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1卷14下+15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07

  民俗学-楞严1卷14下+15上笔记

  卷一

  12、2以见显真,见性不动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佛言:如是。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佛言:谁动?谁静?

  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佛言:如是。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佛言:如是。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14场后部

  1、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

  这个时候世尊就展示兜罗绵网相的光明手,佛陀的手像兜罗绵,兜罗绵是印度很柔软的一种棉花,柔软、舒适、轻微,这样的一个光网,并不是一般我们肉身的,这样的网相光手,特别柔软。佛陀就展开这样的手,就把拳头打开。

  2、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

  我最初成道的时候,在印度鹿野苑当中为阿若多(阿若多是憍陈如),五比丘等(憍陈如、马胜比丘、饮光等)和其他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和优婆夷——这四众弟子面前,曾经我是这样说过。

  3、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憍陈如肯定智慧和戒腊他们当中应该是长老的,当时五比丘为主的八万天人当中他是第一获得解脱的,“独得”,他是第一获得解脱名字的。

  4、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俶装前途”把他的这些行李准备好了以后,继续向前。“不遑安住”,不可能一直待在那里,因为他毕竟是客人嘛。“若实主人”,如果是主人的话,“自无攸往”,他不可能一直有所往的,他一直待在这里。平时住的人叫做是主人,暂时在那里停顿的话,这个叫做客人。

  我们的心性相当于是主人一样,烦恼障、所知障,障碍的话相当于是客人一样的。所以用一个客人的比喻,最后知道自己相续当中的障碍是偶然性的,真正的主人是自己的心性光明。这个时候,他用客人的比喻已经证悟了“客”字。这是第一个方面的。

  第二个方面,那“尘”是怎么理解的呢?

  5、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他说譬如下了雨之后,太阳的光在天空当中照耀,这个光入于间隙当中,比如说窗户,或者天窗,把光射进来,这个时候你指望虚空当中,发现在空中有很多的微尘。

  会发现尘的本质是动摇的,而虚空是寂然的,如如不动的。虚空表示着我们的心性,我们的心性不动摇的,尘就相当于是障碍,这个障碍是动摇的,但真正不动摇的就是我们的心性。

  他当时通过思维以后,原来澄寂叫做是空性,动摇的叫做尘,以这样的动摇者名为尘的意义。这样的动摇和不动摇,是尘和虚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心的障碍和心性之间的关系。

  第15场前部

  1、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佛陀的脚掌也有千辐轮,手掌当中也有千辐轮,所以千辐轮的五指也可以说是“屈五轮指”。阿难尊者马上回答,我已经亲自见到了,如来正等觉,你的百种珍宝的轮掌,在四众弟子当中又开又合,又开又合。

  2、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是我的手开合呢,还是你的见开合?

  我见到的是如来自己的手在开合,这个是真实的,而我见性并没有开合。当时阿难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完全明白。他这里说“见性”,翻成藏文“见”。他说是:“我看到如来的手有开有合的,并不是说我的见有开有合的。”

  3、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佛的手肯定在动,因为刚才在开和合嘛。我的见尚且没有静的话,怎么会有无住或者是动摇呢?“我见”就是我这个能见佛手的心,静也没有,动也没有,远离二种戏论的。

  从逻辑上看的话,自己的心确实也是并不是随着外境佛陀的手的开合而去的,因为我们的心的颜色、形状全部都没有,包括它的本体也是没有的,只有如来藏的这种本性是远离一切思维和言说的,就这种现象的话,通过这种因缘的话也是可以通达的。

  4、“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阿难啊,你看左边也好,右边也好,看佛陀的光,头也是往左往右这样动摇,这样的话,你的头在动还是你的见在动?还是心在动。

  阿难尊者就回答说:世尊啊,我确确实实我的头自己在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我的见性尚没有静,没有静止的话,谁有动摇?怎么会有动呢?

  如果我的心有一个实质的东西,这是一个静止的东西,那可能是观待它有一个动摇的、运动的东西也许可能是存在的,但是我无论怎么样去观察,我的心不可能找到微尘许的一个静止的东西,如果静止的东西也是找不到的话,那观待它的动摇在这个世界上是跟龟毛兔角一模一样的,根本是找不到的,我的见本来都是空性的。

  5、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

  动摇者也可以命名于“尘”。“不住者”实际上也是动摇,只不过是动摇当中比微尘稍微带有一种安静吧,以不住者的角度可以安立为客。客和尘佛陀是这样讲的。前面憍陈如是用他的方式来对客尘两个字解释,佛陀以动摇者和不住者两个层面来解释客尘。

  你们看看阿难,他的头一直在动摇,但是这个见没有动摇,或者说是远离戏论。我的手刚才也是一直给大家开合,但是我的手在动,我的心没有动,见也没有舒展,也没有卷曲。

  那你们为什么当今以自己的动摇称之为自己的身体,为什么以动摇称之为境?

  6、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从无始以来自始至终到现在,我们的分别念不断地生又灭,失去了自己真正的本性,常乐我净颠倒而行。对自己的心性已经失去了真正的了悟,而对外面的物质,把它当作是实有的,然后归为己有,产生我和我所执。这样一来,我们众生一直在无边无际的六道轮回当中自己去感受痛苦,不断地漂泊,始终都是没有得到解脱的机会。

  二、再听梦先生聊聊:

  第15场

  1、五位比丘都是派去找佛的王宫里的大臣,都是跟佛有亲缘关系的人,三个是他的父族,阿鞞、跋提、拘利(马胜比丘、小贤比丘、摩诃男比丘);两个是他的母族舅舅,憍陈那阿若多、十力迦叶

  2、不住的就叫客人,住者就是主人。这叫客尘,尘是形容迷的意思,客形容我们在三界,三界不是我们的家,别把它当成家住。

  3、假使你见到你的思想当中,所存在的妄想,我们一般把它说成是思惟的惑,就叫见思二惑,一个见惑,一个思惑。

  因为那个灰尘它是不停的动,它不是静态的,它是动态。灰尘在什么地方动?在空里头动,没有空,也就没有灰尘,灰尘在虚空当中动。空是寂然不动的,微尘是动的。你自己的性体是不动的,是你的思想妄想微尘惑染,它是动的。

  没有智慧的人他不了达这个尘相,就是六尘境界相,就是形容你没有见道的智慧,你看不见思惑,你必须得断了见惑之后,才能看见思惑。就形容着诸有尘相,那个尘(灰尘)的摇动是它的现相,而它依止的虚空是寂然不动的。这些个都是先假比方,后明于法。说性的,就是你的心性本来是不动的。

  4、我们的思想,假使说思惟的力量能够定得下来,澄静了,澄寂了,不动了,那叫空;摇动的就叫尘。不摇动的是个空义,摇动的就是尘义。说动者为烦恼,不动者为心性,尽假比喻来显示。

  5、这里头这一段就是一个用客,一个用尘,一个用空,一个用谁在动谁在静来形容着客、尘、主、空。主不动,客动。空清净的,没有微尘。尘不是清净的,是动态,不是静态。就是你掌握了客、尘、主、空四种含义。

  这里头形容着你一切能见的见是不动的,见性是不动的,动的不是性,是能缘的心跟外边所缘所有境界相,它们摇动不停的。这个是什么?形容我们看见一切事物,我们的思想就不停的分别,分别就是执著了,好的就要取,坏的就要舍,取舍、贪爱都产生了,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客尘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两种分别,一个是别,一个是通。实义上烦恼有两种,一种是烦恼障,还有另一种是所知障。我们上来所讲的烦恼惑是因为见境的,对外边境界而生起你的尘,使你随这个境界生的感念、生的感触,但是你正常的性没有动。我们随我们的见去分别,我们的见性没有动,客尘却在动。就是说能见的见性是不动的,见性见客尘,见性是不动的,客尘当然是不停的动。客就是动义,不动就是你的心性。

  凡是一说到空就显它的不动寂静,就显我们的性。但是这个是密义,所以答阿难的时候用这个是显现的,真正的含义就是告诉阿难说,我们这个性体,寂常的那个性体,它是永远的如是,不随你的见所转的,是客尘烦恼,与你的身,和你的境界,和你的识,和你的心。就叫阿难返闻闻自性,返见见自性,就像你的主人(客店的主人),他是不动的,是不随你客人转的,你来他接待,你走你就走,他是常住不动的。就形容着我们这个心(心的本体),心性是不动的,动得的是外边的烦恼六尘。这个就假使你一个身,一个心,身是动的,心(妄心),妄心是识,不是性,它也是动的,但性像虚空一样,是寂然不动的。这就让你明白了,心性是永远澄然不动的,澄静的,客尘境界永远是变化的。这是显示不动的。是在对外边尘境的时候,随便它境界怎么动,你心不动,显你内心的心性是不动的。

  6、佛放光,阿难的头摇动,这属于尘。见是不动的,是属于空。你观佛的手自己开合,是客尘。阿难的见是主,见没舒卷,不随客尘而转变。咱们如果能够见着一切事物,心不随尘转,即同如来;心被尘转,那就是凡夫了。所以显,显什么?显我们的见性不动,性体不动,客尘随它怎样变化跟体无关。

  7、我们经常说凡夫颠倒,颠倒是什么意思?就是认妄遗真,把所有境界相当真,其实这是妄,把你的真性失掉了。所以说迷惑了,迷了就是真妄颠倒了,拿妄当真,这叫迷惑。咱们说惑业,这就是迷惑的业。因为颠倒而执著妄身,因为妄身而缘念妄境界,缘念妄境界,好的就取,不合你意的就舍,因此贪瞋痴慢都从此三身。这就叫什么?我们经常说起惑造业,迷失了寂常真性。迷失了就起惑造业,我们学楞严经就要恢复我们以前的妙明真心,把我们失去的那个真心再复原,再把它找回来;不是迷失丢掉。

  8、我们经常讲禅门一炷香,顿超直入,立证菩提。我们点一枝香在这打坐,打坐是观想本性,就叫回光返照。回光,就是把我们的六根门头的一切知见回来,不向外,向内。旋转回来,照什么?返观观自性。如果是耳朵听,返闻闻自性。如果是眼睛见,就返观见自性吧。佛说这段经文本来就是很简单,来启发阿难认性,不要认相。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1卷14上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