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2卷26中笔记
卷二
13、5分别见妄,非不和合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26场中部
1、接下来是破不和合而产生,也是通过两个方面,前面的和而观察,后面的合而观察,有两个方面来观察的。
2、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我的这个妙觉性应该是外境的色声香味触五尘,与六位识心,不是和合而产生的吧?外面的六境与内在的六识,是非和合而产生,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他认为前面和合而产生已经没办法建立了,这样的话,难道这些非和合而产生吗?
3、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如今说这个觉元、菩提妙觉是非和合而产生的,那么是非与明而和合?非与暗而和合?非与通而和合?还是非与塞而和合呢?
不是与明而和合?还是不是与暗而和合?还是不是与通而和合?或者不是与塞而和合?这四个方面进行提问。
4、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
阿难,如果你认为我的精妙觉性实际上不是与明和合产生的,但是它还是有的,只是跟明没有关系。那么你的能见的见性和所见的明,这两个之间应该是有边际线的,能分清明在这里,见在那里,中间存在一个分界限。
5、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你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哪一个地方是明的地盘,哪一个地方是见的地盘,也就是哪一个是所见的明的范畴,哪一个是能见见性的范畴?在明的时候,在见的时候,什么是它们中间的界限?哪些是见的部分,哪些是明的部分,必须要分清楚。如果分不清楚,全部混为一谈的话,那你怎么知道跟见不和呢?跟明不和呢?
6、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阿难,如果在明的范畴当中必定没有见的话,那明和见互相都是他体的,根本没有相接触,这样的话,那见怎么知道明所在的地方呢?也就是如何能见到明相呢?根本见不到的。
就象东方的瓶子和西方的瓶子一样的,明和见之间的边畔很难安立,所以明和见之间不能不和合,实际上,两者之间根本没有界限,分不开的。
7、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通过这样的的方式,还有剩下的与暗不和也好,与通不和也好,与群塞不和,也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观察的话,也可以完全推翻。
8、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藏文里面前面的“和”是接触来分析,后面的合作的“合”是观待。
如果你说这个见精是以非和合产生的话,那是非明合而产生呢?还是非暗合产生呢?还是非通合而产生,或者说是非塞合而产生呢?就这样观察。
9、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
如果你承认这个不是明合而产生的,那你的见性跟对境的明,就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他体,就相当于是我们的耳根和眼睛对境的明了的色一样互相不起作用,因为我们的耳根只能接收声音,不可能接收外面的色法、颜色,
“乖角”就是乖僻,两个互相排斥,就像牛角一样的,如果是一个的话,另一个绝对不是的,那样叫“乖角”吧。
10、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如果这样的话,你的这个见根本不知明到底在哪里,因为见与明是两个不同的性质,象东山和西山一样的互相不起作用。这样的话,你怎么能辨别你的见性是合、不合?这样的道理肯定是没办法区分开来的。
11、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以上的观察方法,其他还有非暗合也好,非通合也好,非群塞合,如果这样认为的话,也是一样的,利用以上的观察方式也能完全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见与明不和合,那这两者就是他体,太过1:两者之间必须存在界线,实际上见就是明,无可分不存在界线;太过2:互相不起作用,根本看不到色法。
12、以上是我们的阿难尊者,前面是他对因缘产生的觉性有怀疑,对自然产生有怀疑,后来是对和合而产生也有怀疑,不和合而产生也有怀疑,但这样一来,我们的菩提明觉并不是因缘产生,也不是自然而产生的,也并不是和合而产生的,也并不是非和合而产生。
那这样的话,是不是我们的高僧大德开悟的时候,这种明心见性从来没有吗?也并不是这样的。明心见性是有的,但是你以理观察的时候,实有的这种见性也好,或者经得起观察的这种见性永不存在的。如果存在的话,跟外道的有些说法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因为我们不管是内在的法、外在的法,轮涅所摄的一切法其实胜义当中是了不可得的,世俗当中是如梦如幻的,我们的这个菩提妙觉也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