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慈)坐禅品10[2-3]
【《六祖坛经》释义 坐禅品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
“见本性不乱为禅”,见到了自己的本性。
六祖是从外和内来讲“坐禅”的,外就是感官感知到外面的世界,对外面的世界没有任何的执著,叫作“坐”。
不仅仅要对外面的世界没有执著,还要往自己内心当中看,证悟了自己的佛性、看见了佛性、体会到了佛性,这叫什么呢?这叫作“禅”。
“见本性不乱”,见到自己的心的本性的时候,心是不会乱的。心不会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妄念。
有妄念,心就是乱的。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杂念、有各种各样的妄念。如果从证悟的角度去看的话,都是心已经乱了,所以心不见本性。
见到了本性的时候,心是不乱的,这种心不乱叫什么呢?这就叫作“禅”。
把“坐”和“禅”这样分开讲,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意思,这就是禅宗讲的“坐禅”。
我们刚才讲了,实际上,按佛教的普通理解,把坐和禅拆开、把每一个字的内容都分开解释,那么不一定是按六祖这样解释的。
但是,六祖完全可以这样讲,不仅可以这样讲,而且用“坐”和“禅”两个字表达了非常深奥的内容。
至于符不符合其他佛经的说法,是不重要的,这是禅宗自己的诀窍、窍诀性的说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外面的世界不起执著,叫作“坐”;看见了、证悟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佛性,就叫作“禅”。这就是禅宗独特的“坐”和“禅”两个字的解释方法,非常有意义、非常深奥。
实际上,证悟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对外,不会有执著;对内,因为证悟了佛性,也就不会有执著了,内外都通达了,这种境界就叫作“坐”和“禅”、“坐禅”。
前面讲的是什么呢?是“坐禅”,怎么去“坐禅”?怎么去打坐?就是这意思。后面开始讲禅定:
【《六祖坛经》释义 坐禅品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
“何名为禅定”,为什么讲“禅定”呢?
刚才讲的“坐禅”,是一个动词,讲怎么去打坐?怎么去“坐禅”?现在,不一样的,讲的“禅定”,是一个名词,讲“禅定”本身是什么呢?是什么样子呢?什么叫“禅定”呢?这就是两者的区别了。
现在开始讲“禅定”,“禅定”本身是什么?什么叫作“禅定”?
“外离相曰禅”,对五个感官能够感受到的外面的世界,没有执著,完全通达了这个世界是如幻如梦的,这就是没有“相”,“离相”就是这意思。
没有“相”就是说,比如,没有证悟的人,眼睛看到外面的世界以后,意识就通过眼睛这个感官,立即去抓住对境、立即去执著对境,这就有了“相”。
证悟的人,他的五种感官可以感受到外面的世界,而他的内心已经通达了空性的境界,所以不会去执著。对他来说,世界没有“相”,他是“离相”的。
这种状态叫什么呢?叫作“禅”;没有“相”,就叫作“禅”。
什么叫作“定”呢?“定”是什么呢?
【《六祖坛经》释义 坐禅品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内不乱曰定”,“内不乱”就叫作“定”。
这里是“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的讲法,我们刚才讲过了,如果按五部大论的方法去解释,“禅”和“定”这两个字,是不是也这样理解呢?不一定的;其他佛经的讲法,是不是这样子的呢?也不一定。
我们刚才讲了,这是从实修的角度去解释“禅”和“定”这两个字的,与其他佛经有没有这么讲,是没关系的。从实修的角度、从窍诀的角度去解释,“禅”和“定”这两个字的讲法,完全是没有错的。
“内不乱”就叫作“定”;什么叫作“不乱”呢?什么叫作“乱”呢?
刚才我们讲过了,就是意识对万事万物产生各种各样的执著,这叫作“乱”。
证悟佛性以后,心融入到禅定中、融入了空性的智慧,就变成了非常平静的状态、光明的状态、空性的状态,这叫作“不乱”。
这种“不乱”的部分,就叫作“定”。
“禅”和“定”就是这样解释的,这是实修的人对禅定的理解。
【《六祖坛经》释义 坐禅品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离相,内性不乱,】
“外若离相,内性不乱”,如果能够达到外“离相”,那么内就自然“不乱”了,为什么这么讲呢?
因为平时心达不到“不乱”,为什么达不到呢?
因为对外没有做到“离相”,对外面的任何事情、任何事物都有执著。因为有了执著,所以内心就“乱”了。
“外若离相,内性不乱”,这两方面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外能够达到“离相”的话,那么内就可以“不乱”了;如果外没有达到“离相”的程度,那么内自然就会“乱”,所以说“外若离相,内性不乱”。
【《六祖坛经》释义 坐禅品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自净自定。】
“本自净自定”,这里的“自净自定”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可以这样子理解,禅定有两种:
一种是人为造作的禅定,比如四禅八定的禅定,心很平静、非常平静,这种平静是怎么来的呢?不是天然的、自然的平静,而是人为的平静。人通过努力、锻炼,也叫作修行,修了很长很长时间以后,心就变成了非常平静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人的努力、通过人的奋斗,用佛教语言讲的话,就是通过人的修行和通过人的精进,最后心就达到了平静的状态。这种平静的状态,不是天然的,而是人为造作出来的平静,这是第一种平静。
这种平静是不是叫“自定”呢?不叫“自定”,这叫“他定”。当然“他定”不是佛教的标准术语,如果要给这种平静起一个名称的话,就叫“他定”。为什么是“他定”呢?
因为这是人为的、人为造作的平静,是通过“他方”的努力,把心变成了平静。这不是“自定”,而叫作“他定”。
另外一种“禅定”,就是“自定”,“自定”是什么呢?当意识、念头全部离开了、全部消失了、全部融入到心的本性当中以后,会进入一种更加平静的状态,这种平静的状态是什么呢?是佛性。佛性,它本来就是“自定”的、它本来就是“不乱”的。
这叫作“自定”,佛性的这种平静,不是人为的、不需要通过谁的努力,它本身就是平静的,所以叫作“自定”。
“自定”是特别有意义的,我们在《坛经》上一品《定慧品》中不就讲过吗?讲得非常清楚,这里讲的“禅定”,跟大圆满讲的“禅定”是一样的。大圆满强调的“禅定”,也不是人为的禅定。
人为的禅定,可以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方便方法,就像上楼时候的楼梯一样。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手段、方法来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它毕竟是人为的定、造作的定,不是绝对的定。
要达到没有任何造作的、没有任何人为的状态,完全是一种自然的、天然的状态,这才叫作佛性。当真正进入了这种状态的时候,就是真正地回归到原始状态。这种回归,才是“自定”,这才叫作“自定”。
如果证悟了,并且证悟境界比较高的话,在这种境界当中安住,就是“禅定”。虽然我们用了“安住”这样的词汇,实际上,没有什么“人”去“安住”,只是心的本性自己出来了。在没有意识干扰的阶段,比如说在五分钟的时间中,没有意识干扰,在证悟境界中有定有慧,定和慧全部都在这种境界当中,此时的定就是“自定”,是天然的“禅定”,是最最最高级别的“禅定”,这叫作“自定”。
“本自净自定”,这里的“自净”和“自定”两点特别特别地重要。“自定”,我们刚刚讲完了。
“自净”,大家也应该知道的,就是本来清净,本来的清净就叫作“自净”。
“本自净自定”,本来就是“自净”和“自定”,这两点特别重要。“自净”这两个字,主要是讲胜观和智慧;“自定”这两个字,主要是讲寂止。
当然寂止有很多不同的理解,这个地方讲的寂止,与我们平时禅定时候的寂止、四禅八定的寂止是不一样的。四禅八定的寂止,只是没有念头;“自定”的寂止,不仅仅是没有念头,而且是连阿赖耶识等等所有造作的东西全部离开了、最后剩下的真正本性。
真正的本性,是什么呢?它既是“自净”,又是“自定”;当中既有定,又有慧,禅定和智慧都在其中,定和慧是分不开的;而且定中有净,净中有定,这些在《坛经》前面不是说过吗?
“自定”是特别有意义的,《坛经》的这些解释,跟大圆满没有什么区别。
当然,大圆满有很多不同的层次,也有很多不同的内容,其中有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叫作“彻却”。“彻却”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呢?讲空性。
如果从大圆满里面把“彻却”拿出来讲、或者把空性部分拿出来讲的话,那么,除了《坛经》讲的这些内容以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更多的内容了,所以这点特别特别地有意义。
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叫作麦彭大师,我觉得你们中的很多人都是知道的。麦彭大师著了一部论典,叫作《定解宝灯论》。
《定解宝灯论》当中讲得很清楚,中观讲的大空性,或者般若智慧讲的空性,与大圆满的空性是无二无别的、与大圆满的“彻却”部分是无二无别的。
禅宗惠能大师讲的空性,实际上就是般若空性。
对于般若空性,怎么去讲解呢?从哪个角度去讲解呢?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讲法。《坛经》是以窍诀、以实修的角度去讲般若波罗蜜多的,与从理论角度讲解,完全是不一样的。
《坛经》以窍诀的角度讲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就跟大圆满没有什么区别了,这是特别特别有意义的、特别有意义的。
这次讲《坛经》,我认为讲得稍微深了一点点,非常深奥的佛法,这样公开地讲,合不合适也不好说。
如果从大圆满、从密法的角度讲,肯定是不可以的;但这次是讲禅宗,不是讲大圆满。
我们之前也讲过了,达摩祖师讲过、《坛经》当中也讲过,深奥的法不能在不具条件时公开地讲。
前提条件是什么呢?如果法器能够接受般若空性,大家都有传法的要求、听法很喜欢,这样的话,给几千个人、几万个人讲法都不算多;相反,如果虽然听众只有三个人,但是不能接受这么深奥的法,那么三个人也算是多的。
讲法公开与不公开、听众多和少的尺度,是要看听众能不能接受。如果能接受,给成千上万的人讲法,也不算多;如果不能接受,哪怕只有三个人,对这三个人也不能讲这些法。所以尺度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接受、以及接受度的问题。
虽然没有办法知道每一个人的接受度,但是大体上讲,禅宗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中,已经渗透到各个佛教领域,而且还渗透到很多传统文化中,所以我觉得,可能不会对《坛经》的内容有什么排斥、反感。
能不能证悟呢?当然只有很少数的人才能够证悟。但是我想,大家至少对禅宗两千年的历史、至少对《坛经》的内容,不会有排斥、邪见,我想这些应该是不会的。这次讲《坛经》,稍微深了一点点,是对还是不对,我也说不清楚。
但是我想,现在有很多佛教徒,尤其是特别特别想实修的人,他们克服了高原反应等等生活上很多很多的不适应,到很多地方去求藏传佛教里面的大圆满、大手印等等法。这些法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因为存在语言障碍,所以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虽然这些法不是太太太依赖语言,但是没有语言也是不行的。很多的上师,不一定能够直接用汉文来表达,这就需要再找一个翻译。如果翻译的藏文、汉文水平非常好,但是没有一点点修证,甚至对法没有深入地理解,那么他翻译出来的语言就可能会有问题。也许通过查很多字典,能够翻译出一大堆佛教术语、专用词,这方面可能是没有问题了,但是法真正的核心内容,要翻译出来的话,是很难的。
对于术语,大家可以自己看,书上也都有,但是要去解释这些专用名词的真正含义、要翻译出来给大家讲,是很难的。比如说“光明”、“空性”、“佛性”,这些各种各样的佛教专用词,如果只是连串一起给大家念一下,这不难;即使没有人念,大家也可以自己看。但是把“光明”、“空性”、“佛性”的真正含义翻译出来,是很难的。
已经有了很多很多、非常多的真正想修行的人,越想修深奥的法,障碍、困难就会越多。这次讲《坛经》,也许深了一点点,但是我想,很多人可能没有太多的机会去听密法,所以我就稍微讲得深了一点点,把《坛经》的内容与密法大圆满的一些理念结合讲了。
实际上,就是不讲任何大圆满和大手印的理念,而是彻底地去解释一下《坛经》本身的意义,也是这样的内容。也就是说,不需要加任何的大圆满、不需要加任何的大手印,《坛经》本身的意思就是这样的。只不过,加了大圆满和大手印的理念,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坛经》本身的意思而已。
实际上,《坛经》就是在讲这些内容。大家要重视,一定要好好地修,这特别地重要,是非常有意义的。
修行一年、两年、三年,不一定能够证悟,像虚云大师这样的高僧大德,都花了整整25年才证悟的。近代中国佛教史上,虚云大师是被大家公认的高僧大德,非常非常得了不起。
我们虽然没有亲见过虚云大师,但是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虚云大师的法像。每一次看到法像的时候,就感觉他在禅定当中。就是这样境界的人,也是花了25年、在56岁的时候才证悟的。他31岁依止融镜法师开始按“看话头”的方法参禅,从31岁到56岁,整整25年当中,一直用功,最后证悟了。
我们是不是根本没有希望证悟呢?当然也不是,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
虚云大师那么了不起的人,都需要25年的时间,那么我们根本就没有希望了,也不需要这么想。虽然讲虚云大师花了25年的时间证悟,也许他证悟境界是非常高的、是层次级别非常高的境界。而一般的证悟,也许就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了。
反正,总而言之,修行必须要有长远的计划,不能急功近利。以为用一下功、努一把力,几个月或者一年、两年,就可以证悟了,不要想得那么容易。
如果修几个月或者一年、两年,没有什么进步,就认为修的法有什么问题,或者是自己与这种法没有因缘,或者是怎么怎么样的理由,就不修了,也不要这样。必须要坚持,坚持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只要能够坚持就能够证悟。
我们口口声声,一直都在强调四加行、五加行。如果现在去修《坛经》的禅定,真正地去投入、去感受的时候,自己肯定会发现、也能体会到四加行、五加行的重要性。到那个时候,就不需要别人来讲它的重要性了,你自己肯定会感觉到它的重要性。没有四加行、五加行,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修,根本就没办法前进、往前,都不知道前进的动力是什么。
比如说念咒十万、一百万,因为有一个数字目标,所以可以努力地去念,每天念多少多少,每个小时念多少多少,最后完成了。这就是一种修法,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完成修行。
但是像禅修这样的修法,用什么力量把自已往前推呢?动力是什么呢?怎么往前走呢?根本就不知道。方法是什么呢?找不到。因为在禅修中,所有想出来的方法,都不是方法;不但不是方法,而且都是障碍。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呢?不知道。
所以基础修法特别重要,然后还需要有耐心,这也非常重要。条件都具备的话,暂时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没有证悟,也没关系的,总有一天一定会恍然大悟,一定会的。
精进、耐心,特别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
“外若离相,内性不乱”,已经讲完了。
外“离相”,内“不乱”,叫什么呢?叫作“自净自定”。它不是人为的,它本来就是这样子。
因为心的本性、本来面目,它本身就是这样子的,所以在“自净自定”前面加了一个“本”这字,“本自净自定”,心的本性本来就是“自净自定”的。
既然本来就是“自净自定”,那么为什么心是“乱”的呢?下面开始讲:
【《六祖坛经》释义 坐禅品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
“只缘境触,触即乱”,心“乱”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就是眼睛看到了光、耳朵听到了的声、五个感官感知到了外面的世界。
这里的“触”,不完全是指手的触觉。在《大乘阿毗达磨》和《俱舍论》当中,把感官跟外面世界的接触都叫作触,即包括身体的触,也包括五个感官的触。
因为有了眼睛对光的接触、耳朵对声的接触等等,有了感官对外面世界的接触,再加上没有证悟,所以就“乱”了。“只缘境触,触即乱”,“乱”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心本身是“自净自定”的,当接触外境时,因为无明,所以不知道外境是什么,于是就产生了执著,开始愤怒了、开始欲望了、开始愚昧了,各种各样的烦恼都出来了,心就乱套了。
【《六祖坛经》释义 坐禅品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
“离相不乱即定”,“离相”就是说,如果远离“相”。
“相”是什么?我们之前已经解释过了;远离的意思,大家一定要知道,远离是什么呢?根本不是离开、逃避的意思。
感官是逃避不了外境的,只要睁开眼睛,就会看到东西,这是肯定的;只要有耳朵,声波振动耳膜后,在大脑里面,一定会产生声音的感觉,这是没有办法逃避的。
“离相”,不要理解为我们离开“相”,到一个没有“相”的地方。是不是这样子呢?当然不是了。
只要有感官,就会有“相”,不管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到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比如说,月球上没有空气,虽然耳朵听不到声音,但是眼睛可以看见。
“离相”,不是逃离,这点我们之前讲过很多很多次了。很多人把佛教讲的“离相”,或者“放下”,理解为逃避。根本不是这意思,跟逃避一点关系都没有。不是逃避的意思,而是面对的意思,怎么面对呢?
如果用无明面对世界,那么世界就会带来很多很多不开心的事情。当修行人不是用无明面对,而是用智慧、用菩提心、用慈悲心,面对世界时,那么世界给他带来的全部都是正面的事情,带来的是幸福、带来的是快乐、带来的是满足,绝对是这样的。
我们刚才也讲过了,修行除了可以解脱以外,仅仅是从生活的角度来讲,在修行当中也可以得到很多很多非常有意义的力量,这特别有意义。大家一定要自己去体会,如果自己不去体会,就是用成千上万的佛教非常美好的词去形容,也是没有用的。修行所得到的大乐,是没办法用语言表达的。大家要自己去努力,自己去体会,这特别地重要。
“离相”的“离”,不要理解为逃避。不是离开有“相”的地方、到没有“相”的地方去,不是这样子的。在这个世界、这个宇宙中,没有一个没有“相”的地方。只要有感官,就会有“相”。
“离相”是证悟了空性,对任何“相”没有一丁点的执著,彻底地通达了“相”是如幻如梦的,这叫作“离相”,不是逃避叫“离相”。
“离相不乱”,就叫作“定”。
【《六祖坛经》释义 坐禅品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这就是“禅”和“定”的意思。
“外禅内定,故名禅定”,“外禅”和“内定”,叫作“禅定”。
这就是窍诀,是实修派对“禅定”的解释方法,学院派不会这样解释的。
实修派、真正的有实修修证的人,他觉得的意思就是“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
“《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就是恍然大悟。
之前的《坛经》当中讲过,惠能大师在五祖的座下,言下大悟,这就叫作“豁然”。
言下大悟的意思就是突然间证悟了,是不是每个人证悟都是这样子“豁然”、突然地顿悟呢?不一定的。
有些人是这样顿悟的,还有些人通过学习、通过闻思,对空性,或者对心的本性先有了一点了解;然后进一步修,又有了一点点的体会;然后再进一步修,体会越来越清楚,这样子逐步逐步地证悟,是有这种方式证悟的。
既有恍然大悟,也有逐步逐步地证悟,证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维摩诘经》当中讲的这种豁然大悟,就是同六祖惠能大师一样的言下大悟。在言下大悟的时候,得到了心的本性、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心的本性。
【《六祖坛经》释义 坐禅品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云:本源自性清净。】
“《菩萨戒》云:本源自性清净”,就是说,心的本性原本都是清净的。
“原本”的意思,就是从无始以来、从一“开始的时候”起。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开始的时候”,只是,假如说,有一个“开始的时候”。
心的本性从源头上、从“开始的时候”起,永远都是清净的。
本性、自性清净,这就叫作“禅定”。“禅定”就是这样的,“坐禅”就是这样的。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方法是什么呢?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