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4卷49下笔记
卷四
14、7如来藏性,周遍离戏
14、7、11第一义门,寂止胜观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49场下部
1、这一段总结是《楞严经》里面很重要的一段。
2、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佛陀告诉阿难:你如今的这种见闻觉知应该契合如来的常乐我净。我们现在当下各种各样的分别念也好,六识带来的种种的这些分别念,应该是跟如来的这种常乐我净的智慧妙用融合一起。你当下的各种分别念,与如来的觉性、如来的智慧无二无别。你应该这样认识。
佛陀给阿难直指,你现在的见闻觉知应该把它契入到如来的常乐我净的这样的一种智慧的状态当中。
3、我记得是前年《法界宝藏论》讲了以后,很多人对当下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见闻觉知的心,在认识的时候,有一定的感受。确实心的本体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讲大圆满的时候经常讲当下的这种分别念,不管是你听到的、看到的,品尝到的任何法,都与如来的觉性无二无别。
4、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怎么做呢?这个很重要的。你现在应该择掉生死轮回的根本,依靠不生不灭的这种圆满的、澄然的本性融合成一体。
如果你要跟如来相应,要因和果相应,你现在应该先分清、认清、抉择轮回的根本,把轮回的本体跟圆满的如来的这种不生不灭的整体融在一起。
这个通过修行应该是可以的,我们用生灭的心找到不生不灭的心是难的,但是我们真正心的本体,它是无生无灭的,我们认识到它,在它的境界当中安住,这就是无生灭的心来寻找无生灭的觉悟。
大圆满当中讲“区分有寂”,我们现在不清净的心识,有生有灭的心识,真正懂得六道众生的各种各样的语言也好,分别念也好,身体的姿势其实跟如来的本体,身语意的这种妙用无二无别,最后要认识到这么一个境界,跟这里佛讲的比较相同。
5、以湛旋其虚妄灭生,
以湛染的心、湛染的这种觉性来旋调、旋转、旋化掉虚妄生灭的妄心,虚妄生灭的妄相。
6、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以现在生灭的心认识觉性以后,其实是它恢复到原来的觉性当中,得到元明的这种觉性是无生无灭的,这个叫做是因地的心。
坐禅的时候,真正是安住在心性当中,其实它是无生无灭的心。真正的心的本体,它并没有生灭的。我们虽然刚开始入它的时候,好像以生灭的方式来认识无生无灭的心,这是我们因地的时候完全可以的,这叫做因地的心。
7、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坐禅的过程当中,如果经常是这样的一种无生无灭的状态当中修,最后它自然而然现前。自然而然现前的时候,当你成佛果的时候,其实也是现前这个而已,除此之外也是没有的。
我们刚开始安住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是有生有灭的,但实际上我们入于禅定的心的本体,它跟虚空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如果我们不断的修,这样的与虚空无别的,这种无生无灭的心的本来面目,最后它现前的时候也是本体,这个就叫做是成佛。
这样修行真的很重要,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修行,光是念经也好,转绕也好,或者是做善事也好,发心也好,有是有功德的,但是这些都是有为法的功德,是有生灭的东西。有生灭的这种因变成一个无生无灭的果有一定的困难。
8、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这里有几个过程,讲了一个比喻。
比如本来是澄清的,但是被泥土已经染污了的水,如果放在一个特别寂静的、静止的一个水器、瓶子里面。本来水是混浊的,你就倒在一个瓶子里面,这样静止很长时间,一直不动,一直把它放着,不要任何的动摇。这个时候里面的沙子、尘土慢慢沉淀了,清洁的水自然而然显现。
这叫做最初的压伏客尘烦恼,相当于是我们的寂止。水放着是自然而然澄清,我们的心也是,长期跏趺坐安住,修行的境界一定可以出现的,这个是初步的一个寂止的修法。
修寂止的时候,先应该心要堪能,你一定要先强迫它安住下来。如果产生分别念就再次把它喊回来,又再次的安住。这个很重要,就像水自然而然澄清一样的,因为心跟烦恼混浊在一起。如果心这样安住的话,这个叫做初步的压制烦恼,并不是根除烦恼,但是它很重要,心跟烦恼要分开。
9、九种住心:《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第十五教授随教品(58课)
戊五、教授随教品=己一、如何获得教授之理(237)+己二、如理作意教授+己三、经行地道之理(241)+己四、宣说教授随教之殊胜功德(242)+总结(243)
己二、如理作意教授=庚一、以思维作意(239)+庚二、以修行作意(240,58课)
240、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五己二庚二、以修行作意。(58课)
专心于所缘,莫散彼相续,散动速认知,复次安住彼。
具慧愈向上,心亦向内收,复见功德故,等持心调柔。
由见散动过,止息不喜彼,贪心不悦等,兴起当寂灭。
复尔勤戒者,心真实有行,自然而获得,习彼成无行。
仅以思慧不能现前道的功德,因此必须专心修行。具体而言,最初欲界心没有向内入定,刹那不住留,如闪电、风、浮云般动摇,如海浪般难以阻止的分别念以九种住心方便次第调伏,向内真实安住之等持修法:
(1)安住:自心一缘专注任意一种所缘而安住。
(2)相续住:如果这般安住也刹那安住不了而动摇于其他状态,则不要从前面所缘相续中散动而以正念护持相续,尽可能安住。
(3)数数住:假设这般安住也不能持续安住长久而散动于他处,则要迅速知晓我在散动,之后心再度安住于前面的所缘。
(4)近住:这样再三串习护持相续,如果能够稍微持续安住,则具慧者极其策励越来越向上心向内收摄于前面作意的所缘,即称为近住。
(5)调伏住:之后,心能较前少许安住,则自己见到心向内安住的功德,心想但愿我获得住心等持,欢喜希求等持而使自心调柔,称为调伏住。
(6)寂静住:以散动分别未能调伏心而以欢喜等持能调伏。以这般欢喜希求等持使心不同程度安住所缘,但如果因先前散动串习力而散动,则想到这种散动如同夺取等持的盗匪般极其有害。由于见到散动之过失的缘故心想不随它转而精勤于一切功德根本的等持。止息以散动之因不喜等持,即是第六住心寂静。
(7)寂灭住:如此精勤,使心较前更好安住,但偶尔贪心不悦意等、沉掉等随烦恼兴起,也如前一样,要想到如果随这些所转,就不能成就等持,所以过患严重,如果没有随它们所转,就能成就神通等殊胜功德之根本的等持,因此尽可能不作意这些恶分别念,应当分别思择或依对治或置之度外来寂灭贪心等,即是寂灭住。
(8)有行住:在此之后,精勤持戒者通过勤作串习力自然产生或获得现行的第八住心,依靠勤作策励,则不会被其他分别念中断而安住所缘,称为有行。
(9)无行住:有行的住心通过串习使相续延长,从而不需要勤作策励心自然安住所缘,任运自成,获得无行,即是最后的第九种住心。
关于九种住心方便,经中云“安住、真实住、摄集住、近安住、调伏住、寂静住、寂灭住、一相续、等持或入定。”
10、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去除了刚才的泥沙,最后纯洁的水已经出现了,这个称之为什么?永远都是断除了无明。这个是认识烦恼的本性,应该是胜观的智慧。
我们每个人如果安住的时间稍微长一点,不管怎么样,什么妄念都不产生,这是寂止;见到大圆满真性的时候,你妄念也好,不妄念也好,全部都认识它,这是胜观。
11、明相精纯,
最后胜观的智慧修的很好的话,我们的明觉如来藏的本性,最精明的这种境界完全现前,特别纯洁的显现。
12、一切变现不为烦恼,
这个时候一切变化都是不会被烦恼转的,走也好,坐也好,行住坐卧也好,唱歌、跳舞也好,任何的行为,任何的举动都不会被烦恼所转的。
13、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那个时候,应该是清净涅槃的妙德现前,那个时候真正是已经成就了,真正是已经获得了最深的果位。
14、长水子璇《楞严义疏》卷四:“真觉如水。见闻如浊。定身如静器。”
真觉如清净的水;见和间像浊一样的;我们身体禅定就像静器一样。先压制烦恼,现前寂止,然后进一步的认识烦恼的本性,这是胜观的修法,通过这种修行,最后根除无明,现前如来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