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77课10-16
十、无有偏执之见解证得本来险地相(二)
我们说过,打坐期间五根不能遮止,尤其眼根不能被遮止,眼睛必须要睁开。密法讲解三不动摇修行和四直定,其中四直定是直断与顿超共同之修法,所以通常单单讲解直断时,并不以四直定来做印证,主要是以三不动摇修行作为印证。
三不动摇当中,我们主要讲解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此时的五根主要就是讲解眼根。眼睛如果闭着,就会对修所生慧妙力、神通神变等一系列功德增上产生极大的障碍,所以平常打坐期间,要尽可能把眼睛睁开。但眼睛睁开不在于大小,而是要做到自然。眼睛很大的人,当他眼睛自然睁开时,眼睛也必然很大;而平时眼睛就很小的人,即便努力想睁大,也还是小。所以眼睛睁开的大小不重要,只要做到与自己平常视物般自然即可。
总之,眼睛不能完全闭上,而是必须要稍稍打开。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打坐的方式中,眼睛是睁开的,而这也意味着,眼前所有的一切形象都是能看得见的。尤其是大乘缘起性空以上讲解的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此时并没有遮止一切外境。比如当你面对一朵花的时候,你能否看得见?决定能看得见。如果你说你看不见花,就意味着虽然你的眼睛是睁开的,但实际上五根已经被遮止了,所以没有这样的显现,否则你决定能看得见这朵花。
那么当你看见花的时候,知道是花吗?除非你的心已经完全落入到第八识或前五根识当中,进入了一种无念的状态中而不知道是花。如果前五根识的状态,虽然没有第六识般清明地知道是花,相对来说还是会有一个淡淡的印象,因为五根并没有被遮止,而是已经在起作用了。也就是说,除了纯粹第八识即闷厥和酣睡状态之外,既能看得见眼前的花,也能知道看到的是一朵花,这是特定的。
比如我们转过身看见一朵花的时候就知道是一朵花,是一瞬间存在的。我们暂且不讲解后续继续分别花的颜色,香味等等,总之在还没有产生种种分别前,这种状态我们就称之为耽著。这时候执著的本质就是一种能所二取:所看见的相是花;能知道的念是知道是花者。因为它有能所二取,所以称之为耽着。
我们继续树立在见解中讨论:“当你把心安住到平静状态时,眼前还是看见的花么?”“看得见。”“知道是花吗?”“不知道”。当你说完全不知道时,就说明此时落于第八识阿赖耶识即闷厥和酣睡的状态。如果只是一种淡淡的感觉,但还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好像我们平常对某件事物有一种印象,这种印象比闷厥酣睡更粗糙一些,是没有形成意识前的淡淡感觉,这种非常微弱的感觉也基本是一种无念状态。因为前五根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称之为无念之状态,而无念就充分地说明我们感觉不到。如果是这种完全没有感觉的状态,就称之为闷厥与酣睡即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果与没有感觉相比又稍微粗糙一些,有一点淡淡的印象,却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的话,就叫做前五根识。
我们说过,出世间禅定应该是有智慧的,而智慧是了了分明者。通常我们将认识本体空性、自性明了者为智慧。而自性明了,当然是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就意味着看见花的同时知道是花。那么请问,前者的知道与后面的知道有什么差异?
如果你的回答是“前者世间见解从文字上说是有能所二取,而后者出世间智慧没有能所二取”的话,请问什么叫能所二取?
如果你认为“看得见的花叫所取;知道是花者是能取”,就继续要问:“两者都有能取,不都是你看见花,也是你知道是花么?”
可能你会觉得:“前者的花是能所对立的,而后者是一如的。”但这个回答也不正确。请问当你看见花的当下,知道是花的时候,哪部分以外是花,那部分以内是知道花的念?恐怕你决定是分不开的。而“分不开”就意味着当时的耽著也是一如的,这样一来,前者与后者所说的一如有什么区别?
可能这时候你会回答说:“是一种空性。”但请问空性是如何加上去的?看不见外境的相是空性,还是不知道外境的念叫空性?是没有前面的相是空性还是没有后面的念是空性?你用空性来掩盖两个都有的同时,单独树立一个空性又该如何去感受?
这时很多人就开始混乱了。要记住,在没有证得真正的见解时,你是决定讲不出来两者之间的差异的。当然,也无需为此起烦恼,因为当你真正达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就可以摸摸自己的头顶,看看有没有肉髻?现前我们的头还是扁扁的,就说明距离这样的见解还有很长的距离,此时无需为此起烦恼。
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前面尽可能不要做辨别。如果过早做辨别,可能就会有这样的显现:“这样的话,我前面的状态叫做耽著,后面的见解也是耽著,我天天都在第六识状态中修行,这可太糟糕了!还是不要修了!”
我们说过,前面的很多修法都叫做意识造作,这是很正常的。方便教授的要点就是按照次第讲解,因此前面决定会掺杂很多意识成分。《时轮金刚》中曰:“寂止如海,胜观如鱼。”大海与一条鱼,两者之间的比例有多大?所以即便胜观已经小得没法再小了,也要从它开始做起,逐渐令胜观越来越大。当前面的寂止逐渐缩小,完全赤裸胜观的时候,就是真正的出世间见解,此时我们再开始做一些辨别,就非常好了。
十一、无有偏执之见解证得本来险地相(三)
我们这里所宣讲的“无有偏执之见解”,是指没有前面这些不圆满之处,相对而言是站真实教授中做印证。但要记住,想要第一次修行就能达到“无有偏执之见解”是不可能。如果那么轻易就能做到,佛就太多了。这时该怎么办?就要如理如法去修。
比如外相上师相应法,从方便的角度而言,有入座前行两个要点、共同外前行四个部分、念诵仪轨要做到依文明观、回向分为两个部分等等,这些都称之为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则是指从寂止到胜观间的一个次第道。尤其我们在讲上师瑜伽时,是先从寂止中的有相定开始入手。有相定还没有修行熟练,还无法做到自然时,我们的观想仍旧是非常粗糙的。内心必须要时时缘着某个境,稍微放松一些,有相定就会消失,成为一种昏沉或掉举,但修行就要从它开始。当然,要是能配同着诸多方便法,则见解就会迅速增上。如前所言:“寂止如海,胜观如鱼”。只要从它开始做起,修行就会越来越增上。当烦恼逐渐增长时,我们就先从剖析调伏妄念开始入手。这样尽量如理如法地圆满做到这一系列条件,就不需要天天想着,自己该如何做辨别等等。相信不久的将来,你就可以做辨别了。
我们如是传讲的真正目的在于何处?有很多信众对见解并不是很了解,但是他内心的“狂”却非常严重。他的身口意三门,时时刻刻都掺杂着“狂”字。这时我们就不得不为这样的一些见解做印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他不对的地方。如果他的见解是正确的,导师如何印证都不会被打破,反而会如滴水融入大海一般,成为一种悉地而非障碍。因此,我们会为一部分人做一些辨别。但这并不表示所有刚入门者都要做辨别。如果真的要搞懂,就要逐渐认识修行的方向,知道修行应该如何去做。初入佛门者从它开始做起是最合适的。
当然,由于业及烦恼沉重或者说是个人习气性格的原因,内心急躁者也不在少数,他们恨不得自己今天就能成佛。具有这样的心力,当然是挺好的,但是不能形成极端,否则对于解脱并没有什么利益。如果过于急躁,急于自己今天就必须做到而忽视前面的基础,甚至高攀见解,这样的修法就难以成就。
有很多人认为:“无上窍诀大圆满的要点应该是心印传承。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才称之为直指心性。否则就不能称大圆满为一切乘法之顶点。”这样树立称之为真实教授,但请问你能做得到么?如果做不到,请问大圆满是否讲过,当下做不到,就是与大圆满无缘之众生?如果没有这么说过,就充分地说明,你的理解并不全面。《法界宝藏论》是直断的全部,但其中第一品到第九品都是在讲解次第过程,请问这是真实教授么?为什么传承祖师要树立这样的教言?
所以,很多问题都是由于自己不懂的缘故而产生疑问。我们身边的这些现象非常多。如是讲解,也是为了打破平常很多人的疑惑。要记住,我们这样讲,并不是本传承必须要这么讲,而是这样讲解称之为善巧方便。
由于末法时代,众生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我们不得不按照次第方式宣讲,所以这时方便教授就必须作为重点。如是讲解,就是为了适应我们这个时代修行者的根机,才不得不这样讲。只有依靠这样的方式讲解才能消除大家的疑惑,修行才能成办解脱。虽然现前的见解还不是很圆满,但只要如理如法地遵照大圆满方便教授的要点去做,见解决定会迅速增长。
当见解有所进展,就像我们以上所传讲般,能更加细致地去辨析认识则非常善妙。但如果你对见解没有多少认识,即便有人认定你已经是登地菩萨,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当然,我们都希望能多出几个登地菩萨乃至大觉第一入定境界者——佛。尤其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各式违缘充斥其中,如果有众多登地菩萨以上功德者,就能消尽众生很多违缘障碍,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可是如果你并没有这样的见解,而自欺欺人以为已经具有了就这样的见解,并没有多大的必要。因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我们并没有这么多时间自欺欺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往昔有很多人是由于自己不懂的缘故,在无知的前提下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也有一些人是有意为之。他们明明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见解,但为了自己的企图欲望而欺瞒信众。不过这样的显现相对较少,更多的还是无意当中,认为自己所证的见解就是解脱之见解。因为他从未感受过真正见解是什么样的,当有一些感觉的时候,就认为见解可能就是这样的。我想这样的见解,真的最多只值一包轧糖。
往昔我第一次修行过程中,自认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当时我并没有将它视为最究竟的见解,只是有一些感受而已。为此我也犒劳自己一包轧糖。所以你的感受可能也最多值一包糖。也就是说,相对圆满见解可以吃一顿火锅来说,你的见解只有一包糖的价值。这就是不懂得相关道理的缘故。
十二、无有偏执之见解证得本来险地相(四)
以上就是讲解“无有偏执之见解”,但这需要长时间修行才能具备。很多刚入门者会觉得难以做到。即便平常能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对于导师问的这一系列细致的问题,也很难回答得上来。
举个例子。当你说自己没有起心动念时,请问你的五根起作用了么?如果你的见解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不能说五根已经被遮止了。如果当时你的五根已经遮止,后面就不用分析下去了,因为它决定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但如果你的五根没有遮止,我们还可以继续分析:眼前所呈现的一切相,是否是一种似有似无的形象。
比如这两天天气很舒服,我们早上总想多睡一会,可一看时间已经到了,就不得不起床了。上师天天都在讲解,早上是光明时,贤劫千佛都是在这一时刻获得成就,因此此时修法可以得到加持。但我们刚起来时,首先会有一阵时间昏沉,即便睁开了眼睛,五根开始起作用,比前面闷厥的状态还是要粗糙一些,虽然说看得见,可也没有多大的感觉。请问当时你知道前面所有的一切么?不知道。因为这时候并不是一种完全的了了分明,而是无法从第六识中感觉得到,这就叫前五根识。很多人会把心安住在这样的平静状态中,但这样的见解多数还是堕入前五根识之中。
我们现前靠什么方式令自己不完全堕入这样的偏道之中?就靠善巧运用。懂得善巧运用,相对之间就能时时提起正念。无论是掉举还是昏沉,都能在第一时间把心收回来。也有很多人会说:“每次打坐期间,妄想还相对好一点,昏沉太严重了,该怎么办?”可能由于天气热的原因,难免会有些昏沉。这时候可以尽可能选择一些硬些的地方打坐,不要天天寻找柔软舒适的地方。
以前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当修法寻找舒适之地时,功德还没有呈现,魔障已经在创造了,昏沉和掉举决定随时都来侵犯你的内心。所以,我们要寻找一些合适打坐的地方。如果觉得座垫下面非常硬,感觉有点疼痛。那痛一点就痛一点吧。我们往昔也不是没有痛过。甚至早上如果实在太昏沉,就先用冷水洗下脸。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这样的外缘。
以前我们在亚青时,冬天四点钟就都要起床打坐,那时我们可昏沉得不得了,也不知道该如何对治。在实在没有办法的前提下,我们就只能寻找一些外缘。比如早上就把窗户打开,让零下二十多度的风直接吹到自己的身上、脸上,这时耳朵都冻得不像耳朵了。常有人问我:“上师,为什么你的耳朵那么大呢?”我就告诉他们,这是因为我小时候年年冻的缘故就变得这么厚了。没办法,冬天想要把心静下来修法又不让自己昏沉,只有靠一些外缘的方法。
囊加活佛前世的父亲——沃色青美多杰是一位大伏藏师,他在我们家乡的寺院附近修行,圣地也有他自己闭关的地方。有时他就会从河边捡很多圆型的石头垫在下面,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昏沉。龙萨娘波在打开柯日寺门时,念诵了一亿遍六字大明咒。念诵过程中,日以继夜不间断。为了防止昏沉,还把自己的头发吊到一颗柏树的树干上。
历代高僧大德都是这样一路精进修过来的,我们现前也真的需要多去向他们学习一些。当然,有时我们也必须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但是如果修行永远都是这样前怕狼后怕虎,恐怕永远都修不好。很多人都追求养生,但养生也要懂得按照真正的养生方法去养生,而不是一种任何时候都能舒舒服服的状态才叫养生。如果这样就是养生,我们的祖先可能都不会养生,都是病人,甚至都英年早逝,而我们也没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了。我们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而是祖先们的后代。这就充分地说明,我们的祖先也是会养生,身体健康的人。所以,修行不要过于思前虑后。
以上就是讲解,无有偏执之见解。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应该如理如法去创造。
十三、于六妙欲无贪执证得一切幻化相(一)
【于六妙欲无贪执,证得一切幻化相】
在对六妙欲无有贪执时,就能证得一切幻化之相。即眼前所看得见的一切形相,包括一切财富;耳朵所听得见的一切声音,乃至一切六聚,当不再对此贪执时,就充分地说明你已经认清一切都是虚幻的。此处的认识虚幻,小乘是依靠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尘刹那认清万物的本性是虚幻;大乘讲解缘起性空,而认知一切都是虚幻;密法讲解一切都是本体之显现。本体之显现很多人都在讲,但密法还时时着重于任运自成,讲解一种光明形象。但在执受本体即执受空性的前提下,呈现的一切光明相是有还是无?当然,无论以什么方式讲解,都是在讲解虚幻。总之,当对眼前一切呈现以及一切万物没有执著、没有贪欲时,就说明你已经认清了一切都是虚幻。
此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了解。从无常的角度而言,知道一切万物都是虚幻的。比如我们今天所看得见的这一间房子,往昔它是没有的,相对而言是新产生的。但所谓“新产生”也意味着过一阵时间,它会垮掉。所以当你知道它是因缘和合而成,也会因缘和合而分离,最终都会消失后,对这间房子的执著就会大大减轻,因为你已经知道了无常的道理。
万物皆是如此。我们通常讲解烦恼时会讲解一切都是无常的。在无常法中,外器世界是无常的,内在有情众生是无常的,包括我们的烦恼也是无常的。在知这些道理后,当内心产生一个念的时候,就不会像往昔般实执,往昔那种“好像永远不会变”的感觉也不存在了。因为你已经借由无常,令内心的烦恼大大减轻。
我们往昔就是因为执著太强而令内心烦恼重重。比如我眼前的这个玻璃杯,如果不小心被打破了,在它破碎的第一时间,我们内心的起伏是很大的。又比如我眼前有一只玻璃杯和一张纸。我们都知道玻璃相对硬一些,但也很容易碎。当两者都破裂,毁坏的时候,如果你已经知道这些都是因缘和合,而玻璃杯相对更容易破损,内心的起伏不会很大。但内心对哪一个执著更强烈,哪一个破灭的时刻,内心的起伏就会更大一些。相对于死亡而言,我们可能觉得面对人的死亡,内心起伏会比较大;但对其他有情死亡,可能就觉得和自己没多大关系。总的来说,对哪一个对境的执著越大,内心起伏就会越强。
我们前面讲解,知道万物皆为虚幻的本身,就是一门修行,它会令我们的内心暂时没有那么多起伏,并且感到越来越快乐。我们说过,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是令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
所谓“今生快乐”指的是就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但在成办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坎坷。可是在遇到坎坷时,要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这时候你就不会因为这些变化而心生烦恼。当你知道无常,就知道今天可能是这样的显现,明天可能就是另一种显现,这样一来,对于好的显现不产生极大的执著,对坏得显现也不排斥。因为今天好不会永远都好,可能明天就会变成非常坏。因此,认识到一切都是无常虚幻的,内心的烦恼也会大大降低。
十四、于六妙欲无贪执证得一切幻化相(二)
以上讲解的这些都称之为叫理论,现前就要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修法之中。平常我们都在修禅定,修禅定目的是为了真正认清万物的本性为空性。
扪心自问,当你说能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并且可以安住很长时间,这样的平静状态对于成办解脱能起到什么作用,对于认清万法本性起到什么作用?你感觉心好像能静下来,但眼前呈现的一切相仍旧如往昔般坚硬的话,这样的空性修不修有什么意义?吃几瓶安眠药也能达到这个效果。两者都是在过程中没有任何感觉,但起念后仍旧与庸俗同道,与修行之前完全相似。前面的修行仅仅起到了一种修行过程中没有起心动念、感觉很好的状态,而吃些安眠药也一样能达到这样的状态。
我们现前修行的目的依靠禅定而来达到对万物有更深的一种了解,这是我们禅修的目的。因此,我们天天都在讲解禅定要与解脱有关,而不单纯地让心止息。要记住这一点。
现在很多人都说自己打坐,但他的打坐就是为了止息一切妄念而安住于一种无分别状态中,有时能在这样的状态中安住两个小时。请问,现实生活中,你对万法的认识如何?晚上做梦的时候是怎样的状态?如果还是和往昔一样,你所谓的禅定功德在于何处?你声称自己能止息一切妄念,安住在空性当中,如果以上的这些见解都没有任何改变,你所谓的“空性”有什么用?因此,我们在此处讲解,如果禅修仅仅是令自己没有起心动念,一棍子把你打昏或者去吃一些安眠药,也能起到这个效果。所以,要懂得此处所讲解的虚幻的道理。
说得再深一点,现前很多人都在修觅心法,都知道“过去的心不可得、现在的心不可得、未来的心不可得,即便是能观的心,也是无形无相的。”但你真的已经知道“心是无形无相,了不可得”的道理么?如果真不可得,当起心动念产生时,无论有意无意中,包括晚上做梦在内,你都能知道它是虚幻的么?如果不知道,就充分地说明,这些都是你还是给它起了个名称而已。
比如说,汉族人称之为茶,而藏族人就称之为“JIA”,除了发音不同,实际上就一样的东西。我们眼前的这堵墙称之为墙,但你现在将它称之为“空”,实际上还是墙,只是你给它改了个名称而已,并没有因为“空”这个名词而有任何不同。我们的不足之处也正在此上。因此我常常告诫所有弟子,修行应该要有定解,而这就是定解。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昌根阿瑞曾经说过:“尚未将觅心法的力量纳入心相续并具有深刻感觉之前,仍旧要修觅心法。”但现前我们有几个人能达到这样的地步。有些人认为,虽然暂时达不到,但是当我开始修智慧转为道用这五种辨别时,是否能一下达到很高的境界?请问,前面基础还没有扎实,后面会有这样的好事么?就算有这样的好事,又怎么会落到你身上?汉地有一句不礼貌的话:“你算老几?!”所以,修行还是要如理如法去做。
很多人的修行真的已经变成一种文字而文字。书面上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文字,我们还要在这些文字上面再树立文字的概念,这对于自己的身心来说,最终能起到什么作用?由此可知,实修的真正意义在于何处。
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但为什么很多修行者反而烦恼越来越炽盛?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修学都是为了文字而文字,并没有借由文字起到实实在在调伏内心的作用。所以,我们反复强调,修行要实实在在,如理如法。
以上就是做的一些印证。幻化可以分为很多个层次,从最初开始做起,只要能依教奉行,见解就会越来越好。
十五、贪嗔耽著极稀少内心暖相获得相
【贪嗔耽著极稀少内心暖相获得相】
贪心和嗔心以及各种耽著越来越少,就说明功德越来越增上,这就是指“内心暖相”。
相信在座很多弟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相关的经验。比如很多人觉得自己的贪欲没有以前那么强了,脾气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而这不仅仅是指心情平和的时候,即便有时遇到一些逆缘现前,也能感觉到自己改变了很多。这就是修法的功德。
当心情平和,内心清净时,相信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一个修行者。因为一心只能一用,内心清净时,当然没有嗔恨心。同样,当内心感觉到稍微满足一点的时候,贪心也好像没有了一般。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个大修行者。我们说的是,纵遇命难、逆缘,贪嗔也在逐渐减少,不再如以前那么炽盛,才是真正的功德体现。当然,想要完全没有贪嗔是不可能的,毕竟我们现前还没有成为圣者。但是只要贪嗔逐渐在减少,就意味着我们的功德在日益增上,这就是内心暖相越来越增上的标志。
暖相增长可以从贪嗔烦恼逐渐减少的角度来说,也可以从见解的角度观待。即当出世间智慧胜观越来越增长时,从功德的角度来说,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也会越来越增上,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功德正在增上,而这就是获得内在暖相的一种征相。
我们常常称有些人为大修行者,是大居士,甚至是大菩萨等等,是因为他们功德大。如果他们的内心嗔恨心以及贪欲比一般人还更强,就不能称之为大修行人的“大”,只能是烦恼大,功德方面可一点都不大。因为功德大的标准是贪嗔逐渐稀少。
有很多人和我说:“上师,我在这段时间真的有很大的改变。”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显现,也是我们所需要的。修行,不要仅仅追求自己能安住多长时间,即便要讲解安住,也要配同着功德而宣讲,甚至还要配合出世间见解而讲解,而不单纯执著“能止息妄念多长时间”。
以上都是我们独特的传讲方式。虽然从当前来讲是独特的,但是从传承角度来说,可一点都不独特。因为所有法都是这么宣讲的。如今末法时代,很多人都愿意修学亚青的传承,就是因为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这个传承讲得非常细致。从这个角度讲解,我们的讲法是很独特的;但是从传承本身来说,所有传承都是一如,都是这么宣讲的。
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又会演变成一种强大的争论:“你们说自己的传承独特,是否就意味着其他的传承没有这么宣讲,没有这么殊胜?如果不是这么宣讲,历代传承祖师又是如何呈现的”等等。但我们现前可以完全不辜负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地说,我们的传承非常非常清净,甚至非常非常稀有。
十六、课后嘱咐
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将每天所讲解的法铭记心中,并多多少少地运用到自己的修行之上,这才是我们讲法的真正意义。相信大家都能依教奉行,并且修行也在逐渐增上。
以前我们的上师也曾经说过,往昔他宣讲不同教言的时候,在一个地方讲完以后,回去还是需要再复习一下。现前亚青的弟子,听完一遍也还是要复习一遍。如今很多人都能遵循导师的教言,脚踏实地去修学,智慧也在逐渐增上,因此这可能也是由于传承法脉的功德暖相没有消散的原因之一吧。总之,现前弟子功德如是增上,意义非常广大。
今天就讲解到这里。前面我们在讲法之前已经发了菩提心,即令善根转变为无量之清净发心;听闻过程当中不掺杂贪嗔痴烦恼,乃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之正行。我们在听法时,耳根专注于上师所传讲的教言中,不掺杂任何贪嗔痴烦恼,就是我们的清净之正行。后面就需要有令善根越来越增上之清净回向。
回向,首先要有所回向的善根。发愿与回向不同的区别就在于:发愿是我们内心随时随地生起的一个愿望,如令大家成办快乐等等,但这是自己心底的一种善念,尚无法真正赐予别人快乐。而我们通过回向,可以令大家真正获得改变而得到快乐。因此,虽然都是为成办快乐,但在实际上操作方式上,前者只是一种心愿,而后者是一种行为。也就是说,回向是一种行为!要记住这一点。这也是每次我们修完法以后回向要称为“以此善根”的原因。
我也和一些弟子们开玩笑说,如果你听课过程中,从头到尾都在打瞌睡,有没有善根可就不知道了。如果你的“以此善根”之内容是睡觉的善根,将它回向给三界六趣众生,可太糟糕了。现前你是一人睡觉,但让一切众生都像你一样天天睡觉好像不太合适,难道这就是你一直期盼的行为么?
所谓“以此善根”,是指以我们所具备的一系列善根,来圆满众生的一切心愿。所以我们所回向的善根,不仅仅是前面听课的功德,也包括过去所成办过的一系列善行。相信无始以来直到今天,我们多多少少都做过一些善行,将这些善根加上今天听课的功德以及未来即将要做的一切善根聚集在一起;还有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以及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功德,自已无始以来所有的身体和一切财富资具,都聚集在今天所回向的善根之中。
这时还可以配合着发愿。即以此善根,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愿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及所有大德长久住世、永转法轮;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愿天下一切众生,生病人的能消除病痛;短寿的能长寿;没有智慧的可以增长智慧;没有福报的可以增长福报;没有慈悲的可以增上慈悲;有违缘的可以消除违缘……总之,愿众生一切心想事成。
也可以祝福老人身体健康,不要摔倒;小孩子能好好学习,考到全班第一;愿自己的儿女长大后能有好的事业家庭等等。我们对自己和自己的亲人特别执著,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亲人,并且都如同自己的母亲一般亲切。因此我们的愿望也是要愿天下一切众生,暂时心想事成,究竟都能成办佛果。因为即便今生有多么好,一辈子都没有烦恼,可是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时,一切都结束了。因此赐予暂时的安乐还不够,还要将他们安置到佛的刹土中,都能证得究竟佛果,这才是我们最终的回向。
回向是将这些内容赐予众生的方便法,它分为真实教授回向和随顺回向两种。真实回向的真实是指三轮体空,但我们现前对空性的认识还不够圆满,所以如今只能做到随顺回向,即历代传承祖师如何回向,我们就如何回向。如同我们念诵《心经》回遮仪轨时,一切天王帝释是如何念诵《心经》遣除违缘,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去遣除一切违缘。虽然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智慧,也没有圆满证得这样的空性见解,但我们现前可以随顺这样的见解去消除一切魔障。上师已经具备三轮体空的功德,因此,我们现前就以顺随回向的方式去做回向:上师如何回向,我即如是回向。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