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索)3疑问品18笔记
1、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很远的说法,是对万法具有实执的钝根者和下根者而言。极乐世界与我们的心非常贴近的说法,是针对上根者而言的。
在《六祖坛经》中基本上是按照密法的见解。密法中也讲了一些不了义的说法,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现喜刹土等等,以不同的距离而宣说,是显宗的说法。而对开悟者来讲,他当下的心已经认识到地狱和净土的样子;不了义的说法,像《俱舍论》中已经明确说明八寒地狱和八热地狱的具体位置。但是从了义的法义来讲,不仅仅是极乐世界刹土的庄严,包括娑婆世界的苦乐,全部都在当下现前。
2、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禅宗中境界高、悟性高的人,他通过净化自心,认识自己心的本体之后,当下现前清净的刹土。正因为这样,佛陀在《维摩诘经》中讲:“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唐朝的庞居士写了一首偈语:“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3、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使君,如果我们的心地没有不善,拥有禅宗比较高的悟性,认识自己心的本性,行住坐卧都处于一种善的状态,那么西方极乐世界并不遥远,即使你没有整天大声地唱念阿弥陀佛也可以。如果你的心有所领悟,即使你没有念,西方极乐世界也在自己的眼前,近在咫尺。
如果你心怀不善,内心怀着恶分别念,没有认识到心的本性,虽然表面上天天都在念佛,但恐怕往生极乐世界也并非易事。
按照禅宗的观点,不一定非要念佛,只需安住在禅宗的境界。密宗中也这样讲,比如观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念咒语、念仪轨,好多外在身体和语言的仪式和行为,在安住于本来清净,认识自己心之本体的境界中,甚至并不是很重视这些善根。
所以,禅宗与净土宗,自古以来有禅净双修的人,也有稍微排斥的人。莲池大师的《佛说阿弥陀经疏钞》里说:有人问莲池大师问题:为什么六祖不承认念佛往生?莲池大师回答:有四种不同。
第一是“为门不同”。因为佛陀的法门不同,所针对的众生根基也就不同,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是“似毁实赞”。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诋毁净土宗,念佛往生很难,他似乎不太承认,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赞叹,赞叹极乐世界就在我们心的当下,从最了义来讲,这是对净土法门很深的赞叹,并非不承认。
第三是“不为初机”。禅宗法门并不是针对初学者的法门,而是境界和层次比较高的法门,对所谓极乐世界的见解,就像中观宗根本无法成立净土和佛陀一样,所以不是初级法门。
最后是“记录有讹”。文字上有不同的说法,莲池大师的意思是,“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还有个别文字,六祖自己不认识字,让别人来记录。六祖作为开悟者,不会有错误,但是别人在记录的过程中有一些错误。
4、念念见性,常行平直
这时的境界是什么样呢?不间断地见到本性,刹那间不离见本性,日常的行为也在大平等中。即念念见到心的本性,始终处于大平等、大空性之中。
5、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
如果我们真正已经了悟了无生顿法的空性法门,见西方刹土是刹那间的事情。你什么时候开悟,见到如来易如反掌。
《心经幽赞》中云:“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若能如是解,是人见真佛。”诸佛均了知,一切的一切都由心而造,如果我们也能如是了解,不管什么身份的人,随时都可以见到真正的佛。如果当下认识自心的本性,当下就已经见到了佛,非常快速。
你们自己的身心就是极乐世界的能依所依。
6、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
我们的心相当于是极乐世界的琉璃大地,如来藏或本性是极乐世界中的国王,指佛陀。”
7、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在如来藏的本体中去寻找佛陀,并不需要在外境求一个西方的佛陀。
8、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如果迷惑则称之为众生,如果觉悟了、认识了,这就是佛陀。这时极乐世界所有的本尊,都可以在我们当下的心中安立。
9、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我们平时讲五能取作为五佛,五所取作为五佛母,也就是说五识是五佛,色声香味触五境或者说五大是五佛母,在密宗《大幻化网》中是这样说的。这里也是同样,八识聚和分别念是八大菩萨,有这样的说法。按照《闻解脱》中所说,又可以相互转变,比如说寂静变成忿怒,忿怒变成寂静,东南西北方的佛陀,金刚萨埵变成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变成金刚萨埵,也可以这样转变。这个道理与此处禅宗中所讲的道理很相似。
我们的心即是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只是从开悟的不同层面来分的,实际上诸佛在法界中一味一体。一切菩萨是诸佛的幻化和变现而已。
从慈悲的层面是观音菩萨,我的慈悲心已经成熟时,观音菩萨来迎接我。喜舍的心已到究竟时,大势至菩萨在我前面现前。万事万物本来清净的面目展现时,显现释迦牟尼佛的形相。平直或平等是大空性,因为空净无二,当完全了悟、认识大平等的道理时,这就是阿弥陀佛。
在空性的层面开悟是阿弥陀佛,从本来清净的层面讲释迦牟尼佛,还有慈悲喜舍都是在不同的层面安立的,在一个分别念中,所有的诸佛菩萨均可以安立。为什么密法中说,“自心即是佛,自心即是法,自心即是僧”,也有非常甚深的原因。
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全是我们的分别念,贪嗔痴作为因,在外境呈现各种不平整的世界。
10、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贪欲,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
善知识,如果我们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常常行持十善,在这种境界中,天堂、净土自然而然出现。除去人我以后,整个器世界的根本——须弥山,因此而倒塌。去除了贪心以后,外境世界的海水也会枯竭。如果没有了贪欲的海水,烦恼的波浪也会全部平息。如果没有毒害的嗔恨心,外境的鱼龙、猛兽也会灭绝。
11、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
如果我们认识了自心,觉性如来可以放出无量光芒,将六门照耀清净,能照破六欲天,天界的轮回都会消失。
12、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我们真正认识了内在的心性时,一切贪嗔痴三毒就消除了,没有了贪嗔痴三毒,地狱、饿鬼、旁生等一切罪恶,外境中不清净的现象,也会一时消灭。
如果我们内外都已大彻大悟,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下,并不是在其他地方。如果不作这样的修行,怎会到达那里?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4课智慧品4]
提问者:如果临终时用这样的般若禅定,是不是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呢?
上师答:如果临终的时候修大圆满,那么他是不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他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但是这个西方极乐世界,是内在的五方佛坛城里面的极乐世界;不是我们净土宗里讲的西方极乐世界,那个西方极乐世界,是外在的极乐世界。就如同我们刚才讲的“外在”善知识一样,它是“外在”的极乐世界。
密法讲的五方佛的坛城当中,有一个西方极乐刹土,这个刹土是内在的五方佛的刹土。这个“内在”的五方佛的刹土,就如同刚才讲的“内在”善知识的“内在”的概念。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6课定慧品1]
提问者:显宗证悟的阿弥陀佛净土是外在的,密宗证悟的阿弥陀佛净土是内在五方佛的坛城,请问上师,外在与内在的阿弥陀佛净土两者有什么区别?
上师答:外在的净土,对于没有证悟的人,也是可以往生的,就像通过宇宙飞船,从这个星球飞到另外一个星球去移民,差不多是这个意思。这是一个外在的净土,跟内在的净土没有什么关系。
内在的净土,其实不仅仅是密法中有,在《坛经》的第三品里面,也讲到了内在的净土。
实际上,内在的净土是证悟了以后报身佛的刹土。报身佛,是佛的三身之一;而佛的三身,都是我们的心的本性。所以报身佛在心内,报身佛的刹土也在心内,这就叫作内在的净土。
内在的阿弥陀佛净土,不可能通过从这个星球到另外一个星球、从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方法去的,只能通过证悟的方法,去证悟自己内心的净土和境界。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8课定慧品3]
提问者:通过念阿弥陀佛往生的西方净土,与内在西方净土,是否是无二无别的?
上师答: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内在的极乐世界,是内心的极乐世界,是内心的智慧,是五方佛、五方佛的刹土。
我们平时在净土宗讲的极乐世界,是世俗层面的一个外在的世界。
所以一个是内在的世界,一个是外在的世界,这两者有点不一样。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10课坐禅品2]
提问者:证悟的人,还有必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
上师答:可以的,证悟的人也可以修净土,实际上净土法也是非常非常快的路。
如果证悟的人特别有把握的话,那么他不修净土也是可以的。他可以通过禅定和大圆满的修法直接成就,这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没有那么好的把握的话,那么两边都做一些准备也是有帮助,只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