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坛经

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4[3-3]

创建日期:2022-11-17

  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4[3-3]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

  “各自观心”,大家应该去观察自己的心。

  “令自本性顿悟”,让大家“顿悟”自己的本性。

  “若不能自悟者”,如果自己没有办法证悟的话。

  实际上谁也不能自悟,都需要上师。惠能大师,也需要有上师。

  就是说,如果不能像惠能大师一样,听一句话就能证悟的人,那怎么办呢?

  “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去寻找大善知识开示佛道,通过开示而能见性、开悟。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识。是大因缘,

  “何名大善知识”,我们在密法、显宗,还有大乘、小乘的法里面,都讲了很多很多上师、善知识的标准。禅宗的标准,我们第二堂课也讲过了。什么样的人可以作为禅宗的上师呢?就是禅师。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做禅师呢?

  “解最上乘法”,禅师自己已经了解了最上乘法。了解,当然不是闻思上的了解、理论上的了解,而是从自心就证悟了。

  “直示正路”,禅师不仅仅是自己直接证悟,也善于把自己证悟的东西表达给别人,能够给别人讲,“直示正路”,他有这样子的能力。

  “是大善知识”,六祖讲了两个条件:第一个是自己证悟的人,第二个是不仅仅自己证悟,而且能够把证悟的境界告诉别人,这样的禅师就叫作“是大善知识”。

  “是大因缘”,这个就是我们在整个学佛过程中,最最最主要的一个因缘。

  虽然证悟需要很多的因缘,包括我们需要积累福报,像藏传佛教的话,需要修四加行、五加行,等等,有很多,这些都特别重要。但是所有的因缘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缘,就是需要善知识,所以善知识就“是大因缘”。

  在密法里非常非常地强调,没有上师,我们是没有办法证悟的。

  像惠能大师这样,只听非常简单的几句话,就直接能够证悟,而且一证悟就已经达到很好境界、很高标准的这种人,叫作自悟。当然他也不是绝对的自悟,只是他不需要太多上师的开示、讲解,基本算是自悟了。

  前面讲的“若不能自悟”,就是说,除了上等的能自悟的人以外,我们都需要有上师。上师,是我们在整个学佛道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缘,所以叫作“是大因缘”。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识。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

  “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其中“”就是教化;“”就是开导。因为上师的教化、开导,让我们能够见到佛。

  这个佛,是我们的心中的佛,是佛的法身,法身佛。

  “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像《般若经》,尤其是藏传佛教,特别重视、特别强调,我们所有的善法,比如闻、思、修,还有戒、定、慧等等,所有的善法都来自于大善知识。

  因为没有善知识,我们什么都不懂,不可能自己去闻、思、修,或有戒、定、慧。所有的善法都是“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就是来自于大善知识。

  禅宗这样讲,跟藏传佛教里、密法里讲的一模一样,善知识是非常非常的、非常的重要。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意思就是说,三世诸佛,还有佛说的十二部经,佛经,佛经所表达的内容。

  “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这并不是说,所有佛经都在我们的心中;而是说,十二部佛经所表达的、所讲的内容,最终就是空性、佛性,是这个空性、佛性都在我们的心中,不在外面,“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比如说,《大般若经》讲的般若空性,由于我们自己心的本性就是空性,所以它是“人性中”自有的、“自具有”的。

  再比如说,第三转法轮最深的、最典型的、最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讲的佛性,而佛性也在我们自己的心中,也是本来就存在的。

  所以十二部经的内容,都是在人性中本来就存在的。

  “不能自悟”,虽然这些都是存在的,但如果“不能自悟”的话。

  “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那就要找善知识开示佛道,让我们能够见到本性。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

  “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如果能够自己证悟的话,那就可以不依靠外在的善知识。

  “若取外求善知识”,如果我们不去追求内在的善知识、内在的三宝,不往里面去找答案,而是一直外求答案。

  “望得解脱”,我们刚刚讲的普通显宗,还有小乘,就是通过外求,希望获得解脱的。

  “无有是处”,这是错误的,没有一个地方是对的。就是说,不知道往里求,而一直都在往外求,是错误的。

  这并不是说,我们学禅宗或者学大圆满的人,根本就不能去求外在的善知识,不是这个意思。刚刚已经讲过了,如果“不能自悟”,那就要找外在的善知识,六祖不是否定“外求善知识”。

  这里是说什么意思呢?是说如果根本不懂得三世诸佛、佛性只在自己的内心当中,而一直都认为这些在外面、向外寻求,那么这种人就是“无有是处”,没有一点是对的,都是错的。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不得自悟。

  “识自心内善知识”,这里的“内善知识”跟密宗的讲法一模一样。就是说,善知识,分内在的善知识和外在的善知识两种;也可以说,上师,有内在的上师和外在的上师两种。外在的善知识、上师就是外面的另外一个人,不是自己,跟自己没有关系的另外一个人;而内在的善知识、上师,是我们自己的心的本性。

  “即得解脱”,如果我们认识到了内在的善知识,我们就可以解脱了。

  “若自心邪迷”,如果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有邪见、有烦恼、有无明。

  “妄念颠倒”,我们有很多很多错误的观念,尤其是不认为自己的心的本性是佛。

  “外善知识即有教授”,如果我们一直求外善知识,虽然外善知识可以给我们讲经说法。

  “不得自悟”,我们也不能“自悟”。

  这个地方文字上有一点点问题,就是说,如果你一直外求,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当中有佛,这样的话是不能“自悟”、不能“解脱”的。还可以说,你“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那么即使有外善知识教授你自己的内心当中有佛,你也不能“自悟”。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不得自悟。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如佛也。

  “汝若不得自悟”,如果你不得“自悟”的话。

  “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这里有一点点问题,什么问题呢?

  依我个人理解,前面一句是,外善知识虽然给我们教授法,但是我们“不得自悟”;然后“汝若不得自悟”,如果你“不得自悟”的话,那么下句话应当接什么呢?

  下句话接的是“当起般若观照”,这上与下两句在逻辑、法义方面有一点点连不起来,这两句话的联系不太好。大家看,这个敦煌版里面是这样讲的。

  { 注:《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简称李本)

  在李本中,是: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至佛地。}

  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还是宗宝版里讲的比较通顺,宗宝版是怎么讲的呢?(师指手中书)

  “外善知识虽有教授”,外善知识虽然有教授。

  “救不可得”,救不了你的,后面是句号,没有其他内容了。

  这是前一句话,就是说:“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一句话就结束了。意思是,如果你不懂得往里去找内在善知识,而一直都往外去寻找的话,那么外面的善知识虽然会给你教授,会给你讲法,但是,你还是“救不可得”,没有办法。也就是说,如果自己不悟的话,即使你听了外面再多再多的法,也是没有用的,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证悟。也就是说,如果自己不证悟的话,就是善知识给我们讲再多的法,也是没有用的,我们还是“救不可得”。

  这句话就结束了,接下来,另一句话开始了,接下来的一句是:“若起正真般若观照”。这样联系的话,前后两句就讲得通顺了。

  这个敦煌本说,“外善知识即有教授,不得自悟。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如果前面的“不得自悟”四个字不要了,改成“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汝若不得自悟。”,用句号,这句话就完了。这样子改过后,就与宗宝本的内容差不多了。

  要不然把前面的“不得自悟”这四个字留着,把“汝若不得自悟”删除,直接改成“外善知识即有教授,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这样子改过后,讲得也比较通顺了。

  我觉得在这个地方,宗宝本讲得比较好。虽然这个敦煌版,是目前二十多个版本当中最早的版本,但是它还不是最早的《坛经》本。因为在敦煌版之前已经有了《坛经》本,但是已经失传了,所以只能讲,在现存的《坛经》本当中,敦煌版是最早的版本。它是最早,并不代表它讲的都是对的。

  敦煌版也有几个版本,之间内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像昨天第三堂课讲的,把“天”字写成“无”字。类似于这样的错字特别特别多,所以它是最早的,但是,不能代表它是最最最正确的。

  当然因为敦煌版最早,所以后人附加的东西最少,这是肯定的,但是它也不是第一手的资料。而且那个时候没有印刷版,我们现在看到的几个敦煌版,都是手写体,比如敦煌博物馆藏本里面的字,写得非常漂亮,而另一个敦煌原本的字,就写得不是很漂亮,而且很多地方看得也不是很清楚。

  所以在敦煌版的这个地方,我个人觉得前后句联接有一点点问题。有问题没问题,大家自己参考吧。内容可以这样子理解,理解上不成问题的。

  虽然有外善知识的教授,但是仅靠外善知识,你自己不想办法从内证悟的话,那是没有办法救的,就这么简单。然后下一句话:

  “当起般若观照”,这是敦煌版的讲法。在宗宝本里面说:“若起正真般若观照”,比敦煌版多了“真正”这两个字。

  如果你用智慧去观照自己的本心。

  “刹那间妄念俱灭”,所有的妄念就全部会消失。

  “即是自真正善知识”,这就是真正的善知识,刚才讲的“那个时候”的“这个”、“这个时候”的“那个”,就是真正的善知识了。(众笑)

  “一悟即如佛也”, 一开悟,就跟佛一样了,就跟佛差不多了。

  就是说,般若智慧一显现,瞬间就证悟了;而证悟了以后,妄念全部会消失的。

  这个地方的妄念全部消失的意思,就是执著全部会消失了。实际上证悟了以后,有念头和没有念头都是一样的,有念头也不是障碍,无念头也不是更好。

  没有证悟的时候,我们会希望自己少一点点念头、不要太多的念头,希望我们心平静一点;但是证悟了以后,平静与不平静、有杂念与没有杂念,都是一回事了;杂念没有什么坏的,平静没有什么好的,都是一回事了,在这个时候所有都是平等、都是一样了。

  我们不要把 “刹那间妄念俱灭”的意思理解为,因为证悟的时候所有念头全部消失了,所以非常平静了。不能这样子理解,实际上这样只是四禅八定的禅定状态。

  这里的“妄念”是什么呢? “”这个字,本身就是执著的意思。当证悟时候,执著全部消失了,那么念头有没有消失呢? 不一定,也许有念头,但是那个时候的念头根本不会影响你的修行。

  现在我们的念头对修行的影响特别大,因为有了念头以后,心根本就静不下来。但是证悟以后,念头就没有负面影响了,反而有越多的念头,就越能感觉到、证悟到念头的本质。

  比如说,我们是一个人,一方面有外在的身体,另一方面还有内在的生命。我们现在眼睛能看到的是外在的身体,看不到内在的生命是什么样子的。

  同样的,对于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如果把念头比作一个人,或者一个动物的话,那么念头就有它的身体,也有它的生命。

  念头的身体是什么呢?就是情绪,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愤怒、欲望等等的情绪,就是它的身体;念头的生命是什么呢?就是智慧,每一个念头的生命就是智慧。

  所以证悟了以后,每一个念头出来的时候,你能够看到、接触到的不是它的身体部分,而是它的生命部分。这个时候念头越多越好,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你如果一天产生了一百个念头,那你就是遇到了一百尊法身佛,讲得就是这个意思。

  证悟时候,有念头或没有念头,都无所谓了。所以这里的“妄念俱灭”,大家不要理解为,这个时候很平静了、没有念头了。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跟四禅八定没有区别了。

  这里的“即是自真正善知识”,“”就是自身,就是自己内在的真正的善知识。

  这里的“一悟即如佛也”,如果我们悟到了,在“一悟”的当下,就“如佛也”,就跟佛差不多了。当然还不是佛,但是跟佛差不多了。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还有十分钟的时间,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提问。

  提问者:顶礼上师,请问上师,证悟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够令自己解脱呢?

  上师答:解脱,有很多层次的解脱。

  最终的解脱当然是成佛了,要从六道轮回当中彻底地解脱,只有达到佛境界才可以的。低一点层次的解脱,比如说,像一地菩萨,因为他不会因为业力流转了,所以也可以从轮回当中解脱。

  对于我们来讲,凡是有任何一个证悟,都会令我们获得一分解脱。也就是,一分证悟,得一分解脱。比如说,最早的、初步的证悟,可以让我们从一些烦恼痛苦中摆脱出来,这就是一种解脱,临时性的解脱。

  解脱有很多不同层次,最终的解脱就是要成佛。

  提问者:请问上师,禅宗的大彻大悟与密宗证悟大圆满有何区别呢?禅宗透三关证悟与密宗即生成佛区别在哪里呢?

  上师答:禅宗里面不讲“即生成佛”。禅宗讲的、我们刚才讲的《坛经》里面的,“成佛”、“如佛”、“见佛”、“成佛道”,都是指证悟内在的法身佛。如果达到很高境界的话,就有可能是一地菩萨的境界了;如果没有那么高的话,那还达不到一地菩萨的境界。

  “即生成佛”只有在无上密宗里有,一般的密宗也不讲“即生成佛”。

  无上密宗里的“即生成佛”,需要有很多的修法,比如说,大圆满的修法。通过这些修法,才能够“即生成佛”。

  我们平时讲禅宗跟大圆满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这些相同的地方主要是指证悟空性、光明、心的本性。这些方面,禅宗跟大圆满讲的都是一样的。

  但是在大圆满中比较高级别的方法,在禅宗里面从来都不会提的。禅宗没有这些修法,“即生成佛”也就不太可能了。

  所以禅宗跟大圆满,在方法上面是有一些区别的。

  提问者:请问上师,般若禅定为什么可以抗拒生老病死带来的痛苦,我们初学者怎样修,才能够尽快达到这个水平?如果临终时用这样的禅定,是不是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呢?

  上师答:为什么它抗拒生老病死的痛苦?这个很简单,生老病死的痛苦来自于执著;而证悟了以后,就没有执著了;没有执著,自然也就没有痛苦了,这个原理就是这样子的。

  如果临终的时候修大圆满,那么他是不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他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但是这个西方极乐世界,是内在的五方佛坛城里面的极乐世界;不是我们净土宗里讲的西方极乐世界,那个西方极乐世界,是外在的极乐世界。就如同我们刚才讲的“外在”善知识一样,它是“外在”的极乐世界。

  密法讲的五方佛的坛城当中,有一个西方极乐刹土,这个刹土是内在的五方佛的刹土。这个“内在”五方佛刹土的“内在”概念,就是刚才讲的“内在”善知识的“内在”概念。

  提问者:线上问题,上师刚刚讲到念头的身体是情绪,念头的生命是智慧,每一个念头的后面都是智慧,这个不好理解呀,念头的后面不是执著吗?

  上师答:不是。不是念头的后面是执著,而是念头的表面是执著。

  念头的这个表面执著的深层次,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没有证悟的时候,是不知道的。但是证悟的人能够看到,它实际上是光明,它的生命实际上就是光明。

  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看到它的生命是什么样子,好比,我们用眼睛看一个人,可以看到这个人的长相,但是这个人的寿命有多长,我们是看不出来的。

  所以平时我们看到的,都是念头的表面、念头的长相、或者念头的身体;而念头的生命,我们是看不到。

  刚才讲的执著,不是它的生命,执著是它的表面现象。

  提问者:请问上师,什么是般若观照?如何起般若观照?

  上师答:首先般若就是智慧。

  我们昨天第三堂课已经讲过了,我们用表面意识、用念头去观照,或者去观察的时候,它是没有办法看到如来藏的。为什么看不到?

  这个我们昨天第三堂课不是讲了吗? 比如说,我们的肉眼,只能用可见光去看物体,所以它看不到物体深层次的东西,只能看到物体表面;如果我们的眼睛能够用上X光,再去看的话,由于X光的穿透力强,所以它就能看到物体深层次的东西。

  这个我们昨天第三堂课讲过吧,般若是智慧,如果我们用智慧去观照的话,由于智慧的穿透力强,所以它就能看到深层次的本性。相反,我们现在只能用念头去观照、观察、关注,这样的话,那它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深层次的以及本质是看不到。

  现在提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者:这个人他是打坐中遇到的问题,他说刚开始打坐的效果还比较好,但是后来就是越想放松,越不能放松,有一天打坐的时候外面有噪音,就老是想忽略噪音,专注呼吸,然后突然就觉得心很慌,心脏有点不舒服,然后几次,以后每次打坐也是这样,他想问堪布,这种情况怎么样调整?

  上师答:打坐的过程,就是一个自己的感觉过程。

  实际上开始打坐的时候,一般人的状态是不会很好的。但是他自己认为开始的时候状态比较好,他自己理解这种状态是比较好的状态,可能是感觉稍微安静了一点。

  可以这样子理解,平时很多人不太关注自己的内心,不太清楚自己内心变化是什么样子的。而对于稍稍关注自己内心的人来讲,这些是比较清楚的。

  我们内心的变化,跟外面天气的变化,是一模一样的。比如说,有些时候天气特别好,有些时候刮风、下雨、下雪,大自然就是这样变化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内心也有这样的变化。比如说,有些时候,早上起来心就非常平静,打坐也很容易,很容易就进入状态;而有些时候,莫名其妙的,早上起来就很糟糕,找不出什么感觉,找不出什么原因。

  他开始打坐就能感觉好,可能是运气好,可能是遇到好天气了;后来打坐正常化了以后,很多念头就出来了,运气不可能天天都那么好,就像不可能天天都是蓝天白云。

  他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我想他继续打坐的话,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如果他打坐的时候实在是心慌,可能也许有其他的原因,那么他可以换一种方法,把现在的修法放一放,先修另外一种禅定。

  这样子的话,应该是可以,实际上这些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本质上的问题是不会有的。

  提问者:好,感恩上师开示。

  上师答:好,我们现在大家一起来回向:

  索南德义坛加惹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学匠

  结嘎纳其瓦龙彻巴叶

  哲波措类卓瓦卓瓦效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后记:

  1、《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李本)

  敦煌版之间的差异忽略不计,以师板书经文和李本经文作为敦煌版《坛经》标准经文。

  “宗宝本《坛经》” PK 敦煌版《坛经》

  2、1------9五祖传法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PK

  五祖夜至三更,唤惠能堂内,说《金刚经》。惠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2、2------11大廋岭惠顺受法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从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PK

  唯有一僧,姓陈名惠顺,先是三品将军,性行粗恶,直至岭上,来趁把著,惠能即还法衣,又不肯取:“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 能于岭上,便传法惠顺。惠顺得闻,言下心开。能使惠顺即却向北化人。

  2、3------30少根与大智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PK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

  2、4------31万法本从人兴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PK

  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故,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使愚者悟解心开。迷人若悟心开,与大智人无别。

  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2、5------32论大善知识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PK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与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

  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识。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不得自悟。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如佛也。

  3、模仿已看过的道友们制作的禅堂开示记录、课堂传法讲记,听写、整理了此稿。我根本没有得《坛经》和师之“皮+肉+骨+髓”,若有违经义+师义,直心忏悔,勇担因果,愿任何果报都成为我明心见性之助缘。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4[2-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