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4卷50上笔记
卷四
14、7如来藏性,周遍离戏
14、7、12第二义门,审观烦恼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 。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50场上部
1、要远离声闻,行持大乘菩提心,必须先有两种决定义。第一种决定义,归根结底,就是我们要修寂止,最后要认识心的本性,要胜观。就像是一个水的比喻,让我们的心先沉静下来。
虽然我们修行当中,比如是转绕、念经,还有磕头、五加行,这些功德是非常大的,但是最后还是要禅修。通过禅修,将你的分别念慢慢分清,分别念慢慢拨开以后,心的本来面目可以显露出来。那个时候要认识它,那个时候把烦恼全部都可以拨开,这个是很重要的。
2、这个道理跟大圆满里面讲观本性的道理,完全可以说是一样的。只不过密法当中直接将你不可思议的光明的心直指出来,大圆满的修行依靠这样的一种直指方法来认识。
《楞严经》里面的好多道理,与密宗当中讲的窍诀,完全都可以说是一样的。表面上看起来《楞严经》是显宗的一个经典,但这里面对心性的认识方面这些秘诀,确实很殊胜的。
3、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
我们要发大乘菩提心,第二个决定意义是什么样呢?
佛告诉阿难,你如果要想真正发无上殊胜的这样的菩提心,于菩萨乘当中,不能太懈怠。真正我们大乘菩萨的心,就像是美女头上燃火一样,特别着急的。要度众生的话,一定要有一种责任感,自己一定要想去度,在菩萨乘当中生大勇猛。
如果你真正要想学大乘佛法的话,在菩萨道当中,你一定要有一种勇猛心。
4、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你一定要抛弃有为,抛弃实有的相。对成就也好,对烦恼也好,很多东西用实有的观点来看待,其实这个是不合理的。一切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虽然我们求菩提,需要精进,但是这个并不是按照声闻乘的一种实有的观点去希求。
所以你要决定抛弃有为的、有实的,或者成实的,这些相都要断掉。
5、应当审详烦恼根本,
那我们怎么样勇猛精进的话,首先应当要详详细细地审视观察,怎么观察呢?在第二个决定义当中,主要讲我们用智慧来观察烦恼的本体。
《成实论》第九卷,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又略说八万四千法藏中,所有智慧皆除无明。以无明是一切烦恼根本,亦助一切烦恼故。”我们这个八万四千法门,实际上归根结底都是断除烦恼。
我们要先观察烦恼的本体,它是什么样呢?
6、此无始来,发业润生,
从无始以来,首先是以不知诸法的实相的无明作为发业,有了无明以后不断的串习,不断的辗转,产生爱、取……、死等等十二缘起当中一大串这样的法,接踵而生,不断的产生。
7、谁作谁受。
这样以后,在轮回当中,谁去造业、造作,谁去感受?
比如六识去造作,这些造的业在阿赖耶、八识当中存留下来,后来慢慢也去感受。烦恼的根本,实际上是从无始以来在相续当中不断地流转的这么一个特殊的因缘。
8、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
你先必须要知道这个烦恼到底是什么样的?烦恼的作用是什么样?烦恼的结果是什么样?要去一一的观察。
佛告诉阿难,你要想好好修持菩提的话,如果不审视观察烦恼的根本,则根本不能了知虚妄的六根和虚妄的六尘。这些显相,在什么地方已经颠倒黑白,什么样的迷乱,在哪里?你根本不知道。
观察烦恼很重要,如果没有观察,我们根本不知道一切都是虚妄而生的。现在我们的世俗谛全部都是境和有境两个互相交织,最后产生了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迷乱显相。但如果我们没有观察这个烦恼,根本不知道六尘、六境的这些显相。
9、《入大乘论》刚开始的时候:“要想脱离轮回苦海的行人,你要想获得无上菩提,首先一定要观察烦恼。”然后讲烦恼的本体,各个教派都认为是不同。因为烦恼我们要承认为是如梦如幻的,如梦如幻是各个教派开始有不同的观点嘛。所以《入大乘论》刚开始讲,要想脱离轮回的人,想获得佛果的人,你必须要认识这个烦恼。
10、处尚不知,云何降伏,
烦恼的处,烦恼的根,如果我们不知道,怎么会是要降伏它呢?
比如我们要找到敌人,我们要消灭敌人,先应该知道敌人的居处,它的住处,它的本体,它的作用。烦恼,要认识它,它到底是谁?比如嗔恨心,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形状?它最害怕的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把它根除?这个是最重要的。
11、取如来位?
如果我们没有继续降伏烦恼,如来正等觉果位从何而来?根本没有办法。如来都是断除了所有的所知障和烦恼障,现前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这么一个智慧尊者。
12、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佛陀告诉阿难:就像我们世间当中,一个人要想解开别人捆绑的结,你如果眼睛看都没有看到所打的结,你怎么会是要解开?根本没办法。
你说是一个人在那里捆着,你把他解开,你根本看都没有看到这个人到底在哪里,这样的事情怎么会是能办成?绝对不可能的。
13、不闻虚空被汝隳裂 。
佛陀说,但是虚空不相同的。其实这个烦恼跟虚空本体上是一样的,也引申出这样的一个意思。
我们从来没有听过虚空被其他的隳裂,撕开、撕裂,把它破坏。
虚空被斧头砍没了,或者是被火烧了,《宝性论》中虚空有没有被火烧的比喻;虚空有没有染上色彩?虚空有没有什么兵器把它破坏?这些谁也没有听过。
14、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为什么?因为虚空它没有任何的形体、形状、形相。既然没有,你说怎么会是有结解?或者是虚空发生一些变化,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
15、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当前显现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盗贼的媒介人、介绍人,它们可以迎来外面的盗贼,相当于是介绍人一样的,它们偷或者抢劫自己家里最珍贵的珍宝。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们有了六根以后,它们相当于是六个坏人,它们勾结外面的一些敌人、盗贼。盗贼实际上指的是外面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等这些外贼;贪嗔痴等这些六根本烦恼,这是内贼。
我们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媒介,它就找来外界的六尘,还有内在的六烦恼。这样以后,烦恼跟外面六尘,里面的六根,它们几个勾结起来,把自己家里面——相续当中的像如意宝一样的、如来藏的宝物全部都被抢劫,已经抢光了,没有了。现在凡夫人虽然有如意宝一样的如来藏,但是因为依靠六根的贼,还有外在的六尘,还有烦恼,它们的交织,它们联合的行动,使得我们相续当中如珍宝一般的如来藏没办法显现。
我们自己虽然拥有这样的家宝,但没有享用权,被内外的这些怨贼已经控制了。什么时候还回来?不知道。还回来的时候我们还是富贵的。
16、轮回当中,我们的身体和心识,大概有什么样的关系?《楞严经》里面应该是讲得很好。
地、水、火、风是无情法,在未经观察下,地、水、火、风跟我们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两个因缘交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好像也有对境的感受,也有有境的感受,这是一种很奇妙的、迷乱的因缘显相。当然在详细观察的时候,其实交织是不成立的事情。因为无情法没有知觉的,有情法是有知觉的,这两个不可能混合在一起。
大四——地、水、火、风,四大跟我们的意识勾结起来以后,变成了一种妄相。比如地、水、火、风,外面四大,本来它是没有意识的,没有什么知觉的,但是它跟我们的识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因为地大的原因,感觉到坚硬;因为火大的原因,感觉温暖;因为风大的原因,感觉飘动;因为水大的原因,有湿润的这些感觉。
其实真正来讲,四大它自己没有生命的,它没有知觉的,是一种无情法。但是它跟我们内在的六根、六识结合在一起,交织在一起,全部相织在一起的时候,妄相也好,妄心也好,狂心也好,这些就开始出现。
梦里面根本没有外境的山水,大象等等,外境也是没有的。当时的眼根也是没有的,耳根也是没有的。但是真的在做梦的那个人,他看到外面的大象,外面的雪山,什么样的境相都可以看得到的。这个到底是什么样?其实归根结底它是迷乱的显相。迷乱的显相是都可以显现的,只要有因缘具足都可以显现的。
17、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因为这个原因,众生世界无始以来因为被烦恼这样缠缚着,在器世界当中一直是不能超越,沉溺在轮回当中,没办法解脱。
所以总的来讲,烦恼的根本,无明没有根除之前,在这个世间当中很难获得真正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