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4卷45中笔记
卷四
14、7如来藏性,周遍离戏
14、7、3离边离戏,妙音无指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
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45场中部
1、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如来藏是本妙圆心,本来光明的心。
明觉、妙觉、妙明、明妙,然后觉明、觉妙等等,是一个意思,就是妙性如来藏,本来我们的这个如来藏的这种光明、无别的心。
2、离即离非,
真正的本体上来讲,世间和出世间的法微尘许也是得不到的,它破了世间和出世间,也就是说即和非破完了。真正的实相当中的话,是也是得不到的,非也是得不到的。
也就是中观的远离四边八戏,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等等,或者远离有、无、非有、非无,这样的四个边。
3、是即非即。
在显现当中,或者说暂时有必要的时候,建立了世间和出世间法——如来藏从地水火风到乃至佛果之间的话,全部是如来藏。真正的实相当中的话,建立的这些概念,都不是如来藏。
4、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这个光明如来藏的话,实际上他离开了即,同时又离开了非。是和非,两者都已经破完了,这就是破了世间和出世间的法。
既然这样的话,那么我们世间三有轮回当中的这些众生,或者是出世间的声闻、缘觉,他们的这个心怎么揣度或者是怎么知道如来的无上的菩提?或者说我们这些世间和出世间的,怎么用世间的语言来入于如来的妙智?
从思维方面,怎么可能进入如来的思想?然后从语言方面,怎么可能表达如来最究竟的不可思议?
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话,如来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只可以用智慧才知道的,不可以用意识来揣测。世间、出世间的这些行者,对如来的无上菩提妙智,用语言来说的话,不能说得很清楚;用这个心来揣度或者衡量、去分别的话也不能明白。
5、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比喻说明:比如说我们世间的这些乐器,琴瑟也好,箜篌也好,琵琶也好,虽然有妙音,但是如果没有一个人的指头很好操作,那么这些乐器是发不出来妙音的。
6、汝与众生,亦复如是。
富楼那你和其他的众生也是这样的,虽然众生都有如来藏,但是没有好的窍诀的话,可能发不出来的。
7、宝觉真心,各各圆满。
像珍宝一般觉悟的真心、如来藏,每一个众生都是完整无缺的、圆圆满满的存在。
8、如我按指,海印发光。
但是如果没有佛陀的加持,或者说是上师的指点的话,可能就没有办法把这个觉性的光芒发出来。
如果像佛陀那样来进行指点和给我们做开示的话,确实我们的这个如来藏本来具有的圆圆满满的真性的这种海印之光就可以发出来。
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佛陀,但是真正具有证悟的,不是光依靠一个书照本宣科的,这是真正有一些经验的、真正有一些修证的上师,用他的这种妙指来给我们进行指点的话,我们这个海印光芒,很有可能发出来。
“海印”,在《华严经》、《大方等大集经卷》当中有海印三昧定,也就是说如海一般的法身三昧定,意思就是真正能了达如来藏本来面目的这么一个禅定。
9、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不过佛陀说,很可惜的是什么呢?富楼那,您的心暂时已经起了分别念,你的心刹那出现了一种分别念。有了分别念以后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本性。随着外境各种各样此起彼伏的显现,产生烦恼、痛苦、迷乱——这些此起彼伏的现前。
本来如来的妙指可以给你稍微指一下,你就开悟了,但可惜的是你没有认识心性,因种种原因不能开悟。
10、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这里是责怪:像小乘行人,不这样请求无上菩提的正道,最关键的就是爱念自私自利,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我执,只贪执自己一些微不足道的利益。然后以这样自私的心,自己觉得是已经足够了,有一种满足感。这样一来,以前没有在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以后也是很难解脱。小乘的心还是有自私,对解脱是一个最大的障碍。
二、再听梦先生聊聊:
第38场上部
不空就一切皆有,这个一切皆有依着什么来的呢?依着空如来藏来的,不空如来藏是依着空如来藏而起的。
空如来藏指的是体,不空如来藏指的是用,依体而起的妙用,用还归于体。
因为是用的原因,万法因缘生的,那叫不舍一法。万法皆空,那叫不立一法。
我们这个心一个世间、一个出世间,如来藏含藏着世出世间。这个心随缘就是世间,不变就是真如,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如。
一切世间众生业果相续不断,这显世间相,这是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一切法不立,离一切法。
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叫四圣法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这叫六凡法界,十界不离于一心如来藏,含藏的一法,这是一切法的妙明心元、元心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