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88课12-23
十二、是故具备性相者如乞获得如意宝(二)
如今在汉地,即便你不是居士,只是对宗教有点点兴趣,甚至都谈不上信仰,但只要表现出这方面的兴趣,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从一方面来说,可能是由于历史曲折的原因导致很多人对宗教的认识并不正确完整;从自身的角度来说,也是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才会一听宗教就反感。
现前由于很多高僧大德的加持,对佛法感兴趣的人已经越来越多。有些人虽然对佛法只有一点点的兴趣,但是对于到寺院或者见到一些出家人,已经不再那么反感了,甚至有很多人都多多少少有了自己的导师。虽然还不会依止这位导师去修法,但是感觉这位导师很不错,是内心可以恭敬的对境。我相信这样的体会很多人都有。也就是说,人人都不缺导师,最缺乏的是祈祷上师赐予一切教法,能做到这一点者,少之又少。即便是对佛法心生敬信者,平常也常常跟随在导师身边,也有很多最终也无法得到导师真正的教言。他们认为只要跟随着导师,而导师又是功德圆满者,因此自己临终时,导师就会带走自己。这种想法,还是有些幼稚。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去地狱救度众生时,善星比丘正在地狱遭受痛苦。他生前在佛陀身边亲近二十五年,也没有对佛陀心生敬信,但后面遭受种种痛苦时,开始对佛陀心生敬信。于是他抓住释迦牟尼佛的双足祈请:“我现在知道你是真正的导师,并对你心生敬信,你能否令我获得解脱,因为我已经无法忍受地狱的痛苦了。”佛陀说:“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道,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
也就是说,即便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也不认为由于自己是教主的缘故,只要对自己有兴趣,就可以将信众如同扔石头一般扔到西方极乐世界,而是告诫大家:“吾为汝示解脱道,当知解脱随自转。”解脱之道已经赐予给你,至于你会不会去真正实修解脱之法,迈向解脱之道,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所以,我们依止导师后还要懂得善加运用,这一点很重要。
只是口中说自己身边导师很多,某某导师对自己很好,这些对于解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依止导师真正目的,不是因为我们需要一个朋友。当然,也可以将导师视为朋友,但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依止导师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得到上师的一切道验。上师已经成办解脱,并且能将解脱路上的一切道验无余地赐予弟子,这就是我们依止导师的真正目的。
以上就是讲解,值遇一位高僧大德是非常困难的,能善加运用,得到上师的圆满摄受,能得到导师为你宣讲一系列教法就更为稀有。我们现前就要往这方面去努力,纵遇命难也不能轻易放弃,甚至还要加倍珍惜。因为解脱的路途上,能否解脱的关键就在于这位导师的引导,所以我们要珍惜导师,恭敬导师。
十三、以三欢喜作供奉初始趋入闻思时舍却懒惰及放逸(一)
【以三欢喜作供奉。】
身承事上师的一切事业,语祈祷及赞叹导师,内心时时对上师生敬信等等,都是平常应该尽可能去做到的。
很多地方的居士都在承事上师的事业。当然,承事上师的事业很重要,但从本传承的角度来说,能将上师所有的教言纳入心相续之中才更为重要,也是承事事业之根本,因为我们承事上师事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加持。
密勒日巴尊者在依止玛尔巴尊者期间,对于玛尔巴尊者的任何吩咐都依教奉行,最后也是遵循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在幽静山林中修学而成办解脱。因此,三种承事之间没有什么矛盾之处,都要努力做到。
【初始趋入闻思时,舍却懒惰及放逸】
初次闻思期间,就要舍弃一切懒惰与放逸。
我们平常也在讲解,能否改变与正法相违的一切,首先取决于能否对不如法的过失生起起厌离心,能否对它有很深刻的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很多居士说,由于自己多方面条件不具足的原因,导师讲课过程中提到的一些过失,自己全都具有,自己也在努力改变,但直到今天也没有明显的进步,该怎么办?
当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对它心生厌离时,就说明已经在改变之中了,但难以迅速改变的原因在于何处?因为惯性不仅是从小直到现在的习惯,更是无始以来直到今天所积累起来的习气。漫长时间累计起来的沉重习气,想要在一两天之内就能得到改变,恐怕是不现实的。可是,当你已经知道这些烦恼习气是不好的、不正确的,甚至内心已经越来越无法接受它了,就说明你已经在改变之中。
我们希望自己能变得圆满,首先就要知道自己的不圆满之处在于何处。比如先要知道该取的是什么,该舍的是什么?对该取的要心生欢喜;对该舍的能心生厌离,这一点很重要。
举个例子。不仅在座的所有人,甚至世上很多人都不会去吸毒,因为大家都很清楚毒品的过失,并对它心生厌离。这样一来,别说去接触它,与它相关的任何事情都会避而远之。同样,修行中的懈怠等不足之处,都是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从魔障的角度来说,是魔王波旬等一切魔众所制造的障碍,而懈怠就是一种结果,现前就要对它心生厌离。知道这些道理,认清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就要时时提醒自己,要对懈怠心生厌离,要保持精进,不能懈怠。这样一来,改变一系列恶行就会比较容易了。
十四、以三欢喜作供奉初始趋入闻思时舍却懒惰及放逸(二)
我们平常无法改变自己的习气,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有些信众问我,有些人精神方面有些问题,但由于习惯不大好的原因,总听不进别人的劝说,该怎么办?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如果是一个佛教徒,就相对好办一些,只需要找一位他非常信任的导师,让这位导师把相关的道理和他说一遍,可能他就会听进去一些;如果是世间人,就去找一位他很相信的朋友来引导他,并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相信他会接纳一些。
虽然我们平常依靠打卦念经,祈请诸佛菩萨的加持也能改变一些,但最直接的方法还是在于能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对此心生厌离。若能做到这一点,没有一个恶习是改变不了的。最可悲的就是,始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如导师或者朋友告诉你这些道理时,可能你多多少少能听进一些,但却无法圆圆满满接纳。虽然接纳了一部分,但也舍去了一部分,因此这些外缘依然存在。同样,我们此处讲解光说自己不想懈怠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必须要知道它的过失,并且平常尽可能在正确的方向去努力。
当然理论上这样讲解,现实中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由于无论是福报还是智慧等多方面条件都不成熟的缘故,虽然短时间能做到,但大多数还是处于懈怠放逸之中,该怎么办呢?”要记住,我们说尽可能往好的方向去发展,不等于今天说了以后第二天就改变成另一个人了,这是不可能的。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所有佛教徒想要成为的榜样,但是从佛陀诞生直到今天,二千五百多年中,能完全追随佛陀的行迹而如理如法修行者有几位?虽然大家一开始都想效仿佛陀,无论是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还是汉传佛教中的高僧大德,都可谓是修行非常精进者,但显现上与释迦牟尼佛相比,还是无法做到与佛陀一模一样。但这并不是说做不到,就等于没有功德,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效仿佛陀,并尽量往圆满的方向发展。同样,我们都知道懈怠和放逸是要舍弃的,平时就应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多努力一些。如果能越来越舍弃懈怠和放逸,相信你修行的机会就更多,内心的智慧、福报也会越来越增上。
总的来说,无论是闻思还是实修,都要尽可能这样去做到。在座弟子,平常也都在遵循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的传承修学,并且以实修为主。虽然我们以实修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常可以不做闻思。尤其对于方便教授的弟子来说,先闻再思,然后将所理解的法运用到实修当中,这一系列前行都是必不可缺少的。
每天修行之余,座间的时间能抽空上网听一下导师们的讲法,阅读相关的一些教言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称之为与正法相关,这样一来,他的逆缘懈怠放逸也会逐渐被舍弃。所以平时要尽可能去做到。
十五、即如饥渴之士夫获得饮食倍珍惜
【即如饥渴之士夫,获得饮食倍珍惜。】
一个又渴又饿的人,眼前突然呈现丰盛的饮食,内心会加倍珍惜。比如我们现在身边都有水,随时都可以喝水解渴。当我们口不渴的时候,不觉得这水有多么珍贵,可是一旦我们口渴难耐,就会四处寻找水源解渴。尤其在渴了很多天以后,即便只是一点点的水,都会看得无比珍贵而倍加珍惜。也许我们现在喝水时,杯中漏下几滴也毫不在乎,可是当你渴到极点的时候,绝不会让一滴水落到地上,而是会非常非常珍惜。
修学过程中也如同这个比喻般,当遇到稀有的对境,无论对境是导师还是法,都应该加倍珍惜,并尽可能去修学。这样去做的意义非常非常广大。
十六、大宝暇满之人身再再获得极不易应观轮回众生数
【大宝暇满之人身,再再获得极不易】
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并不是一件同容易的事。
从难得之因来说,想要获得暇满人身,首先要持戒。无论是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学处还是密宗誓言,都必须要守持清净;其次要在修行路上行持六度波罗蜜;第三要时时发愿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若不具备这三个因,则难以获得大宝人身。
也就是说,如今我们已经获得暇满人身,就说明我们累世已经具备这样的因。俗语说“种瓜得瓜”,农民秋天可以收获果实,表示春天他曾播下过种子。同样,今天我们能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说明我们前世已经播下了这样的因:持戒、行持六度波罗蜜以及发愿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诚如经文所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正是前世具备这三个条件,今生才能得到暇满人身。可是未来是否还能再得到如今生一般稀有难得的人身,就要问问自己是否播下了这样的因。
第一、持戒。小乘别解脱戒守持得如何?对于出家弟子而言,无论是圆满居士戒(出家众一般都是圆满居士戒)还是沙弥戒、比丘戒守持得如何?作为在家居士,无论是一戒、少分戒、多分戒还是五戒,又守持得如何?大乘菩萨戒两个根本教条而支分多种教条,这些学处守持得如何?密宗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以及无上窍诀大圆满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二十五条支分誓言等等,又受持得如何?
第二、如果持戒方面做得很一般,就看看自己行持六度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方面,做得怎么样?我们说过,听法期间也要具备六度波罗蜜,扪心自问,自己做得如何?无论是往家里的佛堂供一杯水,还是布施路边的乞丐,都要具备六度波罗蜜,自己在这些方面是否做得圆满到位?
以供水为例。供水就是布施。当然,平时布施乞丐也是一种供奉。
其次是持戒。自己供水时,是拿到什么水就直接供上的么?如今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但是人人都知道自来水中有很多漂白粉,所以平时会过滤以后才饮用。现前你在供水的时候是直接从自来水管接了水就供奉,还是会想到:“供养也要具备持戒清净的要素,因此要用最好的水,符合自己饮用标准的水才可供奉”?如果平常在这方面不够重视,就说明供水的这个善行,你并不具备持戒度。同样,如果是供水果,是将最好的水果放在自己的面前,其余吃不下的,或者品相不好的放在佛台上,还是将最好的水果供奉在佛台上?如果是前者,说明你的持戒度并不具备。
第三是忍辱。供奉过程中,也会经历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比如本来边上就是自来水,但是现在为了供水清净,必须要去很远的地方去接水,这时接水就是一门苦行。虽然不至于累到,但是相对来说要多走几步路,在这个取水的过程中,是否产生过很累的感觉?以及在做这个善行的过程中,是否是按照禅定的方式,即心不散乱的方式去做;是否知道它的本义是空性?
从布施乞丐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将手中的东西给乞丐,就叫布施。如果布施给乞丐的东西是自己不要的,就不能算圆满持戒度。虽然乞丐没什么可吃的,吃的也是你布施的食物,但如果你给别人的是自己不要吃的,说明你的布施度不清净。只有和自己吃的食物相等而赐予他人,才叫布施、才叫持戒。平常我们吃剩下的饭会倒在狗的面前,这叫布施么?当然不是。即便你不倒,狗自己也会去翻垃圾桶的。从狗的角度来说,能吃饱就是有利益,但是从解脱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做法并不具备持戒度。
如同这个道理一般,平常我们行持任何善行,都需要具备六度波罗蜜。现前大家过来听课,这里就是一个小小的道场。平常有很多居士都会过来打扫,这也是听法的前行与预备,就是一种善行。听课过程中,持戒、安忍、精进、禅定与智慧等内容也非常重要。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所谓修行就是自己独自坐在某处,按照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出九节佛风、意要发菩提心的方法去行持善法,就叫善行。当然不能这么狭隘地理解。真正的修行,可以覆盖到很大的范围,也是很深奥的一种行为。总之,现前我们先问问自己,今生在从事一切善法期间,是否都具备六度波罗蜜?
第三、是否发愿未来也能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若具备这以上三个条件,未来无疑会获得如今般的十八种珍宝人身。相反,今生若不具备这三个要点,未来想获得这个结果是不可能的。
经曰:“预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今天没有播下这样的因,未来是得不到暇满人身这个果的。所以导师在这里说,十八种珍宝人身是非常难得的,想要再再获得,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我们今生就必须要珍惜人身,精进修法。因为今天所得到的一切,都来自于宿世的善因,所以我们要在这个善果之上去从事更多、更大的善。
十七、应观轮回众生数
【应观轮回众生数】
要观轮回众生的数量。从数量的角度来说,能获得十八中珍宝人身者,极为稀少。十八种珍宝人身按密宗方便教授可以概括为圆满三相之身。
第一、外相圆满获得上师摄受。如今能跟随在导师身边者,比比皆是,但是否得到了导师的圆满摄受,就另当别论了。所谓圆满摄受是指导师将从因地直到果位之间一切解脱法要都一一赐予给你或在赐予之中,就称之为圆满获得上师的摄受。对于在座弟子而言,只要你自己肯去做,这个条件已经具备。
第二、内相五根圆满。如果我们是看不见的盲人或者是听不见的聋子等五根不圆满者,就难以修行。也就是说,五根不圆满,会成为修行的障碍。如今从自身的角度来说,我们五根圆满,内向圆满这个缘起也已经具备。
第三、密相具出离心与信心。如今我们多多少少已经具有出离心。当然出离心可以分为下士道出离心、中士道出离心和上士道出离心。随着修行的增上,我们的出离心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口中,而是内心开始真正生起出离心,并且越来越靠近上士道出离心。要记住,真正的出离心不是“语”出离,而是“心”出离。我相信内心真正具厌离心者,在座弟子不在少数。其次是信心,即无论是对导师以及传承妙法都心生敬信。
能具备以上三个条件者,即称之为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能获得这样的人身,从数量观察,可谓是极其稀有。经书中比喻为指甲上的尘土,昼天的星星。指甲上的尘土有多少?少之又少。清晨的星星依然可见,夜空中的星星更是闪亮,可是想要见到白天的星星,则极其难得。而真正信仰佛教,能对佛法心生净信者的数量,就如同这些比喻一般,极为稀有。在这些对佛法有净信的信众中,还能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者,可谓是少得不能再少。细致想想,相对一个城市的人口总量来说,信仰佛教者的数量有多么稀少,而其中能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者又有多少?已经少得没法再少了。我们今天能具备这样的条件,就充分地说明,我们已经距离解脱越来越近,甚至可以说解脱已经近在眼前了。
以上就是从数字的角度讲解,我们今生能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平时应该珍惜这样的人身,精进修法。如果今天能以这样的人身精进修法,相信解脱离你已经不再遥远。正是由于宿世我们从事过很多善行的缘故,才能得在今生感得暇满人身这个结果,今生若能精进修法,则解脱志在必得。因此,平常应该多多从这些角度多去观察人身难得。
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的主要是依清净戒律而得。无论是佛制戒还是自性戒,我们都已经受持过,现前可以从三皈依戒开始入手。比如皈依戒有三所断、三所修以及五种支分之戒条,这些是否都一一清净受持;别解脱戒、菩萨戒以及密宗誓言又受持得如何?因此平常应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清净持戒。
十八、此因即为净戒律,故应珍惜护持三门
【此因即为净戒律,故应珍惜护持三门】
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靠的是清净戒律而得,因此要时时观待自己的三门,看看自己的身在做什么,口在说什么,心里在想什么。
很多人口中都会说“我要学佛”,而学佛就是要做到时时护持三门,与正法相违的一切,都应舍弃;与正法相同的一切,都应择取,并继续修行,这就是佛教。听起来佛教非常简单,但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做是对的还是错?我们平常学习那么多道理,目的就是为了知道如何取舍,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有时三门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就要第一时间要护持正念,做出取舍。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说过:“修行的好坏,与这个人的性格有着很大关联。如果他平时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不仅世间事业会做得很好,出世间事业也会做得非常圆满;如果是一个意志不坚者,做任何事情都很虚浮,恐怕不仅世间法一事无成,出世间法也是一无所成。”也就是说,后者不能说对三宝的信心退失,但从精进以及多方面来说,已经算不上什么修行了,这与他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意义非常广大。
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他的上师昌根阿瑞,从小依止堪布昂琼时,就对修法非常精进,与他后来的转世化身一般,天天独自待在家里,除修行之外不做其他任何事情。堪布昂琼也曾赞叹昌根阿瑞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修行精进,而且修行经验丰富。有一天他把身边很多弟子叫过来问:“看上去昌根阿瑞平常天天都在精进修行,平时生活方面是否也如同他修行一般?”其他弟子纷纷回复,昌根阿瑞平时生活也时如此清净规律。
当时在堪布昂琼身边求法期间,条件与今天相比,可谓是极其艰苦。即便是现在,高原地方的条件也并不是很好,过去就更是不用说了。但是他的道友们去昌根阿瑞身边时,看到他的房间任何时候都是干干净净,今天去和明天去完全一样。不仅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供品也是摆得整整齐齐。堪布昂琼听了以后说:“一个人的性格无法改变,如果这个人性格清净规律,在修行上,他也决定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最后,昌根阿瑞成为了雪域高地人人赞叹的一位导师。
我第一次到亚青还没有进入禅院闭关前,他就圆寂了,当时是八十三岁。前面我只见到过他两次,因为他常常在度母山上闭关,可以说是有缘才能见得到。当时我跟着一个老和尚去过一趟,但那时没有见到他,只能在院子外面听到他的念经声,这是在为我们做加持。第二次是我带着父亲去拜见,那时可以直接到他的窗子前面,因此见到一面。第三次我带着母亲去拜见,只有我和母亲两个人,又在边上见到了昌根阿瑞。昌根阿瑞平时就是这样,很少有人见得到,一直都在修行成办事业。
就像堪布昂琼赞叹昌根阿瑞决定会是很好的修行人一般,一个平常生活有规律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规律。有些人修行时,有时候很有规律,有时候又处于一种飘忽的状态。这样一来,后面的修学也会越来越飘,所以我们需要令自己成为一个稳稳当当的人。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也是如此。即便年龄越来越大,但对于自己的要求仍旧非常严格,东西也会放得整整齐齐,稍微有一点不正,上师就会觉得很不高兴。因此,我每次到上师身边去做事都会非常谨慎,上师也非常高兴。因为他本来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有规律的人,修行成就当然不用多说,是佛教的太阳。
讲解这些道理的真正用意就在于告诉大家,要时时护持自己的三门,永远不要离开这样的范围。这样一来,犯戒等不好的过失习气,就不会沾染到你。这方面也可以多去阅读《屠夫真言》,华智仁波切就在其中讲解:“无论聚众还是独自一人,都要时时要护持正念。”独自一人护持正念有什么样的功德,聚众之间要如何护持正念,以及护持正念是成办解脱唯一之方便法,都讲得非常细致。所以要时时护持自己的三门。
十九、倘若违犯别解脱戒自利难成且于他无有利益诸佛曰
【倘若违犯别解脱戒,自利难成且于他,无有利益诸佛曰。】
如果违犯了别解脱戒,不仅自己的利益决定不会成就,对他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利益可言。这也是我们平常一再强调,要依止一位三乘戒律清净者为导师的原因。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如果连往生三善道的基础条件都不具备者,口中却天天说着想要解脱,谈何容易?”如果连持戒这个基本条件都做不到,即便你修的法再深奥,也难以成就,因为持戒非常重要,必须时时记住这一点。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时曾告诫所有弟子:“末法时代,以戒为师。”如今五明佛学院和亚青寺也都是遵守这样的教授:以戒为师。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也曾经说过:“修持无上窍诀大圆满者,如果连守持别解脱戒这个基础条件都不具备,就说明他没有修学更高深法要的根机。因为守持别解脱戒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如今汉地很多人对于藏传佛教持戒的种种怀疑开始逐渐消尽,这多数还是由于五明佛学院和亚青寺的影响。很多汉地的信众都有这样的疑惑:理论上而言,只要是大乘教法,就必须要以小乘别解脱戒为根本,高原地方的修行人对于持戒,是否只是口里说说而已?实际上,在雪域高地,不仅仅口里如是宣讲,平常行为当中也必须如是造行。所以,这些也都是值得我们了解的地方,懂得这些道理可以解除很多疑惑。
此处讲解,如果不能守持戒律,不仅无法利益自己,更无法利益他人,因此要时时守持戒律。想要不触犯戒律,就要时时护持正知正念。而要做到护持正知正念,就要懂得时时护持自己的三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一旦提起正念,内心就不会再随着恶业而飘动,所以修行最可怕的就是忘失正念。
一个犯戒的人,他不是生下来就是一个会犯戒的人,也不是天生就是一个坏人,而是由于中途忘失了正念的缘故。比如世上有很多吸毒的人,他们不是一生下来就想吸毒的。最开始他也知道,毒品是非常不好的,可为什么最后还是沾染上毒品了呢?一瞬间忘失正念的缘故。我相信,当他吸了毒以后,内心决定会后悔的。但是没办法,由于前面瞬间忘失正念的结果,会导致成后面他不得不继续下去,但他当时的内心决定是后悔。
还有些人会做一些偷盗的事情。实际上他并不是时时刻刻想着:“我要做坏事”,他也知道坏事就是坏事,可为什么还是会去做这些不好的事情呢?就是因为瞬间忘失正念而犯下了这些罪业。同样,我们平时也会在电视上看见很多犯罪的人,后面没有一个不后悔的,因为他不是天生的坏人,只是中途忘失了正念的缘故。这里的“忘失正念”指的是什么?就是指他在做这件事情时不知道取舍,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了,当后面开始后悔的时候,前面这件坏事已经造成了不好的结果。
对在座的弟子们也而言,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是否会触犯戒律,取决于你能否护持正念。如果时时都能提起正念,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相信你就决定不会去触犯戒律。一旦失去正念,什么违缘都会在你身边发生。
世上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坏蛋的。如今很多罪犯,在他犯法以前,可能也是别人心中的榜样。甚至很多人会说,往昔他那么优秀,为什么如今会堕落成罪犯呢?就是他一瞬间忘失正念造成的。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时时提起正念,知道自己的在做什么。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么多的理论,知道了佛教规定的范围,现在就要时时提起正念,把自己的三门规定在这些范围里,这样就永远不会触犯戒律。所以,时时护持正知正念是非常重要的。
二十、戒律犹如大地基一切功德之所依切莫轻忽做护持(一)
【戒律犹如大地基,一切功德之所依,切莫轻忽做护持。】
戒律犹如大地,解脱等一系列功德都需要靠持戒而显现;如果没有持戒这个所依,一切功德都无法显现,就如同半空之中无法长出花朵。所以我们都必须好好守持戒律。
戒律有佛制戒和自性戒两种。我们不仅对于自己已经受过的戒律要非常清楚戒律的学处;对于十善业等自性戒也是如此。十不善业本就是漂泊轮回的根源,因此守持十善业也是非重要的,平时应该多学一些相关的内容。当然,我们每次讲课只能从文字上做一些解释,如果把很多相关的道理都细致讲解一遍的话,可能一天也讲不到一句颂词。平时多多阅读《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等教言,尤其对于业之因果方面可以多看一些,这样就能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总之要记住,戒律是一切功德所依,清净持戒是绝不能忽视的。
我也常常告诫很多出家人,我是因为身体不好的原因,只能长时间待在城市当中,但你们如果已经具备了相关的条件,还是尽量不要长时间待在城市当中。当然,我相信在护持正念的前提之下,即便外缘有多不好,你也不会顺着它而飘动,但还有一个阻碍叫魔障。有一天,当你某一刻忘失正念,身边可能就会有各式各样的外缘令你轻易地就触犯了戒律。
当然,如果你的年龄稍许偏上一些,甚至对佛法也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能时时护持正念,尤其意志力也非常坚定,做事很有原则,相信你无论出于任何环境,都不会触犯。但刚开始入门者,我还是要求他们去高原修学,这也是我一贯的要求。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无论你的烦恼有多沉重,清净的环境不会允许你去触犯戒律。当你在山上时,只能看见出家人;到人更少一点的地方,可能还看得见几间破房子;人烟再稀少一些,可能连房子都看不见了,都是山上的一些动物伴随着你。如果是在柯日寺附近,可能盘羊、马鸡就是你的伙伴。外缘比较清静时,即便内心烦恼沉重,但由于没有外缘的缘故,也不太容易触犯戒律。所以,内心烦恼太重、做事太飘的人,还是尽可能远离喧嚣的环境,去寂静处是最好的。
我身边的很多弟子,大部分都依止导师有很长时间。我们暂且不谈他们的见解有多高,从总的角度来说,还是修行得非常不错的。因为从佛法出世间的角度来说,他们时时都能护持正知正念;从世间角度而言,他们的意志力非常坚定,做事也很有原则。
比如有人让我们吸毒,我们即便被驱赶,也不会就犯,因为内心已经深知它的过失,所以这是不可放弃的原则性。但为什么有些地方我们轻易就会触犯呢?一方面是无知,另一方面是因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所以这时尽可能远离外缘是最好的,年轻一代的更是如此。
二十一、戒律犹如大地基一切功德之所依切莫轻忽做护持(二)
以上主要就是讲解戒律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众,都要时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除了佛教的戒律要求以外,还要受一些社会道德方面的要求,自己受到的束缚是不是太多了?我想,对于一个正直的人来说,他时时都会将这些视为自己需要遵守的戒律,并时时护持自己的心念;对于一个平时性格就非常飘忽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备受束缚,因此世间各式各样的的外缘很容易令他忘失正念,甚至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要时时护持正念。若能做到这一点,你就是世上最正直的人。如果做不到,时时随着自己的业力而走,一旦忘失正念,就会犯下很大的过失。
比如夏天的时候,把一块肉在外面放上几分钟,就会有各种虫子爬上去了。本来肉就很容易吸引虫子,再加上天气的缘故,腐烂得也就更快了。同样,我们身边有各式各样的恶缘,一旦忘失正念的话,就很容易触犯种种戒律。这里所谓的所谓的触犯戒律,不仅仅是指佛制戒,还有世间道德方面的约束以及一些自性戒的学处,所以要时时护持正念,才能清净守持戒律。
进入佛门后,能从正直做人方面多下点功夫,你的为人处世方面就会有很大的改善,甚至可以说是最容易凸显成绩的,其余我们所谓的临终时了脱生死,未来获得解脱等内容,也会自然呈现。因此,修行还是要先从清净持戒开始做起。
二十二、课后嘱咐(一)
希望大家精进修法,任何时候都不要将修行搁置一旁。人活在世上要两面齐全。不仅世间方面要成熟,出世间方面更是需要圆满,世间和出世间都能有所成就,就是我们活在世上最大的价值。
世间人的眼光并不是很长远,认为只要能做好眼前的事,就是活在世上的价值。我们作为修行人,眼光应该更长远一些。因为我们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无论眼前的事情做得有多好,一旦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辛辛苦苦得来的这些世界成就,一丝一毫都无法带去另一个世界,这是特定的事。
已经去世的祖祖辈辈就是如此,他们没有带走丝毫东西,全都留给了后一代子孙。他们这样辛辛苦苦积累了一辈子财富,为的是什么?有些可能说是为了能好好享用。但他们并没有完全留给自己享用,而是传给后一代人,毕竟与子孙与自己具有真正的血缘关系。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这方面的义务,只是基于一种亲情而已。但我们作为佛教徒,眼光应该看得更远一些,知道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如果我们要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留下自己的遗物,恐怕自己的那一点点遗物,杯水车薪,没有多大的意义。
修行人要做到两面齐全,并不表示我们不能去从事任何世间事业,毕竟作为在家居士,还需要担负起家庭和社会的很多责任,但最重要的是,不能忘记修法。无论今天你的世间事业有多么出色,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丝一毫都带不走。可能当你弥留之际,有很多亲友会带着许多礼物过来探望你,可在你断气之后,这些礼物你能带走么?难道你能带着这些礼物去贿赂阎王爷,请他给你开个后门么?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此处讲解,我们可以有世间情感,但是不能将出世间的事业置之旁,而是要更加精进修法。
我们讲课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希望大家下课以后都能多去听闻。仅凭几节课的时间,很难瞬间增长智慧,但是当你懂得这些道理,并且能铭记于心,一旦碰上一些对境,就会想起这些学过的内容,知道该如何做,如何取舍。这就是我们听法的功德所在。
平常只要有时间,应该多去阅读一些相关的法本,但也要记住一点,闻思再多教理,理论知识再丰富,如果平常不做修行,也永远无法辩论过阎王爷。也就是说,面对烦恼时,只有凭借自己的修学经验来面对。倘若内心没有丝毫道验,无论口里说得有多好,实际当中也不过如此。因为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而不是其他。
二十三、课后嘱咐(二)
初次进入佛门时,由于还没有真正理解佛教意义的缘故,修行还是会带有一种虚飘飘的成分,总觉得只要表面上做出一些佛教形式的善行,就算是一个佛教徒了。比如口中可以讲解佛法的很多道理,就认为这就是自己信仰佛教的全部内容,但随着闻思修的深入,就会越来越了解,佛教徒并不是口才好就可以的,还要懂得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来做观察。
比如今生的你对佛教的理论已经非常通达,可如果没有获得解脱,来生时即便投生为人,一切还是要从头学起;即便你现前已经学到了博士后,下一世再次生而为人,也要从拼音字母开始学起,否则就算把博士的教材拿给你,你也是一个字都不认识。当然,这样讲解并不是否定闻思的功德,而是如《精要明镜》所言:“闻思所知功德虽具无量,但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内心如果没有清净,成办解脱了不可得。因此,闻思的同时,绝不能将实修搁置一旁,平时要多在这方面下一些功夫。
总的来说,平时还是要多听听法,不要太固执于是否是自己的导师所讲,在条件具足的前提下,多听听善知识的讲法是非常重要的。平时我也常常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为准则,观察自己的言行与教言之间是否有所冲突,也必须如此。
以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讲错一句共同之法,如挖三界众生眼睛之罪。”如果讲解的共同法不符合正法的要求,果报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平时都会讲解要细致取舍因果,可如果在讲法过程中稍不谨慎,所造下的罪业就如同挖三界众生眼睛之罪。试想把一百个众生、一千个众生的眼睛挖掉,罪过有多大?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眼睛挖掉,罪业之大,难以想象。“讲错一句不共同之见,如同杀三界众生之罪!”杀一个人、十个人、一百个人……罪业已经极其严重,可是如果与讲错一句不共法的果报相比,可谓太仓一粟。所以平常要时时护持正念,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并且做到谨慎地去说,甚至多听少说可能还更好一些。
过段时间,我们也会翻译一些法本,但是有些涉及一些不共同法,所以我们在一些非修行人面前就尽量不做流通,否则很容易触犯十四条根本誓言。事实上,如果仅仅是闻思教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对自己的修学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们最近在翻译的法本,都是讲解如何调伏内心污染。如果只是将这些道理树立在理论之上,对于自己成办解脱,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如《呼唤上师本论》、《白莲花论》等密法经典,就尽量不要在外面流通,对于非修行人而言,也真没有多大的意义。毕竟我们如今翻译的这些法本,不是为了做买卖,而是为了帮助大家早日成办解脱,所以与解脱无关的事情,都没有多大必要,但对于修行人来说,能够有助于解脱,平时能多阅读一些,也是非常好的。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