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10卷108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5-05-06

  民俗学-楞严10卷108上笔记

  19魔境五十

  19、6魔境五十,行阴十魔

  19、6、1行十魔一,立无因论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祇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108场上部

  1、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

  佛告诉阿难,善男子修了三摩地以后,想蕴已经灭尽了,所有分别妄想的蕴已经灭尽了,想蕴灭尽以后的境界是怎么样的呢?

  2、是人平常梦想消灭,

  这个人平常白天的各种分别妄想没有了,晚上梦中的分别念消灭、消失了。

  3、寤寐恒一

  醒觉和睡觉的两种境界,都是同样的、平等的。白日和夜梦,基本上无有什么差别。白天像在梦里一样,对器情世界没有什么执着;在梦中,处于梦光明当中,像白日一样,一切器情世界了了分明,有这样的境界。

  4、觉明虚静,

  想蕴灭尽以后,觉悟的光明智慧又虚又静,虚是空性,静是寂灭。

  5、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

  相当于万里无云的晴空一样,无有粗重的前尘影事,没有任何粗大的分别念。

  想蕴没有灭尽的人,有粗重的妄想分别念,过去的各种回忆、思念,各种往事的影尘,此起彼伏地显现在自己的心识面前;而想蕴灭尽的人,完全像万里无云的晴空一样,非常辽阔,无边无垠,没有任何阻碍,这是密法当中比较高的境界。

  6、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

  整个世间的山河大地、万事万物,全部就像在清净的明镜当中照见、显现一样。就像镜中的影像,对他无利无害。

  7、来无所黏,过无踪迹

  在实相当中,未来的,没有任何的粘连;过去的,无踪无影、来去不留。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或者中观里面观察来去的时候,无来无去,不生不灭,这样的境界。

  8、虚受照应,

  在显现当中,虽然没有任何实有的感受,但是虚无的、没有执着、虚无缥缈的照应是有的。

  9、了罔陈习,

  依靠这种方式,断除了过去所有的习气、毛病。坏脾气、坏毛病,或者说好的、不好的,所有的这些习气、毛病全部都没有了。

  10、唯一精真。

  唯一遗留下来一个什么呢?清净的、精髓的、真正的光明智慧。

  想蕴灭尽以后,他面前显现一切的现象,就像镜中的影像,对他来讲,来去不留,没有任何阻碍。比如说面前各种各样敌人、朋友、亲人什么都能显现,他对这些人既没有贪心,也没有嗔恨心,也没有其他的执着,就像镜子里面显现的影像,根本不会有痛苦、快乐,会非常坦然、了然、明了。这并不是虚无、没有的东西,像龟毛兔角一样,不是这样的。在明然当中,一切显现依然存在。

  这以上是讲,想蕴灭尽,留下了真心、智慧的境界。下面讲行蕴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11、生灭根元,从此披露。

  想蕴灭尽之后,生生灭灭的细微的行蕴开始了然呈现。

  12、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

  呈现什么呢?见到十方的十二类众生,所有生生灭灭的类别都展现出来了。

  除了粗大的分别念以外,还有众生不断在轮回当中流转的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叫做行蕴,是众生比较细微的生死轮回的一种因缘。

  13、虽未通其各命由绪

  虽然没有完全通达每一个众生生生世世的因缘,来龙去脉,这些并没有通达。

  14、见同生基,犹如野马,

  但是见到了什么呢?众生生生灭灭的共同基础,如同野马一样。“野马”,就是阳焰的比喻,看起来像水一样,但实际上并不存在。

  15、熠熠清扰,

  行蕴就像阳焰一样,忽生忽灭,忽起忽灭,熠熠光现;轻轻扰动、浮现、动摇。

  16、为浮根尘,究竟枢穴。

  动摇什么呢?六根和六尘,这就是究竟的根本。

  17、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这称之为行蕴的障碍、行蕴的区宇、行蕴的覆盖。

  行蕴到底是什么呢?众生依靠根和尘,在轮回当中不断流转、动摇的共同根本;或者说众生生死的共同根源,就是行蕴。

  不是每一个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而是众生有一个共同生生灭灭的因缘,这就叫做行蕴。众生共同的、在生死轮回当中最根本的因缘。众生动摇,一会儿变成人,一会儿变成天人,一会儿变成其他的动物,等等,这么一个显而无自性,像阳焰一样的一种因缘,这就叫做行蕴。

  《俱舍论》中,好像行蕴比色蕴、受蕴、想蕴还要难懂一点,它稍微细一点,它又不是识蕴,也不是想蕴,在两者的中间。

  18、若此清扰,熠熠元性,

  要灭尽行蕴,怎么灭尽?这种清清扰扰、熠熠发光的行蕴的本体,是染污识。

  19、性入元澄,

  如果行蕴的本性,入于第八识海,或阿赖耶识。

  20、一澄元习。

  入了第八识的澄清大海后,原有的这些习气就灭了。

  21、如波澜灭,化为澄水。

  如同波浪一样,灭了;澄清的水就显露出来了。

  22、名行阴尽。

  这就叫做行蕴灭。

  行蕴尽的话,实际上就像水面上动摇的波浪和花纹,融入与不动的大海一样,通过修行,通过禅修,动摇的分别念、动摇的心识,慢慢融入本来清净的阿赖耶当中,这个叫做行蕴已经灭尽。

  23、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真正消灭了行蕴的这个人,超出了五浊当中的众生浊。

  24、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观察它的来由,是什么呢?比较隐蔽的一个妄想,这个作为它的根本。

  前面的色蕴是坚固妄想,受蕴是虚明妄想,想蕴是融通妄想,行蕴是是妄想。色蕴的妄想是比较粗大,后面的妄想越来越细微,越来越难灭。

  下面讲有真正十种行蕴魔。

  25、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

  佛告诉阿难,你应该明白,诸善男子得到了正知正觉的智慧胜观的时候。

  26、诸善男子凝明正心,

  诸善男子的心是非常坚实、光明的正心。

  在胜观当中不断修行的这种善男子,得到了一种开悟的智慧,不动摇的光明觉性、不动摇的光明境界。

  不像凡夫的境界,今天有了,明天就消失了,不是这样。是非常稳固、凝固的一种光明智慧、觉性。

  27、十类天魔不得其便,

  那么这个时候,十种类的天魔,不会对他有机可乘。

  28、方得精研穷生类本。

  那么,才得以精明、精研、研究十二类众生的生死根本。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才得以真正的精心研究、研习、穷究十二类众生的生生死死、生生灭灭的根本。

  29、于本类中,生元露者,

  每一类众生,生生灭灭的根本显露出来了。

  30、观彼幽清,圆扰动元。

  探究、观察它隐蔽清净的本体,是普遍的,不偏的、全面的动摇。

  31、于圆元中起计度者

  在这样圆满、普遍的动摇当中,如果产生分别妄想的话。

  32、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那么这个人堕入了二种无因论当中。

  在探究的过程当中,如果认识到本来清净的话,魔是不会干扰的;如果没有了悟真性光明,反而很有可能堕入外道断见当中。下面讲了两种无因论,第一个是本无因论,第二个是末无因论。

  33、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

  这个人的见解是本无因论,为什么是本无因论呢?

  34、是人既得生机全破,

  这个人把生机的根本因缘,全部都破完了,得到了什么呢?

  35、乘于眼根八百功德,

  依靠眼根的八百功德。

  36、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

  见到八万劫当中的所有众生,依靠业力迁流、流转,循环不息,这里死,那里生。

  他得到的眼通,只是一个小小的神通,不是很究竟的。表面上看,好像他是已经得到了眼通八百种功德的人,但是他看到的还不究竟。

  37、祇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

  小的眼通,只看见这些众生八万劫以内轮回,八万劫以外见不到。只能见到八万劫以内,八万劫以外一点也没有见到。

  38、便作是解:

  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39、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

  十方众生,八万劫以来,没有什么其他的因缘,是自己有的。

  他的这种见,八万劫以内众生的生生灭灭,也可能没有见的很清楚。因为八万劫里面的很多众生,并不是无因而产生的,各自都有自己的善业、恶业,各种各样的因缘生。

  40、由此计度,亡正遍知,

  因为这个原因,他自己分别妄念,失去了正遍知,

  41、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堕落到了外道当中,最后迷惑了菩提性。

  这是第一个见,本无因论,产生方面,认为无有因。

  42、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

  第二个见是末无因论,最后死的方面,也是无因的。

  43、是人于生既见其根,

  这种人看到人是从人当中产生的,之前人在轮回当中的各种流转,他不知道。

  44、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

  他了悟到,既然人是从人当中产生的,那么飞禽是从飞禽当中产生的,乌鸦从来都是黑的;天鹅从来都是白的。

  45、人天本竖,畜生本横,

  人,还有天人,本身是立着、竖着而走的;畜生这些的话,是横着而走的。

  46、白非洗成,黑非染造,

  白色的这些东西并不是洗涤而成的,黑色的这些东西,并不是染成的。

  47、从八万劫无复改移。

  所以从八万劫以来,没有一个改变的,都是自然而产生的。

  就像顺世外道的观点一样,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自己生自己,没有什么因缘。因为前面也没有因缘,后面也没有因缘,所以没有什么变化,没有什么修改。

  48、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

  我这一生也是一样的,我本来是不见菩提的,怎么会还有成佛,成菩提?没有的。

  49、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所以我们现在一切万事万物的现象,也是无因的。八万劫之前是无因的,八万劫之后也是无因的。

  50、由此计度,亡正遍知,

  所以,以这样的分别妄念,实际上失去了正遍知。

  51、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入了外道当中,迷惑菩提行。

  52、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所以这个叫做什么呢?第一个外道的观点,他树立了什么呢?无因论。

  这是无因论的外道,又分两种,本无因和末无因。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9卷107下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