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5卷63下笔记

创建日期:2023-07-20

  民俗学-楞严5卷63下笔记

  卷五

  15二五圆通

  15、24二四大势,见大圆通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63场下部

  1、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

  大势至菩萨与同班的五十二个菩萨一起站起来,他们在佛足下顶礼,白佛,这样说的:“我也回忆起,恒河沙数劫以后,有一个佛出世,佛的名号叫无量光佛。”

  2、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无量光佛出世的那一劫,有十二个如来在同一个时间当中相继出世,最后一个佛的名号叫超日月光佛。前面佛的名号叫无量光,十二个如来相继出现于世,最后一个叫超日月光。

  3、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这个佛教我念佛三昧。随念佛,口念佛、心念佛,观想佛。

  4、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

  下面他讲了两个比喻,一个是两人的比喻,一个是母子的比喻。

  第一个比喻:比如说有两个人,一个人记性比较好,他什么都记得清清楚楚,一个人他特别容易忘,

  5、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这两个人不管是相逢也好,没有相逢也好,或者是见到也好,没有见到也好。

  因为一个人记性特别好,什么都记得清清楚楚。一个人一会儿忘,一会儿忘,这两个人不管是见也好,不见也好,碰也好,不碰也好。

  6、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两个人如果互相忆念,记性好的人也尽量去想,记性不好的人,更加注意。如果互相都这样的话,那这两个人实际上乃至生生世世可以如影随行、不相分离,这是可以的。

  这个比喻里面,记性好的人,像佛陀;记性不好的人,是我们众生,如果众生一直不念佛,佛陀虽然一日六时都是垂念你,也是没有用,因为你特别不听话。如果记性不好的人也是经常随念他,那见到也好,没有见到也好,他们都还是有机会互相形影不离,有这种机会。这是第一个比喻。

  7、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第二个比喻:十方如来垂念众生,就像是母亲特别惦记自己的孩子。

  8、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但是如果孩子不理母亲,他跑了,虽然母亲怎么样忆念他,也没有办法。

  佛陀肯定没什么问题,佛陀相当于母亲一样,相当于刚才记性比较好的人一样,他一直是很重感情,一直想的。母亲也一直想孩子,但是孩子如果一点都不想,母亲也没有办法。记性好的人虽然记得到,但记性不好的人一直不理他,也没有办法的。

  9、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如果这个孩子也像母亲忆念他一样忆念母亲,那母子两个生生世世,或者是一直互相不离,有这个机会。

  10、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如果众生也是像刚才调皮的孩子一样,他时时刻刻都是忆佛、念佛——口里面也是经常念佛,心里面也是一直惦记佛陀、观想佛陀,当下也好,或者未来一定会是能见到佛。

  11、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这个时候离佛陀不会很远,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方便方法,自己依靠忆佛、念佛的加持和观想,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得到开悟。

  12、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就像染香的人,他的身体肯定有芬芳的香气。同样的道理,经常念佛的人,佛的加持他一定会是染上的。这个称之为什么呢?香光庄严。

  13、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我在因地的时候,通过念佛,念阿弥陀佛,心里观想阿弥陀佛,入于无生法忍。

  14、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今天在释迦牟尼佛的世界当中,我也是让很多人摄集自己世间的念头,然后念佛。摄受这些人念佛,让念佛的这些人往生到极乐世界。

  15、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如果佛问我圆通,我没有别的选择,我觉得六根全部摄受,只是清净的忆念佛陀,念佛相续不断,就得了念佛三摩地。对我来讲,见大是修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
       二、再听梦先生聊聊:
       第47场下部
       1、十二如来名号
      这个大势至菩萨说他所遇见的十二如来,在历史上、注解上,十二如来的名号咱们念一下子。
      一是无量光佛,无量光佛是实智照理,没有限量的,光无量。
     二是无边光佛,权智照事的,没有边际。
     三是无碍光佛,说他慈光与乐,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光照给一切众生的快乐没有障碍的。
      四是无对光佛,悲光拔苦,没有敌对的,对敌说的悲光拔苦。
     五是炎王光佛,光和音应化一切自在,得自在。
     六是清净光佛,惑垢既离,没有垢惑了,发清净光。
    七是欢喜光佛,这是完全令他,令一切众生欢喜,令他受用,得受用的得大欢喜。
     八是智慧光佛,以大智慧破诸惑。
     九是不断光佛,常放身光,不断绝。
    十是难思光佛,妙用无尽,难思议故。
    十一是无称光佛,具足众德,不可称。
    十二是超日月光佛,他的光明超过日月之光,此佛的光明常时自耀,就像一千个太阳放出的光明一样的。
      这十二佛相继一个劫,出现世间。
     2、念佛四式=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
     念佛有持名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叫一心称念,念到一心不乱。
      二是观像念佛,观着佛的形像,就是画像、铸像都可以,观着佛像、心里想着佛像来念佛。得设佛像,注目,眼睛注视佛像,心里观想佛像。
     三是观想念佛,观彼如来;或者观阿弥陀佛的功德,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观想就是随时你想了,观想佛相貌都可以,画像、塑像都可以。或者心里想,眼睛看,这样观。观就是思惟修,思惟一下。
     四是实相念佛,这个就不同了,实相念自性佛,返闻闻自性,返观观自性。阿弥陀佛就是自己的身心,自己的心就是阿弥陀佛,自他不二。
       这四种念佛在义理上的浅和深有所不同,实际上都是一样的,但总计说来,有事念,有理念。
       3、念佛二念=事念+理念
        你能念的心观想想佛,心念佛。有些个口念,这个口念往生很困难。我们看到很多的人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想到一边去了,心不在焉的念效果不大,必须心口如一的念。这是一般的事念。
        理念就不行,像我们举话头的也是理念,把一句阿弥陀佛,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能念的心就是佛,本身就是佛,所念的佛即是我的心,心佛不二,这是理念。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观想的理念佛,这叫自性弥陀。
      4、念佛三昧
      这个念佛法门,一般的我们说横超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顿超直入,一句弥陀,不经过其他的任何障碍,都障不住的。当你念佛时候观实相,能念的心是实相,所念的佛是实相,心跟佛一体,心佛一如,等你念成三昧就定了。
       有的人他无论做任何事情,他脑子里头念佛那根弦,昼夜二十四小时不断。无论什么时间他有一根弦念佛,脑子另一根弦做别的事物。做事物的时候,他心里还有一根弦念永远不断的念佛。
三昧是禅观的通名,就是定。念佛的三昧具足禅、具足观,观想佛像。禅是一心不乱,定!这叫三昧,叫念佛三昧。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5卷63中3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