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8品法身49-55课(629-681)小结
一、科判分布
《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681)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680)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1-3品)+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4-7品)+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8品)
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戊一、意法身及功德+戊二、所依报身及相好+戊三、行为化身及事业。
戊一、意法身及功德=己一、总说具三特点法身之本体(631)+己二、广说意法身之功德+己三、说明其力功德恒常周遍任运。
己二、广说意法身之功德=庚一、总功德(633)+庚二、别功德。
庚二、别功德=辛一、无染之差别(635)+辛二、愿智之差别(636)
己三、说明其力功德恒常周遍任运=庚一、本体无勤任运自成之功德+庚二、行相广大周遍方际之功德(641)+庚三、时间无尽恒常之功德(642)
戊二、所依报身及相好=己一、总说具五决定之报身本体(644)+己二、广说相好功德。
己二、广说相好功德=庚一、宣说差别基相之功德+庚二、宣说差别法随好之功德(653)
庚一、宣说差别基相之功德=辛一、宣说果相之功德+辛二、宣说能成因。
辛一、宣说果相之功德=壬一、三类十相(648)+壬二、二相(649)
辛二、宣说能成因=壬一、总说(651)+壬二、因之差别(652)
戊三、行为化身及事业=己一、认清具五特点化身之本体(655)+己二、广说事业之功德。
己二、广说事业之功德=庚一、略说本体(657)+庚二、广说分类+庚三、摄义(676)
庚二、广说分类=辛一、安置于道之所依(659)+辛二、安置于道之本体+辛三、安置于道之果位中(675)
辛二、安置于道之本体=壬一、安置于资粮道(661)+壬二、安置于加行道(662)+壬三、安置于见道(663)+壬四、安置于修道。
壬四、安置于修道=癸一、安置于不清净七地(665)+癸二、安置于清净三地。
癸二、安置于清净三地=子一、安置于八地(667)+子二、安置于九地(668)+子三、安置于十地。
子三、安置于十地=丑一、安置于总特点+丑二、安置于最后有者之特点(674)
丑一、安置于总特点=寅一、安置于有学清净圆满成熟究竟之特点(671)+寅二、安置于彼地功德法获得自在之特点(672)+寅三、安置于彼地道果法中之特点(673)
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丁一、摄为六种现观(678)+丁二、摄为三种现观(679)
2、《现观庄严论》以八事七十义的窍诀对广大甚深的般若法门进行概括
三种现观=因的现观+加行的现观+果的现观=1三智+1四加行+1法身
六种现观=1三智+4四加行+1法身=三智+(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刹那加行)+法身
八种现观=八事=3三智+4四加行+1法身=(遍智+道智+基智)+(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刹那加行)+法身
七十义=30三智+36四加行+4法身=(10遍智+11道智+9基智)+(11正等加行+8顶加行+13次第加行+4刹那加行)+4法身
3、法身
本论按三智、四加行、法身来表述从发心到成佛的整个过程,对于这中间的联系,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略说》中做出了明确归纳:最开始要发心,就要明白发心的目标是什么,这在三智品中宣讲;发心之后要怎么实际去做,这在四加行品中宣讲;通过修四加行得到什么样的果位,这就是法身品要讲的内容。
4、法身4法(课中没有很明确的指示,结合《现观略义讲记》列示)
一、自性身:己一、总说具三特点法身之本体,法界自性清净,所有客尘也清净的究竟灭谛,即是自性身的法相。自性身就是所谓的二种清净:一切诸法的本性——法界自性清净,以及远离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客尘后的清净,也可以说是自性本来清净和现象离垢清净。
二、报身:戊二、所依报身及相好,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性。
三、化身:戊三、行为化身及事业,二十七种事业。
四、法身:戊一、意法身及功德,成就佛地之究竟智慧,即是法身的法相。可分为二十一种无漏法。
5、法身属于离系果具有三种特点
1、证德智慧法身的特点:依靠出世间道遣除所断客尘的力量而获得二十一类无漏法所摄的离果法身功德。
2、断德离客尘的特点:断除二障及习气,因此具足一切所断客尘种相极为清净的体性。
3、本体自性清净的特点:如此这些法也成为具有实相自性清净的法相。
6、法身21
1、三十七顺菩提分法(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2、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
3、八解脱(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净色解脱、识无边处解脱、空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灭尽解脱)
4、渐次安住的九等至(一禅、二禅、三禅、四禅、识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灭尽定)。
5、十遍处(地大遍处、水大遍处、火大遍处、风大遍处、青遍处、黄遍处、赤遍处、白遍处、空无边遍处、识无边遍处)
6、八胜处(四种形色胜处: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四种显色胜处:以内无色观外青胜处、以内无色观外黄胜处、以内无色观外赤胜处、以内无色观外白胜处)
7、无染等持:以他相续为所缘境,能护持使之不生烦恼的定与慧。
8、愿智:也就是知愿处智,“欲知于诸声闻不现前之义及如何回答他所提问”之宿愿已得成就,故能了知如此如此的定与慧。
9、六通(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
10、四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法无碍解、辩无碍解)。
11、四一切清净(身净、缘净、心净、智净)
12、十自在(命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
13、十力(知处非处智力、知业报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根胜劣智力、知遍趣行智力、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宿住随念智力、知死生智力、知漏尽智力)
14、四种无畏(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说出离道无畏)
15、三种不护(身不护、语不护、意不护)
16、三种念住(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以喜怒之心念住)。
17、不忘失法性:对利生事业永不放弃,而且在行持利生时无有过失,从不违时。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即使大海离开波浪,佛陀也不会失去利益众生的心。
18、永断习气:三门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所有细微种子习气已经断除,永不再生。
19、大悲:由因地无量劫修习而成就利益天下无边一切众生的大悲心。
20、佛十八不共法。这十八种无漏法唯独佛陀才有,声闻、缘觉、菩萨都不具备,因此叫不共法。
(1)无有误失:如来身体的行为无有过失,恒常寂静。
(2)无卒暴音:佛陀无有粗暴的语言。
(3)无忘失念:对任何事皆能忆持不忘。
(4)无不定心:佛陀任何时候都是专注的,不像我们那样经常走神。
(5)无种种想:佛陀对一切众生平等慈愍,无有远近亲疏等差别想。
(6)无不择舍:佛陀对一切法都以智慧观择后才舍弃,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
(7)志欲无退:对善法的追求无有退转。
(8)正勤无退:行持善法的精进心无有退转。
(9)念无退:相应三世诸佛之法的正念无有退转。
(10)慧无退:所证智慧无有退转。
(11)等持无退:所得等持无有退转。
(12)解脱无退:远离一切执著,无有退转。
(13)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
(14)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
(15)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
(16)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
(17)于未来世无著无碍智。
(18)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智。
21、一切种智:一刹那顿时现见诸法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的究竟智慧。
7、化生27种事业
1、使一切众生灭尽三恶趣的业而获得解脱道的所依——人天身份。
2、将众生安置于道的助缘——四摄事中。
3、令众生通达道的本体——杂染及清净因果所摄的四谛之义。
4、使众生为了成办无边有情之利益而如实安住于四无量心之义。
5、使众生行持六度万行。在发心的基础上,还要实际去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六波罗蜜多,做任何一个善法,都要以具足六度的方式来摄持。
6、使众生趋入佛道之所依——十善等戒律。
7、将众生安置于加行道,使他们相应修行一切万法自性空性的甚深实相。
8、将众生安置于布施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一地自性法界遍行之义中,令他们灭尽二取戏论(即遍计的二障),以无二智慧现量见到诸法实相。
9、将众生安置于持戒等尤为殊胜的二地至五地之间,使他们证悟一切法唯是假立名称的本体。
10、将众生安置于智慧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六地,使他们证悟诸法一无所得的本体。
11、将众生安置于方便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七地,使他们成熟一切有情。
12、将他们安置于完全超越声缘行境之不共大乘菩萨道中,这是证悟对治的特点。
13、使他们遣除一切缘于法的耽著——所知障,这是断除所断的特点。
14、将众生安置于愿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九地,使他们获得愿殊胜圆满的菩提。
15、有学道清净刹土究竟之特点:使他们严净种种佛土。
16、资粮圆满究竟之特点:使他们依靠资粮圆满而决定一生成佛。
17、成熟有情之特点:使他们成办十方刹土中有情的无量利益。
18、使他们获得一刹那间以神境通前往十方刹土亲近佛陀等等无量自在功德。
19、道之本体的特点:使他们齐全作为圆满菩提之因的一切分支——三十七道品。
20、道之作用的特点:使他们所集聚的二资本体之业与圆满菩提果紧密相连而绝不失坏。
21、对治的特点:使他们拥有如理如实现见一切法之究竟实相的圆满智慧。
22、断的特点:将他们安置于远离一切颠倒所断的清净自性中。
23、证悟的特点:将他们安置于证悟那些颠倒之相根源不存在的智慧理中。
24、断的特点:将他们安置于清净一切所断之理中。
25、成就究竟果位断证之直接因的特点:使他们能圆满断尽二障及习气而获得断德本性身的对治资粮臻至究竟。
26、将他们安置于能圆满证悟有为与无为无有差别、有寂等性的证德智慧法身之现空无别的解脱境界中。
27、将他们安置于道之究竟果位——不住有寂的大涅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