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2卷21-22上笔记1

创建日期:2023-01-15

  民俗学-楞严2卷21-22上笔记1

  卷二

  12、8以见显真,见性不分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佛言:如是,如是。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21场

  1、这个见性的意思,在我们密法当中的话是觉性,比如讲到底自己的觉性怎么样护持啊,怎么样安住在觉性当中,或者说是赤裸裸的觉性啊,或者说是通彻无碍的觉性,觉性和见性意思上是比较相同的。

  “见”的话,见到,当然是眼见和心见两个都有;“性”的话,诸法的本性。如果“觉性”的话,那已经觉悟到本性,他本性已经觉悟了,也有见到的意思。一讲觉性,就要知道是自己认识本性的、自明自知的这种觉悟,其实跟见性的意思,应该是某种意义上是比较相同的。这种觉悟的心,实际上并不是说它是有一个实体的东西。

  2、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我现在的这种最高的光明无为的见,必定是我的最稀有、最美妙的见性。我现在非常稀有的、难得的、光明的、美妙的、精美的这种见性,其实是我现在的当下。这个就是见性的话,必定是我的真心。那这样一来,我的这种五蕴所摄的身心到底是什么?

  他觉得他自己已经当下有觉悟了,那我们有漏的五蕴所摄的这些身体和心到底是什么样呢?

  3、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

  我的身心,有漏五蕴所摄的身心,其实是有分别的,它也是有作用的,有实质的东西在显现当中;而我的见性,对我的身体是没有分别的,因为见性不会辨别上下高低、身体啊、心啊等等。

  4、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

  如果我的心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见性了,这就是我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我,那么所谓的身体就不是我了。

  5、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如果我就是自己见性的话,那佛陀在前面讲,我能见到物,那么物也是应该能见到我。

  他觉得见性是无生无灭的一种真实的东西,然后包括自己的身体也好,自己的这种分别心也好,这些是有生有灭的一种有为法的东西。这两个之间的这种关系好像也有一点矛盾。

  6、觉性,说有也不对的,没有什么实有的东西,不管是从外境上还是自己内心上,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存在,这是一个方面的。那是不是没有的?也并不是没有的,外境和你的所有的显现,也是离不开的。所以说完全没有的话也说不上。

  主要是因为阿难他就觉得见性一定是个东西,就觉得一定要一个说法,一定要把它论证出来,到底它是什么样的?我们用语言来说出来,用分别念一定要把它固定到,这样以后的话,他才觉得比较适合。

  两方面破:一个是破有方面的,一个是破无方面的。

  7、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你说见性这个东西,现在你的这颗心,在你当下,在你面前,你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不合理的,不实际的,不真实的。

  如果说是在你面前有这种见性,如果见性是在你面前的话,那么你肯定有见的东西,这样实际上是有一种见者,这个见者肯定是见性。你如果是当前有一个东西的话,那肯定这个叫做“见精”。

  那“见精”有的话,那它肯定是有方向和所处。既然它是一个存在的实有的东西的话,那它肯定有方所的。

  那对这个方所,你没有不可能指示的,既然有方所的,既然有东西的话,那这个东西你可以指出来,不可能有指不出来的东西,除非是石女儿和兔角以外。你如果真的有一个东西的话,应该是能指出方所的。

  佛陀说你现在如果有一个见精的话,那这个见精肯定是实有的东西;如果实有的话,它有方所;有方所的话,那你就指出来吧,你那个见性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直把阿难逼到这个程度上来了。

  8、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

  我们两个可以一起坐在祇树给孤独园,就是祇园精舍,遍观这里的森林、水渠、还有殿堂,上至太阳和月亮,还有远方的恒河。这些是有形状的,又有方所的,都能看得到的吧。

  阿难也是应该在佛陀的前面,狮子座前。

  你在法座面前,可以举手指出来种种的现象。这是经堂,这是柱子,有凉荫的是森林,光明照耀的是太阳,有阻碍的是墙壁,通达的是虚空等等。乃至草木,特别细微的这种汗毛也好,毛发也好,很细小的这些东西,大大小小的这些东西,大大小小的这些事物,虽然每个法都是有形状、有颜色的,有各种不同的形象,但这些没有一个不能指出来的,都可以的。

  这些见,看起来好像是眼根看到的,但实际上眼根的背后的我们的心肯定有的。如果心没有就去发挥作用的话,那眼睛也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你可以说归根结底也是心见到的。你手指举出来这个、那个的话,那你的心也不得不跟随。如果你的心也是跟随这些每一个事物的话,那也不得不说是见。那这样的话,大大小小的所有事物没有一个指不出来的。

  9、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如果你刚才看到的这些是见,而且你自己说是你所谓的见性在自己的当下,在自己的前面。如果这样的话,你应该用你的手指来确定指出来。在这个时候,你现在的见到底在哪里?

  如果你见性有个东西的话,那可以指出来,然后在外面的山河大地的一个外在的事物上面给他指出来。表面上看好像这两个有点儿(不同),因为阿难说的是内在的见性,佛陀说的是外在的这些见性,但外在的这些见的话,实际上这些也是可以见得到的。

  10、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

  见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见说是空,空性是你的见性的话,那这个空已经成了见了,这样的话,空在哪里?刚才你不是说有一个东西吗?如果你的这个东西是空,那这个空就成了这个东西了,那不是这个东西的、另外的空在哪里啊?你就没办法说出来。

  如果反过来说,比如说花朵,花朵如果是你的见,这样一来,到底什么是花朵呢?

  因明破法:

  你说:“我的见是实有的。”

  如果见是实有的,那空性是不是见?

  你说:“是,是我的见。”

  那空性已经成了你的见,另外的空在哪里啊?因为见不能说空,不然空就没有了,你不能这么说吧。那这样的话,另外的见是什么?

  如果你说物是自己的见,见已经成了你的物,那刚才的这个物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物跟你的见是一体还是他体?非一体非他体,根本不成立。

  11、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你通过这种方式,细致入微地剖析和观察万事万物的这种现象,比如说瓶子,那瓶子是不是你的见?如果你说瓶子是见,瓶子已经成了见,那瓶子在哪里?这样等等,非常细微地去观察。

  观察的时候,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非常稀有的、光明的、清净的、微妙的、寂静的这种见性,你可以给我指出来。因为刚才他说见是存在嘛,见是存在的话,那见是一个东西啊,那这个东西你给我指出来,快说,快说,你还有什么想不通的?

  就像刚才上面所讲到的什么日月啊,瓶子啊,各种各样的事物一样的,你最好是分毫不差地,很明确地,清清楚楚地,无有任何迷惑地给我指出来。到底这个见是什么样的,就像这是恒河,这是太阳,这是月亮一样的。你说的所谓的见,它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实有的东西的话,那到底有颜色形状还是什么?

  12、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我现在在这里层层的楼阁讲堂当中的话,乃至远方的恒河也好,这个“洎”是乃至,或者一直到远方的恒河也好,上观太阳和月亮也好,手举出来所指出的各种各样的这些法也好,眼睛所观到的所有的这些有色有相的这些法也好,全部都是物。

  他一直又跑到物质上面去了,我看到的这些全部是物,这些没有一个是见者,不是见。不管我看到的也好,我听到的也好,我指出来的都是外物,无法指出见。对这个见性,我现在指不出来。

  13、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阿难说:佛陀啊,您不要欺负我啊,就别说是我这样有漏的初学者,刚刚认识到一些初果的,甚至无来果啊,一来果啊,阿罗汉,还有辟支佛啊,乃至菩萨一地到十地的这些的话,也不可能在万物的这种现象当中,指出来一个“精见”,他们在万物当中都没办法剖出一个离开一切物的别有自性的这样的一个见性。

  这一段主要是破除见性的实有,因为阿难一直认为是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前面是破有,后面是破无,因为有和无是我们见性当中也是最主要的一个违缘,最主要的一个障碍。

  14、如果我们觉得我见到的东西真的是有一个什么东西的话,那实有的东西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成立的。

  如果真的是这样,包括我们说的毗卢遮那佛,它显现25层世界,实际上这也是现而无自性的如来藏的一种显现而已。如果真的是有一个有口有鼻的这么一个佛来创造世界的话,那跟外道的这种造物主也没有任何的差别。讲如来藏的时候,外道认为是实有一种东西,常有的东西,但是这个跟佛教如来藏现而无自性是不同的,这个很重要。

  所以我们认识心的本性,虽然有这种认识的本性,但是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这个在佛教当中非常重要,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所有的万法,都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么一个理念,万法的本性都是从来没有成立过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啊。

  15、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阿难也是很会辩的,刚才说他明明知道是有个见性这么个东西,是我的东西,现在他又说,离一切物的另外一个见性根本是没有的。

  是不是所有的这些山河大地当中没有见性?因为刚才说是没有嘛,那所有的这些物当中是不是没有见性?

  16、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

  现在我要继续告诉你啊,我和你又开始坐在这个祇园精舍当中,经堂也好,恒河也好,种种不同的现象。你认为是不是按照你所指出的一样,没有见性,没有觉性,是不是啊?

  17、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那这样的话,再次深一层地问你,你可以发挥,给我们阐明,所有的这些事物当中,哪一个不是你的见性啊?

  现在反过来的,刚才是所有的事物当中哪一个是你的见性,阿难说,所有的事物当中没有一个是我的见性;现在说,所有的这些什么林苑啊、恒河啊、日月当中,哪一个不是你的见性?

  18、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

  阿难就开始普遍地看这个祇陀林,不知道这些当中是哪一个不是见性。这些当中,比如说树林也好,恒河也好,日月也好,这些当中何者不是见性。

  19、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

  树林也好,恒河也好,日月也好,这些当中没有不是见性的。为什么?

  如果树是非见,跟见没有任何关系的话,那为什么说是见到了树?

  如果见就变成树的话,那树在哪里?树也找不到。

  20、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

  最后这个空,空如果是非见的话,那为什么说是见到了空?因为阿难承认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如果空是非见,那什么是真正的空啊?

  如果空即是见,那空在哪里?空也找不到。

  21、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这样他要去观察的时候,所有的这些万物当中,没有一个不是见者,如果跟见者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话,也说不过去啊。

  当时阿难,所有的这些现象确实是你说没有的话也不行的,好像跟树也好,空也好,这些的见息息相关的;如果说有的话,他已经找不到了。

  在这时候,阿难就破除无的执着吧,前面是破除有的执着。对于空性无实有的东西而言,有或无都可以说吧。

  22、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有一些小乘的阿罗汉是无学者,大乘的佛陀无学者,除了这些无学者以外,大家听到了佛陀跟阿难之间的对话以后,大家都糊里糊涂了,不知道意义到底究竟是什么样?在一时当中,大家都是一种惶恐不已,或者是措手不及,都是处于一种楞然的状态当中。

  这个见精是没有实有的,也并不是不存在的。这样一说,阿难和很多没有得无学果的圣者,也是处于一种茫然当中。大家都不知道,可以说是束手无策。

  23、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

  这时候如来知道他们的心情情绪变得惶恐不已,佛陀对他们心生怜愍,开始安慰大众,也安慰阿难尊者。然后佛陀就告诸大众,其实佛陀无上法王,他是真语者、实语者,是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妄语者。《金刚经》等很多经典里面讲的如来的五种语言的特点。

  24、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伽梨”是外道六师当中的一个;“四种不死”,四种不确定,外道他可能说是有可能会变的,有可能恒常的,有可能生的,有可能灭的,他全是不确定的,这么四种观点。

  因为外道他不分胜义和世俗,他的这种四种不确定扰乱了所有论典的这种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教义。

  你们也应该认真地思维,不要辜负如来的这种哀愍和众生的这种仰慕之心。意思就是说,你们就相信、放心,你只要好好思维的话,如来是不会欺骗你们的,众生不会受骗的,一定会得到很好的结果。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2卷20笔记

下一篇:民俗学-楞严2卷21-22上笔记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