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58课1-8

创建日期:2022-08-15

  行为学-教言宝藏58课1-8

  第五十八课:愚痴懒惰所逼迫

  一、修学应有次第道

  我们目前所传讲的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的教言。这部教言是站在不同的立场,针对不同的根机而宣讲,适用于所有弟子,对于座上或者座下的修学以及提高对法的认识都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我相信大家平常阅读各式各样教言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但现前我们所闻思修学的这部教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中做宣讲。比如有时是站在见解的立场中讲解什么为见解;有时站在修行的角度中讲解欲成办见解该如何修行;有时站在行为的立场中讲解修行过程应如何持戒,以及如是修学暂时能得到什么果位,究竟可以成办什么样的境界等等。这些站在不同角度中的讲解,会为我们以后的修行提供很好的帮助。

  作为修行者,无论是从共同还是从不共同的角度中,都应知道修行的次第道,这一点非常重要。我经常遇到一些修行人,无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居士,进入佛门后,多多少少都会修一些法。比如身做礼拜,讽诵经文、念诵咒语或者在内心中树立不同的善念等等,可是都缺乏次第道。也就是说,有时修行过于高攀,自己做不到,一段时间后就难以对法心生净信甚至道心都会逐渐退转;有些在修行过程中,只是站在某一个立场狭隘理解,导致见解原地踏步,难以增上,缺乏即生成办解脱的信心等等。这些不足都充分地说明,没有正确的修学次第道,难以即生成办解脱。

  如今我们的修学具有次第道是毋庸置疑的,而这个次第道正是来自于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我们无论平常修学什么法门,都必须要有次第道,并且知道自己座上如何修行,座下该怎么去行持。

  作为雪域高地亚青寺的弟子,要知晓三乘教法必须并肩前行。首先行为要符合小乘教法。我们平常也很强调戒律,相信每一位弟子也都在清净持戒;其次、思想应该符合大乘教法。即每次行持善法时,心中所想的都应是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成办解脱。从见解的角度来说,必须符合密法。修行密法还要分为座上如何用功以及座下如何护持自己的内心等。

  这些内容我们时时都在宣讲,相信在座弟子都已经有所了解,但有时仅凭知道还是远远不够的。如同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无论你口中说得有多么好听,但它实际上并不属于你的见解。就如同乞丐夸耀富贵人家有多少财富一般,别人的财富再多,乞丐自己仍旧一无所有。所以这样仅仅站在某一个角度狭隘地树立教法,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总的来说,我们作为修行人,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佛法,更要清楚自己应该如何去实现这些教义,即理论与实修必须要同时进行,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二、闻思修不能偏堕

  常有人问我,该如何修学?是着重于闻思,还是偏重在实修?我想,偏重于哪一面,要根据个人的信心来定夺,但无论如何,只偏向于一面的修学,都是错误的。

  无论你对理论有多么了解,只要内心没有生起相应的见解,说明你的内心仍旧与庸俗同道,你内心的见解仍旧非常贫穷。想要令自己的内心富贵,实修必不可少。惠能大师曾经说过:“凡夫口诵,圣者心行。”我们平常所谓的福田大小就是取决于你内心的境界有多高,而不在于你口中会说多少的道理。

  当然,初次进入佛门时,作为前进的引导方向,闻思相关理论是必须具备的。各个地方的弟子都会问我要一些资料,希望能学习相关的道理。但我也告诉他们:“我们身边的所有资料,作为参考完全可以,但至于你自己是否能遵照这样的见解去行持,还是要先问问自己的内心。”

  比如,我们常常在大众面前在讲解各种禅定的真正见解,以及它与其他世间见解和上下乘派见解之间的差异等等。有些觉得这些内容能听得懂,有些觉得听不懂。当你觉得听不懂的时候,就意味着你的见解可能还没有达到相应的地步。此时该怎么办?就应该按照次第方式去成办相应的见解。所以,这些道理都要懂,不能混为一谈,否则见解永久无法增上。

  总的来说,闻思和实修绝不能偏堕一面。因为两者都是在讲解自净其意,讲解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所以两者必须同时存在。如果没有前面的理论,你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行持;倘若没有后者实修经验,你的内心仍旧贫穷如往昔。因此两者必须要并肩而行,不能偏堕。

  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以这样的殊胜方便行持解脱。平常我们也会学各种理论,但在实修过程中,会将所学到的一切理论归纳到一个点中,即调伏自己的内心。很多弟子说,虽然现前还不能说自己的见解有多高,但多多少少都在增上。这也都充分地说明,你的修学已经在往好的方面发展。

  但有时可能是过于急躁的缘故,总觉得自己见解进展的速度太慢了。这可能是你过于着急的缘故。比如你要去往某地,但你不仅走得慢,而且走的时间也很短,这时候距离终点还很遥远,你着急地在原地打转,不但没有任何作用的,也永远无法到达终点。我们平常修行也同样一个道理,仅凭短时间的修学和少得可怜的修学次数就想达到圆满的境界,恐怕是不现实的,还是依教奉行,脚踏实地去修才是最应该去努力的方向。

  三、止观交修的意义

  我常常告诫身边的很多弟子,所谓“闭关”,闭的不是身关而是心关。因为身体可以在任何地方闭关,但闭关时心散乱,一切都是枉然。比如你身处幽静山林之中,或者独自关在房间中,无法与外人接触,但无论待多长时间,只要心没有闭关,仍旧是一个凡夫。所以,我们通常所讲解的闭关,是在讲解闭心关。也就是说,要时时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每当发现自己内心开始趋向于贪嗔痴烦恼时,就要第一时间把心收回来,这就叫闭心关。我相信,只要能提起正念,时时都能做到。

  当然,有时由于自己的思想还比较飘忽的缘故,总觉得应该要做点具体的事情,感觉才会踏实一些。对于初次进入佛门者而言,以感觉去寻找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毕竟从世间的观念来说,初行者的心态还是和小孩子一般,有点幼稚,这时难免仅仅只是想寻求一些感觉。虽然这样的认知中有一些不成熟的成份,但修行人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所以先从这里开始做起,也不一定是一种过失。但要记住,若长时间都是如此,天天寻求一种空虚不定的感觉,希望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感受,恐怕你的心还是定不下来。因此,现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座上如何观察修、安住修,尤其讲解止观交修的真正目的就在于,通过观察修通达八万四千法的理论。比如我们讲解成熟口诀法时会讲解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等。其中决断心之根本就是要知道一切内道教的基础是什么,以何为根本为方向;而寻觅心之过患就是能通达小乘教法的一切教义。但有时由于对观察修,方便法过于轻视的缘故,稍微了解一些就搁置一旁,这样一来,见解就会有很多漏洞,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只要能深刻观察理解,就能通达教义,而安住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证这个见解,这就是止观交修的真正用意。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我们都是初学者,虽然都想好好修,内心却绝不会听从我们的吩咐,甚至往往反其道而行之。我们都知道昏沉和掉举是修行的最大障碍。当见解赤裸时,昏沉和掉举会自然消失,成为见解的游舞,内心也不再随顺昏沉掉举而飘泊,但在见解尚未赤裸的前提下,昏沉和掉举时时都会侵犯自己的内心。比如平常没有感觉到的昏沉掉举,只要是内心开始安静下来,无论是听课或者修法,都会显得特别沉重。从某种角度而言,这就叫违缘,也称之为魔障。也就是说,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一旦开始与正法相关,魔障就会自然降临在我们的身旁,我们时时都处于昏沉和掉举状态之中

  曾有一位高僧大德在讲解何为魔障时说过,从粗大角度来说,魔障当然是一种业际颠倒;但从细微的角度来说,昏沉和掉举就叫魔障。至于自己的内心是否被魔所束缚,就看看自己在修行期间的昏沉和掉举有多少。如果昏沉掉举沉重,就说明我们已经被魔所束缚,此时必须要懂得方式方法,即我们通常所讲解的止观交修,并在座下时时提起正念,遵循我等历代传承祖师以及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的教言,以持诵心咒以及观待自己内心等一系列修学方便调伏。若能做到这些,相信我们的内心将会非常清净。

  四、珍惜人身勤修善法

  如今人人都喜欢玩手机、刷微信,但我自己平时不怎么爱玩手机。有很多弟子问我:“上师,昨天我给你发了短信,你看见没有?”很多时候我是真的没看见,或者要很多天以后才会看见。不是因为手机当时不在我身边,而是现前对它并不是很着迷,所以看得比较少。不过我也看到很多人会在微信上分享一些很有意思的文字,觉得也挺好的。

  前两天我看到有人发了一个非常感动的故事。有一个人到非洲时,看见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下身裹了一张毛毯。我们都知道,非洲非常炎热,平时穿一件薄薄的衣服就够了,这个小伙子在炎热的天气中还裹了一张毛毯就显得特别奇怪。因此周围有很多人都在笑话他。他们问这个小伙子:“天气这么热,你这样裹着毯子不觉得热吗?”小伙子默默地掀开了身上的毛毯,掀开的瞬间就飞出很多苍蝇,大家还看见了小伙子长满了蛆虫的腿。周围的人忍不住吓得尖叫哭喊了起来,而这时,小伙子看着这些人却笑了。

  大家就问他:“你的脚是怎么了?”他说,因为部落间的争斗,他的家被炸弹炸毁了,父母以及所有亲人都被炸死了。虽然他侥幸活了下来,但因为没有条件医治当时受伤的脚,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这般模样。有人问他:“为什么你的脚已经变成这样了,还能笑得出来?”他说:“至少我现在还活着。”

  当听到这句话时,很多人都很感动,觉得从此以后再也不能生气了。试想这个小伙子拖着这样的身体还能坚强地活下去,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尤其站在出世间的立场思维:由于宿世的因缘,自己前世造下了很多善因,今生才能具备这么好的条件,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么?所以平常更应该多去修修法才对。

  今天有一位出家人送了我一尊莲师像,当我看见莲师的时候,就忍不住心生欢喜。细致想想,我们真的是非常幸运的人,至少我们今生见到佛像时会心生欢喜、心生敬信,并且多多少少会祈祷这一尊佛,因此短时间中就能播下了善的种子,积累很大的福报。我们暂且不探讨其他的行善方式,单凭这一点点善法,我们时时都在行持,这不就是说明我们有多幸福,多有福报么?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无始以来自己业际烦恼沉重的缘故,仅凭这么一个小小的善行就要消尽一切烦恼,恐怕非常困难。但我相信,只要每一个人平常都在行持着不同的善,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如果还能再接再厉,一以贯之,相信圆满的结果迟早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五、忆念无常精进修法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修,平常都要多下一些功夫。不要有自己前段时间已经修过法,所以这段时间比较忙碌可以暂时不修,等过两天空闲一点再修等想法。当你有这样的想法,就应该及时提起共同前行这个方便工具,时时观想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现前自己绝不能再这样懈怠下去,因为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一切都结束了,彼时再祈请阎王爷能否让自己再在世上多留几天,相信阎王爷决定不会同意的。即便同意,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我们还是会像往昔一般懈怠。所以今天就是不早不迟之时,不要再希冀做完眼前的事情后再去修行。

  请问眼前的事你能做得完么?

  比如我们现在的家庭并非是今生才开始成办,而是祖祖辈辈一直都在成办。他们也会想,等家庭圆满的那一天,自己要好好休息,但从来没有出现过圆满的一天。爷爷一辈子都想圆满家庭事业而不得,于是就将这份事业交给了父亲;父亲也一辈子都在办这件事,但还是不能圆满,现前轮到我们来办;而我们也无法一辈子圆满……所以,世间事业本身就是一个无底洞。

  正如无垢光尊者所讲解般:“在不饿不冷的前提之下先着重修一些法。”也就是说,现在就是最有时间之时,否则在放下世间事业前,永远没有用于修行的时间。因此平时尽可能多抽出一些时间修法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平常反复讲解共同法的原因。所以共同法决不能搁置一旁,需要多去修修。

  座上需要止观交修,座下则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尤其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布置的功课即念诵观世音菩萨心咒和强制往生法,是我们我们后一代弟子必修的功课。

  虽然导师布置每天的数量不是很多,但作为一个修行者,有时不能仅仅依赖导师们的约束,完成必须要念诵的数量就心满意足。由于刚入门的弟子很容易懈怠,所以导师的约束就是他们不得不完成的前进方向,甚至完成了念诵数量后还会有一种满足感。初行者从这里开始起步是非常正常的,并没有什么过失。但我们可不能当一辈子小孩子,随着修行增上,内心越来越成熟,这时候的修学还是要依靠自己的自觉。如今由于导师以及诸佛菩萨的恩德,我们逐渐开始认清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罪业,也逐渐知道该如何对治烦恼等等,此时就更应多去修修法。所以像观世音菩萨心咒和强制往生法,平常应该多念诵一些,在懂得这些道理的基础上如是修学,意义非常广大。

  我们不能等待着某一天自己有时间的时候再开始去修学佛法,谁都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这么一天。世间的贪欲本就如此。虽然我们都会觉得眼前的事情暂时是最重要的,甚至可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可是如果今天的你就要真正面对死亡,你还会觉得这件事有如此重要么?不会了,因为你知道即便完成了,自己也无法去享受,再重要的事在死亡面前都不值一提。我们之所以觉得眼前的事情重要,就是因为对无常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总是抱有一种侥幸心理,觉得自己往后还拥有很长的时间,将眼前的事情办完后去享受,甚至加倍去创造更多的财富也完全来得及等等。

  内心对未来做了种种规划,却独独没有想到过无常。正如汉地的一句俗语“不见棺材不流泪”。在没有真正遇到烦恼,没有真正碰壁以前,永远都不知道回头。我们并不是说今天不会呈现无常,而是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时时带有一种侥幸心理,觉得无常可能会出现,也可能不会出现。即便常常都能看到、听到有人去世的消息,还是会不断欺骗自己,觉得这是他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现前我们可不能再这样自欺欺人,应该面对现实,精进修行。

  我们观修无常的目的不是为了消极悲观厌世,而是为了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去积极地修法,这才是我们观无常的真理。因此,我常常告诫弟子,无论每天有多么忙碌,修行的时间多么短暂,一天一座上师瑜伽绝不能间断。倘若这样都要间断,那么平常口中声称自己即生必须要成办解脱,行为却时时懈怠修行,就是一种因果颠倒。

  没有精进修行的因,何来成办解脱的果?比如春天应该播种各种种子,但是一个懒惰的农民不去耕种,却只是坐在家里想着秋天是不是会有个好收成,他会有收获么?不会有收成的,因果永远不会颠倒。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瓜的种子就决定不会长瓜的果实,同样,没有播下善因就永远不会得到快乐。所以我们应该多去修修法,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六、调伏内心方为解脱之道(一)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死后能往生某处而做的一种准备。当然,这也是一种因果关系,但更要记住的是:我们今天所做的一系列善法,目的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

  可能有些会有疑问,如果暂时的果实当中没有呈现一些现象,又如何知道未来是否会呈现自己想要的结果呢?我想,这就需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有多么清净,贪嗔痴烦恼有多么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有多么增上。也就是说,想要知道自己所行的一切善法是否处于正法之中,就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烦恼是否减少。

  有时仅凭表面上做出来的修法形象,未必一定都称之为正法。正如阿底峡尊者所言:“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即不依照正法的法规去做,仅仅在表面上做出修法的形象并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有可能会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无垢光尊者也曾经说过:“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如果我们当前所行持的一系列善行不能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只是在表面上做出修法的形象,则对解脱毫无益处。惠能大师曰:“善知识,世人终日口颂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一个饿肚子的人,天天说这个好吃、那个好吃,但自己却从来不吃,就只能永远饿肚子。而且当一切偏堕达到极点后,可能还会呈现最不好的结果。所以其中的因果关系都必须知晓,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应该符合解脱的原理。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说过:“初次进入佛门时,不要急于去修什么法,而是先要通达这件事情该怎么去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真正意义在于何处等一系列道理。”否则即便你为此付出了很多,最终仍旧无法得到一点点的利益,这也是最可惜的事。

  我们平常讲解过很多类似的公案。以前我在亚青时,很多人会到上师座下请问一些亡者的去处。有一次,一位居士说,他们那里有一位负责的居士往生了,这位居士临终时,无论从哪一方面观察,显现都很吉祥,因此想请上师观察一下,这位去世居士的灵魂现在何处?当上师一说到这位居士还在中阴身甚至有可能堕入三恶趣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因为他们觉得这位居士生前对阿弥陀佛非常有信心,平常也常常念诵佛号,临终时的显现也很吉祥,怎么会在三恶趣呢?难道念阿弥陀佛会堕入三恶趣么?念阿弥陀佛不会堕入三恶趣,但是念阿弥陀佛的人,如果不遵照正法的要求去做,就很容易堕入三恶趣,这也是很正常不过的。

  我们也曾经讲过阿底峡尊者的一个公案。往昔尊者一位修无上瑜伽部的弟子,由于修行方便变成了小乘教法的缘故,一切见修行果均变成了小乘教法,若是修得再不好一些,还会堕入三恶趣之中。因此,一切都取决于自己。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也曾经说过:“你是你自己的主宰。”虽然导师可以从法的角度为弟子讲解如何遵循因果规律,正法的特点在于何处等相关道理,但能否遵循导师的教言而行持,完全取决于弟子自己。一旦出现偏袒,即便表面上做出了修法的形象,实际上对于解脱没有丝毫利益。因此,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七、调伏内心方为解脱之道(二)

  很多人觉得,往昔由于自己内心有些飘虚的原因,总觉得可以将内心调伏多少先搁置一旁,先看看自己能做多少。比如带领大家去做这做那,甚至在很多人面前讲这样那样的法等等,乃至在辩论期间展现出卓越的口才,就觉得自己已经做出了一点东西,而且这就是真正的法。但随着修行的增上,就不再这么以为了。

  因为自己已经知道,即便口中能讲得多好,要做的事情有多么多,只要内心还是与庸俗同道,当无常到来时,仍旧只能痛苦无助地去独自面对死亡。因为我们可以欺骗所有的人,但永远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也欺骗不了阎王爷。阎王爷就是我们内心的显现,是永远无法欺骗的。因此,随着修行的增上,就会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内心有多么清净。

  很多人认为,所谓解脱就是死了以后能去往另一个更好的地方。就好比我们现在迷迷糊糊,可是一睁开眼就到达了意想不到的一个地方。当你具有这样的想法,不能一定否认为不成熟,但其中确实有很多迷惑成分的思想。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的弟子懂得,修行要往内观待自己的心,知道当自己内心还不清净时,西方极乐世界是永远无法在自己面前呈现的。如同蓝色的天空被乌云遮止之时,我们只能看得到乌云密布的阴霾天气。但真正的蓝天从未消失,它在乌云之上,只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看到天空有多么湛蓝。这种蓝天从未消失,时时都具有,我们看不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被密布的乌云遮止了。

  同样,当自己内心被贪嗔痴烦恼以及无明二取所遮止时,无论你口中讲得有多么好,看上去行持了多少件善行,对于成办解脱可真没什么利益。我们并不诽谤因果,因为因果无欺,但我们这么讲解的原因是指仅仅依靠表面的善行,即生成办解脱的希望非常渺茫。

  正如无垢光尊者所言:“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无论你懂多少理论,平常从事多少善行,只要没有真正调伏好自己的内心、没有赤裸心的本性,即生成办解脱就是不现实的。此处我们并不诽谤因果,因为教言中也说:“闻思所知功德虽具无量,但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虽然闻思也具有无量功德,但若不能将所有法要集中到一个点当中去修,则无法修行成熟,成办解脱也非常困难。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这些道理的目的在于何处?由于众生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即便从文字上对法意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仅仅是一瞬间而已,只要自己内心还没有生起深刻定解,就仍旧会觉得解脱距离自己依旧非常遥远。所以,我们天天讲解这些道理,就是希望大家能加深印象,将这些法意时时刻刻铭记心中。

  八、愚痴懒惰所逼迫无暇广大作著述(一)

  【愚痴懒惰所逼迫,无暇广大作著述。

  昨天的讲课当中,上师从自己内心成熟的角度中讲解了诸多方便法以及菩提心乃成熟心性之根本,因此在一切条件具备的前提之下应尽量行持菩萨行,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去度化一切众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紧接着上师就在这里谦虚地说,由于他愚痴懒惰的缘故,没有很多时间去著述一部广大的教言。

  虽然这句话是针对此处所传讲的这部教言来说,但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即平常无论是著述还是修行,不够精进的最大原因就是由于愚痴和懒惰的逼迫。想要令自己远离愚痴和懒惰,首先必须要对佛法有深刻圆满的认识。如果对佛法没有很好的认识,修学过程中,愚痴和懒惰时时都会束缚自己的内心。

  举个例子。在座很多在家居士,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给别人打工,都在从事着自己的事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艰难的事情。如果当你遇到逆境时,还能带有喜悦的心情,相信克服困难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你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所谓“工作满意”指的是什么?首先、这份工作符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其次,符合你对自己规划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是,你知道这么去做,能拿到与付出等值丰厚的薪水报酬。因此,在具备以上一系列条件的基础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你都会带着笑容去面对一切。这也充分地说明,你对这个工作的认识度。相反,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没有真正认清自己的工作,一旦面对烦恼困难就开始生退心,不想面对。也就是说,不喜欢这份工作,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并不会很用心用力;也知道自己勉强做下去,收入也很不理想。因此面对同样的困难,后者就会心生退心。

  修行也同样一个道理。倘若对法没有很深刻、圆满的认识,一旦遇到一些烦恼困境,就会随着烦恼而飘动。如果对法已经有了圆满的认识,知道自己坚持下去的真正意义,即便面对的是烦恼,内心也会充满喜乐。

  正如我们之前所讲,无论是从外缘还是内缘来说,历代传承祖师都是以喜悦的情绪去面对种种困境,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修行的重要性。但如今包括在座弟子在内的很多人,在面对不如意的显现时,内心烦恼非常炽盛,原因在于何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对佛法还不够了解,无法真正将自己的身心投入修法之中的缘故,才会烦恼重重,此时就应该多去学一些相关的道理。

  比如我们现在每周只要有时间,就会讲一些法,目的就是为大家的修学提供一些辅助,甚至是为大家以后的修学敲一下警钟。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前面精进的修学可能会慢慢懈怠下来,这时边上有一个修学经验丰富者时时耳提面命,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现前有许多导师会让居士们定期聚集一起,而这种聚在一起的目的并不为了成立多么庞大的组织,而是希望大家在修学过程中能够彼此鼓励学习,消除自己的疑问,还能令懈怠者见贤思齐,主动向精进者看齐,令自己以后的修学也能不断增速。这可能也正是共修的真正用意吧。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7课10-19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8课9-19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