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入行论1品菩心利益7-14笔记(2-3)
行为学-入行论1品菩心利益13笔记
1、辛一、加行所缘广大: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依靠殊胜珍贵、就像如意宝般的菩提心,一切众生暂时在人间或者天界,可以获得无上的胜妙安乐,究竟来讲,能够得到三菩提的果位,所以菩提心是一切安乐的根本因。
不仅如此,菩提心的福德也是无量无边的,即便佛陀的智慧也难以衡量。当然,佛陀具有无边的智慧,如果连佛智都不能衡量,那是否佛陀不是遍知呢?不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是说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即使依靠无有限量的佛陀的智慧,也无法衡量出它是一个有限的境界、有限的功德。
2、阿底峡尊者说“内道外道以皈依来区分,大乘小乘以菩提心来分界”,原因也在这里。
3、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如果在百千万劫或无数恒河沙劫中,于无数佛陀面前以无量无边的供品进行供养,这个功德大不大呢?当然非常大。供佛的功德是其他功德无法相比的,尽管如此,我们仅仅思维利益有些众生,这个功德远远超过了刚才的任何一种供养。
这两句是从愿菩提心来讲的:我仅仅是思维利益众生,发了这样一个愿菩提心,功德也超过了供养一切诸佛的功德。后两句是从行菩提心讲的:我不仅是心里发愿“愿一切众生获得佛陀的果位”,而且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去布施、持戒、安忍等,跟众生打交道,按大乘佛法的教言进行修持,这个功德更大就更不用说了。为什么呢?因为仅是思维利益众生,功德就已经超过了供养无量佛陀,现在我不但是在心里面“想”,而且还在实际行动中这样去“做”,这个功德肯定更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4、辛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不管什么样的众生,无论是行为还是心理,都愿意遣除一切的痛苦。可以看得出来,不管是地狱、旁生、饿鬼,还是世间的人类,他们都不愿意感受痛苦,每个人都想消除疾病、瘟疫、战乱、灾难等,并全力以赴忙着这些事情。然而,尽管心里是这样想,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在因果取舍方面非常愚痴,行为上行持痛苦的因,反而成了不断寻找痛苦。
现在的人看起来活得自由自在,但实际上很多行为非常愚痴。人类在寻找一些快乐、遣除痛苦的过程中,因为不善巧因果之间的关系,而把自己的快乐全部灭掉,不愿意的东西才开始出现的。所以,世间上的众生相当可怜,他们很想依靠一些手段来遣除痛苦,可不但达不到这种目的,反而造成了各种痛苦;虽然在希求安乐,但因为愚痴蒙蔽,反而像消灭敌人一样,将快乐的因和快乐的果全部摧毁了。
颂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在人类在因果取舍方面极其愚痴,在没有开显取舍因果的智慧之前,人类会一直处于这样的痛苦中,无法解脱出来。
5、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菩提心能使无量的众生得到安乐,这一点是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的:菩提心具有大慈心,又具有大悲心,还有大智慧。
所谓“大慈心”,就是愿众生获得快乐的一种心态,通过布施、持戒等满足无量众生,让他们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快乐。
所谓的“大悲心”,就是愿众生离开痛苦的一种心态。因为众生不知道因果取舍,从而导致了许许多多的身心痛苦,比如苦苦、行苦、变苦等等,这些痛苦依靠大悲心的力量,能够完全得以斩断,完全断除相续中的各种痛苦。
所谓“大智慧”,是指许多众生根本不知道取舍,不要说空性的甚深教言,就连名言中的前世后世、业因果都不懂,非常可怜。对这些众生,我们应以大智慧来遣除他们相续中无明黑暗的愚痴。
既能让众生得到快乐,又能让众生断除一切痛苦,还能将其相续中的愚痴全部瓦解,这样的心态,是不是我们世间当中最好的呢?“宁有此等善”!哪有这么好的善业了!将所有的快乐赐给我们、遣除我们所有的痛苦、消除我们相续中的愚痴,这是不是值得向往的?是不是最大的善呢?确实是最大的!因为断除了所有违品、建立所有的顺缘,这就是世间人最喜欢的东西。
“安得似此友”,对每一个人来讲,菩提心是我们最好的亲友。亲友有什么作用呢?会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解决困难;快乐的时候,增上你的快乐。
“岂有如此福”:这种福德具有一切快乐,能遣除一切痛苦,就连睡眠时功德也是不断增上,哪个善法能有这样的功德呢?
6、戊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分五:一、自行利益;二、是殊胜施主;三、是殊胜福田;四、不为痛苦所害;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具有菩提心的人,他的功德也是相当大的。
7、己一、自行利益: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感恩图报并了知因果的人,不仅人们对他恭敬有加,天人也经常予以保护。所以,世间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是不能忘恩负义,别人对你有恩,你要记住并予以报答,另一个是要懂得因果,若具有这两条,人和非人都会来帮助你的。
然而,菩萨的帮助众生与此相比就完全不同了,怎么不同呢?“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对菩萨而言,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嘱托劝请:你为了一切众生,要怎么怎么做……但因为他前世大乘的善根习气成熟,看见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轮回中受如是的痛苦,自然对他们生起极大的悲心,披上利益众生的铠甲,发下坚定的誓言:我要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这种行为并没有“以前这个人对我很好,所以我要帮助他”的想法,也没有“我今天帮他,等他有所成就时就会帮我”的希求回报,更没有“我今生帮助他,来世就会到清净刹土获得快乐”的企图。菩萨在没有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帮助众生,这种行为值不值得我们赞叹呢?当然是值得的!
行为学-入行论1品菩心利益12笔记
1、所谓教证,就是对佛法中的甚深道理,我们无法凭自己的智慧、六根识推断,必须要依靠佛陀的圣教言或大成就者、大智者们的论典来进行说明,依靠佛经和论典为依据来判断,就叫做教证。
什么叫理证呢?对那些不是特别深奥的问题,不一定要引用佛经来证实,通过自己的智慧分析就可得出合理的结论,这叫做理证。
2、辛一、意乐之所缘广大: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某人怀着一颗慈悲的心肠仅仅想用药物等治愈少数众生的头痛脑热等,就证明他具有一颗饶益心,也能获得无量福德。〗某人怀着慈悲心肠,仅用一些药物来治愈少数众生的头痛脑热,以此善良的饶益之心,所获的功德是无量无边、无法穷尽的。
佛陀获得佛果,一是自己圆满功德,一是能够利益众生,两者的功德哪一个大呢?华智仁波切在教言中说:利益众生的功德大!所以,仅仅以饶益心消除少数众生的头痛,功德也相当大,更何况是要解除所有众生身心上的不安乐、让他们全部获得解脱,这种发心的功德更是无量无边了。所缘的对境不是几个众生,而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生生世世乃至佛果;愿众生得到的不是一般的世间快乐,而是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消除的痛苦不是一个头痛脑热,而是众生的所有痛苦。这种功德决定无量无边,没什么可疑问的。
3、什么叫了义呢?不是表面上为了顺应某种根基的众生而宣说,而是完全揭示了真正的实相。
4、颂词中的“若令思疗愈,有情诸头疾”,有些印度论师是以匝哦之女的公案来解释的。此公案在《大圆满前行》中也有:匝哦之女降生于商主之家,母亲担心他出海取宝丢失性命,于是骗他而没有明说他的种姓。后来,匝哦之女通过其他途径知道了自己的种姓后,准备离家前往大海。临走之前,母亲哭着不舍得他离开,他很生气地说:“为什么临走前你要说这些不吉利的话?”边说边用脚踢母亲的头。后来在大海中,船只遇到灾难而毁坏,他最后堕入了地狱,感受铁轮在头上旋转的痛苦,脑浆四溢纷飞。这时他想:世上肯定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用脚踢母亲头的不孝子来这里受苦,愿他们的痛苦由我一人来承受,愿他们获得快乐。在发心的当下,铁轮自然腾空,他马上转生于兜率天(有些书中说是三十三天)。
由此公案可以看出,仅是发愿代替一些对母亲不孝顺的众生承受铁轮旋顶的痛苦,就能以此功德立即转生于兜率天(学过《俱舍论》的人都知道,转生天界需要一定的禅定力,但匝哦之女仅以发心力就转生天界,这说明菩提心的功德力确实不可思议),那么发愿所有的众生全部获得无上佛果,这种菩提心的功德,怎么会不是无量呢?
5、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过一个公案: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经转生为地狱众生嘉瓦谢达,在拉火马车时,看到同伴嘎玛热巴拉不动,狱卒气急败坏地用火锤击打他,于是对其生起极大悲心。他告诉狱卒:“放了他吧,我来帮他拉。”狱卒特别生气,边用铁锤打他边说:“众生的业力必须由自己承受,谁能代替?”刹那间,嘉瓦谢达转生到三十三天。这就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初次发愿菩提心的开端。
6、辛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在世间中,谁有这种殊胜的菩提心呢?是对自己恩重如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吗?是具功德的仙人、欲天、梵天吗?都不是。
如果你认为天人、仙人虽有智慧,但是大悲心不够的话,其实就算具有大悲心,也不一定会让我们发菩提心。比如说梵天,器世间毁灭后逐渐形成时,一禅天形成,当时第一个天人就是大梵天,他看不到梵天以上的世界,只见梵天以下全部是空空的,只有他一个,后来才出现一些天人,逐渐有了欲界的其他众生,于是他就认为:我是第一个来的,后面的众生全部由我的意识产生,都是我的孩子。所以他对众生非常有悲悯心(包括我们在内)。那么,如此具有悲心的梵天,有没有让我们发菩提心呢?也没有。所以即使有悲心,也不一定能让我们发菩提心。
7、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这些人即便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连在梦中也没有想过要发菩提心,更何况是为利益他人,生起此真实的饶益心了。
8、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些人尚且也没有生起过菩提心,而我们通过上师和佛法的加持,在短短的时间中生起了想利益一切众生的如意宝般的菩提心,那真是非常稀有、难能可贵啊!
行为学-入行论1品菩心利益11笔记
1、什么叫愿菩提心呢?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以大悲心来缘众生,第二个条件是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在具足这两种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所谓的愿菩提心;
什么叫行菩提心呢?就是在发愿的基础上去做这件事,在实际行动中不离六度万行,这叫做行菩提心。
2、庚二、本体之差别: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二者的差别就像欲行与正行。因为愿菩提心就是在心里发下“我要度化众生”的坚定誓言,但实际行动中还没有具体去行持。我不但发愿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此时的心态就叫做行菩提心。正在度化众生的行为叫行菩提心,比如我要作法布施,首先在心里面发愿,然后正在布施的行为,叫行菩提心。
其实,菩提心必须是在心上安立的,如果仅仅是行为,算不算行菩提心呢?不算,因为它离开了愿菩提心的摄持。因此,行菩提心一定要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进行。
首先必须要有愿菩提心,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行菩提心,二者一定要安立在同一心态上面。
3、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宗喀巴大师、甲曹杰等很多论师认为,二者是一个本体,反体不同。
就像我们有时候说“菩萨戒”,有时说“菩提心”,有时说“摄持善法戒、禁止恶行戒、饶益有情戒”,这三者实际上就是一个本体、不同反体。同样,我们在守持菩提心的过程中,行持一切善法,叫做摄持善法戒;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叫做饶益有情戒;禁止自己身口意的种种恶行,叫做禁止恶行戒。这三种只是不同的反体而已,对菩提心应该这样理解。
按照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宗喀巴大师等藏传佛教大德们的观点,胜义菩提心是一地菩萨以上才能获得,世俗菩提心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在我们凡夫的行为中也可以存在,比如我今天早上发誓言,白天尽量地帮助众生,这就是行菩提心。所以,在凡夫位的时候,既可以具足愿菩提心,也可以具足行菩提心。
4、庚三、功德之差别: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愿菩提心的功德:愿菩提心是希求圆满无上菩提的一种发心,它是获得佛果的唯一因,所以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先不说依靠愿菩提心能够获得佛果,就暂时而言,我们在生死轮回中,依靠它也能产生极大的果报。什么样的果报呢?转生天界时,可成为梵天、帝释天等具威望名声的天王;转生人间时,可成为转轮王、大施主、大长者,或是拥有万贯家财、地位显赫的企业家、名人等等。有了愿菩提心的人跟一般人完全不同,虽然他还在轮回中没有解脱,但财力、势力、相貌等各方面,具有非同小可的福德,这就是愿菩提心的果报。也是愿菩提心的功德。
那么,愿菩提心的功德与行菩提心的有什么不同呢?生起行菩提心后,它的功德是刹那刹那不断增长的,而愿菩提心虽具无边功德,但无法跟行菩提心相比,不能令功德增长得如此多。愿菩提心就像如意树,它的功德会不断增长,乃至佛果之间用之不尽、一直保留着。但与行菩提心比起来,愿菩提心的增长率不是那么高,行菩提心可以在睡眠、昏厥、散乱或其他时候,功德仍然不断增上,这一点愿菩提心并不具备。
5、行菩提心的功德: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什么时候在相续中发愿“我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此愿纵遇生命危险也不退转,并且真正去行持,这就是行菩提心。
关于行菩提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摄持愿菩提心的行为;另一种是指发了菩提心后,立志受持、永不退转的决心。愿菩提心只是发愿“我要度化一切众生”,到了行菩提心的时候,通过再三的思维,立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哪怕自己粉身碎骨,菩提心的誓言也不会变。
什么时候生起了这样的决心,从那时起,纵然晚上睡觉、平时行为放逸、唱歌跳舞、昏厥,以及在行住坐卧等各种威仪中,相续中的功德、福德永远也不会耗尽,而且还会刹那刹那逐渐增多,无边无际犹如虚空一样广大。
6、己一、教证之合理性: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产生这种怀疑的人有两类:一是不信佛教、对佛教不了解的人;另一类是小乘行人,他们对佛陀经历漫长苦行,布施妻子儿女、头目脑髓等难行能行的精神无法接受、无法堪忍,所以不禁怀疑菩提心会不会有如此大的功德。
堪布根华在《入菩萨行论讲义》中也以四种不可思议宣说了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他说:“所缘的众生是无边无际的,能遣除的痛苦是无边无际的,所获佛果的功德是无边无际的,历经的时日是无边无际的,通过这四种无边无际,完全能成立菩提心的功德也是无边无际的。”
〖行菩提心能产生众多福德这一点具有合理性,确凿可靠的依据是《妙臂请问经》。〗
〖为使信解小乘之所有众生趋入大乘,佛陀在此经中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这个教证将菩提心的功德讲得特别细致,意思是说:菩提心所缘的众生是无边的,为了利乐他们而披上发心之盔甲,所得的功德是无边的,回向的善根是无边的,众生得到的快乐也是无边的,将这几个“无边”结合起来,则成立菩提心的功德是无边的。这样的话,即便于睡眠、放逸的状态中,只要你的行菩提心产生后没有退转,功德就会一直增长。
行为学-入行论1品菩心利益10笔记
1、在观修的时候,我们会经历五个阶段的不同境界。
第一阶段就是如峭壁落水之动摇觉受,心犹如从峭壁飞泻而下的瀑布,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将此时的心喻为闪电、风、云、大海的波涛,一刹那都不会停息,始终在外面散乱。可见,刚开始时心特别乱、杂念特别多,这是正常现象。
第二阶段是如山谷流水之获得觉受。山谷里的水声势浩大、湍急奔腾,但跟峭壁落水相比,流速有明显的缓慢。到了这个阶段,心已能基本上安住下来,但时间不会很长。
第三阶段是如平原江河之修行觉受。江河缓慢流动,从远处看好像没有动摇,只有到了岸边,才会发现它仍不舍奔流。同样,此时的心已经比较稳固,但若详细观察,还是有一定的分别念。
第四阶段是如大海离波之稳固觉受。从远处看大海,似乎风平浪静,没有什么波涛,与平原江河比起来更为平静,但走近时才会发现还有细微的动摇。
第五阶段是如山王般稳固之究竟觉受。须弥山王始终不为狂风所动,同样,此时的心不管专注在哪个地方,都能随心所欲,不为任何分别念所动摇。
2、辛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末劫时有一种特别炽热的火,能在刹那间摧毁整个器世界,同样,菩提心犹如末劫火一样,能在生起的一刹那,摧毁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的确相当大。
前颂中讲了定业可依靠菩提心来压伏,此处讲的是不定业能依菩提心而彻底摧毁。
什么样的罪业呢?直接转生于恶趣的罪业,比如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等五无间罪。
定业和不定业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有些论典中说,所谓的定业是指自己故意去造的业,而无意中所造的称为不定业。也就是说,不管是善业恶业,如果自己故意去造,来世一定会成熟果报。比如故意去杀生、犯戒、造五无间罪、毁坏三宝,这些绝对都是定业,如果没有对治,来世必定会感受果报,但若遇到了菩提心,就不会堕入恶趣。当然,这里的断除罪业,并不是像《中观庄严论》中所讲的那样,当佛智产生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断除,此处只是说,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将趋入恶趣的业全部断尽,相续中有了菩提心的人是根本不会堕入恶趣的。
因为在相续中若生起了一刹那的菩提心,就没有自私自利的心了,这是一种大安忍,是不缘自私自利这种所取的大安忍,这样的菩提心能焚毁所有的罪业。
3、〖其实,这种讲法与前面所说的道理并不重复,前面是指压制罪业,这里是说从根本上摧毁。〗昨天用护送者的比喻,今天用末劫火的比喻,这两个比喻是不相违的,前者是从压制罪业的角度而言,说明菩提心能压制罪业,包括五无间罪,但并不能根除;而这里是指菩提心能完全根除、摧毁罪业,有定业和不定业方面的差别,华智仁波切也是这样认为的。从菩提心失毁的角度,以护送者的比喻来说明菩提心的功德;从菩提心没有失毁的角度,以末劫火的比喻说明菩提心能断除一切罪业,即便是转生恶趣的罪业也能从根本上断除。
无著菩萨的解释方法与其他论师的解释有所不同。无著菩萨认为,前面和这里都提到了五无间罪,但前面是说菩提心能压制五无间罪,这里是说菩提心能根除五无间罪。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呢?因为后面的对治力量很强。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如果对治力特别强的话,五无间罪也可以被根除;如果菩提心的对治力不强,也就是利他的心不强烈,那么菩提心只能压制罪业。
〖如果有人问:那么,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二种功德难道不矛盾吗?〗一是压制罪业的功德,一是根除罪业的功德,如果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两种功德,难道不相违吗?
〖并不矛盾。如果获得了越来越殊胜的菩提心,那么功德也会越来越超胜,是从循序渐进而获得来讲的。〗根本不相违。因为在菩提心力量不强的时候,对五无间罪等罪业只能起压制的作用,暂时让它不成熟,一旦堕入恶趣,也能在很快的时间中获得解脱。但如果菩提心的力量相当强,即使造了五无间罪,也能从根本上断除。所以,一颗菩提心有两种作用并不矛盾,就像火一样,既能够压制水,也能让水完全干涸。
4、辛六、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难以一一道尽,为了补充说明,论中又引用了《华严经》的教证:智者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说:菩提心的利益无法限量!
弥勒菩萨对一切万法的本体完全证悟了空性,成为释迦牟尼佛的补处,在因地时名字就叫弥勒(意为慈氏),获得佛果时也叫做弥勒,即我们所谓的“弥勒佛”。
在汉传佛教中,《华严经》可分为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等不同的版本。这里是按照藏传佛教的《华严经》,经中讲了一百三十种菩提心的功德。
〖《华严经》中记载:“乐源城中商主坚财之子善财童子于文殊前发心后,为了寻觅菩萨学处而逐渐前行。〗文殊菩萨在乐源城时,商主坚财及其儿子善财童子,以及五百童子一起到文殊菩萨面前发了菩提心。发心之后,按照文殊菩萨的授记,善财童子去往南方寻觅善知识,以获得菩萨的所有学处。在寻访的过程中,按照汉传佛教《华严经》的观点,是五十三参;按藏传佛教《华严经》中所讲,是依止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识;按照印度布布达论师的教言,是依止了一千一百位善知识。
〖尔时,至尊弥勒正在南方海滨由毗卢遮那佛严饰具藏楼阁之一方为如海菩萨眷属讲经说法。〗在南方海滨城市由毗卢遮那佛所严饰的宫殿外面,至尊弥勒菩萨正为梵天帝释为主的无数眷属宣讲佛法,看到远方的善财童子来了,弥勒菩萨就进入宫殿为大家讲法。汉传佛教《华严经》的六十三卷至八十卷,也讲述了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公案,你们可以自己翻阅。〖善财童子见此情景急忙顶礼。〗有些经典中说,善财童子在五百由旬之外的地方看见了弥勒菩萨,急忙从远方向菩萨顶礼。弥勒菩萨在宫殿中右手指着善财童子,在众多眷属前先赞叹了他依止善知识及求法的精神,然后宣说了这个偈颂。〖弥勒菩萨向诸眷属赞颂善财童子言:‘且看意乐清净者,坚财之子名善财,寻求殊胜菩提行,来至智者我面前。’〗弥勒菩萨说:“这是坚财的儿子,名为善财童子,他意乐清净,为了希求菩提而来到我面前。”〖随之对善财言:‘善来善来慈悲汝,善来弥勒坛城中,善来寂静调柔尊,苦行之时疲倦否?’〗随后,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说:“你依止了这么多善知识,今日来到我的面前,实际上就是要见我的坛城。”依靠弥勒菩萨的加持,在善财童子面前,如魔术般显现了弥勒菩萨从因地到十地之间所有的发心状况,依此坛城,善财童子真正发起了菩提心。
在此之前,善财童子依止了很多善知识,在依止的过程中,有些善知识传授了胜义菩提心的一些学处,有些传授了世俗菩提心的一些学处,完整的学处并没有宣说,每位善知识只给了他一部分教言。当然,汉传佛教《华严经》中也记载,有些善知识的形象显现上不是很如法,这一点凡是读过的人应该都清楚。
〖善财童子恭敬请问:‘圣者,我真实趋入无上菩提正道时,不知该如何励力学修菩萨学处,请您明示。’〗善财童子在弥勒菩萨面前说:“我现在真实发了菩提心,趋入了菩萨行。以前文殊菩萨让我四处寻访善知识,我已经依止了五十多位,但现在还不知道到底该怎么修,请菩萨您明示。”〖弥勒菩萨答言:‘善男子,你已为善知识所摄受。何以故?’〗弥勒菩萨回答说:“善男子,你已被这么多的善知识所摄受,堪为法器,故我可以为你宣讲菩提心的功德。”下面,弥勒菩萨以比喻的方式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
〖善男子,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没有种子,就不可能有开花结果,菩提心犹如种子,是所有佛法的根本。
〖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菩提心犹如良田,能令所有众生的善法增上。
〖一切有情赖以生存,故如大地,〗菩提心犹如大地,依靠它万物才能得以生存,如果没有利他的心,所有功德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
〖能真正杜绝一切贫困,故如多闻天子;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王;能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万无量无边利益……’”其中有详细叙述。〗
5、己二(特殊功德)庚一、分类: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菩提心的分类是相当多的,按照《涅槃经》的说法,菩提心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华严经》中讲,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现观庄严论》通过地、火、月、水等二十二种比喻,宣讲了菩提心的二十二种分类;《经庄严论》也讲了四种分类――信解行发心、清净意乐发心、异熟发心和断障发心。
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是从相续产生的角度来讲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相续中先要生起世俗菩提心,然后才能生起胜义菩提心。什么叫做胜义菩提心呢?一地菩萨以上的这种境界,称之为胜义菩提心。什么叫做世俗菩提心呢?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可以在我们世俗人的心里产生。
今天所讲的菩提心之分类,就是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这种分类是从本体方面来分的。怎样分的呢?
归纳而言,菩提心可分为两种,一是愿求菩提心,一是趣行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么?就是以佛法来饶益众生,令他们最终获得佛果,心里面这样发愿,行动上也这样去做,这才叫真正大乘菩提心的行为。因此,对于慈悲心和菩提心,我们千万不能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