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6卷64上笔记
卷六
15二五圆通
15、25二五观音,耳根圆通
15、25、1观音修道,耳根圆通,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64场上部
1、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从自己的座位站起来,向佛的足下顶礼,陈白佛陀,这样说的:“世尊,我现在记得很清楚,在往昔恒河沙数的劫过后,有一个佛出现于世,这个佛的名号叫观世音。”
现在菩萨的名字叫观世音,他当时所依止的佛的名号也叫观世音。
2、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我当时在这个佛面前发了无上、大乘的菩提心。这位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行开始入于三摩地。
观世音菩萨这里讲的闻思修,与我们平时所说的闻思修还是有一点差别。所谓的闻,内在的耳根不去跟随,外在的声尘也不去跟随,当下闻的本性了达,这个是闻。闻以后把所闻的道理进行思维,现前觉智,这种智慧叫做思。要找到闻慧,找到闻慧以后,思智慧的本体无所闻。修的话,所有的这些闻慧也好,思慧也好,最后归于真性当中,叫做修。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入于三摩地。
3、初于闻中,
最开始在如来面前闻的时候,其实闻,它入于真正的真性当中,也就是如来藏的妙明本基,不生不灭,清净无垢的本体当中。这种闻并不光是听个声音就可以了,它真正是入于正道,入于真性当中。
4、入流亡所。
入于真性的时候,那就灭亡了所有外在所谓的声尘,所闻都已经没有了。因为内观的时候根本找不到外在任何的尘。
5、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所闻的法,进行观察的时候,它的本体是寂静的。所闻的对境的声音有动和静二尘。动摇的声音,还有静止的声音,这两种相实际上了然不生,不生不灭。
第一层:这是破色蕴,或是超越劫浊。
6、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这样的境界,定力不断的增上,闻和所闻——能闻的智慧和所闻的外在的相,能闻所闻这两个同时超越,同时灭尽。前面是它的动静不存在,这里是能闻所闻都灭尽。
第二层:这是破受蕴,或是超越见浊。
7、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如果闻不住的话,那么了知它的觉和所觉,能觉和所觉也完全是空的,了不可得。知道闻的觉和觉知,或者能觉所觉都没有。
第三层:这是破想蕴,或是超越烦恼浊。
8、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因为刚才能觉和所觉都变成空,实际上空和觉是圆满的,早已清净。能空和所空两者都已经灭了,那么空也是不存在的。
第四层:这是破行蕴,或是超越众生浊。
9、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最后空和所空也灭了,生和灭不存在了,生和灭没有的话,这是真正的现前寂灭。
第五层:这是破识蕴,或是超越命浊。
在观音佛面前,观世音菩萨通过耳根,已经得到了最超越的境界。并不是我们耳朵听到什么东西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声音最甚深的道理已经完全明白,明白以后超越了一切的所谓的五浊也好,或者是破斥了五蕴,得到了最高的境界。
10、这里从闻开始观察到觉,觉开始空,最后空现前无有任何的生灭,最后的寂灭现前的话,应该是最高的一种菩萨境界。
这种观察方法,基本上是我们经常讲中观的,先是空性,现空双运,远离一切戏论,最后抉择为等性。与中观的四步观察方法,也是比较相同的。
《中观庄严论释》:“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也讲过:中观有四步境界,也即诸法抉择为空性、空性抉择为缘起空性、缘起空性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戏论抉择为等性。”
《解义慧剑》:“下面讲一下中观的四步境界:一切显现法皆可以理抉择为空性,这叫‘空性’;通达显现和空性无二无别,即现即是空、空即是现,这叫‘双运’;这样的现空双运并不是在分别念和文字上安立的,它超离一切言说思维,这叫‘离戏’;长期修习离戏就能现前诸法自性等性,这叫‘等性’。”
11、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忽然超越了世间和出世间十方圆明的境界,并且获得了二种殊胜的果位。二种殊胜的果位是什么呢?
12、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第一个,向上与十方三世诸佛的智慧妙觉、智慧觉性相合,等同具足了诸佛菩萨无缘的慈心。
13、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第二个,向下合与十方六道众生的悲心相合。
观世音菩萨,可以称之为“大悲同体,无缘悲心”、“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向上面的话,跟诸佛菩萨的慈心和智慧同体;往下的话,六道众生的如来藏也好,六道众生的悲心可以同体的。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同体悲心,我们看到任何一个众生痛苦的时候,马上就有感应。因为现在我们对众生的心相续还没有完全同一。没有同一的话,他是众生,我是我,我们两个之间有山王之隔,所以我们不可能大悲同体。而观世音菩萨,他的智慧和悲心都具足的。
14、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世尊,我当时供养观音如来的原因,得到了如来的加持,最后授于我什么呢?如梦如幻的闻慧,还有如梦如幻的闻修,那么这种永不摧毁,非常细微的境界,就是金刚三昧定。这就是楞严大定,特别特别殊胜,他当时依靠它破细微的无明。
观世音菩萨所了悟的这种如梦如幻的闻当中有修的本性,修当中有闻的本性。闻性是显而无自性、本体是空性的,跟修行也是无离无合。
先是听闻的智慧,然后思+修。闻+思+修行兼用,不能脱离,闻当中有修,修当中有闻,闻和思互相起作用,这样才是真正的闻思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