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2卷22下-23上笔记
卷二
12、9以见显真,见性离相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
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祇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22场后部
1、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佛陀您所说的,这个觉性见性遍于十方,遍于一切的;从世间层面来讲,没有变化的,一直常住的;从它的本性来讲,就是不生不灭的。
2、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你刚才说是“觉缘”也是遍于十方的,而裸体外道也有一种法是遍于十方的、数论外道也有一种神我遍于一切的,那这样的话,有何差别啊?我们这个觉性遍于十方,跟外道认为的常我遍于十方有什么差别?
梵志婆罗门叫“娑毗迦罗”,好像是数论外道的,他所谈到的“冥谛”,在25谛当中,第一个是常有的自我就叫做“冥谛”,数论外道认为这个所谓的我就是神我。
“投灰”外道,是裸体外道的一类吧,他们是以梵天作为本尊的教派,他们说有真我,有大我、小我和不定我,大我是遍于十方的。
3、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
世尊您也曾经在斯里兰卡的楞伽山,为大慧比丘等说法。您当时在《入楞伽经》说:外道经常承认一种自然的我,并且自然的常我是遍于一切的;而佛陀您自己说,我的这个我,实际上是因缘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缘起空性,这不同外道的境界。
4、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
我现在看这个觉性是自然的,它不生不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好象不是因缘而产生。
5、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那么这个觉性的自然与外道的自然有什么差别?请您开示,让这些众生不入邪道当中,让他们获得真正自我的真心,就是妙明觉性。
6、佛陀承认的我也好,承认的觉性精见也好,如来藏也好,它是现而无自性的,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而外道不管是常我也好,神我也好,或者遍于十方的真我也好,都是实有的东西。这个是最关键的。
《如意宝藏论》中说,毗卢遮那佛化现的一切显现,实际上和外道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也不会承认毗卢遮那佛是真正实有的东西。如果有实有的东西,那他什么时候开始造的?什么时候结束的?这样一观察的时候,对实有的法来讲是很难以成立的。
如果它不是实有的,那么我们佛教所讲的因缘法,在显现当中,只要因缘具足的时候,什么都可以现前的,真正的本义当中什么都不会成立的,这样的道理特别重要。最关键的就是现而无自性,这是我们佛教最关键的问题。如果你没有懂得,确实各种教派他们所承认的实有的造物者,很难以分析的。
第23场前部
1、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
我已经反反复复告诉了你,但是你还是不能领悟我的密意,还是疑惑,认为见性是个自然的东西。阿难一直是认为,要么是自然的东西,要么是因缘产生的,除了这个以外,第二种或者第三种物体不应该有的,他一直这样认为的。
2、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
佛陀告诉阿难:如果你认为还有一个见性是不生不灭恒常不变的自然的话,那这种见性应该要甄察明辨或者说明白,一定要分析清楚,它的本体应该是存在的。如果真正见性是一个自然的东西,那它应该有自然的本体了。
但实际上你自己好好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自己的见性,在你的美妙的、稀有的、光明的的见性当中,以什么来作为这个自然本体?如果你认为有个自然本体的话,必须能把它指出来,你用自己的见性去观察到底什么是这个自然本体?
3、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
你认为有一个自然的话,那以这个光明为自然吗?以黑暗为自然吗?或者以空为自然吗?或者以塞为自然吗?除了这四缘途径以外的话基本上是没有的。
这个“自”也有见性的意思,要么你认为是明为你的见性,要么暗为见性,要么空或者是塞为见性?
4、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如果你说是明为自然的话,那这个自然是不可改变的,它是恒常不变的。因为如果这个自然有变化的话,那它就不是周遍和恒常的。既然明为自然的话,这样一来永远都不应该见暗了。同样的道理,如果空为自然的体,那永远都不能见塞;如果是塞为自然的体,那空就是永远都不能见的。
如果暗就是为自体,那么在明的时候,见性已经断灭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这个见性是自然的,又是暗的,那不可能有改变。假设你变成了明的,也就把暗的见性舍弃了,这样的话,见性就已经断灭了,那见明也是绝对不合理的。
如果像阿难尊者所承认的那样,我们的心性是一种自然的东西,我们可以以理来分析,这个自然的东西是以明来安立的?还是以暗来安立的?还是以空和塞这样的安立?最终都是得不到的。所以这个所谓的自然绝对不是成实的东西,这一点非常关键。
5、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
阿难又开始回答:佛陀啊,实际上这种见性的本性不是自然,因为经佛陀刚才一分析,确实不能说是自然。我现在发现,是因缘而产生的。
因为佛陀在《入楞伽经》里面对大慧菩萨也是这样说的,是一种因缘生,然后阿难就说这个见性是因缘产生的。
6、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阿难说:我认为是因缘产生,但是我的心还是有点搞不明白,我想再次咨询如来啊,到底这个意义是怎么理解,它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
既然是因缘和合的话,那肯定是无常的,它是生灭法,那前面也已经说了这个觉性,它是周遍十方的,还有湛然常住的,那这样的话,这个也是有点儿不明白。
7、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
下面佛陀用因方面,还有缘方面来分析:
你说是依靠因和缘而产生的,我首先问你以因现前,你的见性是依靠明的因而有见的?还是依靠暗的因而有见的?还是依靠空的因而有见的?或者依靠塞的因而有见的?
8、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如果我们的见性依靠明的种子而有的话,那就永远不能见暗了,因为有了明的时候这个见性才有的,如果明这个因消失的话,见性就没有了,暗就不可能有见性了,也就不能见暗了;如果是因暗而有见的话,那就永远不能见明了。同样的道理,如果是以空而见的话,那就永远不能见塞;如果是以塞而见的话,那就永远不能见空。
如果我的觉性见性是以明而见的话,那永远是明,如果一旦没有明,见永远都不能有,这个是肯定不行的。这个因不能这么说。
这里的“塞”,藏文当中翻译的时候都是空和无情法,以空而见还是以无情而见的?他这里用章嘉国师翻译成藏文的时候,都是以无情来翻译的。
9、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
佛陀以缘方面来分析:这个缘解释为助缘。
如果见性以缘现前,那么你的见性是聚合明的缘而有见的?还是聚合暗的缘而有见的?还是聚合空的缘而有见的?或者聚合塞的缘而有见的?
10、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如果是缘空而有见,见性的这个缘就是空,那么塞就永远都不能见,因为见性没有空的助缘;如果是缘塞而有见的,那就永远都是不能见空,因为见性没有塞的助缘;如果你缘明而有见的话,那永远都不能有暗了,因为它的助缘是明的缘故;或者说因为缘暗而有见的话,那永远都不能有明的缘,因为它的助缘是暗的缘故。以这样来推测。
11、这以上分析是对阿难说不是因缘而产生见性的。如果依靠一种表示方法来让弟子认识心性的时候,它只是能显所显,并不是依靠能生所生的方式来产生。本来是自己已经具足这种本性,只不过你依靠一种表示来现前而已。就像虚空本来是无为法的方式存在,依靠风把外面的云除遣除的话,那你不能说是依靠因缘而产生虚空的。我们见到虚空的时候,风是借助一种外缘,但是这种外缘不能说是能生所生。
12、这个见性到底是什么样呢?自然不能产生,因为如果是自然的话,那以明为自然还是暗为自然?这样分析的时候就很难了;如果因缘而产生的话,那么依靠因而产生还是缘而产生?这个见性也不是这样的。下面做出一个结论:
13、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这个妙明见性,不是依靠因而产生的,也不是依靠缘而产生的;也并不是自然而产生的,也并不是不自然的一个东西来产生的;也没有非和不非;也没有是和不是。
也就是远离四戏论,有边、无边、有无二边、离二俱边,远离四边;是也不是,非也不是,非是也不是,非非也不是,这样的一个境界。
真正我们要通达见性的时候,实际上是远离一切相的,这就是一切法的真相,是真正的实相。真正的法的话,什么语言、思维,所有的这些戏论都已经离开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禅宗经常讲“说似一物即不中”,如果真正有一个东西的话,实际上他并没有通达真心。
所以阿难现在也应该比较明白了,所谓的这种见性,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自然的东西,好像外道所承认的那样真的有一个事物,遍于一切的东西,不是这样的;也并不是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一种因缘当中产生的。如果真是这样的,它就不是真正的见性,它是一个世俗的因缘法而已。所以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14、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祇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措心”,就是用心、执著。你为什么在世间各种各样名相啊、戏论啊当中一直执著分别呢?
就像用手掌触摸虚空,实际上虚空本来没有自体,我们用手指来摸的话,就像我们说的虚空打结,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完全是只有自己徒劳无益,没有什么意义。虚空怎么会能随着你的想法,让他能抓得住?
我们前面想的空中的鲜花,这些怎么能成立呢?根本不成立。如果你不能成立的话,实际上你想见性要么它是一个自然常有的东西,要么它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的,这样的说法和想法,确实是非常荒谬的,不合理的。
二、再听梦先生聊聊:
第22场前部
1、当知精觉妙明的见性,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是离四句绝百非,你如何说都不对,因缘自然都是叫戏论。
2、万法皆相,这个相不是万法的本体,不是万法的自相,那是什么相?虚妄计度的心相,咱们心的虚妄计度。
3、因缘也是假的,自然也是假的,这都叫世间相。你到任何处都离不开的“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中间加个六识,这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任何情况、任何地区、任何人都是这样子。为什么?它同产生于一个正觉,这个正觉人人都具足,就是妄情执着。
如果你把六根六尘六识,三六十八界这个假相,这个妄执全消灭掉,把妄计的一切法都能够不妄计了,放下了,就自在了,真的就现了;真现,妄就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