,千万亿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都无法衡量。

  28、1、2 此处和前面一样都是在强调法布施,宣讲持诵《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超过供佛的功德。为什么有如是大的功德呢?依佛智而宣说的本经,功德必定不可思议。通过受持读诵《金刚经》,自相续中获得无量智慧,证悟平等无染的境界,这就是真正的功德,此功德远胜于世间形相上有漏的善法。

  28、2禅师义:

  28、2、1我供养承事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如来所有功德,亦赶不上那人能受持读诵者所有无漏之功德,一份之极。我所供养承事诸佛功德者,是有漏之功德也;彼能受持读诵之功德,是无漏之功德也;有漏者,福报虽大,终必有尽;无漏者,慧根虽小,一定成佛也。

  28、2、2问:如来为何自走弯路,而不早持此经何也?答:彼时如来,尚未见然灯古佛,故不明此经;今我等得见此经,即是彼时,如来而遇然灯之时;彼时如来依赖然灯而成菩提,此时我等当依赖此经而证菩提;是故如来将舍弯就直大道,明示我等。舍弯者,悉者供养承事;就直者,受持读诵也。

  29、持经消灭先世罪业

  经句:72“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9、1堪布义:

  29、1、1在受持、读诵《金刚经》的过程中,若遭人轻毁、损害,这是因为他以前所造的恶业,本应堕入恶趣,但通过受持《金刚经》的功德,今生中只需感受这些轻微痛苦,便能使罪业得以清净,很快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按照此经,受别人歧视、诽谤是最好的,受他人欺侮之时最重要的是护持正见,应当生起欢喜心:今天有人欺负我,这是在消业,后世不用堕恶趣了。

  29、1、2通过念诵《金刚经》可以使罪障全部清净,因为这部经是一切诸佛菩萨智慧的结晶,通过闻思修持此经,可了达业障的本性而清净业障。了达业障的本性是空性,不需再受痛苦;不达其本性,始终需偿还受报。

  29、2禅师义:

  29、2、1因其累劫善根深厚,故于今世遇此经典,而能受持读诵;然而善根虽深而厚,累劫之中,仍含着不善罪业之相;应该受诸罪累,因其今生持此金刚妙力,先世罪业重则轻报,故于今生遭其轻贱,而免累劫之重罪之果报。所遭轻贱心,无分别;无分别故,真心本性放大光明;放光明者,名为得正菩提。

  29、2、2受持读诵此经者:1受者,受其正义,而不可受一切相也;2持者,持其道性,而不可持执著相也;3读者,读其无我,而不可读九类相也;4诵者,诵其离欲,而不可诵贪、嗔、痴相也。其二,受无受相、持无持相、读无读相、诵无诵相,两边不立,中道亦不住,是名为受持读诵此经也;此经者,真心本性也;真心本性,人人具足;实因罪业,二障所遮而不能现前。

  30、持经成就第一希有

  经句:43“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48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49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51“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52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55佛告须菩提:“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30、1堪布义:

  30、1、1 业障深重的凡夫众生,受持、读诵、圆满精通经义者, 并随时随地宣讲这部经,功德之大,能成就最无上的稀有之法,能现世获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非常稀有罕见。

  通过修学般若法门,对《金刚经》的功德生起清净的信心,在凡夫的心中可以种下善根,遣除一切迷乱,斩断生死轮回,而一般的法门根本不具备这种功德。 知般若功德殊胜,断除疑惑染污的过失,通达甚深缘起性空,证悟了实相智慧,生起如六祖闻此经后所生的信心和所得的境界,这才是真正世间稀有。

  在如此恶劣的末法时期——佛已涅槃多年、行持佛法的人越来越少,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听到空性法门,听得越多、修得越多,获得的利益就会越大,体会到佛法不可思议的甘露胜味,获得了解脱轮回的空性智慧,这才是希有中的希有。因为此人通过闻思修行获得了正见,已经远离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就远离一切痛苦,成就最高境界了,这就是世间上的第一希有。

  30、1、2《金刚经》能断除疑惑及有无执著,揭示一切法相不存在的真理,而且功德也非常大,如此殊胜之法,在小乘经典中根本找不到,须菩提也可能是第一次听,因此觉得非常稀有。

  现在对我来讲,可以说从来到人间,第一次看见这么殊胜的显宗经典。当然,密宗的方便方法更加不可思议,与《金刚经》比起来确实远远超胜。从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中也可了知,只要将“系解脱”带在身上,不用思维也能获得解脱。但从显宗的经典来讲,《金刚经》是非常了不起的!

  30、1、3末法五百年或现在以后,如果有人听到此般若空性法门《金刚经》,并且此人对人无我之法听闻不惊、对法无我之法思维不怖、对一切人法之空性修持不畏,当知这样的人非常稀有, 这些人肯定在无量佛前积累过资粮,今生善缘善根成熟,才有如此殊胜的因缘。怖畏并非如害怕魔鬼般的恐惧心理,而是指认为空性法不应理、不可能,无法接受诸法的本来空性。

  30、2禅师义:

  30、2、1《金刚经》中之法,为希有之法;希有者,若无诸相,即见如来,为希有也;能受持读诵之人,一时生净信心,彻悟真常空色不二,无有不是真如,是人为希有,难有之人而能行此希有之法。倘若无成就相、亦无功德相,无经即无法,无法即无受持读诵人,所以此经、此人最为第一。

  30、2、2前五百、后五百、以及至今,有何区别?

  区别者,二乘也;二乘尝说,去佛时遥,正法难遇;听此二句,生执著心,是二乘也;心有尘相,即去佛时遥;心相不无,即正法难遇。二乘闻,二乘义;三乘闻,三乘义;大乘闻,大乘义;最上大乘闻,无闻义、亦非无义。如大圆宝镜,谁来现谁;第一,无第一,是名为第一,希有之人也。

  30、2、3不惊慌,难担能担金刚至要之法;不恐怖,难放能放金刚至要之法;不畏缩,担无担相、放无放执金刚至要之法。当知不惊、不怖、不畏之人,既离诸相,惊、怖、畏者,从何而来?其人在天上、人间,甚为希有、难见之人,即名诸佛者,确是须菩提自悟、自得、自证道性也。

  佛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者,确是向初、二、三果之人所说也;是故如来大慈,普度三世三乘之人;惊、怖、畏者,初果不惊,见惑难断;二果不怖,闻惑难断;三果不畏,思惑难断;当知是人,初、二、三果之人也。

  30、2、4偈云:

  真妄两不住,中道亦不停,静河川不息,是名四句偈。

  若著功德相,名利福寿相,以至极乐相,都是魔业相。

  尔时须菩提,闻佛解脱力,向佛称希有,如来心第一。

  世间一切相,真谛与俗谛,凡圣二中间,都是四句偈。

  一灯能解千年暗,一偈能除亿劫愚,能无诸妄偈亦妄,心灯照破世间相。

  如是甚深典,难言难受持,不足为难者,善根非一劫。

  当知菩提心,前顾后复盼,若无菩提相,即是真菩提。

  经过五百岁,即是当前人,迟早与远近,是度二乘人。

  三世诸众生,莫须多分别,得闻如是经,是名为第一。

  如是第一相,万法皆虚妄,若无一切相,法法是真常。

  报汝学佛人,切莫求第一,若有分别相,无期出世间。

  菩提说妙法,以妄治诸妄,无妄无第一,是名为第一。

  菩提演话剧,当觉剧中诀,会者会诀趣,不会妄分别。

  31、持经成就不可思议

  经句:68“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69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75“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31、1堪布义:

  31、1、1《金刚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其功德是凡夫人以分别念无法思维、以语言无法表达的,即便是阿罗汉的智慧,也难以测度。佛陀的加持力不可思议,佛法的殊胜性不可思议,对不可思议的对境产生一个信心,也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

  通过佛经的加持,痛苦烦恼一下子就能断除,这一点确实不可思议;而佛经每一层内容都有内、外、密的涵义,这一点也不可思议;若对佛经虔诚祈祷,绝对会获得佛陀加持,所得果报也不可思议。信仰佛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小小的因也能获得不可思议的果报,众生的根机不可思议,三宝的力量也不可思议。

  31、1、2《金刚经》是如来为已发大乘菩提心、行持最胜大乘道者而说的。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泛地为他人宣说,如来以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完全了知、彻见,此人必将获得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的功德,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此人所作即是荷担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事业。

  31、2禅师义:

  31、2、1此《金刚经》意义之中,奥妙甚深,一切天、人无法思议。真常之义,难解、难说、难悟、难证;经义邪则无明,正则明其义也,无可言说,无可比喻也;果报善恶二途,为人自造其所也。

  能受持读诵者,其心无妄、其性无相;无妄、无相者,所有功德而不着功德相,故有均不可量其功德;真法界性,不可称量也;真心本性,无边无际也;功德犹如虚空之量,无法思其议;此人心性,与佛无异也,是人本心真性与如来符合;如空谷传声,清潭印月,非一非二也;菩提大道,一肩荷担,一担到底,亦无荷担到底之相、之执、之想也。

  31、2、2大乘者,大慈普度也;即内度诸妄,外度诸相;欲度妄相者,当修诸忍;忍者,纳也;如大海能纳万川之流,其海之水不增不减;修菩提道,亦复如是;度一切众生,而不见众生得度之义也;甚至法忍,亦复如是;

  何为法忍?欲说正法,不得其时不说,时未至故;不得其人不说,其人福大慧鲜故;不得其缘不说,因缘未熟故;是故正法,尚且不可滥说,何况非法耶?倘能时至、人善、因缘足,这时如来当为发大乘者说;如来者,受持读诵者,能荷担如来菩提也。

  最上乘者,非乘,为乘;称性,为乘;乘,无我乘;乘,归觉地;佛心大慈,普覆一切;覆者,度也,而非度我,不度彼也。

  31、2、3:偈云:

  真心若无一切相,受持读诵亦是非,无贪无受功德大,是则名为最上称。

  32、持经如佛塔庙

  经句:43“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71“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32、1堪布义:

  若能随时随地随说这部经,就算只有四句偈,其所在之处、之人是:

  (1)是佛、佛最尊贵的弟子、佛派来的使者、善知识、上师:《金刚经》诠释的是般若空性,它是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出生处。末法时代,佛陀以文字的形象应世,既然如此,《金刚经》肯定是释迦牟尼佛,同佛住世,如果对其恭敬,必定会获得加持。持诵《金刚经》的人,与佛身无别。

  (2)是佛塔、寺庙、道场。

  (3)是供养对境: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一切天龙夜叉等的供养对境, 人、非人等皆应恭敬、作礼、围绕,并以各种烧香散华方式作供养。

  (4)予以保护:诸天护法会时时竭力护持,不受邪魔外道侵扰。即使有魔众危害,只要诚心诚意地念诵《金刚经》,彼等也必定不敢近前。

  我对《金刚经》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不管去哪里,都要带着一小本《金刚经》,和《系解脱》放在一起。有了《金刚经》,一方面邪魔非人不能损害,另一方面,别人对你恭敬顶礼,也不会折损福报,因为你已经有佛塔了。

  32、2禅师义:

  32、2、1随时、随处、随便,不举行仪式、不作礼节、不表威仪,而向有缘人,演说此经中之妙义,所有一切天、人、修罗等众,皆当恭敬供养,常来持卫,犹如恭敬供养如来真身舍利,具足三宝之处。

  发菩提心,此人无妄,其心无所不遍、无处不明;无妄之心所在之处,无所不遍、无所不及之处;某甲本觉心中,一切情意识处,皆当供养本觉慧命之真心;当知无妄真心之处,即是如来舍利之灵庙;某甲心中,情意识别,皆向本甲无妄真心礼拜而常侍;无妄、无念人,转六欲为六华、转五蕴为五名香,而熏散本甲真心本性妙识之处。

  32、2、2说经之处,是佛道场之处,法身如来应化之处,佛真子所在之处,真心之处,真心为塔,亦名灵庙。

  凡有灵识者,对无妄真心,皆当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识转智为华,烦恼转菩提为香,而散无妄真心之处;真心遍一切,故名而散一切之处。何谓识转智为华?本识无妄,其智若雨华;何谓烦恼转菩提为香?真心无相,烦恼无着,本性菩提犹如香檀。供养本觉如如之慧命,真心如如,觉性为香,而熏散无妄之真心之处。修证之人,当明其义。

  32、2、3能受持读诵尽能之人,1能受而不舍、2能持久而无倦、3能读到无邪无欲妄、4能诵到无我、无人亦无相;受持读诵到无一切相时,持经人真心本性慧命中,无有不遍、无有不照、无有不明;在在处处放大光明,无有不是如来心地之处;为第一之中最为第一人者;此人即是如来嫡子、佛真子。此经是诸佛之母,持经之人嫡系佛母之儿。

  32、2、4偈云:

  无作无为此身三宝足,无挂无碍色身即法身,

  一尘无染心性为灵庙, 演说无住其性遍三千,

  若解若行真法事即理, 无得无说常说满十方。

  33、小法不受

  经句:70“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74“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33、1堪布义:

  33、1、1因为《金刚经》所讲的内容相当甚深,喜欢世间法、小乘法及希求自己解脱法门的人,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于这部《金刚经》,首先不能听受,中间不能读诵,最后更不会为他人宣说。

  执著相状之人,并不是般若法门的法器,对深广法门不起信心。若对善根不成熟的人传讲,因为他们的心没有准备好,很容易会成为毁谤之因。他们没有智慧,对《金刚经》的殊胜功德会产生怀疑,听后不能接受,以致心意狂乱,生起大怀疑,甚至精神癫狂,进而肆意诽谤。

  33、1、2《经庄严论》中讲过:“我不懂的甚深之法,并不代表佛陀不知道。”对佛语产生坚定不疑的信心,佛语肯定正确,有甚深密义。对于自己不理解之处,切勿以分别心妄加取舍,而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愿我早日开悟佛陀的密义。若能如此,久而久之必定会生起智慧,证悟佛陀的究竟密意。

  33、2禅师义:

  33、2、1若乐诸见法门而修持者,粘贴四相,故于此经,不可听受读诵,即不能明本经之义,迷失本来清净心;不明其义之人,不能降伏邪见心,何能为他人解说耶?

  33、2、2少智无慧之人,识心炽盛,闻必惊慌失常;业深障重,犹如狐狸多疑,邪不入正。于后末世,其人内心多障,外境多逆,其地、其人窘迫之谓也;而非教相所言,离佛较远;正当末法之期,作诸法相、法执之谓也;然而诸经所言,是以相法度诸中、下根之人也;倘能无一切相,诸后末世,无有不是如来常住之心地,无有一处不是如来说法之处。

上一篇:民俗学-金刚经禅师PK法师5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