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听《心经》1-10堂课小结 (2019-08-22 09:51 记录于后半生点滴的新浪博客)
1、缘起
第三轮看经论需要《心经》的释本精读,选择了师宣讲的课程,一是基于对堪布深入经藏精通(藏传般若+汉传般若)的高度信任,二是基于对上师已生成不退转的信心。
无需深思,即列入第三轮看经论计划,并得以实施。
2、《心经》区位
2、1分布全球
2、1、1藏传佛教中,日常+所有法事中,基本都有《心经》出场。
2、1、2汉文化中的重要基石之一。学佛前,我以国学的定位结缘了《心经》。中国人都会说“四大皆空+一切空空空”,而《心经》是空祖宗。
2、1、3很多国家+民族都持《心经》,大多数地球人都知道《心经》。
2、2佛陀成道以后三转F轮:
2、2、1初转F轮:苦、集、灭、道四谛法门。
2、2、2第二次无相法轮:般若空性法门,最深奥、最重要,揭示了一切万法的真相,二十二年都在宣说般若空性,由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十万菩萨结集成经文,其中的《般若经》主要是由金刚手菩萨结集的。包含在《摄集经》当中,浓缩就是《心经》
2、2、2、1《般若经》:广般若;
2、2、2、2《般若经》:中般若;
2、2、2、3《般若经》:略般若;
2、2、3三转法轮:光明如来藏本体。
2、3般若波罗蜜多可分为四种:
2、3、1经典般若,也称文字般若,包括大、中、小三种般若经;《心经》
2、3、2基般若,也称本性般若,即一切万法的基础——空性;
2、3、3道般若,也即见道、修道等五道;
2、3、4果般若,也即证悟空性的智慧。
2、4般若波罗蜜多可分为二种:
2、4、1能诠般若:圆满宣说般若之义的文字般若
2、4、1、1经典文字般若:一系列的《般若经》。《心经》
2、4、1、2论典文字般若:《中观四百论》、《中论》等论著。
2、4、2所诠般若(三种智度)
2、4、2、1自性般若(基般若):万法离一切戏论的本体。
2、4、2、2道般若:是依靠诸佛菩萨的智慧。
2、4、2、3果般若:佛陀以其智慧而圆满通达的万法离一切戏论的真相,就叫果般若。
3、《心经》版本
3、1略本:唐玄奘译本为之一,最广。
3、2广本:比略本,前有缘起+后有随喜赞叹。之一:
法成法师 (约汉唐)译藏 任杰 由藏译汉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 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
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
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皆空。
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离垢,无减无增。
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是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障碍,无有恐怖,超过颠倒,究竟涅槃。
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舍利子,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咒,真实无倒,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秘密咒。
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峨帝峨帝,波罗峨帝,波罗僧峨帝,菩提萨诃。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
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3、3没得文化真是可怕
3、3、1自主研发第一品
很早就读到《心经》,那时候不知道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竟然还有其他别名;更不知道舍利子是个人名,且是佛界大官。望文生义,自主研发产生一品:
自在菩萨:禅宗禅师就是自在之人,那么菩萨肯定就更大自在;舍利子,在这开会的场所肯定的听众,舍去利益的人们,可能就是《坛经》中“善知识”的意思,音译或意译词。
故事就解释成:佛说,看看那此已经取得大自在的菩萨们,他们已经能够度一切苦厄了。善知识们,如是如是。。。。。。
3、3、2自主研发第二品
守着第一品,自以为是,直到开始学佛。读了《椤严经》+《妙法莲华经》,知道了观音菩萨还有别名“观自在菩萨”;读了四《阿含经》,认识了舍利弗,开始怀疑这两人是不是《心经》里头的那两人。如是,自主研发了第二品:佛说,看看观音菩萨已经通过修行能够度一切苦厄了,舍利弗,如是如是。。。。。。。
自我欣赏,这两品好象都不错,知识爆炸的创新时代,富有创意的思维是必须要的。
3、3、3一触即溃
读到师之法本,初览广本,自惭形秽。没得文化真是可怕,明明白白是观音菩萨在给舍利弗上课,我若早知广本,哪里会生产出牛头不对马嘴、极不靠谱的创意品?
3、3、4修行感悟
绝大多数误解都缘于信息缺失,以后更要勤修安忍,尽量不要表达“对”+“不对”的意见,如六祖教言“离两边”。不重要的事情,按和稀泥对治,重要事情,慎言广说。
4、《心经》唐玄奘译本之梵文蓝本来源
4、1在听师宣讲《大圆满前行广释》时,师说:你们不要把米拉日巴尊者的公案当神化看。经师这一提醒,听课开小差时,我还真筛了筛佛教中若干名气很大的“神化”,按实事求是的态度重新评估,其中就包括《心经》唐玄奘译本之梵文蓝本来源。
4、2在唐玄奘西天取经途中,历经千难万险,有次他因照顾一个病僧,该病僧回报他一本梵文《心经》,他一路持念而一路逢凶化吉而完成大愿。回程时想答谢赐经之恩,原地已无僧+寺,才知此《心经》是观音菩萨化生为病僧而亲手所赠。
4、3我曾经把此当神化看,如果不当神化看,当如何解释?就算唐玄奘基因极优,具有远高于正常人群的智力+体力素质,但“好运”这东西是存在概率问题的,要在千+万次的大基数上永远都恒定在100%,不太可能。凭什么唐玄奘在千+万次的危险中都能100%脱险,而不同时期的伴侣都被淘汰?唐玄奘经常性“孤独无侣”,全都归集于他因偶然巧合而运气好,有点说不过去。如果说是观音菩萨一直在护持他,在他能力不济时,出手帮忙,以保证他100%脱险;因险次太多,赠予《心经》,借《心经》的威力,以提供更严密地保护和减少次次救难的劳动成本,这样解释起来,就轻松得多了。
再者,《心经》译本多种,只有唐玄奘译本风靡,不可能只是因其文采好的原因,如果说是因其取自于观音菩萨亲手所赠而出身高贵,故最有加持力,这样解释起来,也轻松得多了。
不思唯物,不思唯心,以无住心按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估,我认为唐玄奘译本为观音菩萨亲手所赠是大概率事件。
4、4听师《心经》课,知师也认为这种说法应该是言之有理的,也是有可能的。
我大言不惭地说一句“英雄所见略同”,当然师是在纯情佛教信仰+深入经藏+真修实证的金刚平台上得出的见解,而我则是在世间“概率论”意乐的沙堆上分别出的戏论,实不可比耶。
师之认同,确实增加了我对《心经》的感情。
5、《心经》注解
5、1大中观的见解:本次师说《心经》。
5、2密宗方式解释《心经》的论典:译师贝若扎那注解。(在桑耶青朴有闭关十三年的山洞)
当年国王赤松德赞因在修行等各方面进步神速而生起一些傲慢之想时,当时藏地非常有名的译师贝若扎那为了消除他的傲慢,就以密宗的方式解释了《心经》,并将讲义交给国王,结果收到了预期的功效。
密宗自古就保密,密宗方式解释的《心经》,也肯定是密本了。我想,涤华禅师以禅宗最高境界写的《心经感》应当可以与贝若扎那注解一拚。如果赤松德赞读到《心经感》,应知自己只在半路、尚未到顶,其傲慢心自当消除。
6、《心经》大中观见解之注解的理解基础
6、1在《心经》当中,涉及了很多世俗法相与胜义实相的概念,如果真的想搞懂,不仅要精通广、中、略三种般若的内在含义,还有两本书是一定要学的,一本是《俱舍论》,另一本是龙猛菩萨所著的《中论》。
6、2在《俱舍论》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等等的概念,但却尚未抉择出这些概念的空性本质;
6、3龙猛菩萨最重要的论典,就是《中观根本慧论》(《中论》)。将《中论》密意诠释得最精确、最完整的论著,当数龙猛菩萨的得意门生——圣天论师所著的《中观四百论》,以及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和《显句论》。通过《中论》等中观论著的学习,我们就可以通达上述所有的概念都是空性。
空性论著《中论》、 《入中论》、《中观四百论》等
6、4如果要真正通达《心经》的道理,教证方面就需要阅读“广般若”和“中般若”等般若经典;理证的推理方面,就需要通达《中观根本慧论》,此论将一切万法(不管是清净还是不清净)皆不存在,其本体如同梦中的现象一样的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关于这方面的道理,佛教有着非常丰富的教理。
6、5《中观根本慧论》里面有很多剖析空性的逻辑推导方式,对尚未证悟空性的凡夫而言,这些推理对破除实有执著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6、6在座的很多道友都听过《俱舍论》,也听过《中论》,所以讲起来一点也不困难,一看表情就知道:讲名言谛时,大家都进入了《俱舍论》的世界,知道名言中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都是存在的;而一讲空性时,大家又全部进入了《中论》的境界,都处于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好像真的已经融入龙猛菩萨的怀抱里了。
7、《心经》1-10堂课一级内容
精视精读法本,取自官网视频和《心经》讲记PDF的法布施。
师《心经》1-10堂课基本内容:
第1课:广泛重视、版本=广本(前有缘起+后有随喜赞叹)+略本(唐玄奘)
第2课:心经加持=观音加持,解题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智度心经
第3课:不同译本,处理教内争议的方法,解广本缘起六圆满
第4课:广本说经因缘,提问回答
第5课:五蕴皆空
第6课:七法+五蕴空性+十二处皆空
第7课:十八界空+十二缘起空性+四谛皆空
第8课:无智亦无得,菩萨究竟涅槃+三世佛果
第9课:密咒+随喜赞叹
第10课:修法
8、《心经》的科判解释
师乃大学教授的风范,300来字,剥了8层皮,说得清清楚楚。我没文化,对“科判”的甲乙丙丁看不顺眼,全转成数字了。
8、1题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2课
8、2 解释正文
8、2、1、缘起;
8、2、1、1宣说六种圆满;
如是(敏感)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俱。(第3课)
8、2、1、2此经之因缘。
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 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度一切苦厄。(第4课)
8、2、2、抉择经义;
8、2、2、1以问答的方式而抉择;
8、2、2、1、1提出疑问;
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第4课)
8、2、2、1、2回答。
8、2、2、1、2、1略说修持般若的方法;
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 (第4课)
8、2 、2、1、2、2广说般若之本体;
8、2 、2、1、2、2、1了知基般若(自性般若);
8、2 、2、1、2、2、1、1宣说五蕴空性;
8、2 、2、1、2、2、1、1、1广说色蕴空性;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第5课)
8、2 、2、1、2、2、1、1、2以此类推其他蕴。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第5课)
8、2 、2、1、2、2、1、2宣说七种甚深法。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第6课)
8、2 、2、1、2、2、2了知道般若;
8、2 、2、1、2、2、2、1抉择五蕴皆为空性;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第6课)
8、2 、2、1、2、2、2、2抉择十二处为空性;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第6课)
8、2 、2、1、2、2、2、3抉择十八界为空性;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第7课)
8、2 、2、1、2、2、2、4抉择十二缘起为空性;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第7课)
8、2 、2、1、2、2、2、5抉择四谛为空性。
无苦集灭道,(第7课)
8、2 、2、1、2、2、3了知果般若。
无智亦无得。(第8课)
8、2 、2、1、2、3证悟空性之功德;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
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第8课)
8、2 、2、1、2、4证悟般若空性之果位;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8课)
8、2 、2、1、2、5宣说具有功德之密咒;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第9课)
8、2 、2、1、2、6教诫修学般若法门。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第9课)
8、2 、2、2经佛认可而遣除怀疑。
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 (第9课)
8、2 、3、随喜赞叹。
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第9课)
8、3层数太复杂,理个简单次序
8、3、1第一层皮:全文=1题解+2解释正文
8、3、2第二层皮:解释正文=1缘起+2抉择经义+3随喜赞叹
8、3、3第三层皮:抉择经义=1舍利子问观音答+2佛认可
8、3、4第四层皮:观音答=1略说修法+2广说般若+3功德+4果位+5密咒+6教诫
8、3、5第五层皮:般若=1基般若+2道般若+3果般若
8、3、6第六层皮:道般若=1五蕴+2十二处+3十八界+4十二缘起+5四谛,皆为空性
9、N概念
9、1十种法行:弥勒五论的《辨中边论》中讲到十种法行: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修行。
9、2七种甚深法:远离一切戏论的七种甚深法: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9、3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共称为十二处。“十二处”是产生一切万法的基础。
9、4“十八界”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六境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十八界归摄了世间之器情万法。
9、5所谓的十二缘起,就是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到老死之间的十二支。
9、6佛法所说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这叫做“缘起性空”。
10、般若之接引
10、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即“智度心经”——以智慧到达彼岸的心经。
10、1、1“般若波罗蜜多”,可以理解为“智慧到彼岸”。我们在讲《现观庄严论》时,称其为“智度”,这是比较圆满的解释。
10、1、1、1、般若:以一切相无分别智慧,证一切法空,就是般若。
10、1、1、1、1般若剑:断除五蕴自性。
10、1、1、1、2般若金刚:摧伏苦蕴。
10、1、1、1、3般若灯:破除无明暗昧
10、1、1、2、波罗蜜多:由般若即能到达彼岸,故名波罗蜜多。
10、1、1、2、1世间波罗蜜多:能遮止三恶道苦。
10、1、1、2、2出世间波罗蜜多:永断生死轮回后,获得寂灭之涅槃。
10、1、1、2、3出世间的胜义波罗蜜多:观三界如梦,不乐欲于涅槃;观一切有情如幻,也不希求佛果,这是超越一切的诸佛菩萨之境界。因为一切法皆自性涅槃,如果获得无住涅槃,即名获得胜义波罗蜜多。
10、1、2《心经》的“心”字,是心要、核心的意思,因为《心经》中浓缩了整个佛法的精华。
10、2智慧
10、2、1世间智慧:世间智慧并不究竟,因为世间人始终离不开四种颠倒:
10、2、1、1“空”的东西认为是“不空”;
10、2、1、2“我”不存在却又认为有“我”;
10、2、1、3不清净认为是清净;
10、2、1、4、不快乐的却认为是快乐。
10、2、2出世间智慧:指声缘阿罗汉的智慧,也即通达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轮回是苦、涅槃寂静四法印的功德。
10、2、3无上的智慧:也即佛陀的智慧。因为佛陀圆满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圆满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相。《心经》中所说的般若,应该是指无上智慧。
11、空性之接引
11、1照见
11、1、1凡夫的照见,是以总相与自相的方式见到,比如五蕴皆空,我们可能是以理论方式进行推测观察,以寻思分别念来照见五蕴是空性而已,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见到五蕴的空性;
11、1、2声闻缘觉的照见,是通达一切五蕴皆是痛苦的因缘,五蕴为苦为集,以人无我的方式照见五蕴皆空;
11、1、3佛陀和菩萨的照见,是以法无我与人无我的方式完全照见五蕴皆空,其所照见的五蕴皆空境界是最圆满的。
11、2在凡夫位时,我们以分别念来了达色蕴、想蕴等五蕴自性都是空性;在证得人无我和法无我之后,则以真正通达二无我的方式来照见五蕴皆空。
11、3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当中说过,佛法的要点,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与无二慧。
所谓无二慧,也即证悟一切万法为空性的无我智慧。如果没有证悟空性,就不可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11、4在胜义中,万法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语言分别的境界;而于世俗中,万法都是如幻如梦、如水泡如影像等,这就是观修空性的基本方法。
麦彭仁波切在《中论》讲义中也说:观修般若波罗蜜多的方法,就是以胜义中万法犹如虚空,远离一切执著、一切戏论的方式修持;而在世俗中以万法显而无自性的方式修持。
11、5白色的海螺=黄色的海螺
11、5、1在黄疸病患者眼前,白色的海螺显现为是黄色,黄色才是他当下所见到的颜色,但实际上白色的海螺并非黄色,黄色完全是不存在的,但它却会显现在黄疸病人眼前。
11、5、2对一个黄疸病眼翳者来说,他怎么样也看不出白色海螺,而只能看到一个黄色的海螺,但实际上白色才是海螺的真相,在没有眼翳的人面前,海螺就是白色。
11、5、3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眼翳者的眼前,黄色的海螺不异于白色的海螺,白色的海螺也不异于黄色的海螺,白色的海螺就是黄色,黄色的海螺就是白色。
11、5、4同样,空性好比是白色的海螺,黄色好比是我们所见的色法,就像白色是黄色海螺的本性一样,空性才是一切色法的本性。
白色的海螺=====空性 黄色======色法
白色======黄色海螺本性 空性======色法的本性
11、5、5因为这里所指的空性,并不仅指单空,而是指光明离戏的法界本体。
前面所讲的海螺,也可比喻成不可思议的法界。在没有眼翳者前,所见的是白色海螺,而有眼翳者前所见的是黄色海螺,但不管有无眼病,所见都是海螺。同样,无论显现如何,万法之本体都是光明离戏之法界。
11、6色法
11、6、1遍计色,凡夫眼前的所见,瓶子、柱子,不真实
11、6、2分别色,凡夫分别念的所见,瓶子、柱子,不真实
11、6、3法性色。真正的色法,我们现在看不见的,属于诸佛菩萨的境界。如同白色的海螺只有没有患黄疸眼翳的人才能看见,眼翳者无论如何也看不出白色海螺,而只能看见黄色海螺
11、7水月
11、7、1水中的月亮就是空性,空性即是水月,空性不离水月,水月不离空性。
11、7、2像水中的月亮,虽然看起来像真正的月亮一样,但实际上却只是一种错觉而已。
11、7、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这就是缘起的作用。当因缘和合的时候,就会显现出不可思议的现象。
11、8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这些色法,不管茶杯、瓶子、柱子等等,虽然有颜色、形状、有阻碍性,存在着不同的实体显现,但实质上,在如此显现的同时,它们就是空性。
在诸佛菩萨的境界中,则是一种无阻碍的大光明空性,而且这种大光明的空性并不离显现。
11、9当我们看见一个杯子的时候,这个杯子同时也是空性的,并没有实在的物质本体,这就是“色不异空”;虽然没有实在的物质本体,但杯子却能够盛装茶水,而不是绝对的顽空,这就是“空不异色”。另外,我们不要理解错了,因为这个杯子先是存在的,过了一会儿,在经过分析以后,它就变成了空性,而是在盛水的同时,它就是空性;在空性的同时,它就可以盛水。
11、10色法就是空性,空性就是色法。中观宗以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等进行剖析时,色法全部都不存在,但在不存在中,却可以显现万法。
不存在中为什么可以显现万法呢?实际上,这都是心的一种妙用,以心的妙力,什么法都可以显现。
11、11我们都认为显现就是能看见的东西,既看不见,也感受不到的才是空性,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任何一个东西,只要它的本体不存在,就是空性。
11、12如果一切万法都是实有的,那么,它们的性质就应当是固定不变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如果五粮液是实实在在的实有之物,就应当只有一种固有的本质,但实际上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它的感觉都是不一致的。
这些道理证明,除了一个假合体之外,所谓的“我”与外境等等并不存在实有的本质,人们只是以分别念才把一种幻觉执著为我与外境,只有在用佛教理论将其骗人外衣脱下以后,空性真相才能水落石出。
11、13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事物的存在与否,因为我们的感官本身都是错误的。
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自己,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11、14一切的一切,都仅仅是色相而已,色相背后所蕴含的真理就是空性。
11、15佛经当中有一个比喻,如果在漆黑的夜晚点燃一枝香,并用它在空中画一个圈,就会看见一个亮的圆圈,我们都知道,事实上并没有什么轮子一样的圆圈,只是一个点着了的香头在旋转,因为我们的眼睛缺乏分辨力,所以才将它看成了一个轮子。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圆圈,佛陀称之为“旋火轮”,并以这种现象来形容世人所感知的一切显现。
11、16此处所说的空性之空,并不是指这间房子内外的空间。
11、17汉地法师爱用“真空妙有”来表述这个意思,所谓“真空”,也即一切万法的本体都是空性,空是诸法的真相;所谓“妙有”,也即虽然是空性,却能奇妙地显现出各种看似实在的形态。
就像一个演技出色的演员,虽然他可以化各种不同的妆,可以饰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但无论如何,他还是他,并不会因为化妆的不同,或是角色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空”也是这样,无论空的表象如何不同,但空的本质却是永恒不变的。
11、18以上从物质方面来说明了缘起性空,然而,《心经》所包含的涵义,是佛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所彻证的、超逻辑的境界,这是异生凡夫始终无法体悟的。只有通过亲身的修证,方可一窥其间之堂奥。
11、19一切万法不仅其自性是空,而且万法的相也是空性。关于这一点,在《金刚经》中也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万法不存在真正实有的相,诸法的法相、名相、事相都是不存在的(《中论》第七品中也专门破斥这三相)。
虽然表面看来万法都有相,不管男人、女人、山河大地等每一种法都有它的行相,但这只是虚妄分别念的假立。
11、20表面看来,万法都有依因缘聚合而生的现象,实际上,这些只是世人的幻觉而已,所有的产生都是不存在的。
11、21这些现象只是名言当中的假立,如果真正观察时,这种“生”不可能实有存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因和果的聚合来抉择无生。如果因法在前,果法在后,则在果法产生之际因法已灭,故而从因中生果不成立;如果因果同时成立,则有无穷的过失,所以,所谓的产生根本不存在。
11、22生住灭三者,是从世俗有为法的角度来抉择的,《俱舍论》中也讲过,生、住、灭是有为法的法相。既然某法的生、住、灭都不存在,肯定该有为法也不可能存在。依此也可推出,依有为法而遍计的无为法也同样不可能存在。
11、23虽然这一切在胜义中不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眼、耳、鼻、舌、身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我们不能因为眼、耳、鼻、舌等等是空性,就否认一切现象的存在,否则就是违背现实。只是在佛菩萨的境界中,这一切才是无自性、无实体的。为什么我们不能体会到这些境界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有执著,还没有证悟空性的缘故。
11、24如果用中观的离一多因来推断,就可得出无分微尘不存在的结论,既然无分微尘不存在,则由无分微尘所组成的粗大之法——眼根的本体也肯定不可能存在;如果眼根不存在,则其他根也可以此类推。
11、25名言中的十二处是存在的,但真正从胜义的角度或是从它的本性上进行观察时,这些法都不可能存在,比如耳边听到的声音,不管美妙还是不美妙,如果真正进行观察,根本得不到一个实有的好听的声音,也得不到一个实有的不好听的声音,否则,对同一个声音,就不会有人觉得好听,而有些人觉得不好听了。
虽然五蕴在胜义中不存在,但我们却不能忽略五蕴在名言谛当中的作用。
11、26显空双运的意思就是:显即是空,空即是显;或者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显现和空性本来就无离无合,就像在梦中,虽然确实有显现,但梦中所谓的外境或显现就是空性,因为一旦醒来就会发现,梦中所有的一切没有一个是实有的法。
永嘉大师曾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在做梦的时候,确实好像一切万法都是存在的,但实际上,这样的显现并不存在,梦的本体本来就是空性
11、27对一些瑜伽士或真正有修证的大师和高僧大德而言,不管白天也好,晚上做梦也好,凡于一切时中显现的,都可认知并抉择为空性,他们恒时处于这种境界中,但对一般众生而言,则如同《定解宝灯论》中所讲:好像如果是现,就空不了;如果是空,就现不了,现空之间总是有一种矛盾。当然,如果我们进一步去修行,到了一定的时候,这种现空双运的境界也可以现前。
11、28名言中这十二缘起应该存在,而在胜义中,所谓的十二缘起是不存在的。十二缘起不存在的道理,在《中论》第二十六品里面讲得比较细致。
11、29所谓的无明,就是对万法真相没有了解的一种能取。从它的本体、因缘、去处等方面进行观察的时候,就根本不可能存在。
就像用明灯来遣除黑暗,但黑暗实际上是无来无去的。黑暗的本体本来就不存在,如果它的本体存在,就没办法去除。同理,无明的本体也实际上是不生不灭的。
11、30十二缘起也是幻化所显,性空本无。无明当体是空,非为真有。既然是空,又怎么灭呢?何须将其灭尽呢?无明无可灭,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无明等我们去灭,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12、顺知
12、1以前阿底峡尊者也说过: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以菩提心来划分;佛教与外道之间,以是否皈依三宝来划分。
12、2断除烦恼的方法多种多样,净土宗以一心念佛的方式来修持道谛;密宗依靠上师的窍诀来认识心的本来面目,从而断除一切烦恼。
13、懂了多少
13、1在胜义谛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一切的一切都是空性的,在世俗谛中,这些都是存在的。我绝对相信这是真理,毫无疑心,因为佛陀这么说,并且被很多高僧大德印证过。
尽管佛陀说:你们不要因为是我说得就相信,不要因为是经典上这么说就相信,不要因为别人这么说就相信,你们要自已印证了才应相信。我相信这语是真理,但作为一个很渺小的众生,得有自知之明,就同我根本没搞清光速与时间空间的关系,但我相信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真理,因为那个领域的精英都这么说。
13、2要完全证悟空性,我评估那必须到达禅宗OR大圆满顶峰才行,我这一世基本不可能了。但不妨碍我欣赏雪峰之美,也许我可以在理论上多理解一点,或在小乘初级多证悟一分,这些都会让我这世的生命增加乐趣。
13、3以前向佛白们推销佛学时,总把世俗谛比成小学,胜义谛比成大学,现觉得不对头。六根本性是空性的,如果告诉小学生六根是实有的,就象告诉他们地球是方形的,这已经超出了真理“地球是球形的”最大外延。
世俗谛与胜义谛应当没有“上下”之阶,是“并列”关系,是凡人与菩萨平等而不同视角的关系。凡人眼见的风景是六根实有,菩萨眼见的风景是六根空性,实有与空性之间的量变与质变,可与呆愚人、聪明人、贤者、圣者、菩萨密切相关。
13、4以前只会乱哄哄地“呆想”空性,听了师的课,好象看到指月的手指了。所有信息如粥在头脑中酝酿,倘未能以语言的形式倒出。
什么是真正的空性呢?与如来藏有什么关系?
13、5不懂归不懂,并不妨碍渺小的众生活学活用《心经》。从事风险性事务时,我就念“度一切苦厄”,好象是能乘风破浪;瞻前顾后、犹豫不定时,我就念“心无挂碍”“无挂故无有恐怖”。
一日当义工,被派到游客餐厅收盘,一片狼藉大倒胃口,又不好意不干。灵光一闪,想到《心经》之“不垢不净”,念了三小时,高品质完成服务任务,这招真好使。现听师说:“垢”指染污,即轮回;“净”指涅槃。我的天,没想到“不垢不净”这么顶级得“高大上”,真是没得文化不晓得吓怕,我用此对治残羹剩饭,杀鸡用了金刚刀。
14、留一私案
14、1在P89:“以下内容,是关于如何修持般若的回答。观世音菩萨首先宣讲了五蕴,以及十二处、十八界等基法的空性;随后讲了十二缘起、四圣谛等道法的空性;最后又讲了作为果法的佛智之空性。”
这节文稿好像有点问题,“道法”与“基法”有点乱,感觉应当这样理解:
“观世音菩萨首先宣讲了五蕴,以及七种甚深法等基法的空性;随后讲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圣谛等道法的空性;最后又讲了作为果法的佛智之空性。”这样才与科判相符。
没找到师说的这节话。按上文,应当是在第五课6:57左右,而下文,应当是在第五课16:18左右,中间师没有讲这类概括性的内容。
14、2在P151:“在一些大德的科判中,将“广说般若之本体”分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处与非处共六个方面。前五个方面,我们在“了知基般若”中已经宣讲结束。这里,我想将科判稍微改一下可能要好一些,因为前文我们已讲了基般若和道般若,第六个“处与非处”这一科判可以放在“了知果般若”中。”
这节文稿好像有点问题,“道法”与“基法”有点乱,感觉应当这样理解:
“在一些大德的科判中,将“广说般若之本体”分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处与非处共六个方面。前五个方面,我们在“了知道般若”中已经宣讲结束。这里,我想将科判稍微改一下可能要好一些,因为前文我们已讲了基般若和道般若,第六个“处与非处”这一科判可以放在“了知果般若”中。”这样才与科判相符。
没找到师说的这节原话。按上下文,师应当是在第八课1:30—2:20之间说了相关内容:“了知道般若可分为五抉择:抉择五蕴皆为空性、抉择十二处为空性、抉择十八界为空性、抉择十二缘起为空性、抉择四谛为空性。现在有些大德的科判当中是处和非处,但我想科判广说般若的本体分自性般若或基般若、道般若、果般若,如果这样,前面所有的道般若以五个科判已经讲完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这五个科判已经讲完了。了知果般若,广说般若的本体分基般若、道般若、果般若,这样可能好一点。。。。。。”
师这话的意思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属于“了知道般若”,而不是“了知基般若”。
14、3细阅这两处,有点头晕。对“基法”“道法”“果法”“科判”还不能深明其意,
留一私案,慢慢参。
15、结一私案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是几十年来经常“呆想”的问题。一归何处?一到底归到哪里去了呢?
学习《心经》期间,一日触及,即生“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归至空性”。我突然发现,答案自已冒出来了,不再是几十年来茫茫然的感觉。没有“悟”的那一刹那,也没有思维过程。
“万法归一,一归空性”,我根本不知道答案对不对,也根本不懂“空性”,但这个心念自产生就很强,那个大号的“跟屁虫疑情包”消失了,已不能用来参禅。
也许这是“无我”的自产自销,只能静观其自动运转了。
16、未来心
16、1泛听师说《中观根本慧论》(《中论》):此论将一切万法(不管是清净还是不清净)皆不存在,其本体如同梦中的现象一样的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里面有很多剖析空性的逻辑推导方式,对尚未证悟空性的凡夫而言,这些推理对破除实有执著还是有一定作用的。特别关注:
16、1、1第六品染与染所不存在
16、1、2第七品专门破斥法相、名相、事相三相
16、1、3第二十四品将四谛抉择得特别广
16、1、4第二十六品十二缘起不存在的道理讲得比较细致
16、1、5《观缚解品》束缚不存在
16、2泛听师说《中观四百论》:将《中论》密意诠释得最精确、最完整的论著
16、3关注一些师常说的名词,体会核心含义:
16、3 、1“基法”“道法”“果法”
16、3 、2“抉择”“科判”“观察”
16、3 、3“总相”“自相” “名言”“相续”
17、法供养
很用心闻思了《心经》课,应当可以挣点功德积分。
以此做为向上师的法供养!
顶礼上师!
18、回向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上师,愿师多一刹休息,少一刹劳累,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制作视频和讲义的道友,愿道友修行顺利!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承载法宝的网站和互联网众生,愿众生心里没有痛苦,身体没有病苦,生活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