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14课1-11
第十四课:自利获得法身之密意
(一)精进实修得解脱
亚青寺是以实修为主的圣地,因此我们平时讲解各种教言时,都会将其归纳到日常修行之中。修行必须要具备闻思修三种智慧。闻思主要来源于一些理论,而实修需要实际操作,这也是最重要的。
我相信,包括在座的居士在内很多人平时都在学习理论,无论是自己阅读法本,还是在导师面前听闻一些教理。但如果仅仅停顿在理论上而不去操作,见解永远不属于你。请问你现前懂多少?
惠能大师曰:“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诵般若”,如今世上众多信仰佛教者,虽然口中都会说一些智慧和空性方面的词句,但没有一个人能真正了解什么是空性、智慧。“犹如说食不饱”。肚子饿时,只是口中说饭有多香多好吃,永远不能饱腹。也就是说,无论理论上掌握多少,都如同在讲解他人的功德一般,见解永远不属于自己。比如乞丐即便对富人家有多少财富知道得一清二楚,但一分都不属于他。乞丐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必须自己去勤作。因此我们平常把闻思作为前行,但后期还是应该尽可能去操作,实修。
当然,作为一个居士,平时把身心全部投入修法中,即便有这样的心愿,恐怕也没有这样的福报。虽然你现前具有前往深山古刹或依止在某位导师身边好好修修法的心愿,但现实中却难以实现,因为你还担负着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承载着别人的期望。但平时尽可能将身心投入修法之中,必不可少。
现在有很多人,平时都在按照亚青寺或其他传承修学佛法。如是行持,意义非常广大,因为佛教的道理本就一如。但同时也要记住,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一般。也就是说,无论今天做的事有多好或多差劲,这种世间生活能延续多长时间,谁都不知道。可能是今天也可能是明天。因此,我们今天就应该要进入佛门、精进修法。我们都知道人总有一死,为何内心现前还如此平静,觉得无常不会出现在自己面前?就是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不能真正相信无常会降临到自己身旁。这些道理已经讲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 信仰佛教的目的
对于刚入佛门的信众来说,认为进入佛门的目的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理解当然有其道理,但并不全面。因为我们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这是我们信仰佛教的全部。
往昔有一位居士,可能也是一位佛教协会的会员,他问我:“虽然我对佛教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包括我妻子在内的众多亲朋好友都非常信仰佛教,请问你和这些佛教徒为了所谓的解脱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付出一生的时间,是否值得?”
我想在座弟子不妨也问一下自己,都说自己信仰佛教,并且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为此付出的代价也一点都不少。不仅将身外之物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平常放生、修法、朝拜神山等一系列善法做得也一点都不少,付出了这些代价,是否值得?
我回答他:“虽然你是研究佛教的会员,但恐怕也不是真正了解什么叫佛教。确实如你所问一般,我们当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办解脱。但仅仅这样的理解并不全面,过于偏袒狭隘。我们佛教所创造的是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但你所说的只是未来,并没有提到今生幸福、临终自在这两点。”
现前在座的大部分弟子都是在家居士,这就意味着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庭。如果是家庭中不具备佛教背景,恐怕时时都会产生诸多烦恼。即便今天氛围不错,明天可能还是会产生很多烦恼。原因就在于不观待自已内心的人,永远站在一个特权意识中,认为一切都要随顺自己的心愿。但两个人必然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不可能完全同步。即便有时彼此非常合拍,但有时也可能会意见相左,矛盾也就由此产生。
信仰佛教与一般家庭不同的区别在于何处?佛教着重讲解的是调心。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中八万四千种法门,总摄于三乘教法之中,小乘教法、大乘教法和密宗。但宗旨都是在讲解调伏自己的内心。因此,平常无论是口诵还是打坐,都只是修法的一种方便,而非全部。因为如是行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调伏自心。而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时时都会观待自己的内心。
(三) 佛法与生活一
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何处?如果是在某个具体的据点之上,从我们信仰佛教的第一天开始就应该一直往这个方向前进。但我们从未听说过有哪个人是靠走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某个据点上,它到底在何处?
惠能大师曾经说过:“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就是在讲解唯心净土。一旦内心清净,西方极乐世界不需谁去规划打造,自然呈现在你面前。而内心烦恼沉重时,西方极乐世界就如同天空乌云密布,遮止了蓝色天空一般,无法看见。因此,是否能看得见清净的西方极乐世界,完全取决于自己。
如今我们内心会起现很多烦恼,觉得各种不顺眼的原因,都来自于个人的习气烦恼沉重。作为一个修行者,起码要做到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若能做到时时反观自心,还有什么不和谐的地方?从家庭的角度来说,两者之间产生矛盾时,作为一个修行者,第一时间能反观自心:彼此都是为了这个家庭,虽然互相有嫌隙,但主要原因是由于自己内心不清净。因此放下自己的脸面后还会有矛盾吗?不会的。
我们说过,是否是一个信仰佛教者,不在于平常做过多少件善事,朝拜过多少圣地,拜见过多少位导师,而在于你的内心调得如何。我们修行的目的,从顺缘来说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从逆缘而言,是对治贪嗔痴烦恼。
有些可能觉得这些佛教的名词听起来很晦涩难懂,是否可以用通俗易懂的世间词句树立讲解?可以。简而言之,从初入佛门直到今天,我们已经做过很多善事,但自己性格有多少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矛盾是否越来越少;长时间调伏内心的缘故,福报是否越来越增长?
我们当前信仰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创造越来越和谐的条件,这也是信仰佛教的首要条件。从修行本身的角度而言,由于修行多年,很多人的见解都有很好的增上;从现世的角度来说,家庭也越来越和睦。所谓和睦,并非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烦恼。长时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难免会产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这很正常。但由于我们已经懂得时时观待内心的缘故,这种矛盾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少。
比如以前一个月要发生十次,现在可能变成五次,甚至更少,只有两三次。以前产生矛盾时,彼此情绪都很激烈,你是老虎,我就是狮子,看谁咬得过谁。但作为信仰佛教者,即便由于当时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产生一点心情不适的感觉,但一瞬间就会知道是自己的过错,因此不会延续很长时间。这就是信仰佛教的功德。
我们讲解持戒时说过,隔座、隔日、隔年忏悔有多大的过失,隔三年就肯定要下金刚地狱一次,因为金刚萨埵已经不摄受你了。由于我们受很多戒律约束,所以会心情平和地调伏自己的内心,这就是创造家庭和睦的最大因素。我们就从它开始做起。
有些人说,自他进入佛门后做过很多善事,每天都念《金刚经》、《阿弥陀经》、《楞严经》、大悲咒、楞严咒等,甚至念上师瑜伽、修本尊……问他念诵为的是什么?说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但我问他生活中性格改善多少?他说,这一点他没发觉,但反正自己做了很多功德。但这只能说没功德。
如果功德在三门之外,与我们有什么关系?释迦牟尼佛是圆满功德者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一样还在轮回中飘泊,感受人间生老病死的痛苦。地狱的众生的业障比我们更为沉重,但和我们也没关系,因为它在遭受地狱的痛苦,而我们现前在享受人间福报。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必须要在身口意三门中体现,就先从现实生活当中开始做起。修行并不是只在心平气和的时候,任何时候都要修行,要观察自己的内心。
(四) 佛法与生活二
我们修行佛法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除了家庭和谐,生活中还有一个部分也很重要,就是自己的事业。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事业越来越好。我们不是乌龟,不吃不喝也能长命百岁,还是要依靠人间烟火才能生存下去,所以适当的一些世间追求必不可少。但如果追求过分了,就要细致想想是否值得?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尤其是无常的道理,更是讲解过很多遍。如果明天是你人生的最后一天,今天对世间法的过度追求对你有多大利益?有些可能会冲口而出回答说是为了自己的儿女,但真是如此吗?如果要求你今天就要毫不吝啬地将所拥有的一切一点不落地全部赐予子女,能否做到?可能你会为自己寻找很多理由。但这正充分地说明,临终时说留给他人,是实在没办法的前提下,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即便你不留给他们,你也带不走。因此,为了生存,适当的追求不可缺少,但如果过分追求,就需要好好考虑一下。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工作、事业能够一帆风顺,不要有许多烦恼,因为烦恼会成为我们修行的障碍。比如工作不顺利时,心一静下心来就会思考如何处理好工作问题等许多这方面的事情。因此为了令自心在修行期间更加宁静,都希望事业顺利一点。但世界上哪一个人不在打拼?人人都在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四处奔波,能如同自己内心所期望般一帆风顺者又有几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即便是路边的乞丐,也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奔波忙碌。但无论现前条件有多么成熟,总有一个无形的力量在左右着我们,这就是我们佛教通常所讲解的“福报”。
如果没有福报,即便怎么追求,也达不到目的。比如几个人同时去某单位应聘,从自身条件而言,可能你是最圆满的一个,但最终录用的却不一定是你。原因就是这一股无形的力量,我们称之为运气。什么是运气,恐怕除了“福报”之外,没有更合适的解释了。而我们当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福报。福报一旦圆满,就会心想事成。正如无垢光尊者所言:“勤劳如山王,不及积微福。”
(五) 忆念无常 精进修法一
积累福报会令生活更加幸福,佛教也如是承许。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所谓的幸福生活又能持续多久?
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今生的时间越长,也是稍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才是无量的。来生中不遭受任何痛苦,现前就要进入佛门精进修法。”就是在告诫我们,能够成办幸福的生活当然非常好,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谁都不知道自己可以在世上活多久。今天在世,明天是否在世;明天在世,后天还在不在世上;这个月在世上,下个月在不在世上,我们谁都不知道。
我相信当很多人听到这些话时,内心深处会有一个不屈服的声音忍不住否认这个道理,认为自己现在还很年轻,身体也很健康,离死亡应该还很遥远。明天就会死亡是杞人忧天,不可能的事。但细致想想,你所安立的两个理由一点都不成立!回想自己身边离世的亲朋好友,比我们更年轻的人不是也大有人在。比我们更年轻的人逝世的各种报道,也不断充斥耳边。所以认为年轻就不会死,这个理由一点都不牢固。
其次,认为没有疾病就不会死亡这点也经不起推敲。夺走生命的并不仅仅是疾病。我在外面看到因车祸造成死亡的情景也非常多。我想,这个人早上出门时,身体仍旧很康健,但最终夺走他生命的并不是疾病而是车祸。类似这种的死亡恶缘比比皆是,谁都不知道最终夺走自己生命的是怎样的恶缘,但绝非疾病一种。
因此,从今天开始就要时时忆念无常。一旦无常降临身边,一切都结束了。但什么时候到,谁都不知道。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后天、下个月、明年......若非要一个准确的数字,五十年之内,在座的所有人都将不存于世,这是特定的事。即便你有千万个不愿意,五十年后,我们都将成为一堆骨灰,成为只留在后代口中的历史而已。后世的人可能在茶余饭后说起,往昔某处有个什么人,一生行迹如何,但现前已经掩埋在某处。也许是埋在自家田地里的一堆白骨,也许已经化作一堆骨灰。
无论我们生前有多么享受,一旦无常降临,一切都结束了。此时谁也帮不了我们,只有自己帮助自己。作为儿女,即便你的父母有多么慈祥,临终这一时刻,除了把我们搂在怀中,依然留不住我们即将逝去的生命,也无法赐予我们一点点快乐。而作为父母,在弥留之际,即便你的子女有多么孝顺,把全世界最贵重的礼物放在你的床边,对你说世上最好听的话,也不会给你带来丝毫快乐。到达这一时刻,唯一能拯救自己灵魂的只有自己。
所以,我们真需要可怜可怜自己。现前无论生活条件有多好有多坏,都能熬得过去。乞丐都能活下去,更何况我们。即便生活中遇到一些烦恼,也可以请身边诸多亲朋好友的帮助。可是一旦无常降临,一切都结束了。除了生前所行的善法之外,谁都帮不了自己。因此从今天开始,就应该要精进修法。
(六) 忆念无常 精进修法二
在家居士担负着家庭责任,能否全身心投入修法,需要根据个人条件、福报来定夺。但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多修修法,多可怜可怜自己。关于无常的教言,今天只是来自于我的口中,但过两天就会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
记得我的奶妈在我五六岁时去世了。当时父亲带着我去见奶妈最后一面,还告诉我,奶妈就要被装进一个白色的口袋。我父亲会做一些裁缝,于是就由我父亲做了这个口袋。我跟随父亲一起将口袋送到了奶妈的家里,看见她身上盖着一块白布,一动不动地躺着。我就问父亲,为什么她一动不动呢?父亲说因为已经死了。我说不可能的,如果有人使劲摇摇她,多喊几声,她就会醒了。父亲说这不可能,每个人死了都是这样。
虽然当时年纪小,但内心还是有烦恼。因此那天情绪非常不好,独自一人跑到后山上回想父亲所说的话。每个人都会死,自己的父母不是也会死吗?父亲说今天躺着的亡者,过两天就要埋到地下,那么自己的父母死了以后,不是也会被埋在地下,再也见不到了吗?而且不仅仅父母会死,自己有天也会死,那时该怎么办呢?我一边想一边哭。但那时候年纪小,能做的也就这些了。
我十二岁出家,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离开家乡寻找我的上师阿秋法王,并且在他身边依止了二十八年。我到亚青寺几年后,父母陆续去世。当时我想:“小时候想到的父母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一天终于还是来到了,但我还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已经在上师的身边。其次,虽然还没有完全理解佛法,但是已经懂得了一点佛法的道理,知道该如何度化自己的父母。”因此,内心觉得还是有一个可安慰的药方。但紧接着又想到,终有一天,我也要离开这个世界,即便我有多么不愿意,这都是特定的事。
讲解这个故事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诫弟子要时时铭记这一点:现前逃避,不代表你可以永远逃避。现前逃避的结果,只能是未来带着满肚子的痛苦离开这个世界,这太不值得了。一个完全没有信仰的人,当阎王爷及狱卒来到身边时,只能任由他们宰割,完全没有对治办法,是因为往昔没有造作善业,所以没有福报。但今生我们对佛法生起信心,并且已经有了如此殊胜的因缘,最终还是带着满肚子的痛苦离开这个世间,真的太不值得了。即便现前你觉得自己有多么痛苦,都不是真正的痛苦。无常降临身边时,才是真正的痛苦。那时要凭借什么力量面对痛苦?唯有依靠精进修法。因此,从今天开始就要好好修法。
有很多人都希望等到未来某一天,一切世间工作都结束时,再到某位导师身边好好修法。当然,你有这份心愿非常好,但不要等待着那个时候才去做,因为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边,你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谁都不知道。既然同样是修行,今天开始和以后开始,两者没有矛盾,早点开始修行不是更好?因此,从今天开始就要精进修法。有些人觉得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但自己的修法只有短短的一两个小时,时间太短了。但从一天来看,时间可能是短了一些,但是十天、一个月、一年的时间积累起来可就多了。所以,还是尽可能多修修法。
我们信仰佛教不仅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也是为了临终可以了脱生死、获得自在。虽然站在世间立场去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也能做得到,但又能享受多长时间?所以平时还是应该多修修法,不要将修行搁置一旁。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但修行从现在就要开始做起。
(七) 修行应如理如法
无论平常你修学什么法门,都不会与我们今天所讲解的教言有任何冲突。因为修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因此诸佛菩萨无论讲解什么法门,都是讲解如何调伏自心,而我们也是站在这样的立场之中,传讲一系列内容。
无论你在修学上师瑜伽还是其他法门,时时都要铭记一点:绝不能给自己的修行打折扣,应该如理如法。如果用“大概这样就可以了”或“应该就是这样的吧”等词句描述自己的修行,说明你的修行并不圆满。
比如我们手中关于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教材已经非常齐全,不仅有《如意宝藏——上师瑜伽导修之圆满引导》的法本和光碟,还有《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的法本、光碟,以及《上师瑜伽导修引导文》。但仅仅手中有这些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多阅读,加深理解,并依教奉行。
我们说过,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释迦牟尼佛传讲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并总摄于三乘教法之中。如果认为所有人都必须一一修学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调伏自己的内心,这样的认识有很多不圆满的地方。
比如要求大家把屋外一百斤重的东西提到屋内,有些可能是手提,有些可能是肩扛,有些可能是背,有些可能是拖,有些可能左手不方便用右手等等,方法有很多种,但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将它拿进来。
同样是拿一百斤的东西进屋,由于各人力气不同,运用的方法也不一样。力气大的人,一次就能拿进来;力气稍微小一点的,每次拿五十斤,就分两次拿进来;力气再小一点的人,可能要走四次,每次拿二十五斤。根据各人力气大小不同,运用不同的方法,就叫法与根机相应。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自心与法不相应,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就是在讲解,法和根机相应非常重要。达摩祖师初次到汉地讲法,梁武帝召集全国的僧众来听天竺喇嘛的教言。达摩祖师站在禅宗明心见性的立场中,讲经不用口、也不做表示,而是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由于法太高深,而弟子根机不足,法与根机不相应的原因,闻法的弟子最终没有得到一点点收获。
因此在自己修行过程中,必须做到法与根机相应。也就是说,当前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首次必须懂得该如何去修,并且如理如法,依教奉行,绝不能打折扣。
(八) 顶礼祈请句
【自利获得法身之密意,他利众生色身之形象,顶礼法王根本上师足。】
这三句话主要讲解上师的功德。当然,仅仅讲解上师功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导师生起信心,但更重要的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中理解这一系列道理。
比如,从自利的角度来说,我们已经讲过关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一系列教言,目的都是为了成办自利。如果没有共同前行的动力,修行就不会日益精进,所以共同法非常重要。其次,从他利的角度而言,应时时以菩提心摄持一切善法,所做任何善行,目的都是为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因此,我们平常的修行不能缺少这两者。而一个真正的导师,他本身就具备这两个条件。所以上师在这里“顶礼法王根本上师足”。
【自续无有宣说之窍诀】
上师谦虚地表示,没有能力为大家讲解窍诀教言。但这一句话也是在告诫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低调,不能太傲慢。傲慢是五毒烦恼之一,心存傲慢,就看不到他人的功德。
我们说过,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如果现实生活中由于过于傲慢,觉得老天第一、自己第二,大地才第三,就会产生很多烦恼。而对治傲慢烦恼的唯一方便就是谦虚低调。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我们业及烦恼沉重,必须要低调。西方极乐世界近在眼前,你能看见吗?诸佛菩萨并不在他方,就在眼前,你能谒见得了吗?这些都在告诫我们,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时时都要站在谦虚低调的立场观待一切,这样信心才能增上,一系列条件才会越来越圆满。
【自心虽知如是诚羞愧,殊胜弟子之请难辞却。】
这也是上师的谦虚语。上师表示虽然他没有这样的窍诀,但由于殊胜弟子的祈请,无法推辞,因此宣说以下教言。
(九) 如今我宣教法之纲要 获得大宝暇满应具义一
【如今我宣教法之纲要,获得大宝暇满应具义】
上师宣讲教言的精华时,首先讲解了暇满人身。我们平常读到的教言,都在讲解十八种珍宝人身的殊胜,但获得珍宝人身与我们的修行有何关系?就如同一加一等于二般,十八种珍宝人身等于解脱。也就是说,是否具备十八种珍宝人身是今生能否成办解脱、成就佛果的必要条件。经曰:“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今生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决定未来能否得到这样的结果。
十八种珍宝人身,虽然数字很多,但按照密法方便教授,主要讲解三相圆满之身:外相圆满获得导师圆满摄受;内相五根圆满;密相出离心和信心圆满。具备以上三个条件者,就称之为十八种珍宝人身。
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时,如同白纸一般对佛教一无所知,因此需要选择一位导师作为自己的引导者。这位导师对我们整个修行过程都非常重要,我们绝不能像老狗寻食般随便依止。流浪狗都是一路低头觅食,只要有东西就往口里放一下,看看能不能吃?能吃就咽下去,不能吃又吐出来,这就是老狗寻食。我们依止导师,如果见到一位就依止,感觉不行又舍弃,继而依止另一位导师。这并不是依止导师的正确方法。
进入佛门后,首先要有一位导师引导我们趋入正道之中。而这位导师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担当,需要具备多方面条件。一般来说要具备两个条件:具德和具缘。只有依止具德且具缘的导师,你才能全身心信赖这位导师。现前有很多人,在依止导师方面做得并不圆满,而这会成为解脱路上一个很大的障碍。
首先讲解何谓具德。虽然很多续部、经论中都讲解了一位真正的导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但由于我们刚入佛门,并不了解很多道理,所以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观察导师是否具德:信心和慈悲心是否圆满。只有两者都圆满者,才符合具德上师的标准。
第一,这位导师的信心是否圆满。从逆缘的角度来说,贪嗔痴烦恼如同遮止蓝色天空的乌云,在乌云没有散尽之前,蓝色天空永远无法在你眼前呈现。蓝色的天空就是顺缘功德,也就是我们以上所讲解的信心和慈悲心。它是我们本具有的功德,但由于贪嗔痴烦恼的遮障而无法呈现。一旦贪嗔痴烦恼消尽,功德就会圆满现前。因此,具德上师的信心和慈悲心是圆满的。
如果一位导师张口闭口都是站在分别心之上,喜欢和弟子说哪个传承好、哪个传承不好,哪个导师好、哪个导师不好等等,就充分地说明,要好好观察一下这位导师,很有可能他并不是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因为他的信心已经开始偏袒。
西方极乐世界男女菩萨有分别心吗?如果有的话,就会认定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唯一主尊、是最好的,而现喜刹土是金刚萨埵的刹土,与自己没有关系,可以肆意诽谤。难道这样还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真正的菩萨和具德导师,信心是平等的,永远不会有分别心。所以,我们在观察导师是否为具德上师时,需要在这方面仔细观察。
有些人可能会心生感叹:“天哪!那么难吗?”当然很难。你在寻找一生伴侣时,是否是见到谁就带回家,和他过一辈子?不可能的。你也会观察他很长时间,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四年地观察,因为他关系到你一生的幸福。我们选择的导师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的幸福,当然需要慎之又慎。因此,首先从信心的角度观察这位导师的信心是否圆满?若导师信心圆满,说明第一个条件已经具备。
第二,观察导师慈悲心是否圆满。这位导师在救度众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选择性。比如对他好的就可以度化,对他不好就不度化等等。这些条件听起来可能不大好听,但导师若有这样的显现,就说明他不是一个具德上师。一旦具德与具缘这两个条件都具备,这位导师就称为具德上师。
但仅仅具德还不够,还需具缘。导师虽然功德圆满,但如果你对导师生不起信心,就无法真正发觉导师的功德。由于不具信心的缘故,无论导师如何教诫,你都不会遵照导师的教言去做。比如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在释迦牟尼佛身边亲近了二十五年,释迦牟尼佛功德圆满,当然是具德导师,但由于不具缘的原因,这两人没有全身心信任释迦牟尼佛,没有依教奉行,当然最终没有得到丝毫之利益。
因此,我们在寻找导师的过程中,即便听别人说某位导师有多么殊胜,多方面观察也确实如此,但还是要观察自己是否能对这位导师生起信心。如果生不起信心,就说明具缘的这个条件不具备,依止这位导师,可能没有多大的利益。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仅仅具缘,但不具德可以依止吗?这就如同我们在外结交朋友,如果彼此有缘,交谈也很投机,能给自己一些世间帮助,彼此做朋友当然可以,但做导师不行。因为作为导师,第一条具德非常重要。
如果只具有第一条,不具备第二条,也不能作为自己的导师。因为你不会遵照导师的教言行持,依止导师只是形式而已,对修法不会起到切实之作用。同样,只具有第二个条件,而不具备第一个条件,就如同世间的朋友一般,对身心起不了什么作用。
现前这种情况非常多。往往见面的第一瞬间感觉非常好,就觉得对方就是自己的具缘上师。但感觉并不真实,不能把感觉好坏当作依据。因此,初次依止导师期间要具备的一些条件必须铭记心中。
如果已经值遇具德并具缘的导师,紧接着就要得到这位导师的圆满摄受。何谓圆满摄受?仅仅为你念诵传承、赐予加持,或者平时带领大家一起四处朝拜神山是否是圆满摄受?或者导师每次到汉地,你都亲自供养,待你到高原后,导师也对你特别慈悲,这是否是圆满摄受?都不是。所谓圆满摄受,是指导师已经将从因地直到果位之间一切教言开许赐予给你并在赐予之中,这才叫圆满摄受。
我们不妨扪心自问,现前是否具备这个条件?若不具备,该如何圆满这一条?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疑惑,自己作为在家居士,无法长时间依止在导师的身边,如何能圆满得到导师的所有教言?凭什么说自己已经具备了第一个条件?
要记住,我们现前所修学的法,与仅仅闻思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仅仅是闻思,从头至尾地为你讲解一遍,就算已经赐予传承,但能接受多少,是你自己的事情。而实修不一样,从初次开始讲解,直到整个修行过程,都非常漫长。除非你是惠能大师,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能开悟;或者是二祖慧可,听到达摩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时,就能反观自心而开悟。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修行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在依止导师的过程中,导师会先为你传讲一部分法要,而你能依教奉行,随着时间的增加,你的修行越来越精湛,而导师会根据你当时呈现的见解为你传讲更深的法。因此,三相圆满之身的第一个圆满,外相得到上师圆满摄受非常重要,应反观自己是否已经具备?
(十) 如今我宣教法之纲要 获得大宝暇满应具义二
十八种珍宝人身的第二个条件是内相五根圆满。无论五根中哪一个有缺陷,都会成为修法的障碍和违缘。现前我们五根都圆满具足,第二个条件也已具备。
第三个条件是密相出离心和信心圆满。很多初入门的弟子认为,平常能做一些善事就是真正的善,但这样的理解恐怕并不圆满。善的范围非常广,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都讲解行善。即便出世间善法,也要分为许多次第,比如五道十地、三十七菩提分法等。世出世间善法的界线在于何处?在于出离心。
出离心总分为下士道出离心、中士道出离心和上士道出离心。对三恶趣生起厌离心,但仅仅追求三善道的果位,是下士道出离心。对六道轮回生起厌离心而追求独自涅槃,为中士道出离心。对轮回和寂静涅槃生起厌离,目的是为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证悟佛果,是上士道出离心。反观自己的出离心属于哪一种?如果现前只具备下士道出离心,无论修学什么法门,即便自己的感觉有多么丰富,也只能得到人天福报,非为解脱之因。比如现前很多父母为了自己儿女的学业、事业、婚姻等烧香拜佛,这样的发心虽然不是为自己着想,但还是无法成办解脱,因此出离心决定一切。
对于这方面的道理,平常还是应该多学习一些。如果拿着法本就开始上座念诵“嗡玛尼贝美吽”、“南无阿弥陀佛”……,虽然也很好,但对解脱有多少帮助则很难说。以上讲解的是出离心。
其次还要具备信心。信心是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依止导师期间,信心一旦不圆满、不坚定,就什么都做不了。反观自己的信心是否成熟?
若已经具备外相获得上师圆满摄受、内相五根圆满、密相出离心和信心圆满,就称之为十八种珍宝人身。获得这样的人身,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昔在讲解《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时,从难得之因、难得之数、难得之喻三个角度做过解释,由此可知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是多么不容易。既然今生已经获得了如此难得的珍宝人身,就应该更加珍惜,并创造条件精进修法。
(十一) 无常何时降临难了知一
【无常何时降临难了知】
难得的人身,我们已经得到了,但可怕的无常何时会来,谁都不知道。可能有些人听到这句话时,首先就会无意识地推翻这个说法,觉得肯定不会是自己。但也许在你否定的当下,无常就到了你身边。今天我们都活在世上,谁敢说自己明天也一定会在世上?身旁有多少亲朋好友,也以为自己明天一定会活着,但最终不都离开了吗?
往昔我在成都遇到一位居士要超度一位刚去世的亡者,是她丈夫的妹妹,从发现患病到死亡,只有八天的时间。以前一直觉得自己的身体很不错,但有天感觉肚子有点不舒服。虽然她自己觉得没什么,但家人还是建议她去检查一下。本来她只是有一点点不舒服,但一听到医生的诊断结论是肝癌,当场就倒在了地上。八天后就去世了。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个人胆子太小了,虽然都知道肝癌是很可怕的绝症,但不至于八天的时间就会送命,可能是被吓死的吧。但扪心自问,如果今天是你在医院被医生告知已经罹患肝癌晚期,你敢保证自己会有八天的时间吗?无常面前,我们都是非常非常脆弱的。
以前每次我在亚青寺讲法,都会看见下面坐着一位老尼姑,天天看着手里的一张纸,并且哭得非常伤心。第一天的时候,我想可能是因为她看到了一些凄凉悲伤的事情,所以伤心流泪。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女人比较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而掉眼泪。但看见她每天如此,我也很好奇她看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天天如此伤心地哭泣。有一天,她把这张纸递给我说,这是她儿子临终之前给她留下的遗言:“母亲,以我现前的状况,余下的时间可能不多了。我对死亡非常恐惧,真不想离开您的身边。即便阎王爷让我一辈子都如此病痛难受,我也只想待在您的身边……”满纸都是如此凄凉的言语。虽然我不认识她儿子,但当我看见这些话时,对他临终前的痛苦也能感同身受。如果我们在临终时也是这样带着满肚子痛苦离开这个世界,今生所获得的十八种珍宝人身真没有任何意义。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面临无常。再过五十年,我们都将成为一堆骨灰,这是特定的事。但如果明天就要死亡,今天的你是否有把握去坦然面对这件事,是否还会牵挂许多未竞之事、未尽之言。若是如此,虽然今生你获得了一次十八种珍宝人身,对佛法也生起过一瞬间的信心,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今生我们具备如此殊胜的条件,却在自己手中空耗,真的太不值得了。
以上讲解这么多的道理就是告诫大家要尽可能精进修法。即便一天只能抽十分钟,也要将它运用到修法之中,当你最终面对临终的这一天,就会享受到生前修法的真正利益。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