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1卷11下-12上笔记
精修《楞严经》进度13卷一=梦参法师释+宣化禅师释+索达吉堪布释
卷一
8妄根认性,真根遗明*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一、梦参法师义:
第10课后部,至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这七处都是妄执,虚妄的执著。
这个大定(楞严定)是本来的自然而有的,是不生不灭的法,是不动摇法,这叫楞严定。定是依体而起的,要想证得这个体;就是要证得本觉的那个智,就是我们讲华严经时那个体,证得这个体,就是不生不灭、不动摇,这个定就叫奢摩他,奢摩他就是楞严大定。
我想学过华严、法华的,都知道你的心在哪里。不是你的心,大家共的,十方三世佛同此一心,心、佛与众生同此一心。
我们大家都不了七处吧?十处、二十处、一千处、一万处,你也找不到你的心。因为背觉合尘,当你违背你那个觉性,跟六尘境界合了,在六尘境界里找心,那你就找去吧,看什么时候你能找得到。应该怎么办呢?背尘合觉,翻过来,跟六尘违背。
佛从面门放光,要以法的表现,破妄显真。咱们一切相都是从面部表现,一切众生的面门都如是,跟佛一样终日放光;但是迷了,迷了就不认得了。六根门头,在禅宗经常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而不认识。不认识就是迷了,就是说佛的光明我们也本具足有的,但我们就是无明了,弄不明白,没了光明。
佛是背尘合觉,我们是颠倒过来,背觉合尘。佛是认性为体,认识自性就是体,而众生呢?相反的,认物为体,把一切事物当成体,把色身当成体。这个色身不是体,佛在七处来证辩,七处都不是;要是真悟了,七处都是心,离开了七处还哪里找去!觉了就解脱,迷了就束缚,祖师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都是真性,迷了就成不动地了。所以佛从面门放光,显示人人本具有的、本觉的妙理真理,这个我们在华严经时讲得很多了。
六种震动:“动、起、涌”这三个是有形的,“震、吼、击”是属于音声的。这六种就是身,身体所动,音声所放出来的。佛是没有妄的,在六根妄识一破显露光明。
8、二种根本是什么?一个真本,一个妄本。这完全是大乘起信论里讲的,真、妄二种根本。妄是虚妄了。
第11课前部
1、你讲那个“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大米饭煮夹生了,还不熟,吃起来不对味。所以那老居士就批评他,养活了十年,养了个死人,就是这个意思。“枯木倚寒岩”,在山里头一个死的木头,还在那个寒严冬天,正赶三冬的时候,还能有点热气吗?没有了,他没有感觉是一个女孩子在抱着他。所以那女孩的妈妈说养活了十年,养活了一个死人。只是这个按我们修道的来说,他已经断了欲了,修成功了,但是修的是半截。又养他几年后,再问他说:你感觉如何?他就说:感觉是抱着。这个就对了,这叫作随缘成。还要随缘,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
2、佛就跟众生讲二种根本,一个是妄,一个是真,不能够错乱。法本来没错乱,是众生心错乱。
3、妄心就是我们一切的、无始以来的生死的根本,我们平常所说妄想,妄想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但是这个妄心却是妄的一切根本。真心本来就是具足,与佛无二无别的,因为自己迷了,违背它了,就叫背觉合尘。妄心是依着尘,背了觉悟的心而跟尘境相合,妄的是根本。真的根本只是迷,不是失掉。我们本有的真心,本来所具足的菩PU提涅槃,原来的本体,清净本体,但是被迷掉了;把真心迷掉了就成妄心了;妄尽还源,那又恢复了真心。在华严经上这叫妄尽还源观,观就是把妄去掉,那就回复真心了。
4、攀缘心,就是每位道友用的那个第六意识心,什么叫攀缘?攀外头的一切境界相,攀诸尘,眼耳鼻舌身意观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攀缘六尘的境界,虚妄所起的一切分别妄念。六尘境界相有,你的心也随之有;六尘境界相没有了,你的心就随之没有了。这是虚妄的,没有一个真实体性。能把这个当成真心吗?这就是一切众生迷了,迷了是把自己虚妄的执著,把这个虚妄的执着当成他的心性。
5、菩提:在楞严经上定了三种名义=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
5、1真性菩提=众生本觉的本来智慧,不变而能随一切缘,随一切的染缘,随缘而不变,妙真的体性永远不变。
5、2实智菩提=实智是以智慧为道的,众生从这个迷了不觉当中,又开始觉了,等你把无明断尽的时候,又恢复你原来所具足的真实的实智。
5、3方便菩提=经过众生的机感,在诸佛施教开始觉。自己觉悟了,达到究竟了,然后觉后启他,叫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但你觉他的时候,应着众生的根机而说的一切教化,这个就叫方便门。
6、涅槃:是不生不灭,含藏三种=性净涅槃+圆净涅槃+方便净涅槃
6、1性净涅槃:自性清净,一尘不染,万法皆空,所以叫性净涅槃,诸佛与凡夫同俱。
6、2圆净涅槃:圆满清净涅槃,真的,真的就是圆的,没有妄了,圆满了,都是清净,妄无不净,一切妄都清净了,所以叫性净圆净,圆净涅槃。
6、3方便净涅槃:这个是随缘的,随缘方便,示现生灭;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生、示现灭,这是随缘方便的涅槃,也叫方便净。
7、元清净体:因为生死的性就是清净涅槃性。是一切众生原来本有具足的,不假造作的,也不待修成,这叫元(本来)清净体。
8、识精:你原来清净的体,就在你现在的根中,在你的六根中,你有个圆湛不生不灭的性。这个叫什么?叫识精。
9、元明:原来是妙明的心,现在有了混浊了,如果经过把它磨练,把尘垢磨掉了,那么你本来的清明。虽然在六道轮回中流转,可你这个圆明的性是不被昏暗所染污的,是能恢复原来的清净性。例如说你眼睛能看见,耳朵能听见,在眼就叫见,在耳就叫闻,这个原来就是元明。元明的本性,「识精元明」就是这句话。
10、能生诸缘:你应当经过弃舍一切的生灭法,守护你真常不生灭的性,识心,认识你这个心,认识你这个根性。认识这个根,这个性,它生起的诸缘,这个识根是能生起诸缘的。
识精是怎么说的生起诸缘?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本具的精明的体。由这个识体的时候,在性宗讲就叫如来藏性。性的含藏,含藏是什么?如来。这个如来藏性能生一切法,因此就叫能生。
缘,有能缘,有所缘,能缘缘于所缘。因为这个楞严经是在性宗上来判的,不论是四教五教,性宗都是这样来判的,在性宗判这个定是如来藏性。法相宗就是八识,八识即如来藏性,如来藏性即是八识。因为八识能藏也能生,又叫能缘,又起能缘,能缘缘于所缘。
能缘缘于所缘把它分析就叫见相二分,能缘的是见分,所缘的是相分。例如说我们眼睛,眼识缘一切色相,眼识是见分,是能缘,外头一切色相,就是你能缘缘于所缘。因此见分就能够转成了你的智慧,又叫能见之见分即是智慧。能缘缘于所缘,八识的本体,当你回归观察八识的本体,你会发现那属于自证分。
八识被无明所缚,把它八识本具的真空晦昧了。晦昧了不是失掉,阴晦暗暗的,明明是真空的妙理,变成顽空了,这个时候智慧失掉,见不到了。但是你一定要见,你就在这空晦暗中,结成的四大色相,这就起了相分。见分所缘的这些境界相,境界相是所见,能缘的这个见分。但是缘有缘不到的地方,缘不到就说缘所遗者,缘不到就是缘所遗漏的。
八识能生诸法,如果把诸法分成见相二分,那见分就是能缘,相分就是所缘了。再想回归能缘缘于所缘,但是缘不到,被缘所遗者。下头单讲缘所遗者.
缘所遗者:在八识前所生的叫七转识,也就是第七识,七转识是由外界相分境界而生起的。这个我经常引证给大家讲,讲起信论,见分就是业相、转相、现相,这叫三相。一念不觉,就是迷了本觉,“一念不觉生三细”,就是业相、转相、现相,这是八识的。等七转识它就麤了,它转变成什么呢?转变为境界了,“境界为缘长六麤”。大乘起信论九相论,生长了麤相,七转识生长麤相。但是七识能缘的功能,转用于六识能缘的力量,六识为能缘。
缘是攀缘,攀缘什么?攀缘于一切法,一切法从识生,就是你所攀缘的是外边的一切境界,这就叫诸缘,一切诸缘。前头说缘所遗者,就是转识能遍缘一切,而不能反缘,缘于本生的识海;它不能再反缘缘自性,缘于它本生的识海。道理怎么讲呢?我们的眼睛能向外头缘,能缘一切,但是不能够回来反观自己的眼睛;能向外见,而不能回来看自己的眼睛,就是所不能。
七识不能缘八识,缘了就修行了。又不能缘涅槃元清净体,不能缘就失掉了;可它没有失掉,是相似失掉,这就叫缘所遗者。缘所遗者就是缘不到了,所以叫故曰缘所遗者,所缘的境都能缘,它不能回来反观自己的。如果转识成智的话,那么所转的识能遍缘一切,但是不能够反缘,就是不能够识它本生的识海;却能攀缘外边一切。我们的眼睛能看一切,但是不能回来看看自己的眼睛,就这样个意思。谁的眼睛能反过来看看自己的眼睛吗?不能,你不能缘你自己的本识。从八识生起一切的法,七识,前六识,它不能缘八识。因此来说,我们那个元清净妙体并没有失掉,但是不能缘就像是失掉了。你说有眼睛没有?有眼睛,只能向外看。你能看看你自己的眼睛吗?看不到。这叫缘所遗者,缘不到了。
缘,就是一切法的由来。一切法怎么来的?就是由缘而来的。因此而说,一切众生的缘,由于迷了此识精元明的体。因而缘只能向外,而不能再反观观自性。迷了就是不知道了。虽然是有,有不自知,但是也不是丢失了,缘所遗者就是这个意思了。虽然没有丢失,但是你缘不到了,就是缘所遗者。
但是第七识能缘八识的见分,为什么不能反缘了呢?这是个问号。不是说七识能缘八识的见分,为什么就不能反缘呢?所以把元明之体缘所遗者,元明之体失掉了,失掉了就不是了。迷了是凡夫,不能够用如如智去缘如如理,就是它的智不能缘理,不是像佛如如智能缘如如理,这就叫众生了。
精修《楞严经》进度14卷一=梦参法师释+宣化禅师释+索达吉堪布释
二、宣化禅师义:
第14课1小时18分钟后,至钦闻示诲。
1、真际所诣:根本的真心在什么地方。
2、奢摩他路:修定之路。
3、阐提:信不具,没信心;焚烧善根,只留恶根。此类人最难度化。
4、“道生说法,玩石点头”公案:《涅槃经》上部说“阐提无佛性”,下部说“阐提有佛性”;道生说《涅槃经》时,时人只见到上部,没见过下部;道生了达经义,说“阐提有佛性”,此义与《涅槃经》上部说法相反,被打击无人听经。后道生给一堆石头说“阐提有佛性”,玩石点头同意。
5、隳弥戾车:堕落,乐垢秽,就欢喜到垢秽之地。
第15课
1、六种震动:3种属于形+3种属于声=(动+涌+起)+(震+吼+击)
经历过一次地震:为母守墓时,一日晚坐禅中,正在无人+无我+什么都空了的时候,忽然间觉得动了,当时想,是什么魔能把我的身体都摇动起来了?第二天,听人说是地震。那个地震很奇怪,井里向上冒火。
2、种种颠倒:颠倒=胡闹=醉生梦死=没事找事=不认识自己的清净本体,在妄想上用功;众生眼看,分好分坏,分是分非,在如来藏里头,没有这些问题,里面是干干净净;人眼看到山河大地所有万象,都是一种“识”,唯“识”所见;如果明白那个不生不灭的法,这根本什么都没有。
3、业种自然:无明造成种业,受种报。
4、恶叉聚:一种植物,一蒂结三果=惑+业+苦
5、攀缘心:=妄心=妄想
6、菩提:=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
6、1真性菩提=本有的佛性
6、2实智菩提=智慧
6、3方便菩提=成佛后以方便法教化众生。
7、识精:=真心=佛性,是菩提、涅槃的别称。此“识”非八识之识。
8、缘所遗者:这个缘,久而久之好象丢了,丢了“识精元明”,实际没丢。
9、什么是真心:见闻嗅尝觉知,这种的“知”,这种的“性”,就是真心的表现。
10、什么是佛性:在眼曰见,在眼睛就叫见性;在耳曰闻,在耳就叫闻性;在鼻嗅香,在鼻就叫嗅性;在舌尝味,在手执捉,在足运奔,这无形中都是真心的表现,这些地方就是真心。
三、索达吉堪布义:
第11课后部,至钦闻示诲。
1、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都是因为没有通达真心、如来藏,不了知胜义空性的甚深密意。所以,阿难遇到违缘后,对法的希求心突飞猛进。
2、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请您为我们开示禅定之道(“奢摩他”即三摩地),包括那些断了善根、邪见顽固、业力深重的人们,摧毁他们的邪见,令其生起正知正见。
“阐提”指断了善根的众生。当然,大乘认为没有真正的断善根者,只是在名称上将具有恶见、恶业深重的众生称之为“阐提”。“隳”是动词,意为摧毁。“弥戾车”指顽固的邪见、恶见。“隳弥戾车”即摧毁顽固的邪见、恶见。
第12课前部
1、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 (卷1)》中提到,佛身有多处可以放光,包括足下、膝上、密处、脐中、胸前、口中、眉间、顶上。一般来讲,当佛陀口中放光,意为宣说三乘法;白毫放光,意为宣说大乘法。很有可能这里的“面”指的是白毫,因为白毫的光也属于是面上的光芒,而且佛陀讲的是大乘法。
2、有些大德,包括宋代的长水子璇认为,《楞严经》应该是在《法华经》之后、《涅槃经》之前讲的。
3、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顿时,所有的佛刹都有了六种震动。六种震动,就是动、涌、起三种形象上的震动,以及震、吼、击三种声音上的震动。当然,这些景象只有在圣者菩萨的境界当中才会出现,而并非像世间发生地震一样——整个世界地动山摇,让人惊恐万状。
4、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当时佛陀要转法轮的时候,由于佛陀的加持,所有的十方微尘国——十方世界千千万万的国土,一时间全都现量显现在眼前。现前之后,依靠佛陀的威神力,又合为一个世界。即一变成多,多变成一。同时,器世界中所有的诸佛菩萨都居住在自己的本国,不需要离开,他们都在合掌聆听佛的传承,承接佛的法要。
5、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
世间的所有众生从无始以来,造作各种各样的颠倒之业,播种下颠倒业惑习气的种子,业果自然成熟以后,就如同恶叉聚一样。
众生无始以来之所以在轮回中不断流转,主要有三种原因:第一个是业,善恶业的业;第二个是种子,指无明烦恼;第三个是种子自然成熟之后产生各种各样的痛苦。所以把这样的业果比喻成恶叉聚。“恶叉聚”是印度的一种植物,又叫金刚子,其果实皆三粒同一蒂,有些大德解释说它们代表“业”、“烦恼”和“痛苦”。在十二缘起里,这三个因缘比较重要,因为它们互相关联、互为因果,即有时变成果,有时又变成因。
在世间,有些果是藏在阿赖耶识上面,表现为人的习气,比如从小脾气不好或嗔心深重,这就是在阿赖耶识上有着前世种子的缘故;有些果成熟于外境,比如转生到非常贫瘠、长有荆棘树。就像《大圆满前行》当中所讲的四种业果一样,这些习气种子也会演变出不同的结果。
由此可以看出,众生无始以来,因为种种的业不断流转于轮回中。
6、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按理来说,修行人通过修行,是可以顺利获得成就的。但由于受往昔业力的束缚,即便非常想今生成就,获得无上菩提,也终究无法实现。不仅如此,甚至“别成”,即堕落、误入歧途。有些入于了声闻乘、缘觉乘,堕于二乘,虽获得了解脱,但不能成就佛道;与之相比,更糟糕的是,有些变成了外道,有些变成了魔王波旬那样的天魔王,及魔眷属等等。众生如此反复造业,在轮回中无有出头之日,非常可怜。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众生无法脱离轮回、获得无上菩提呢?
7、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一方面是无始以来的业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以这两种原因所致,这些人“犹如煮沙,欲成嘉馔”,任你把细沙怎样烹煮,也无法变成美味佳肴,也就是常说的 “沙子里不会榨出油”。纵然经历了微尘数的劫,也“终不能得”,即始终不能得到真正的菩提。
这里说因两种原因而不能成就,下面会讲两种原因。
8、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若没有认识到生死心和涅槃心,众生就没办法真正趋入解脱道修行,一切努力将徒劳无益。
第一个生死根本是什么呢?就是现在的你和众生都在用的攀缘心,误以为这就是自性、真心。
妄心的对境叫做所缘,执著所缘的心叫做“攀”。“攀”和“缘”可以理解为能取和所取。众生对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对境产生妄想分别,而这些妄想分别并不能如实地反映实相,这就叫做攀缘。攀缘最本质的意义是,众生这种不能真实地认识自己、有能取所取的分别心。正如《维摩诘经》所讲:“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如果我们证悟空性,就能到达无所得的境界,如果无所得,便没有攀缘。证悟空性之前,凡夫肯定有攀缘,而且有些攀缘可能使自己离真心越来越远,但有些攀缘看似违缘,却也可以转变成顺缘。
这是第一个方面,轮回的心。
9、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第二个是涅槃心。无始以来,众生相续当中都具有菩提、涅槃这样的元清净的明体。无始以来菩提涅槃以及本清净的心性,都指如来藏。“识精元明”,指如来藏或最了义的阿赖耶,它能显现各种各样的缘,以及形形色色的现象。“缘所遗者”,意为很难通达它的本性,因为大多都已经失去了本性。
这句话以藏文的方式解释比较简单。“心”肯定具有涅槃和菩提的本性,这样的如来藏或者本来的心,能显现各种各样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缘,但作为凡夫人,想要通达它,却并非易事。
我们再用另一种方式讲解:菩提是证德方面,涅槃是断德方面,两者相结合就是“识精”。“识精”是心识的最精华,即佛性或阿赖耶(不是阿赖耶识),也就是其他不同说法中的第八、第九识等。
实际上,我们认识佛性是很容易的,正如《景德传灯录》云:“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若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就知道它既可以被称作如来藏,也可以被称作菩提、涅槃、最了义的阿赖耶……若未认识,就被称作心识、精魂等不同名称。
10、我个人认为唯识宗比较难懂,与之相比,中观较为易懂,但中观同大圆满相比,大圆满又更加直接。所以,我在备课当中,每当遇到唯识宗的解释方法,就要反复查阅——尽管按照如来的思想,可以有各种解释方法,但了解透彻之后就会明白,这些内容可以通过中观或密法等更直接的方式来宣讲。
11、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涅槃的心,就是本来具足的清净如来藏,但我们难以认识到,因此,众生“遗此本明”,放弃了本来的心性。如此一来,“虽终日行”,虽然每天很努力地行持,却因未认识心的本性,“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不得不入于六道轮回(六趣)之中。
生死轮回的心和涅槃心是《楞严经》的关要,而且它是口诀性的,一定要重视它!众生为什么漂泊于轮回?一是对生死的心没有认识,一是对本来具有如来藏的本性没有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