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9卷106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5-04-29

  民俗学-楞严9卷106上笔记

  19魔境五十

  19、5魔境五十,想阴十魔

  19、5、7想十魔七,贪求宿命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著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谛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106场上部

  1、第七个魔,贪求宿命,主要有一些川岳鬼神来干扰。

  2、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又有善男子,受蕴已尽,不遭邪分别念的干扰,圆通妙定发现、清净。

  3、三摩地中,心爱知见

  在这样的三摩地中,心爱求一种知见。

  4、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这个知见是,精勤苦行、研究、寻找究竟的宿命通。前世是怎么样,后世是怎么样,自己的来龙去脉和众生的来龙去脉。

  这里的宿命通跟《俱舍论》讲的宿命通稍微有点差别,也有点相同。

  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我以后去哪里?我为什么生到我爸妈家,没有生到其他家?宇宙最开始是什么?我最开始是什么?一直探求这些。如果学术性地稍微了解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是太过分寻求的话,对事情越来越执着的话,魔王就会找到你的弱点。

  5、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这个时候,天魔——这里的天魔主要是魔王波旬,因为欲界的他化自在天,他主要的机构在那里。他和他的眷属,有机可乘,找到机会了。

  6、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然后魔的精魂飞过来,附到一个人的身上,开口说各种各样的法。

  一个求宿命通的人,遇到了一个特别精通宿命通的人,喜欢什么,对方就讲什么。

  7、其人殊不觉知魔著,

  这个人不知道自己已经着魔了。着魔的人自己不知道,旁边的人也不知道。

  8、亦言自得无上涅槃,

  他自己说:我已经得无上涅槃。我已经变成了观音菩萨,我已经变成了释迦牟尼佛,他自己认为是这样的,旁边的人也知道了。

  9、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然后来到了求宿命通的善男子面前,升座说法、坐在法座上说法、陈设法座而说法。

  10、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

  那个着魔的人还是很厉害的,他无缘无故,在说法的地方,得到了大宝珠。他在说法的地方,无缘无故找到了一颗大的宝珠、如意宝,像伏藏品一样。这是第一种情况。

  这个得到的宝珠是魔王变出来的,有时候可能是诸佛菩萨给的。

  11、其魔或时化为畜生,

  这个魔王,有时候变成一些动物、一些畜生。凤凰、龙、麒麟,一些比较神奇的动物,或者说兔子、各种不同的吉祥鸟类。

  12、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

  它们口里面衔着宝珠,或者一些金银,如意宝,杂宝,古代写字简册,贝叶经一样的珍宝书,诸如此类等各种各样不同、非常奇特的物件。

  “简册”,竹子做成片,一块块的竹片。“符牍”,刻在竹片上面的文字,这是书籍方面的。

  13、先授彼人,后著其体。

  动物带来的物件,先给那个着魔的人,这个物件上面有一些附体。是魔附在这个东西上面。

  这个物件,是魔王给那个着魔的人,这个上面有晦气,用它来诱惑别人。这是第二种情况。

  14、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

  或者诱惑这些听众,先把一些明月珠藏在地下,然后这些月明珠发光,照耀各个地方,而且别人也看得出来。

  15、是诸听者,得未曾有。

  这些听者,看到找到的夜明珠,从来都是没有过的,都是非常惊讶。这是第三种情况。

  16、多食药草,不餐嘉馔,

  天天吃一些草药,人参、黄精,各种各样的药草,不吃平常的米饭、糌粑这些五谷粮食,不愿意吃一些好美味佳肴。

  17、或时日餐一麻一麦,

  或者,一天只吃一粒麻、一粒麦子、一粒青稞。

  藏文当中是“青稞”,汉文里面说的是“麦”。像《入中论》里面的麦,藏族译师把它翻译成青稞,青稞和麦子有点不同。

  18、其形肥充,魔力持故。

  虽然一天吃的很少很少,但他的身体一直比较胖,比较结实,这是魔的加持。

  着魔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来诱惑大家。然后,他还继续:

  19、诽谛比丘,骂詈徒众,

  诽谤比丘、出家僧团,还经常谩骂一些出家的僧众。

  20、不避讥嫌。

  他直来直去,一点也不忌讳,没有任何的惭愧,根本无所谓,没有什么廉耻。

  21、口中好言,他方宝藏,

  他口中还说,他在某个地方有什么宝藏。

  22、十方圣贤潜匿之处。

  还知道十方的圣者,哪里有阿罗汉、哪里有菩萨、哪里有高僧大德,他们以比较隐藏的方式住在哪里,等等。

  23、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

  而且随顺他的这些人,因为魔力的加持,往往真的去到哪里的时候,会见到一些奇怪的人。

  24、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

  这个鬼神叫什么呢?这些是山林鬼神,还有土地鬼神、城隍的鬼神、川岳的鬼神。

  25、年老成魔。

  他们年老了以后成了魔众。

  26、或有宣淫,破佛戒律,

  这个魔师,或者宣扬一些邪淫,淫行方面的法,让修行人破了佛制定的清净的别解脱戒律。

  27、与承事者潜行五欲。

  与这些做事的人,偷偷的行财、色、名、食、睡“五欲”。

  28、或有精进,纯食草木。

  或者表面上比较精进,纯粹吃一些草根、木根,只吃植物,不吃其他的。

  29、无定行事,

  他们的行为也没有什么确定,没有什么标准。

  这些邪师,自己喜欢什么就说什么,也没有什么教证,也没有什么理证,没有特别可靠的依据,也没有上师的指点。也许是以盲导盲,他的上师也是这样一个着魔的人。

  30、恼乱是人。

  鬼神老了以后,变成魔,扰乱人。

  31、厌足心生,去彼人体

  这些魔,最后产生了厌足心,对他没有兴趣了,离开了人的身体。

  32、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弟子和上师都陷入了王难。

  33、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如果你先用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的话,不入轮回。

  34、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如果迷惑不知,一定会是堕入无间地狱受苦的。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9卷105下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