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4卷45下+46上笔记
卷四
14、7如来藏性,周遍离戏
14、7、4演狂头失,歇即菩提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
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45场下部
1、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
富楼那尊者说,其实我跟如来,是从本性当中讲,我的珍宝般觉性圆明,真性圆明也好,或者是真妙净心,都是无二圆满的。
佛陀有圆满的觉性,富楼那尊者也是有的,我们每个众生也是有这样的圆满觉性。
2、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
现在富楼那尊者开始检讨了:虽然我有这么好的圆妙觉性,但是我曾经遭受到无始以来的妄想的攻击、袭击,以这个原因的话,一直千百万劫当中,沉溺在这个轮回当中,一直漂泊。
3、今得圣乘,犹未究竟。
而如今依靠佛陀和善知识的恩德,遇到了圣乘,已经得到了圣乘。但是要达到究竟的话,还是遥不可及,特别特别遥远。
4、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世尊,如果把所有的这些妄想,刚才前面是因为妄想全部灭掉,想得到的是什么呢?就是唯一的这种真心。
富楼那尊者想的是很美的,他想把妄想全部灭掉,获得真正的本来的真心。
5、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我想冒昧的问如来,一切众生因为什么因缘,使妄想遮蔽了我们这个妙明的心,无始以来一直沉溺在轮回当中?
富楼那尊者问如来,一切众生什么样的因有了这样的妄想呢?遮蔽了我们的如来藏真心本来面目,让众生一直不断的沉溺在这个轮回当中。
无明是从哪里来的?妄想是从哪里来的?
6、前面富楼那尊者第一问,既然众生有如来藏的话,那为什么显现山河大地?为什么起迷乱?当时佛陀说这是因为无明。
现在富楼那尊者第四问一念无明的原因,无明到底是什么?无明的因,第一个无明是从哪里来的?
7、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
虽然你跟其他的弟子不同,讲法很厉害的,你的怀疑应该大大的减少了,遣除了,但是还有些余惑,剩下一些障碍,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还没有灭尽,会有一定的障碍。
8、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我用一个非常普普通通的,世间当中大家众所周知的一个事情,先问你。佛陀说,我用世间的一个问题来问你。
9、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
他说,你最近难道没有听到吗?最近不是我们这个城市舍卫城当中,家喻户晓有一个新闻,不是有一个人叫做演若达多,这个人他早上起来的时候忽然照镜子。
可能这个事情是当时的一个新闻,他早上起来的时候,他可能迷迷糊糊的,开始照镜子。
10、圆瑛法师《楞严讲义》卷四:“室罗城中,有此一人,名演若达多,译云祠接,父母祷神祠而生,故以名焉。”
印度人一般四个名字。我们藏族人也是经常有四个名字,比如说我的名字叫索朗DJ,但是后来很多人就把它简称了,中间的字不知道谁吃了。
11、爱镜中头,眉目可见。
平时的话,他特别爱照镜子,镜子里面,包括他的面目清晰可见,见得到的。
以前好像印度的镜子有一种像铜镜什么,不是我们现在的镜子那么的清楚。
12、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当天可能早上迷迷糊糊的,眼睛都没有睁开,他自己去照镜子去了。他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头,没有面目,然后着急了,认为是妖怪所扰乱,然后无缘无故的害怕,心就狂乱,跑走了。
他不满意自己的头,他自己看花眼呢,没有见到自己的面目,自己是没有头的,他就很害怕了,肯定着魔了。然后他无缘无故的,开始心就发狂了,发疯了,然后跑了。
其实照镜子是他自己导致的,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理由。
13、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佛陀问,富楼那你是怎么想的?这个人有没有什么因缘,为什么就狂走了?
14、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富楼那尊者说,这个人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他自己发疯了,他发疯了呗,还有什么。没什么其他的因,他自己照个镜子,然后就莫名其妙的跑了。
佛陀问这个因是什么呢?就是他心发疯了,除此之外没啥,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并不是有一个人砍了他的头,也并不是有一个真正的魔术师来,把他的头遮蔽了,也不是。就是这个人自己发疯了,走了,没有什么。
有人问,无明的因是什么?无明的因没有什么,就是无明。
15、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
如来藏光明心,本来是这样圆满的、光明的。
16、既称为妄,云何有因?
那么如来藏怎么会是有一个妄想的因呢?怎么会有因?没有什么因。
刚才说如来藏本来是清净的,但是因为妄想的原因,漂泊在轮回当中,但这个妄想,它怎么会是有因?没有因的。
17、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如果有因的话,这个因肯定是真实的东西。那真实的东西怎么会是叫妄呢?因为真实的东西产生真实的法,那这不叫妄。为什么叫妄想,它没有一个真实的因,所以叫妄。
演若达多自己发疯,发疯后狂走,他没有什么真正的原因,他自己发疯的,自己发疯还有什么因呢?
如果有人问,无名的因是什么的话,你说没有因。
18、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
众生这样无缘无故的起了一念妄想,起了以后,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一直辗转不停的做为因。从这个迷乱的因当中又产生迷乱、又产生迷乱,它不断的辗转、积累这样迷乱的因,沉溺历历这样尘数的劫当中,沉溺在这个轮回当中。
我们众生一直沉溺在轮回当中,在这个尘数刹劫当中受苦,就是这个原因。
19、《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宋凉州沙门智严译,共六卷:“现见于无明,毕竟不能生;犹如水中影,终始无所有。”
现见对于这个无明来讲,它从来都是没有产生过。就像是水中的这个影子,始终都是没有过。
我们看看水中有一个影子,这个影子显现的话,那这个水中影子的因在哪里呢?其实本身这个水中的影它都没有实体,没有实体的话,它的因怎么能找到呢,找不到的。
所以我们众生的无明,它是无所因。如果有因的话,“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20、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我们大慈大悲的佛陀,虽然在不同的经典当中给我们明明白白的宣讲,可是我们众生因为迷乱的这个因很严重的原因,一直不能返家。
比如演若达多,他自己认为自己没有头,然后就发疯了,变成一个疯子。然后别人给它讲,你还是好好回去过生活,你不用害怕,你没有这个因。但是这个人因为他发疯的当时,根本没办法回到他原来正常的人一样的。
我们众生就是这样的。佛陀虽然给我们讲了,善知识也是讲了,但是自己的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气很难返回去。
21、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我们有这样迷乱的原因,是因为迷乱自己就是有的。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迷乱的话,当下就没有了。但是有时候我们的这个习气比较坚固,那也很难没有的。
22、识迷无因,妄无所依,
实际上我们迷乱意识的因,它是没有的。那妄想的话,更是无有依靠。
如果真正去观察的话,那就像刚才月影一样的,我们迷乱的这个因,它是没有因缘,没有因缘的话,那产生的果,这个妄想也是不可能的。
23、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如果无明的因,连产生都没有,尚且没有产生过的话,那你想怎么会是有一个灭呢?
生和灭的话其实是了不可得,水中的月影一样的,不生不灭的。可是我们众生面前就是无欺的存在。
所以这样的一种虚幻的因果,有时候是很可笑的。但是我们还没有了断这样的生死之网之前,也需要努力的吸收善知识的甘露、窍诀。
第46场上部
24、观察妄想的因,妄想的因是无明,无明没有什么因,只是一种偶然的、狂乱的因。
25、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
佛陀说,获得无上圆满菩提的果位也是一样的,怎么一样的呢?就像是从梦中醒过来的一个人,说梦中的经历,梦中所发生的这些事。
26、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虽然他的心很精明的,是非常有智慧、敏锐的这么一个人,但是依靠什么因缘可以把梦中全部的物种展现在你面前呢?这是很困难的。
我们经常也做梦,醒来以后,知道它是一种迷乱。前面的因、过程,最后出现的各种结果,这些让你一一展示出来,肯定指不出来的,最多可能用语言大概的描述一下,除此之外没有办法。
27、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更何况说,妄想根本是没有因的。
你看梦中的事物没办法给别人说,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妄想,没有什么因,而且妄想它本来没有任何的东西,就像龟毛兔角一样,你怎么在别人面前把它展示出来?这是根本没办法的,无有是处的,所以通过梦了达了万法的本性确实是了不可得的。
28、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
就像城中发生的新闻人物演若达多,他难道有什么真正、实有的因缘认为自己的头已经没有了,然后害怕发狂而走的?
演若达多觉得他的头已经没有了,特别担心,发疯了,就走了。
29、忽然狂歇,头非外得。
后来他走着走着,也不知道,也是莫名其妙的,他的这种狂性,这种狂乱的心,发疯的心,突然就没有了。这个时候,是不是他的头从其他地方回来了?也不是。本来他的头从来都是没有断过,没有失去过。
30、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心正常的时候是不是他的头就回来了?心不正常的时候,他的头被魔鬼偷走了,不是吧。
纵然他狂疯的心还没有停歇的时候,那个时候怎么会失去他的头?没有失去。他在发疯的时候,他的头完整无缺的在。他的这种疯狂的心停歇下来的时候,他的头也是依然存在的。他的头,前面也是这样的,后面也是这样的。
31、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佛告诉富楼那:演若达多因为觉得没有头,狂性而走的,同样的道理,我们众生也是正在漂泊、受苦,在这个时候,也是因为妄性而走的,妄性而漂泊的。
演若达多的因在哪里?刚才他出去,他认为是没有头而走的,但是头从来都是没有变化过的。我们众生也是在轮回当中正在迷乱,我们的因是什么?说是无明,无明在哪里?无明本体也是没有的。
演若达多认为头没有,这是一种愚痴的现象;我们认为世间万法存在等等,这也是一种愚痴,也是一种无明。
32、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如果我们的心不随着业力,分别世间、分别业果、分别众生的三种相续,如果没有这样分别,那么这三缘就已经断了,因为这三者没有了,这三个因就不会产生了,源头没有怎么会产生?
真正不去对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业果去攀缘,全部都没有去执着,这样的话,这三缘都已经断了。如果对这三种因缘的执着,对杀盗淫的攀缘,那有情世界、器世界和业果的相续,就不会产生的。
三缘,可以理解为世界、业果、众生,也可以理解为杀生、偷盗,邪淫这三者因缘。
33、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富楼那尊者,你心中的演若达多,他的狂性是自然而然歇的,实际上狂性的停歇就是菩提。
演若达多先有个误会,因为他照镜子,迷迷糊糊认为自己没有头了,跑了。一段时间以后,他恢复了正常了,就没有发生任何的事情。其实我们众生得果也是一样的,我们认为有种迷乱的心,最后他自然而然自己认识了。认识以后,菩提就已经获得了。
这是显宗当中很深的一句,意思就是我们的分别念自然停歇,歇灭的部分就是菩提。这里的歇,也许是有停歇的意思,也许是有一种认识的意思。原来是觉得,我只是一个迷乱的心,我发疯了;这个时候认识到了狂乱的心,已经正常了。当我认识的时候,那个时候已经是菩提了。
34、如果从简单的语言来讲,我们的分别念自然灭尽,灭尽的时候就是菩提。好像我们先把分别念、不清净的心灭了,灭了的当下得到菩提。从表面上看好像时间的层次,先是一个狂性,然后狂性就停下来,停了的这个部分就是菩提。就像我们苦集灭道当中,依靠道谛,灭了烦恼,灭了烦恼的时候,现前真谛。
如果按照大圆满来讲,应该是正在起现各种各样狂性的时候,实际上,如果你当下认识它的本体,这就是菩提。
这里面稍微有一点显宗和密宗的差别:显宗一般是烦恼灭了,菩提现前,有这么一个过程;密宗当中呢,烦恼即菩提。这里狂性歇也好,狂性正在起,其实它就是菩提。《法界宝藏论》和《大鹏展翅》里面都讲当下的这颗明明清清的心的本体就是不改不造,它就是菩提。
35、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
这样的殊胜的、清净的、光明的如来藏心,它本来都是已经周遍于整个法界当中,根本不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
当然显现上可能是依靠其他的,上师的直指,佛陀的直指而显现的。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有一个东西得的。
比如演若达多,他正在外面狂奔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说:“你去哪?”“我害怕,我没有头。”他一看:“你有头。”“我有头啊。”但那个时候是不是那个人把头给他呢?实际上,头不是他给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本来的心自己都不认识,一直在迷乱当中。上师通过一种窍诀方法来给你直指,直指的时候你就认识了。但你认识的时候,这个时候并不是你得到光明如来藏的心。只不过你前面错误了,这个错误上师给你纠正而已。除此之外,上师也没有把本来没有的给你。光明不是上师给你的,只不过自己正在迷乱的时候,依靠外缘的因,这个也可以叫做上师的恩德。
36、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本身都已经具足的,你本自自性已经具足的话,何必还要去苦行,还要去受种种折磨得到修证。修就是不修,不修就是修。本来的境界当中,自己反观的时候认识而已。
这个比喻真的很好,演若达多从来没有丢失过任何东西,只不过他突然出现了一点问题而已。其实我们众生也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的本性从来没有丢失过,只不过中间因为无明狂乱的因,让我们不认识,迷失方向而已。有些迷失是特别特别长的时间,有多少劫;有些迷失是比较短的时间,这是靠自己的缘分。
37、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
比喻:有一个人,他用自己的衣服把如意珠包裹起来,但自己可能有点笨,忘了。这个人很贫穷,特别痛苦的露宿在其他地方,还有乞讨食物,到处奔走。
其实我们每个众生就是这样的,把自己的心性如意宝,在自己五蕴一样的衣服当中包裹起来,被各种各样的执着束缚,不自觉知。在轮回的旷野上不断的奔波,一直这样的。
38、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虽然这个人显得确确实实是非常的贫寒、贫穷,穷苦潦倒,但如意宝珠从来都是没有失去过,他衣服里面一直是有如意宝的。
39、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
后来突然遇到了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一看,知道他衣服里面原来包着如意宝。他就好心好意地说:“怎么会是这样,你在外面这样痛苦,流离失所,但实际上你有如意宝。”他自己一看,确实这样的。他就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一切所愿如愿以偿,最后变成了一个特别了不起的大富翁,这个时候人人都对他很尊重。
40、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这个如意宝并不是其他地方带来的,是他自己随身衣服当中有的。
41、A:《妙法莲华经》第八品五百弟子授记36课:【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受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
B:《楞严经》卷四46课: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此两则佛经衣藏宝珠比喻,一直混记,不清不楚,现在注意到区别了:佛佗说的B中宝珠,是人自有的,只因痴忘失,后遇智者指示而知;而阿罗汉说的A中宝珠,是亲友(佛佗)给的,因醉迷不知,后遇亲友(佛佗)指示而知。理解了差异,以后记忆不会混了。
二、再听梦先生聊聊:
第38场中部
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演若达多看到镜子里出现了他的脑壳,这个脑壳很清楚,眉眼都很具足;他自己见不着他自己的面目,只在镜子现了一个头,现了一个面目;这下他就狂妄了,以为见鬼了,就疯了,在这个城里头大呼我的头在哪里?他把脑壳失掉了,他认为他那个镜子是他的头,其实那个是他的影子。
他忽然间在早晨照照镜子,以镜照面的时候,看那镜中有一个脑壳,眉目可见,他把他自己脑壳以为没有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