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金刚经禅师PK法师5
《金刚经》释之禅师PK法师=涤华禅师PK索达吉堪布 5
23、燃灯佛所无得法
经句:38“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78“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79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80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23、1堪布义:
23、1、1名言中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也曾得过法,获得无生法忍。《贤劫经》中记载,在九十一劫前,释迦牟尼佛是法云童子时,在燃灯佛面前得无生法忍,获得了八地菩萨的果位。然后燃灯佛给他授记:“在九十一劫后的贤劫,你将于娑婆世界成佛(第四佛),号释迦牟尼。”
但胜义中,这一切是不存在的,没有所得之法,没有能得之人,也没有获得之相,能所本来就是大空性。
23、1、2胜义中无一法可得,若真正证悟了这一点,名言中才会获得如幻的授记。燃灯佛之所以授记,是因为世尊当时已悟入无生大空实相,了知无有一法实有存在。正因为名言中有了燃灯佛授记,恰恰说明万法皆由因缘所生,并非实有,因为以诸法性空才有缘起,而以种种缘起显现方知法性本空。
如果真有一法是实有存在,其本性应永恒不变,形形色色的法都不会显现,不可能有未来如幻如梦的显现,也不可能有当下的示现。正因为无一法是成实的缘故,各种各样的显现才合情合理。犹如镜子里的山河大地,由于不是成实的,才能在小小的镜子中映现出来,同样,万法的本性也是如此。
23、2禅师义:
23、2、1然灯古佛道场中,古佛所演妙法,彼时如来所闻之法,不存在所得之心,无相无住,如长河水,过而不息,所以无得法相,故云:于法实无所得。
如来往昔在然灯如来道场中,其如某甲,一时见闻金刚妙义者;某甲,他日,即言某于往昔在释迦如来道场中;是故三世十方一切如来,如是如是。
23、2、2当无执著心,当知菩提无有定法,亦无诸法相也;无定法者,无有规定某种法门为菩提法门也;无诸法相者,无执著发菩提心之法相也。如渡人舟,既到码头,当舍舟就岸,取路回乡,而不可负舟而回归;舟喻菩提取路回乡,喻归觉地。
真我无妄亦无邪,在旷劫之时,真我于法、实无所得之相;本来佛、我、众生故有无量真法,何需真法之中,复加尘法儿?当知如来与菩提一步一个脚印儿,指示我等进修必要之法门:学者,当作无相观。
23、2、3经云:初地不知二地事,乃至九地不知十地事,以及十地不知如来事;故法华会上,五百授记,三千退席;退席者,非如来驱出,而是自退;当参,所以授记方知来生当作佛。
因其那时,我在然灯佛所之时,即我未得菩提之时,故不知来世当得菩提成正等觉;为何不知耶?因未得菩提、未成正觉,故未得佛眼;因无佛眼,即不知当来下生而成佛,因此因此,我师然灯为我授记,使我得知其义。
学佛儿,勿可自误而误他,当知在在处处,皆是如来授记之处;行者,能无我相、我执、人、众生、寿者相执,即无记之处,而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已矣,当心参。
24、实无有法得菩提
经句:82“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83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64“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4、1堪布义:
24、1、1在名言中,佛在众生面前显现为:先发菩提心,中间修六度万行,最后现前法身与色身双运的果位,确实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从胜义角度来讲,佛从未得实有之法,无有法令佛得到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这些都是不真实的,都了不可得。
24、1、2一切法的本性无实无虚,远离实有边也远离虚无空边,归纳了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理。我们观察任何一个法时,都应以无实无虚而观,它在名言中真实无虚,应好好的取舍因果,护持戒律,造恶定会招致痛苦,但胜义中应了达一切法非为实有,实相中远离一切戏执,是不存在的,这即是万法的真相。
诸法无有自性,即是最殊胜的佛法。因此,了达诸法皆是缘起性空之实义,既无实体可缘执,也不灭缘起不堕断边,一切法皆是等净离戏之智慧光明,此即无实无虚,无有一法不是佛法。
24、2禅师义:
24、2、1当知真心本性与智慧,非从外来,亦非由某处而来,本自故有,不明曰得;其实没有规章制度之法门,执著如来得菩提。
24、2、2如来所得之法,无有真实,亦无虚假;无真实者,法身无形无相也;无虚假者,其道义而无穷无尽也,如来真心本性常乐我净也。
凡夫逐妄追贪,寻求色、声、香、味、触、法,以六欲为究竟;修菩提法者,当知凡夫见色追寻不舍;二乘见色,如见毒蛇猛兽;大乘见色,无污染心;最上乘见一切色,非色、非非色,在非色、非非色中,能转一切诸色相,而不被诸色相所转;转者,用也;佛眼见色者,无见无不见,见无见相,声、香、味、触、法者,亦复如是见也;
如来所得法者,得此法也;此法无实无虚者,一眼五观也;凡、贤、圣、道,以至如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得其义,而不可得其相也。
24、2、3偈云:
菩提得与非得义,皆是凡情妄所为,无相菩提无言说,无言说中当自参。
今日不可无今日,是故今日不可得,今日有无皆非非, 非非之中有菩提。
25、持经得无量福功德
经句:16“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17 “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18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19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66 “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25、1堪布义:
25、1、1我灭度后末法五百年时,有持戒清净、修福积德之人,将对《金刚经》生起无比的信心,这些人不是一般的缘分,他们往昔并不是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在无量千万尊佛前种过善根。他们听闻《金刚经》的词句,仅仅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如来以无漏智慧悉能了知、彻见,此众生将获得无量福德。
25、1、2佛有不可思议的智慧,以其智慧眼完全能照见受持此经者的相续。佛陀不仅清晰了知经典所具有的不可思议功德,而且,对于将来受持此经者所获之无边功德也都可以彻见无余。佛能于一刹那中不混杂地照见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并以神通把未来千百万劫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因此,在佛的慧眼中,现在每一个持经者未来将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一点佛陀早就一清二楚!
25、1、3得闻无上般若法门乃至生起一念净信者,得到如此无量无边福德的原因是:众生对般若空性义理生起定解后,就能迅速超离一切执著,达到没有四相(有、无、二俱、俱非),无法相,也无非法相的境界,在内相续中种下般若空性种子,对甚深无生大空性持有坚定信解者,必定能脱离轮回大海,趋至解脱的彼岸。
如果证悟了我是五蕴的假合而证悟空性,那众生的本性也是空性;诸法的本性也是空性。莲花戒论师“四相”的解释:我相,将五蕴的假合执著为我;人相,由我执而引生的我所执;众生相,众生接连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寿者相,执著一个相续的寿命延续不断。
25、2禅师义:
25、2、1我去色身之后,后五百岁,若有众生,有持戒修福者,故能解此经章句也,而生无我相之信心,即得无我相之实体。当知是人,由无量千万佛所中,所种善根,一点一滴,积聚至今,方能生实信心性也;我佛彻底悉知受持读诵之人,悉皆成就不可思议、无漏之功德。
25、2、2能于此经者,必须在无量劫中,种诸善根之人,方能得知、得见、得闻是经之义也,何况能受持读诵乎?能受持读诵者,是天上人间希有之人也:1受者,弗能定而无邪、直心受义,弗可为受也;2持者,弗能弃诸妄想、慈心持意,弗可为持也;3读者,弗能六欲无染、称性读义,弗可为读也;4诵者,弗能心无四相、诵无诵执,弗可为诵也;倘能如是受持而读诵者,即为如来以佛智慧。
所谓如来悉知、悉见受持读诵之人之心,与如来心印之智慧,无分别相;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得者,是受持读诵之人,真心之功德也;所谓真心与功德,皆无形相;倘若生执著心,即非功德,亦非真心。
25、2、3生净信之人,四相皆无,不再有我相、我执;心中不生种类贪欲,意内不思一切妄想;心无分别寿命长短,随缘过度;心无执著一切佛法与世间法,不可毁灭,亦不染住,不离不即;在不离不即中,有无量真法相。
25、2、4偈云:
菩提悲心虑未来,读经应当知佛心,直心无妄善根熟,无着无为菩提心。
华藏无量世界海,一尘一滴包大千,无我无人体量大,心包太虚性裹天。
信心确是诸佛母,以此为实即佛心,大悲本是智慧种,善恶皆无世间希。
菩提施妙法,不著施法相,假装未解透,问汝知不知。
承佛威神力,令我冰释消, 禅河生觉性 ,慧海发道心。
本来无言说, 实因众生痴 ,如来须菩提,确是指路人。
能有见闻者,如是金刚经,一节或一句,生实净信心。
须菩提当知,佛悉知悉见,当知如是人, 得福报无边。
见经生净信,即是功德林,见佛无虚妄,法身遍十方。
节句是佛体,当体佛慈心,净信无他念,唯念无住心。
无住在何处,在无我相中, 他佛自性佛 ,净信是真佛。
倘生一秽念,佛即是众生,如如真如理 ,如如佛悉知。
无复我相,无一切相,一切无无,亦无无尽。
人相者何,彼人此人,执著彼此,皆是人相。
众生相者,众生有二, 心内众生, 世间众生。
非一非二, 非有非无,无众生相 ,心无污染。
寿者相者,自寿他寿 ,物寿财寿 ,有寿必终。
无寿无尽,性若虚空,虚空无量,无寿量相。
无法相者,法如良药,真体无病,无需服药。
亦无非法,相亦非相,无法无相,无相真常。
无可言说,无可譬喻,心包万法,性容三千。
不可言有,不可言无,东边西边 ,是止儿啼。
四相非真,真常非无,无相无非, 恰在其中。
26、持经德胜七宝布施
经句:27“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28“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42“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甚多,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103“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118“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概括:法布施胜过财布施。
26、1堪布义:
26、1、1一方面,《金刚经》是三世诸佛的出生之处,一切诸佛之母,诸佛菩萨均依此而成就;另一方面,我们若能诵持此经,即是修持了诸佛菩萨之因,最终也可以生起如来智慧。
法布施涉及的是智慧度,它是遣除众生无明黑暗的根本因,而财布施只能让众生得到暂时的满足,今生中吃得饱、穿得暖,无法断掉生生世世的无明。从果报而言,财布施只是人天福报之因,最多令我们得到转轮王、梵天、帝释等受用圆满的果位,而持诵般若经,可证悟诸法本相,则可圆满究竟佛果。从证悟方面来说,财布施的善根资粮容易耗尽,而持诵般若经可以证悟空性,解脱轮回的苦海。
有些人做了很大的布施,但若未以空性智慧来摄持,实际此善业还是无常生灭法的本性,并不是解脱成佛之因。然而,若能一刹那证悟空性,当下即可获得菩提果位,因为它是直接成就菩提之因。
阿难曾问佛陀:“两个人在一起,做什么事情功德最大?”佛陀言:“一人讲法一人听法,功德最大。”
26、1、2因为福德的本体是空性,所以只要因缘具足,依如幻的布施就能产生无量如幻的福德;福德若在胜义中实有,其量则能思维。
持诵此经有不可思议无量功德,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缘起力所致。依靠佛和佛经为缘起作功德,其果报不可思议,从一个小小的事情上也获得非常大的功德,《金刚经》的功德不可小觑,即使只念四句偈,也能遣除无量痛苦、获得无量福德。佛陀的金刚语无有欺惑,若能一心持诵,最终必可获得菩提果位。
26、1、3印度梵文的《金刚经》,本来全部是偈颂,但译成藏文和汉文之后,形式就变成散文了。所谓“四句偈”,指由四个句子组成的一个偈文,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一个四句偈。
26、2禅师义:
26、2、1施宝得福,终必漏尽;不及持经功德,无相福慧,满十方、续三世、无漏、无竭亦无泄;其觉种灵苗,当来作大雄,道性永无穷,即胜施宝人之上。
26、2、2用财物布施者,其功德是生灭性、是无常性。福德多者,即生死次数多。以七宝布施众生,使诸众生得五欲乐,七情弥坚,而生死绵绵,弗可止也。当知七宝聚,即七情聚,聚集生死种。
布施者,能施到山穷水尽之处,诸贼莫能偷;人法两具空,诸妄莫能入也。老庞居士渡江舍宝证真如,八岁龙女急献宝珠作如来,倘能无我相,物物尽菩提,不可用色相而行于布施也。
26、2、3此节经文,不用“金刚”二字者,是广泛凌虚之义也;广泛者,大藏般若部,达六百卷,可能随从本心性识,选而用之,故名为广泛;凌虚者,虽广六百,犹不及四句能持用;若彻底放下,其心无相,性识如虚空,其真常觉性,放大光明,亦无放光明之相,故名为凌虚。
26、2、4偈云:
多沙多相多业报,无沙无相是道人,恒河沙河沙沙相,见相非相是佛言。
身大王山仍是相,无身无相性遍天,倘将有相转无相,何须常持金刚经。
情施欲海比恒沙,情多福多沙河沙,福沙犹如沙数网,何时出网见金刚。
27、持经德胜身命布施
经句:47“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67“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概括:法布施胜过身布施。
27、1堪布义:
身布施的功德大,是因为众生至爱者莫过于生命,是登地菩萨的境界,凡夫人不能直接行持,故其功德非常殊胜,是极大布施。
与法布施比起来,无数次施身的功德,还不及对空性法门生起一念信心的功德大。在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的功德最为殊胜,因此,听闻到此经生起不退信心、书写、受持、读诵、了达后为他人解说,功德更是无法衡量。
确信之心可以遣除、远离世间自相烦恼,能使相续生起坚定不移的般若智慧。具有坚定的信心可以得到加持离开疑惑心,修行能成办一切所愿,获得一切功德。从这一角度来看,凡夫生起真正信心功德也可胜过菩萨以身布施的功德。
27、2禅师义:
27、2、1某人以恒河沙次身命而布施者,识心炽盛也,着相也,不可脱生而毕死;以慧眼观之,如猪、羊献身于人类;以识投识,而生死无可了局。
闻此经典,信心不逆,诸相莫可入也,其精神必归至于真心,其慧命纳入于本性矣:1不变,曰受;2不更,曰持;3不违,曰读;4不背,曰诵;自心领会无一切相,则解说竟,亦无解说竟相,则为无量恒沙亿劫而为我转,故名为其福甚彼,勿可量也,甚诸有为、有相所施也;为我转者,佛智慧也。
27、2、2:偈云:
以情施情情似海,人我众生四相坚,那比种粒无为种,了生脱死在其中。
恒沙数次施于恒沙众,施与受施情意亦恒沙。
施受情意自投恒沙网,何时断情弃网见金刚?
住相布施越大福越大,福大业大相广生死多。
恒沙生命无离生死妄,无受无施无妄第一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