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金刚经(涤)7品无得无说分+8依法出生分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白话版23-30(7-8品)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23“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24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23、1注
23、1、1须菩提:佛提名问意。
23、1、2于意云何:汝意见怎样。
23、1、3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汝说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么。
23、1、4如来有所说法耶?佛曾向汝等解说诸法么。
24、1、1须菩提言:须菩提向佛解答云。
24、1、2如我解佛所说义:菩提答,如我所解,如来所说奥义。
24、1、3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可执著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义。
24、1、4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亦没有规定法门向众生演说。
23、2偈云
法门如觉镜,谁来现谁形,无来亦无相,觉镜放光明。
23、3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称号为“菩提”二字;菩提者,人人具足;是故佛、我、众生,三无差别。
众生不见菩提者,我相也;我相者何?纲领是执著客尘、烦恼、诸相也;如无我相时,即是云开雾解之时;菩提觉日,常住虚空,本无所来,亦无所去;因执著客尘、烦恼而去,无执著客尘、烦恼即来;
倘无我相,菩提觉日,放白毫光,普照一切,有何来去?既无来去,即是常住;“常住”二字,本无得失;故说如来无有定法得菩提相,亦为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其人若贪名利,佛说名利如浮云,即用幻泡影药而解之;其人若贪色相,佛说色相如毒蛇之口,即用白骨观药而解之;世间众生,妄想执著烦恼诸相,其类无穷;如来说法,故无定法;若无诸妄,法亦是妄;是故须菩提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23、4偈云
若无人我众生寿,常见白毫放光明,烦恼至时云遮日,雾解即是悟证时,
觉性开时本觉朗,本觉觉境遍十方,故无定法名菩提, 亦无定法如来说。
25“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25、1注
25、1、1何以故:须菩提解前达后意。
25、1、2如来所说法:须菩提言,如来所说诸法。
25、1、3皆不可取:都不可执著。
25、1、4不可说:亦不可用言词表达。
25、1、5非法:不可执著有佛法相。
25、1、6非非法:亦不可执著无佛法相。
25、2解
何以故,即解前言,释后语义;前言者,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后语是,须菩提言: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谓真法无相亦无说,如来在无相无说中,点一点儿;参者,当省而悟之;既省悟已,一点儿也无,即是不可取、不可说也。
25、3偈云
非法非非法甚玄,借此洗尽诸尘泥,有尘泥相非非法,无尘泥相法亦非。
26“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26、1注
26、1、1所以者何:释前解后义。
26、1、2一切贤圣:得果,曰贤;证道,名圣。
26、1、3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皆认为无为法中有差别相。
26、2解
26、2、1事解:一切贤圣、独觉,曰贤;菩萨,曰圣。
26、2、2理解:能悟、能行《金刚经》者,曰贤;能证、能彻《金刚经》者,曰圣;悟、行、证、彻之间,有深、浅、偏、圆、广、略、大、小、邪、正之别;故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倘能至彼岸,是名无差别。
26、3偈云
见生迁生名贤者,无见生相是圣人,随住随舍为入流,见无舍住是中流,
离尽世缘阿那含,不离不即须菩提,一切诸法非有无,非有无中是真如,
万法非法非非法,非差非别觉一切,贤圣亦非亦非非,非非之中证菩提。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27“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不”读“否”字。
27、1注
27、1、1须菩提:佛召呼。
27、1、2于意云何:汝凝神听着。
27、1、3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倘若有人将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物质变为至宝。
27、1、4以用布施:专用于上施诸佛、下济众生。
27、1、5是人所得福德:这人所得到福报。
27、1、6:宁为多否:这人这样布施,能算多而广么。
27、2解
佛向须菩提言,汝注意听:倘有人,拥著三千大千世界中数量与质量七种宝贝,用于上献诸佛,以及庄严塔庙、供佛、斋僧,下施与诸天、人民、阿修罗等,均得其丰衣足食、车舍华美、汤药用具、无有不周、无有不备,此施主福德因缘,且大且深么?
三千大千世界者,如天文家说,日在虚空银河系中,为一个很小的天体系统;以太阳为中心,包括月球和我们地球,以及九大行星,与无数的小星等,为一个小世界。有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有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由小翻中、由中翻大,如是三翻,其名为三千大千世界,略称号为大千世界。
七宝者:1金、2银、3琉璃、4珊瑚、5玛瑙、6珍珠、7玻璃;中古时代,玻璃,即水晶也。
27、3参《法华经》中片段, 原句记忆不清,略摘其义:
八岁龙女,急献宝珠;如来受珠,龙女舍珠;转女成男,急于南方;无垢世界,作佛如来。
解
八岁,八识也;龙女,五阴也;急献,能断也;宝珠,情欲也;如来,彻悟也;受珠,授记也;龙女,六欲也;舍珠,布施也;转女,无垢也;成男,作佛也;急于,及时也;南方,纯阳也;无垢,离欲也;世界,应化也;作佛,究竟也;如来,法身也。
布施者,能施到山穷水尽之处,诸贼莫能偷;人法两具空,诸妄莫能入也。
其二,庞居士公案一则,载前“10、9参学”中,主要是渡江舍宝。
其三,本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而行布施。
这三则公案,希后学参,所谓倘能无我相,物物尽菩提。
27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27、4注
27、4、1、须菩提言:叙述语。
27、4、2甚多:须菩提言,很多耶。
27、4、3世尊:称世尊者,欲解其意也。
27、4、4何以故:阐明其义也。
27、4、5是福德,即非福德性:用财物布施者,其功德是生灭性、是无常性。
27、4、6是故如来说福德多:是故,是姑且也;如来说,即如来常说也;福德多者,即生死次数多。
27、5解
须菩提言甚多者,即佛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也”;甚多者,苟且之多,而非福德性也;以七宝布施众生,使诸众生得五欲乐,七情弥坚,而生死绵绵,弗可止也。
但学庞居士,投七宝于江心,是名证真如;但学八岁龙女,急献宝珠于如来之彻;参其义云:1七宝越多,情越重;2以情施情,情越深;3财物布施,三大劫;4不若刹那,无相施。其道义者,不可用色相而行于布施也。
28“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28、1注
28、1、1若复有人:倘若有其他之人。
28、1、2于此经中,受持:在《金刚经》中,能信受奉持者。
28、1、3乃至四句偈等:倘能单独持四句偈,或三句、两句等。
28、1、4为他人说:向能生净信心之人,而演说这经中之妙义。
28、1、5其福胜彼:这人福德,超越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者,福德之上。
28、2解
佛接着须菩提所说之意,复加阐明而解透。佛言:倘有净信心人,在此《金刚经》中,单独演说;四句偈者,即表明少而精,复加个“等”字,是精而减;“等”字,等于三句、两句、甚至一完句;完句者,是完整意义也;
如“应如是住”,或再加一句“如是降伏其心”,这一句与两句,均是完整句,等等;倘若执著者,是凡情,而非圣意;若是如来指定某四句偈者,即是著我、人、众生、寿者;阅读者当深参。
29“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30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29、1注
29、1、1何以故:怎么讲。
29、1、2须菩提:佛复呼名。
29、1、3一切诸佛: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29、1、4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以及一切诸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法。
29、1、5皆从此经出:都按照这经义而成道。
30、1、1须菩提:复呼名,使其注意转折点。
30、1、2所谓佛法者:所以诸佛所说妙法,
30、1、3即非佛法:佛所言说,譬喻车船,既至觉地,当舍车船。
29、2解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者,即本心无妄之法也;皆从此经出,此经者,诸佛之母,觉性根源也。
《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佛,皆依智慧而得菩提。
所谓本甲心中,具足此经者,是故人人具足、个个无差;皆因情妄而遮蔽之故,不能现于目前;因不能现于目前者,而不能称真心明、本性见也。
佛者,令人觉也。
法者,令人悟也。
经者,令人证也。
出者,令人得也。
30、2解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也;佛法,令人成正觉也;以成正觉已,佛法亦当舍之、去之。喻小儿在娘胎之中,具足十月,而出娘胎;既出娘胎已,不许更入亲娘腹。
29、3偈云
心无挂碍心明朗,如来出生无相中,若解息妄心即佛,无念真性包太虚,
三藏十二部真经,尽在某甲净性中,无相真相遍法界,无性真性满虚空,
如来呼唤须菩提,本来本是一根生,分合如如本无相,凡夫分别万万千,
若识肉体是圣胎,万物庄严本自然,妄心妄造三千界,真性无相十方遍,
我相伪造大千福,不若无我性三千,妄求福德终归尽,无求福报性裹天,
不灭凡情归圣念,不求深解悟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