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1卷12下-13上笔记
精修《楞严经》进度15卷一=梦参法师释+宣化禅师释+索达吉堪布释
卷一
9见拳非心,认贼失元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阿难言:见。
佛言:汝何所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言:汝将谁见?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阿难言:如来现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一、梦参法师义:
第11课后部
1、佛让他见性,他只见拳,不见性。佛给他显示让他见性,可他只见尘,不见性;那你见尘就把性给迷了,见尘而迷性。
2、你能推的这个心,就是现在现前的尘境,是虚妄的相,以妄起分别想,把诸尘的境界相,当成你的妙明真心,这是有虚妄来显现的,本来就没有的。在一切的虚妄相中而起的想、而起的分别,这都是错误的。同时在虚妄相上再加上虚妄,这是前尘所分别的影子,前头的尘所留下的影子。那尘影,随六尘境界相有则有,六尘境界相没有了,则无,它也就没有了,随着尘影而起生灭,来惑乱你的真性。失汝元常就是把你本来常住的真心给失掉了。
3、阿难还是没有明白,觉知心本无所有,在七处征,就是七十处征也是征不到,七百处征也征不到,因为本来就没有。咱们经常说无心道人,那就是性空。“自性本空因境有,境若亡时心亦无”,一切的心是一切境生的,心亡境寂,心若亡时,境也清净,两俱空,这就达到目的了,“心亡境寂两俱空”,这就是我们的真心,真心本来无所有。
4、慧可大师是参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批评他说用轻心慢心来求佛法。慧可大师就拔出戒刀,把膀臂砍断了,立雪断臂。这一把膀子割下来痛得受不得,心就慌乱得很,他就请达摩祖师给他安心,他说:我心非常不安。达摩祖师就说:将心来,我与汝安。你把心拿来吧!我给你安。达摩祖师就举出手,要他拿心来给他安。慧可大师就回顾自身了一下,却找不到心,他就说: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我的心了。达摩祖师说:我与汝安心已竟。我给你安心安完了。慧可大师就开悟了,是大彻大悟。那是真悟,不是一般小悟。大彻大悟之后,他也就不痛了,这个身体就是空的,痛又何所在?
觅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了。初祖说:我给你安心安完了。在他找不到的时候,初祖说我与汝安心已竟。我们闻到这个故事,能开悟吗?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我与汝安心已竟。这一段意思就是这个含义。
阿难尊者的疑惑,经佛这么一追,把心给追没有了,一切见闻觉知什么都没有了,这不是心,所以他惊恐。他就没有二祖的智慧,没有慧可大师的智慧,所以慧可大师就开悟了而阿难却是不行的。
5、心在何处?咱们学华严的可能都知道吧!心是尽虚空遍法界,只是遣除,遣除就是不立。一切法都遣除,那要立的时候,一切法都是心,万法唯心,万法也无心。这个就是我们华严经讲的真空绝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二、宣化禅师义:
第16课前44分钟
三、索达吉堪布义:
第12课后部,至故受轮转。
1、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
佛告诉阿难,你不是想通过三摩地的方式,出离生死吗?于是佛陀手持光明拳,给阿难看,问道:“阿难,汝今见不?”意为:“阿难,你看到了没有?”佛陀手握光明拳,用持明表示传来直指心性。
2、佛言:汝何所见?
那你用什么见到的?前面讲过的“七处征心”,主要是通过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中的色蕴和受蕴,来认识心的本性。因这里要破妄想,所以此时开始针对想蕴。接下来讲想蕴。
3、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佛陀继续问阿难:“你现在回答我,如来曲指做光明拳,照耀你的心和眼。你是用眼睛见到的,那我的拳又怎么会照耀你的心呢?你的心又是什么呢?”
4、阿难言:如来现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阿难答道:“如来您现在询问我心之所在。我也努力地寻找、推断和观察,我想,这个能寻找、推断和观察的,应该就是我的心了。”
我们密法中也有“森刚因”(上师念藏文),《上师心滴》以及《大圆胜慧》等密续中经常提到:“心在哪儿?”“心是哪个?”以心观心,看看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
5、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此处的“尘”指外境,“前尘”即前面的外境。“前尘虚妄相想”意为依靠外境虚妄之相而起的分别念。“惑汝真性”的“性”,在藏文中是“心”。
佛告阿难:“外境没有任何真实的存在,由外境引生的虚妄分别念,迷惑了你的真心。你从无始以来,一直认贼作子,失去了自己本有的如来藏、光明的心性,因此始终沉溺于轮回之中。”这个道理十分重要,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自心,就不会被各种外境所迷惑。
“尘”(即对境)的本体并不成立,只是在假象上似乎有一种“成立”。倘若能够认识执著外境的这颗心的本来面目,则一切虚妄相也自然会土崩瓦解。
但是,对于这个给我们带来巨大损害的虚妄分别念,我们却把它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养育,认贼为子,这无疑是一种失败。同样,我们对外境是否真实存在完全没有认识,被虚妄的分别念牵着鼻子走,如此一来,我们就失去了本有的真心,不断流转在轮回当中。
第13课前部
1、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
阿难继续说:“我的心不仅仅是供养、承侍、顶礼如来您,乃至遍历恒河沙数所有国土中的所有诸佛、善知识,我也都会如此承侍。而且发大勇猛心,行持菩提道中的一切难行法事。”
阿难认为:不管是承侍善知识,还是爱佛陀,我阿难都是用了这颗心,佛陀却否认这颗心的存在,这说不过去吧?因为我承侍所有善知识的心,就是这颗心啊!这颗心若了不可得,那自己对如来的承侍,以及对众生发菩提心等善法都是无法成立的。
2、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不仅阿难依靠的是这颗心,世上很多谤佛法僧、谤因果善法的人,永断善根的众生依靠的也是这颗心。
所以,承侍如来等好的方面依靠的是这颗心;断善根、起邪见、谤法、造恶业等不好的方面,依靠的是也是这颗心。
3、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
心明明造作了这些善恶之事,如果这不是心,那我就成了无心的人,和没有心识的土木一样了。如果说没有心,那是谁在发菩提心?谁在度众生?谁在做善事呢?太恐怖了!”
达摩祖师著的《无心论》,其中有十几个问题,对于“如果没有心,我们怎么能了知万法的实相?”这个问题,以比喻进行了回答:天鼓虽然无心,但可传授如来教法;摩尼宝珠虽然无心,却可满足众生一切所愿。无心就一定是坏事吗?未见得。
4、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
“离开了这样明了的觉知,再没有其他的了,佛陀您为什么说这个不是心啊?” 这样一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一切道理都无法安立、荡然无存,该怎么办呢?很多人肯定都会有这样的恐惧。所以他也说:“我实在太害怕了。”
如果佛陀您说没有心,那不就成断空了吗?以此缘由,阿难再次请求佛陀为我们宣讲佛法:无生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