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2[3-3]
(师指手中书)我们看看《六祖坛经》的第四《定慧品》当中,这样讲:
“师示众云”,上师就开示大家说。
“善知识,我此法门”,惠能大师说我的法门,也就是顿悟法门。
“以定慧为本”,以禅定的定和智慧为本。
“大众勿迷”,但是大家不要误会,不要误解,误解什么呢?
“言定慧别”,就是说,你们不要把定和慧分开,你们不要说,定和慧是两种不同的禅定,为什么这么讲呢?
“定慧一体”,因为定和慧是一体的。我们平时讲戒、定、慧时,是分开讲的,但是禅宗不分开讲。
“不是二”,定和慧不是两回事,定就是慧,慧就是定。禅宗这么讲,大圆满也是这么讲的。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定就是慧的本体,同时慧就是定的智慧部分、了知部分。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证悟的时候,这个了知万法空性的部分叫作慧;而这个慧的本体又是如如不动的,那么这个如如不动的部分就叫作定。
比如说,一个念头,它既是定又是慧,从它如如不动的角度说,它就是定;然而它又不仅仅是如如不动,同时它就明白万事万物都是空性,从这个角度讲,它就是慧。
定和慧不要分开讲,这是只有禅宗、大圆满才会这样子讲。所以我们刚才讲了,是不是一定要有定才会有慧呢?不是的,不一定的。
“若识此义”,如果你们懂得了这个意思以后。
“即是定慧等学”,那么定和慧可以同等地、同时地学习、修行。
“诸学道人”,修行的人。
“莫言:先定发慧”,你们不要说先修禅定,然后在禅定当中生出智慧,不要这么去说。
平时我们都讲,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是佛教里一个基本的说法。但是禅宗和大圆满,不会这样讲,定慧是没有什么前后之别的。
“先慧发定”,也不要说先修智慧,然后再修禅定。
“各别”,不要说定慧有各种分别。
“作此见者”,就是有持这种见解的人。
“法有二相”,这种见解有一个前与后的二元对立,是不对的,真正的意义就是,定就是慧,慧就是定。
如果我们有禅定的基础,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开悟是很容易的;如果我们没有禅定基础的话,也可以开悟的。这个我们怎么理解呢?前面惠能大师说:“大众勿迷”,这个地方我们也要说一下“大众勿迷”,为什么这么讲?
对于像惠能大师这样已经证悟了的人而言,就不需要先修禅定了。那么我们普通人要不要呢?要,我们是需要先修禅定,然后在禅定的基础上证悟,这样才是比较靠谱的。这样修法时,定慧是要分开讲的。
以上内容对真正的修行,都是特别重要的。讲大圆满也就是讲这些了,没有别的了。只不过大圆满讲得更清楚一点,禅宗讲得稍微模糊、稍微笼统一点,就这一个差别。所以我们修这类法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些才是真正的修法。
我们再继续看:
【坛经的核心见解:
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
“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如果不悟,那么佛就变成了众生了。
这里不是说真正的佛变成了众生,这个永远都不可能的,不会这样的,不能这样的,那么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我们的心的本性是佛,但是由于我们没有开悟,不知道自己是佛,所以我们现在就是众生。这里用语言表达的方法,就是说,佛变成了众生。
实际上,我们成佛了以后,能不能变成众生呢?这个是不可能的。我刚才也讲过,禅宗里面很多时候讲的这个佛,实际上指的是如来藏、佛性,比如,把佛性就叫作佛。
【坛经的核心见解:
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
“一念若悟”,如果我们产生一个念头的当下,就知道了它的本性。
“即众生是佛”,众生就变成了佛,很简单的。
“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在自己的身体当中有意识,而意识的本质是佛性,因为万事万物都是佛性和意识的投影,所以万事万物都在自身中。
就像科学家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颜色,实际上就在我们的头脑里面,不在外面一样。
如果释迦牟尼佛与物理学家对话,物理学家说:释迦牟尼佛,我们觉得你讲的也有一点点道理,因为你说万事万物都是心的现象,我们也发现了颜色真的是在大脑里面,不在外面。你说的这些是有道理的。
佛告诉他们:你们现在所知道的,只是这么一点点而已。实际上不仅仅是颜色,所有东西都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全部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影。因为你们的技术还不够,所以还不知道。可能等一百年、两百年以后,你们就会知道了。
佛会这样告诉他们,也就讲“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
再比如说,我们这个投影,画面上的所有的字和所有的图,是在这个投影仪当中,不在那个屏幕上。
【坛经的核心见解:
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维摩经》云:实时豁然,还得本心。】
“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既然万事万物,都在我们的心中,如果有一天我们证悟了,那么我们的心的本性,顿时就会真正显现了。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我们的心的源头,它本来就是清净的。
“识心见性”,这里面有两个字特别重要,这两个字“识心”,是什么意思?
在禅宗里面,很多时候讲“观心”、“识心”等这类的话,并且,大圆满里面的这类话也是非常非常多的。
“识心”和这个“悟”就是一个意思,“悟”,悟什么呢?就是彻底地认识到你自己的心。
彻底地认识自己的心就是“悟”,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就叫作“悟”;如果用两个字来描述,那就叫作“识心”,即认识自己的心。
现在我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心,我们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情绪,根本就不知道它的真正本质是什么,所以我们就叫作不“识心”。
“识心见性”,“识心”就是“见性”,认识了自己的心就是见到了本性。
“自成佛道”,那这个时候,我们就成佛了。
“《维摩经》云:实时豁然,还得本心”,就是我们恍然大悟,突然间我们就认识到自己的心的本性。
【坛经的核心见解: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
下面六祖惠能大师讲了自己证悟时候的一个小故事: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忍和尚就是五祖弘忍大师。
“一闻言下大悟”,就是说,听了一句《金刚经》,然后就大悟了。
“顿见真如本性”,就是说,突然间就看到了自己的心的如来本性。
“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就是说,把这个法脉传给后代。
“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以后学禅宗的人,大家要“观心”。“观心”是过程,“识心”是结果。
“令自本性顿悟”,证悟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他的传法的目的。
【坛经的核心见解:
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何名大善知识?】
“若不能自悟者”,我们刚才讲了,自己不能证悟,那怎么办呢?像惠能大师这样子的人,也是需要一个上师的,那我们就更加需要有上师了。
“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我们去寻找善知识,这就是藏传佛教里面讲的依止上师,然后通过善知识的开示,使我们能够见到心的本性。
“何名大善知识”,什么是大善知识呢?
在达摩祖师和一些其他的禅宗书里都讲了,如果没有证悟,在禅宗里面是不叫上师的,不叫大善知识的,证悟的人才叫作大善知识。
因为禅宗的大善知识,他是教我们什么呢?不是给我们教这个字怎么念、这个字的意思怎么去理解,不是教这些,而是教心的本性。
那么心的本性,谁能够教呢?证悟的人才能够教,其余的人都不能教。
所以在禅宗的眼里,没有证悟的人就不是上师,不是大善知识,因为在心的本性方面,他什么都教不了。
如果我们要学一点佛教知识,那么没有证悟的人,也可以叫作善知识,因为他可以给我们教一些知识,比如怎么样磕头,怎么样念佛,再比如烟供的时候,会不会有很多的鬼神来找我们呀等等(众笑)。这些知识谁都可以教,教了这些知识的话,当然就可以称为善知识。
但是如果要讲心的本性光明的话,这个没有开悟的人是讲不了的,所以没有证悟的人,就不叫大善知识了,禅宗就是这样的。
【坛经的核心见解:
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识,是大因缘。】
“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这里的“直示”是什么意思呢?开示,直接地开示。谁能够直接开示呢?开悟的人才能直接开示。
这就叫作直指人心,直接,不走一点点的弯路,直接告诉我们正确的路,那么这个只有证悟的人才能够做得到。
“是大善知识,是大因缘”,我们藏传佛教的密宗讲,依止上师是我们学佛的第一个缘起,特别特别重要。这里禅宗也讲“是大因缘”,“因缘”与“缘起”是一个意思。
如果我们要成佛的话,那么最大的因缘就是要找开悟的大善知识,这样才能够证悟。
好,这些我们今天就不多说了。最后的时候,我们再看一看,昨天第一堂课和今天第二堂课,我们都讲了很多的理论,那么修的时候怎么修呢?
【般若观心法:住、动、明】
非常简单,就三个字了:住、动、明
修的时候,一个毗卢七法,这里不用多讲了。
毗卢七法坐好、坐完了以后,大家开始观心。怎么观心呢?就是往里看自己的心。很简单,没有任何其他的,就是要往里面看自己的心。
在看自己的心的时候,有两种可能,一个可能,有些时候我们的心是如如不动的,停留在阿赖耶的这个层面上,这是一个“住”的状态。
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动”的状态。“动”,就是起心动念,有些时候我们往里一看,冒出了太多太多的杂念。
除了“住”和“动”这两个情况以外,不会有第三种状态。要不就是“动”,起心动念,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要不就是没有念头,即安“住”。
除了这两者以外,不会有第三者。“住”和“动”都可以,都没有关系,我们不需要做任何的取舍,“住”就是“住”,“动”就是“动”,没有好坏的区别。
然后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呢? 最后一个,下面的这个“明”。“明”是什么呢?“自知自明”的“明”。
我们静下来以后,如果心是安住的状态,那么我们非常清楚地、自知自明地知道它是安住的,它现在没有念头,是在平静的状态,要知道这些。
如果动念的话,知道它现在有念头了,有了各种各样的念头。一个念头出来了,然后消失了;然后下一个念头又出来了,又消失了。
你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当任何一个念头出来的候,不要去打击,不要去控制,也不要跟着它走。这就比如,有一群小孩在一个老人的旁边玩耍,这个老人不需要去打击这些小孩,也不需要做什么,他只是在旁边看着就可以了。
同样的,当各种各样的念头冒出来的时候,你不要去控制它,你就看着;没有念头的时候,你也不需要希望有念头,你也不要鼓励它,让它有念头。只是看着,这个就叫作“明”,自知自明。
这个刚开始时候的“明”,是不是开悟了呢?还不是。自知自明有两个层面不同的意思,一个是世俗层面的自知自明,就是我对自己的内心情况一清二楚。比如说,我知道当下心里有个杂念,或者知道当下心里没有杂念,这个就叫作世俗层面的“明”。这个时候的“明”只是一个过程,只是一个禅修的方法,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东西。
如果我们把四加行、五加行全部修到位了,并且对上师和大圆满、大手印的法有着满满的信心,那么我们在平时观心的过程中,突然有一天,这个“明”,会上升到什么层次呢? “明”提升了,提升到什么层次呢?
“明”字,也叫作自知自明,现在世俗层面的自知自明,是意识的自知自明,提升了以后就是智慧的自知自明。这个时候自知什么?自明什么呢? 就是刚才讲的“识心”,就是悟。
当下开悟,就是当下看到每一个念头都是如幻如梦的、是空性的。刚才讲过了,我们不用其他的语言,用了“空性”,这个没有任何的误区,这个就叫作、这个就是开悟。
《坛经》的禅修是什么样子呢?(师指手中书)我们看看,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善知识,何名坐禅”,什么叫作坐禅?什么叫作打坐呢?
“此法门中”,就是在禅宗的法门当中。
“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我们对外面的任何一个东西,不起任何的执著。
“名为坐”,没有执著就叫作坐。
平时我们认为,“坐”就是人坐下来,“禅”就是坐下来以后去打坐,这就叫作“坐禅”。六祖不是这样解释的,没有任何的念头,对外面的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东西,没有一点点的执著,这叫作坐、这就是坐,这就是“心念不起,名为坐”。
“内见自性不动”,这个更重要,我们往里观察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心的本性是如如不动的佛性。
这个时候我刚才讲到的“住、动、明”中的“明”,就提升到这个层面了,“明”就是“内见自性不动”。
“名为禅”,这叫作禅,坐禅。
禅宗的坐禅,这些解释方法,跟大圆满的解释方法是一模一样的。
平时我们理解的坐禅、禅修,还有定、慧,跟禅宗和大圆满讲的是不一样的。我们平时讲的定、慧,还有坐禅,都是在普通的层面上去理解、去解释的;而禅宗和大圆满是在很深的层次、境界当中去解释坐禅,以及定和慧的。两者层次是不一样的,认识到这点特别有意义,因为我们最终需要的东西,就是“内见自性不动”层次上的“明”。
我们前面讲过了,我们现在“住、动、明”中的“明”,是一般理解上的自知自明,就是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意识正在活动,或者已经停止。这种“明”,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有,那么怎么样让它变成《坛经》这里讲的“内见自性不动”的“明”呢?我们把“明”这个字,什么时候让它变成这样的内容呢?什么时候让它拥有这种含义呢?
禅宗,是用参话头的参禅方法,把“明”提升。而密法的方法,非常非常非常的多。刚才讲了,主要的一个就是四加行、五加行,然后就是对上师三宝和大圆满的信心,再加上上师瑜伽。通过这些方法,把“明”就能提升到“内见自性不动”的层面上,这个时候是真正地证悟了。证悟就是这样子,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大家一定要努力,最后祝大家六时吉祥,早证菩提。(众笑)
最后大家好好回向一下,我们讲的这个法是非常深奥的,非常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听受这个法是功德无量的。这个无量的功德,我们要分享给天下所有的众生。首先回向给以自己父母为首的天下所有的众生,然后接下来,回向给自己需要回向的那些人,或者动物、宠物,都是可以的。我们希望这些功德,能够让天下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最终都能够成佛。以这样发愿,大家一起来回向:
索南德义坛加惹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学匠
结嘎纳其瓦龙彻巴叶
哲波措类卓瓦卓瓦效
嗡啊吽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啊吽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啊吽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后记:
1、《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李本)
敦煌版之间的差异忽略不计,以师板书经文和李本经文作为敦煌版《坛经》标准经文。
“宗宝本《坛经》”PK 敦煌版《坛经》
2、1------4五祖征偈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PK
五祖忽于一日唤门人尽来。门人集讫,五祖曰:“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门人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迷,福门何可救汝?汝总且归房自看,有智慧者,自取本心般若之知,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火急作。”
2、2------6神秀呈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PK
上座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心偈,缘我为教授师。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将心偈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若不呈心,修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难甚难,甚难甚难。”
夜至三更,不令人见,遂向南廊下中间壁上题作呈心偈,欲求衣法:“若五祖见偈,言此偈语,若访觅我,我见和尚,即云是秀作。五祖见偈,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我心自息。”
秀上座三更于南廊下中间壁上,秉烛题作偈。人尽不知。偈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神秀上座题此偈毕,却归房卧,并无人见。
2、3------9五祖传法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PK
五祖夜至三更,唤惠能堂内,说《金刚经》。惠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2、4------13论定慧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PK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慧定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诤,若诤先后,即是迷人。不断胜负,却生我法,不离四相。
2、5------18无相为体,无念为宗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PK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南]。学道者用心,若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
2、6------20论禅定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PK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云:本源自性清净。
善知识!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2、7------25说摩诃般若波罗蜜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PK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须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2、8------27再说摩诃般若波罗蜜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PK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梵音,唐言彼岸到,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承长流,故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罗蜜。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将大智慧到彼岸。
2、9------31万法本从人兴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PK
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维摩经》云:实时豁然,还得本心。
2、10------32论大善知识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PK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
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识,是大因缘。
3、模仿已看过的道友们制作的禅堂开示记录、课堂传法讲记,听写、整理了此稿。我根本没有得《坛经》和师之“皮+肉+骨+髓”,若有违经义+师义,直心忏悔,勇担因果,愿任何果报都成为我明心见性之助缘。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