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5卷59中2笔记
卷五
15二五圆通
15、3三香严童,香尘圆通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59场中部2
1、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香严童子也是从坐垫上站起来,顶礼佛的双足以后,陈白佛陀:“我也是听从佛陀,教我观察有为法的相。”他当时是观有为法的相。
2、我时辞佛,宴晦清斋,
佛陀给他做教授以后,他当场辞别佛陀,到了一个非常清静的地方,在那边修行。没有任何的喧嚣,没有任何的扰乱,韬光养晦。这里非常寂静,没有什么其他的人流来往,极其清静。
3、见诸比丘烧沉水香。
这样一个地方修行的时候,他见到其他的比丘烧沉水香,当时比丘们在烧这种香。
沉水香跟其他的香有点不同。所谓的沉水香,先把香木放在水里,慢慢它的外壳有点腐烂的时候,里面的东西还不断的沉浸在水里面。过了很长时间以后,变成香。这个香跟其他的香有点不同,它没有烟,没有浓烟滚滚。而且它的香气传递十方,特别香,香氛扑鼻,非常好的一个香。
4、香气寂然,来入鼻中。
这个香气特别清净、寂然,很清净的入于自己的鼻子。
没有特别刺激自己的鼻根,或者说是特别熏我们的眼睛,没有这样的,特别清净的。
5、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
当时我观香气,进行观察:
“非木”,观察到香并不是烧香的木头,因为木头不在这边。
“非空”,如果是空的话,空是经常有的,但是空当中也并不是经常有香气。
“非烟”,如果是烟的话,浓烟滚滚,应该是看得到的,但这个也没有,因为沉水香的特点是没有浓烟。
“非火”,如果是火进入鼻孔的话,肯定会烧的。
所以都不是,这叫破四边生,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破斥。
6、去无所著,来无所从,
香气要去的话,有没有一个去处呢?去处也找不到。它到哪里去了?到东方去,西方去,也找不到。
香气来了以后,来处也找不到。刚才真正的一种因缘的话,可能是在点香的地方,但是去这里找的话,它的来源也是找不到。
7、由是意销,发明无漏。
外在香尘找不到,无来无去。这样去分别观察的时候,自己能取的意识,执着它的有境也自然而然消亡。这样以后,最后启发了什么呢?无漏的智慧,他当时是依靠烧香而证悟的。
8、如来印我,得香严号。
这个时候,如来印证我,叫做香严,佛陀给他取的名号是这样的。
9、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当香气突然泯灭的时候,实际上我完全都已经现前了圆满、美妙的香的本体,也就是如来藏真正清净秘密、周遍一切的相,所以说我依靠香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如来藏真正的本来面目,他已经通达了,已经现前了。
10、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如果佛陀问我圆通,得到菩提的因到底是什么?按我的证悟来讲,对我而言,香尘是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