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般若摄颂

哲学-般若摄颂4品广说加行19-35笔记(2-6)

创建日期:2022-07-29

  哲学-般若摄颂4品广说加行19-35笔记(2-6)

  25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二辰一巳二、胜义中虽无但世俗中成佛合理。(第32课)

  所谓诸佛波罗蜜,诸法唯名普宣称,

  菩萨回向心无执,无失证佛胜菩提。

  26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二辰二(除世俗中亦不该获得佛果之过)分二:

  26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二辰二巳一(断除所断合理)分二:

  26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二辰二巳一午一、比喻;(第32课)

  如油酥火相遇时,非初焚油无不焚,

  非触火焰末焚油,无末火焰不焚油。

  26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二辰二巳一午二、意义。(第32课)

  非初心证胜菩提,无其不能证得彼,

  非末心得寂菩提,无其不能获得彼。

  26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二辰二巳二(获得功德合理)分二:

  26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二辰二巳二午一(获得功德合理)分二:

  26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二辰二巳二午一未一、无不合理之理;(第32课)

  如由种生芽花果,彼灭树木非不存,

  初心亦是菩提因,彼灭菩提非不存。

  26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二辰二巳二午一未二、从缘起而言决定合理。(第32课)

  有种生出谷稻等,彼果非有亦非无,

  诸佛之此菩提生,离有实性虚幻生。

  26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二辰二巳二午二、圆满功德合理。(第33课)

  水滴满瓶始末间,涓涓必渐盈彼器,

  初心亦胜菩提因,渐圆白法终成佛。

  26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一丑二(如何行持深义之理)分二:

  27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一丑二寅一、真实宣说;(第33课)

  行空无相无愿法,不证涅槃不持相,

  犹如舟子善往来,不住两岸不住海。

  27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一丑二寅二、宣说其功德。(第33课)

  如是行持之菩萨,无佛记证菩提想,

  此无菩提无畏惧,此行即行善逝智。

  27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二、世俗之有境广大行为;(第33课)

  世间荒途饥馑疾,见而不惧披铠甲,

  后际恒勤尽了知,尘许不生厌倦意。

  27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三(善巧方便双运之行为)分三:

  27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一、略说;(第33课)

  菩萨行持如来智,知蕴本空且无生,

  未入定悲入有情,期间佛法不退失。

  27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广说——以八喻说明)分八:

  27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一、以幻喻说明不舍众生;(第34课)

  如有善巧诸德人,具力知技勤难事,

  投抛工巧臻究竟,知成幻术欲利生。

  偕同父母及妻子,行至众怨荒野路,

  彼化勇敢众多士,安稳行程还家园。

  尔时善巧之菩萨,于众生界生大悲,

  尽越四魔及二地,住胜等持不证觉。

  27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二、以器世界喻说明圆满愿力;(第34课)

  风依虚空水依彼,大地依彼生依地,

  有情造业因即此,虚空何住思此义。

  如是菩萨住空性,知有情愿作所依,

  展现众多种种事,不证涅槃不住空。

  27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三、以飞禽喻说明无依也不堕落;(第34课)

  何时菩萨明而知,行此空寂妙等持,

  其间全然不修相,住无相寂最寂行。

  如飞虚空鸟无处,非住于彼不堕地,

  菩萨行持解脱门,不证涅槃不持相。

  27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四、以射箭喻说明未圆满而住;(第34课)

  如学箭法空射箭,余箭随后不间断,

  前箭不得落地机,彼人想时箭坠地。

  如是行持胜般若,智方便力神变行,

  彼等善根未圆满,期间不得妙空性。

  28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五、以神变喻说明住留也不厌他利;(第34课)

  如比丘具神变力,住空顿时显神奇,

  行住坐卧四威仪,彼无厌烦无疲倦。

  聪睿菩萨住空性,智神变竟无有住,

  为众生现无边事,俱胝劫间无疲厌。

  28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六、以撑伞喻说明不堕边;(第35课)

  如人处于大悬崖,双手撑伞空中跃,

  身体下落不坠入,大深渊底直行进。

  具有智悲之菩萨,手握方便智慧伞,

  悟法空性无相愿,不证涅槃法亦见。

  28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七、以商主喻说明成办自他利乐;(第35课)

  如欲珍宝赴宝洲,已得珍宝返家中,

  商主非独以安生,令亲友众不悦意。

  菩萨诣至空宝洲,获得禅定根及力,

  不喜独自证涅槃,而令众生心忧苦。

  28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二寅八、以商人喻说明精通道。(第35课)

  如求利商熟知故,中经都市城邑村,

  不住彼处及宝洲,知不住家通路途。

  明了菩萨则通晓,声闻独觉智解脱,

  不住于彼及佛智,不住无为解道理。

  28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三(摄义)分二:

  28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三寅一、意义;(第35课)

  何时慈心结缘众,行空无相愿等持,

  彼者既不获涅槃,亦不可立有为处。

  28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二子三丑三寅二、比喻。(第35课)

  如化人身非不现,彼以名称亦能立,

  行解脱门之菩萨,彼以名称亦能立。

  28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三(宣说退转与不退转之差别)分二:

  28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三辛三壬二癸三子一、略说;(第35课)

  若问行为以及根,菩萨不说空无相,

  不讲不退转地法,知彼尚未得授记。

  哲学-般若摄颂4品35笔记

  1、寅六、以撑伞喻说明不堕边:如人处于大悬崖,双手撑伞空中跃,身体下落不坠入,大深渊底直行进。具有智悲之菩萨,手握方便智慧伞,悟法空性无相愿,不证涅槃法亦见。

  比喻讲:比如,一个人处于非常恐怖的悬崖边,双手拿着两个伞向空中跳跃,身体下落时不会掉在最可怕的大深渊当中;因为他的双手撑着伞,凭借风的力量,就会慢慢慢慢降下来,最后落在想降落的地方。比喻是说,依靠双伞的威力,人不会掉入大深渊底。

  同样的道理,具有通达万法为空性的智慧,和利益天边无际一切众生的大悲心的菩萨,因为他掌握着智慧和悲心这两个大伞,就能以智慧悟入诸法空性、无相、无愿的境界,不会像凡夫人一样堕入相状当中。

  佛的广大智慧和悲心是一切功德的顶胜,即一切功德中最究竟的功德。而谁拥有悲心和智慧,他自然而然就有度化众生的能力。

  2、寅七、以商主喻说明成办自他利乐:如欲珍宝赴宝洲,已得珍宝返家中,商主非独以安生,令亲友众不悦意。菩萨诣至空宝洲,获得禅定根及力,不喜独自证涅槃,而令众生心忧苦。

  比喻是说:比如,一位种姓高贵、具有智慧的商主,他为了利益自己的亲人朋友,很想获得珍宝,于是前往具有金银财宝的宝洲。在获得许许多多珍宝后,返回到自己的家园。正因为具有智悲的商主到宝洲取宝的目的是为了遣除亲朋好友的贫困,所以他在得到宝珠等财物后就不会独自享用,以让自己一人过着特别快乐幸福的生活,而给身边的人一丝一毫也不分享,使他们心不愉悦。一般来讲,有一定力量和智慧的商主都不可能这样做。当然,种姓低劣、人格下劣、智慧薄弱的商主除外。

  同样的道理,通达大悲与智慧的菩萨,在到达空性的宝洲获得禅定之乐,及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支等如珍宝般的功德法时,根本不欢喜自己一人证得涅槃,而令众生内心忧苦。也就是说,他们不可能独自一人享用这些功德,让自己过着最快乐、最幸福的生活,而不与众生分享,甚至将所有众生全部抛弃、不理不睬,让他们沉溺在三界轮回中,一直感受无量无边的忧愁和痛苦。

  3、寅八、以商人喻说明精通道:如求利商熟知故,中经都市城邑村,不住彼处及宝洲,知不住家通路途。明了菩萨则通晓,声闻独觉智解脱,不住于彼及佛智,不住无为解道理。

  首先讲比喻:比如,一些希求珍宝利益的商人,因为他们经常到大海里去取宝,从自己家到大海之间的整个路途就非常熟悉。虽然从他们家到大海之间要经过大的都市、中的城邑、小的村落等,但却不会住在这些地方,因为他们的目的是去大海取宝,所以不可能住在途中。同样的原因,他们也不会安住在大海中的宝洲上,或一直呆在家里,而会精勤地赶路。

  同样的道理,我们要知道:真正明了智慧和方便的菩萨,因为他们对中间城等般的声闻、独觉的小乘道果完全明白、通达,就不会住于下劣之道,而安住于人无我的境界。也不会以实执的方式安住于宝洲般的佛智,以及以享禅乐的方式安住于家园般的无为涅槃的寂灭法界。也就是说,他们在通达暂时行道般的声闻、缘觉、菩萨的境界后,会尽可能地利益包括这三种种姓在内的所有众生。

  就像商人,他不会住在家里,也不会住在宝洲,更不会住在路途中。作为菩萨,他不会住于轮回的边,也不会住于涅槃的边;在通达胜义不生不灭的境界后,在世俗中就会以如梦如幻的方式来利益无边众生,这就是菩萨的善巧方便行为。

  4、丑三(摄义)寅一、意义:何时慈心结缘众,行空无相愿等持,彼者既不获涅槃,亦不可立有为处。

  什么时候,菩萨以大悲心结缘众生后,行于非常深妙、殊胜的空性、无相、无愿三解脱等持中,那他既不可能堕入涅槃的边,也不可能安立他是执著生死轮回有为法之处者。意思是说,只要真正有通达一切万法为空性的境界,利益众生的悲心自然而然就会流露出来,而不可能住于轮涅二边。

  因此,一旦拥有最高的智慧,就不会像世间人一样执著相,或对什么事情都有特别严重的实执。《增一阿含经》中说:“智慧最为上,无忧无所虑,久毕获等见,断于生死有。”一般来讲,具有境界的菩萨绝对不会舍弃众生,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利益众生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他也不会把众生当作相来执著,这一点大家务必清楚。

  5、寅二、比喻:如化人身非不现,彼以名称亦能立,行解脱门之菩萨,彼以名称亦能立。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菩萨涅槃也不是,轮回也不是,那到底是什么样呢?可以这样回答:作为菩萨,虽然他不住于任何边,但也可以利益众生、通达法界,还可以菩萨的名称来称呼。

  打一个简单的比喻:比如,幻化人的身体并非谁面前都不显现,因为在众生前幻化时就会现前,而现前时他以名称也可安立。比如幻化为士夫、大德等,在出现的时候,人们就可把他安立为这样的名称。很多小孩天天都沉溺在网络游戏中,甚至很多大人整天都制造一些虚幻世界,那在这样的虚拟世界中有没有人呢?有人。比如这是敌人、那是朋友,而且他们还有名称,甚至他们的思维、智慧也可假立存在。那这样的幻化人是不是真正的人或非人呢?绝对不是。虽然他们不能属于人当中,也不能属于鬼神当中,但却可以现前或如此称呼。

  同样的道理,虽然住于三解脱门的菩萨不住轮回和涅槃的边,即没有这样的相执,但也可以如幻般地利益众生。那他有没有实执呢?没有。没有实执可不可以在众生前现前呢?可以,而且他的名称也可安立。

  6、癸三(宣说退转与不退转之差别)子一、略说:若问行为以及根,菩萨不说空无相,不讲不退转地法,知彼尚未得授记。

  这里略说退转和不退转的差别,后一品当中广说。

  比如说,有些修行人问某某菩萨:菩萨或佛子所安住的行为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认识空性智慧并对其如实信解的慧根和信根等根是什么样的?这样提出问题的时候,如果菩萨并不是因为提问者非法器而不宣说,而是因为自己没有通达这样的道理,或者说没有真正的空性境界,才讲不出来空性无相的深法,也讲不出来不退转地的境界,或各种不退转相,那就说明他还没有真正获得不退转授记。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真正是获得不退转的菩萨,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看得出来,也就是说,通过他的讲述就能知道他到底是不退转者还是退转者。

  7、最近,学院对六年以来汉僧中极个别非常优秀的人,授予佛学学士学位并发给证书。昨前天我问了几位道友,他们确实能背很多论典,我非常惊讶,也很赞叹!当然,这也是成百上千人所了知的事实,因为大家共存共住、互相监督,所以很清楚。他们所背的论典有:《俱舍论》、《三戒论》、《中观四百论》、《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庄严论》、《量理宝藏论》、《现观庄严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入菩萨行论》等。至于《事师五十颂》、《佛子行》之类的短论就不用说了。这次,《般若摄颂》背了前面150个颂词,还有152个颂词明年背,因为明年才讲完。

  以前,我也背过《智者入门》、《三戒论》、《定解宝灯论》、《中观庄严论》等论典,还是很下功夫。

  哲学-般若摄颂4品34笔记

  1、丑二(广说——以八喻说明)分八:一、以幻喻说明不舍众生;二、以器世界喻说明圆满愿力;三、以飞禽喻说明无依也不堕落;四、以射箭喻说明未圆满而住;五、以神变喻说明住留也不厌他利;六、以撑伞喻说明不堕边;七、以商主喻说明成办自他利乐;八、以商人喻说明精通道。

  有人这样提出问题:前面讲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既有智慧又有悲心,即安住空性的同时也可利益众生,那请问这个意思到底怎么理解?下面通过不同比喻来说明。

  2、寅一、以幻喻说明不舍众生:如有善巧诸德人,具力知技勤难事,投抛工巧臻究竟,知成幻术欲利生。偕同父母及妻子,行至众怨荒野路,彼化勇敢众多士,安稳行程还家园。尔时善巧之菩萨,于众生界生大悲,尽越四魔及二地,住胜等持不证觉。

  首先以幻化喻来说明。这三个颂词当中,前两颂讲比喻,后一颂讲意义。

  比如说,具有一些善巧方便的人,即在军事、战争方面无所不通的有学问、有功德的人,因为他身强力壮、心有魄力、通达技艺,就能精进成办他人无能为力的难事。什么事情呢?射箭、骑马等战术方面的学问,以及与军事有关的做武器等工巧方面的学问,这些全部达到究竟。而且他还有幻变的能力,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幻术;并且他还希望与自己相关的人都能获得利益。

  当他偕同亲朋好友、父母妻儿等人,一起经过非常恐怖危险的荒郊野路时,如果在途中遇到一些怨恨的敌人来伤害他们,他就会通过自己的技艺和战术来战胜对方,或幻化出无数勇士来降伏对方,这样自己所带的人,在整个行程中就能平平安安、稳稳当当,而没有任何损伤地回到自己的家园。这个比喻很简单,它的意思是说,即使一个很英雄的人出门,也可以带很多人,而且能战胜违缘、顺利回归。

  同样的道理,在行持大乘道的过程中,菩萨也会以善巧方便方法来利益众生。而在此时,善巧之菩萨必须以无缘大悲或遍及一切众生的大悲心作为前提。其实这就像刚才所讲的武士一样,若自己没有精通技艺,或没有身体和精神上的力量,就没办法战胜对方。所以对菩萨来讲,不仅要证悟空性,即具足空性的智慧,还要有利益无边无际众生的大悲心和菩提心。如果不具足,就会像没有手脚的士兵不可能上战场一样,他也不可能自利利他。

  其实,利益众生的同时就可成办自利。可见,世间与出世间在思维、行为、目标等方面完全不相同,即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一个以利他为中心。

  颂词说:这样的菩萨完全超越蕴魔、天子魔等四魔,还越过了小乘声闻缘觉二地,住于非常殊胜的三解脱等持中,不会显现以证悟一味寂灭的空性而证得菩提。真正的菩萨不会趋入寂灭,也不会希求获得某种境界。

  3、寅二、以器世界喻说明圆满愿力:风依虚空水依彼,大地依彼生依地,有情造业因即此,虚空何住思此义。如是菩萨住空性,知有情愿作所依,展现众多种种事,不证涅槃不住空。

  《俱舍论》中讲:器世界形成的时候,首先是最下面的虚空,然后由虚空中形成风轮,或者说风轮依靠虚空而产生,接着水轮依靠风轮而形成,在水轮上是金刚大地,即金刚大地依靠水轮而出现,慢慢慢慢整个世界的大地就形成了,在大地上四大部洲的众生以不同形象居住着。其实,这是以四大部洲众生的共业(即所积的共通之业)为因,才形成了这么一个世界。虽然有天文、地理方面知识的人都知道,此世界互相依靠而形成,但虚空依于何法而住呢?思索这一意义时,必将了解虚空何法也不依赖的道理。依靠地球的吸引力,众生完全可以居住在虚空中。按佛教术语来讲,这是一种缘起,或者说缘起力所致。

  同样的道理,虽然菩萨住于虚空般的空性境界,即真实证悟或通达了不生不灭的空性胜义,但因他完全了知有情的真实状况,在世俗中就会不舍菩提心,还会为利益一切众生发下无边大愿,依此自然而然就能展现各种各样利益众生的事业,同时也不会入于寂灭的定,更不会住于单空的边。

  虽然菩萨没有佛陀那样的无勤大愿,但他们的事业也可以说是无勤的。这讲的是无学地,但有学地时与之相似的事业也可恒时存在,有些大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不可思议。一般来讲,让许许多多众生心相续中真正生起佛法的定解,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但大菩萨却能成办。

  以虚空为基础,以共业为因,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形成、生存皆可顺利进行。就像这样,因为菩萨有空性的智慧和利益众生的愿力,自然而然就能展开利他的事业。

  4、寅三、以飞禽喻说明无依也不堕落:何时菩萨明而知,行此空寂妙等持,其间全然不修相,住无相寂最寂行。如飞虚空鸟无处,非住于彼不堕地,菩萨行持解脱门,不证涅槃不持相。

  这里用飞禽的比喻说明,虽然菩萨没有所依,但也不会堕落。地球没有依靠处,但它可以存在;飞禽也是如此,虽然它在空中飞翔时没有依处,但除了受伤和其他意外事故之外,根本不会坠落。就像这样,在修持大乘佛法的过程中,作为明知(有些里面是明智。“明”指善于清除众生相续中的无明黑暗,使之具足光明;“知”指了知一切万法皆为空性)菩萨,因为他具足明而知的功德,所以可以入于有境寂灭的定,即完全能在没有任何分别执著的微妙空性境界中行持。在此期间一切所缘相全都没有,而安住于无有轮回分别的寂灭和无有涅槃分别的最寂灭境界中。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什么所依都没有,那会不会永远醒不过来,或堕入寂灭的涅槃呢?不会。就像高空中飞翔的飞禽,虽然它们没有任何依处,但也不会掉落在地上,更不会住于虚空中。同理,作为具有空性、无相、无愿三解脱境界的菩萨,依靠方便方法——大悲心,就不会证入小乘的涅槃,依靠智慧就不会行持轮回之相。也就是说,他们完全远离涅槃的边与轮回的边。

  5、寅四、以射箭喻说明未圆满而住:如学箭法空射箭,余箭随后不间断,前箭不得落地机,彼人想时箭坠地。如是行持胜般若,智方便力神变行,彼等善根未圆满,期间不得妙空性。

  比喻讲:精通或学好了射箭的人,向空中射出带有木板的箭,紧接着其余的箭也随后接连不断,一支接着一支,因为后面不断射的原因,前面的箭就不会坠落。这个比喻,藏文与汉文《大般若经》的说法基本相同,其教证我已作为《摄功德宝经释》的脚注,大家应好好看一下。虽然与现在射箭人的想法不尽相合,或与我们所认为的古代人的射箭不同,但这里只能这样理解。古代有这样的:前面的箭依靠后面箭的力量不断在空中飞跃,只要射箭的行为没有停止,空中的箭就不会掉落在地上;而一旦射箭人不愿意再向空中射箭,其行为已经停止,箭就会坠落在地。

  同样的道理,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在修道位时,依靠无缘智慧和发愿、回向、放生、信心等方便力及神变等而行持,若清净众生的相续、圆满资粮、修行刹土还没有圆满,在此期间就不可能证得微妙空性的无漏法界,也就是说,彼等善根未圆满,正觉果位就不可能获得。而一旦获证最究竟的境界,有勤作的愿力就没有了,依靠无勤作的愿力就能任运度化众生。所以,在实现愿力之事没有完成之前,一定要积累资粮。《大般若经》亦云:“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所摄受故,乃至无上正等菩提;因行善根未皆成熟,终不中道证于实际。若得无上正等菩提,因行善根一切成熟,尔时菩萨方证实际,便得无上正等菩提。”

  6、寅五、以神变喻说明住留也不厌他利:如比丘具神变力,住空顿时显神奇,行住坐卧四威仪,彼无厌烦无疲倦。聪睿菩萨住空性,智神变竟无有住,为众生现无边事,俱胝劫间无疲厌。

  比如说,有一位比丘具有超胜的神变力,他可以在虚空中一会儿行走、一会儿站立,乃至打坐、睡觉,即能顿时显示种种神奇,自在幻变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因为是神变,他一点厌烦与疲倦都没有。如果换成一个没有神通的人,一会让他做这件事情,一会让他做那件事情,最后很有可能会因身心疲劳而不愿意干。

  话说回来,一般世间人因为没有神通,依靠自己的身体来做很多事情就会很累;而那位比丘,因为具有神通,做什么事情都不会疲厌。同样的道理,作为具有超胜智慧的聪睿菩萨,因为他已证得一切万法无有实质的空性,依靠究竟的智慧和神变,就不可能以自相实有的方式住在任何一个法上;依靠这样的境界,就能为了利益无边众生做各种各样的事业,纵然在俱胝劫间行持,也不会有一点疲劳和厌倦。

  哲学-般若摄颂4品33笔记

  1、午二、圆满功德合理:水滴满瓶始末间,涓涓必渐盈彼器,初心亦胜菩提因,渐圆白法终成佛。

  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既然一切万法刹那无常、不可停留,那纵然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做了很多有关福慧二种资粮的善事,也不可能存留,即全部会消失,不可能获得圆满的功德。可能我们有些人也会这样想:虽然我现在一直行持善法,但因每一世的身体和思维方式等全部会改变,那所有功德存留在哪里,它们到底具不具足?他们的意思是:既然蕴是刹那无常的,那依靠蕴而得到的善根也会灭亡。

  下面我们进行回答:尽管一切有为法全都刹那变化,不可能恒常不变,但依靠前前的心,后后的心也会产生,依此因缘功德就可积聚,最终也会圆满。先讲一个浅显易懂的比喻:虽然所有水滴全部刹那无常,不可能停留到第二刹那,但因前后水滴相续不断,最终也能积聚很多水,慢慢慢慢整个瓶器都会盈满。虽然以智慧观察时,所谓的相续虚假不实,但在不经详细观察的情况下,或者说在凡夫分别念或感官前,这样的事实却不可否认。比如下雨,虽然是一滴一滴的,但若盆子或桶放在外面,不一会儿就可积满水。

  这个比喻说明:世间万法包括我们的心,虽然是刹那无常的,但也可积累资粮,即累积的功德不会断灭。具体讲,最开始我们发了利益众生的无上菩提心,虽然这个善根是刹那性的,但它在心相续中也可存留(即是殊胜菩提之因),在逐渐圆满五道十地的功德,断除所应断除的障碍后,最终将获得具有十力、十八不共法、四无畏等功德法的如来正等觉果位。也就是说,这个比喻深刻说明:虽然我们的相续乃至一切万法,通过智慧观察了不可得,但在未经详细观察时,或者说在名言中,积累资粮、成就佛果非常合理。

  拿世间学问来讲:在刚开始上小学一年级时,相续中一点知识都没有,但从第一堂课开始积累,一直到六年级毕业,相续中就积累了很多很多知识。详细观察就会了知,随着年龄的增长,相续肯定会有改变。也就是说,前面的刹那肯定会灭,小学一年级的相续绝对不会是六年级的相续。用中观的方法来观察则为:如果前后是一体,毕业时还需要读六年小学,那就有无穷无尽的过失。如果是他体,就会有小学一年级是一个人,六年级毕业时是另一个人的过失。那最终文凭也得不到,即使得到也是另一个人领走,这样每个人都不敢读书。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年的衣服、性格、思维方式、智慧等都会有改变。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诸佛菩萨前发菩提心后,虽然在轮回中会扮演不同角色,但若相续中的善根不断增长,到十地末尾或成佛那一天,一切功德都会圆满。

  2、丑二(如何行持深义之理)寅一、真实宣说:行空无相无愿法,不证涅槃不持相,犹如舟子善往来,不住两岸不住海。

  前面所讲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在中观或般若中也称为三解脱门:对所缘万法进行观察时根本得不到它们的本体,比如我们所见到的柱子、瓶子,听到的好听难听的声音,尝到的各种味道,观察时它们全都远离戏论或不存在,这叫做空性,也即所缘全部息灭。

  既然所缘万法的本体不存在,那执著或缘它们的心念也不会有,就像《入行论》中的观察一样——对境不存在,有境也不可能存在,这叫做无相。也就是说,远离或断除了一切分别念。

  既然所缘和能缘(即境和有境)全部已经息灭,那依靠这两者产生的希求、愿望也就了不可得。因为某一个目标要达到,心里的追求跟对境的目标必须达成一致,但这两者都不存在,所以叫无愿。

  在佛教中,空、无相、无愿称为三解脱门。关于三解脱门,从因、体、果三方面来观察也可以,从境、有境及境和有境的果三个方面来观察也可以。若谁行持上面所讲到的三解脱门,他就在真正行持般若波罗蜜多。

  就像一个有智慧的舟子——船夫,他会不断在大海上往来,但却不会住于此岸,也不会住于彼岸,更不会住在大海中间,因为住于何处都不可能在海上航行。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最究竟的中观见不可能住于寂灭的空性边,也不可能住于执著三有的边,而且有无二者的中间——所谓的中观道也不会住。

  在学中观时,有些人认为:空也不是,不空也不是,在空不空的中间有一种境界,这就是所谓的法性。但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在心里面千万不能有一个专注的东西,或者说焦点,否则就不合理。可见,真正的胜义境界并非分别念所能得到。在这里大家还要清楚,三解脱门、真如、真心、如来藏、空性、无生、离戏等名词所表达的意义完全是一致的。虽然有些经论讲相续中生起无生的境界,有些经论讲相续中生起般若空性,或者说证悟真如、获得涅槃等,但这些只不过是文字不同而已,实际上所证悟的境界就像蜂蜜的味道一样,全部是一味一体的,也即在远离戏论的法界或等净无二的本体中,无离无合、不取不舍。但要获得这样的境界,必须依靠自己的观察和窍诀的指示。

  其实,本颂所讲的内容就像中观和现观里面所讲的一样——不住二边的同时可以认识心的本性,而认识本心后,一切万法的本性就可了知。在知道万事万物的本质后,对世间的财产、地位、感情等就不会强烈执著,也即不住三有。也不会趋入寂灭的涅槃,或者说整天都是坐禅,什么事都不管。相续中真正生起大悲菩提心或空性正见的人,利益众生和独自观修两者是不会分开的。

  3、寅二、宣说其功德:如是行持之菩萨,无佛记证菩提想,此无菩提无畏惧,此行即行善逝智。

  本颂讲行持三解脱门的菩萨有什么样的功德。如是行持平等性而远离三有寂灭执著的菩萨有很大功德:在他们心中,没有得佛授记和我要获得菩提的想法,即没有这样的执著相。因为在通达三解脱门的菩萨的境界中,一切都是无遣无立、无得无失、无来无去的,也就是说没有实执。就是所谓的菩提,也跟虚空的法相无二无别,或者说跟龟毛、兔角没有差别。自然他们对无有菩提的空性境界就会无所畏惧。而如此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也就在行持佛陀的最高智慧境界。

  4、子二、世俗之有境广大行为——修行刹土:世间荒途饥馑疾,见而不惧披铠甲,后际恒勤尽了知,尘许不生厌倦意。

  在见到整个世间不清净的现象,诸如荒途等凄凉的器世界,饥馑、疾病、粗暴、野蛮等层出不穷的有情世间,对真正通达空性的菩萨来讲,因为他们已经了知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世俗中的显现全部是虚幻的,所以不但不会生起厌烦心或畏惧感,反而会披上精进修行刹土的大铠甲。他们经常会想:呜呼!这些无依无靠的众生真可怜,我一定要以大慈大悲的智慧力来拯救他们。正因为菩提心或空性境界越来越增上,也即完全了知万法无有自性,他们就不会生起尘许厌倦之意。的确,大乘菩萨智悲双运,他们一定会让所有众生获得清净刹土的真实快乐,而没有得到之前,乃至究竟后际,其精进永远不会退转。

  5、子三(善巧方便双运之行为)丑一、略说:菩萨行持如来智,知蕴本空且无生,未入定悲入有情,期间佛法不退失。

  前面所讲通达空性的菩萨,他可随时随地入于自己所证悟的境界,或者说经常行持并安住在依上师加持或自力修行的方式所证得的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中。也就是说,证悟空性的菩萨与一般人不相同,依靠有境智慧力,他了知蕴等万法本空无生,且能入于息灭一切执著的境界或禅定中。但在没有如此入定的阶段,他不但不会舍弃利益众生的事情,反而会以大悲心行持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事业。而此期间,绝不会从佛法般若波罗蜜多中退失。其原因,他已证得大悲和智慧双融的境界。所以即使入定,也不会舍弃利益众生。

上一篇:哲学-般若摄颂4品广说加行19-35笔记(1-6)

下一篇:哲学-般若摄颂4品广说加行19-35笔记(3-6)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