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7课11-18

创建日期:2022-06-25

  行为学-教言宝藏7课11-18

  (十一)顶礼原始怙主足

  【顶礼原始怙主足

  “顶礼原始怙主足”。原始怙主普贤王如来为心的本性,但此处的顶礼不仅是五体投体的敬行。《大圆满直视本性论》中云:“本基解脱大圆满,离作敬行而顶礼。”执受这个禅定时,本来就叫做密相顶礼,它不在于五体投地顶礼普贤王如来的姿势上面。

  当我们见解到达这个地步的时候,也在做顶礼,也在祈祷一切佛,但祈祷的方式是时时执受这种体用一如的禅定。这些都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目标。

  我们通常把修法分为外修、内修和密修三个层次。外修,通常用的是共同法。对内修和密修没有一点点认识之前,将此两者先搁置一旁,天天行于外修之中,我觉得非常好。也就是很多弟子修完一遍加行后再修第二遍、第三遍,来积累自己的资粮,清净自己的业障。那非常好!但是,当你对内修有一点点认识之后,再沉迷于外修,可能就会有些可惜。因为我们内修的同时也在外修,只是修学的方式有所改变。

  外修的时候有供曼茶,供曼茶是为了增长自己的福报。但要记住,一切修行在于自己的发心。若修曼茶增长福报仅仅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财富,我想你还是一样会穷的。若是供完十万遍曼茶的人第二天都能变成福贵之人,谁还去工作?天天在家供曼茶即可。尤其是把所有穷人全叫过来,修十万遍曼茶,这最多也就是一个月时间,下个月就都变富人了。带着这样的发心,我觉得还是有点幼稚吧。但很多人都是这样,觉得自己这段时间工作不大顺利,可能是福报太浅薄的原因,就去修一个曼茶。十万遍曼茶真的能改变吗?不是说没有功德,但我们一直都在强调,一切取决于意乐,而不取决于行为,由于你当时的发心有些偏袒,所以修学的法门,可能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立即改变你的处境。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这是一些缺点。

  另一方面,内修本身就是一门五加行。顶礼,在境心分不开的状态当中顶礼;发心,已经懂得在发胜义菩提心的基础中度化众生;金刚萨埵,分为显现金刚萨埵、智慧金刚萨埵和禅定金刚萨埵,在禅定当中修学金刚萨埵,也是在修金刚萨埵,尤其这种修法更胜于一筹;在境心分不开的状态中积累二种资粮,就是在供曼茶。我们修曼茶时,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每一次供,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做,佛菩萨从来就没有拿走过一颗我们供的宝石,你供之前是那么一袋水晶、珍珠、玛瑙等,供完之后也没少一颗,最终怎么处理还是由你自己来决定,诸佛菩萨可不管这事。

  我给你们讲个非常幼稚和可笑的事。我到亚青寺几年以后,终于有条件可以买七个供水杯,有一天,我去买了七个铜铸的供水杯,心里非常高兴,将它们擦干净后,就放在一块黄布上面供上了水。那时是夏天,在下午换水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杯子里的水全都没有了。供的时候可全是加满的啊。于是我觉得可能是我漏加这一杯了,由于天气很热又干燥,杯子漏水到下面的黄布上也已经干了,就没有发现。第二天供水的时候,由于杯子重新摆放,位置也调换了,第一天是第三杯没水了,第二天杯子换到第五杯的位置,又没水了。当时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心想,那绝对是佛菩萨把水喝掉了,平常供就是供着,今天可呈现了非常奇特的瑞相,水被喝了!后来慢慢开始产生疑惑,为什么总是只喝一杯水?于是开始检查杯子,终于发现有一个杯子底下有一个很小很小的洞,供着的水每天都渗漏完了,由于天气炎热,流在布上的水也蒸发了,并不是发生了什么奇迹的事情。诸佛菩萨真想喝水,西方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比这可甜多了,这人间的水,尤其是汉地的自来水,加了多少漂白粉啊。记得我在广西看病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把水龙头打开,流出来的水全是泡沫,心想是不是别人洗衣服的水跑到我的水管里来了,急忙给医生打电话,医生说,汉地的水就是这样的,漂白粉放太多的原因,早上打开水龙头先放掉些水,没有泡沫的时候再刷牙。所以我想,佛菩萨喝水,也不会跑到我们这里,一切都靠我们自己的清净心。积累福报也是这样。

  所以修行过程中时时要记住:自己的根机和法必须要相应。否则无论遇到多么深奥的法,对于自己来说,恐怕真起不了什么作用。

  以前我在汉地,有一天下午,居士们给我带过来很多新鲜的水果。初到汉地,看到了很多高原上没有的水果,心里非常高兴,第一时间想到要给自己的上师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做供养。那位居士家中有一个很大的佛堂,我就想让他们把洗好的水果放在佛堂上供养。但当地几个老居士急忙阻止说:“上师,现在已经下午了,下午可不能供。”我便问他们为什么,老居士们回答说:“诸佛菩萨都是过午不食的,我们可不能犯这个戒。”我开玩笑说:“诸佛菩萨如果过午不食,他们应该能管得住他们的嘴,如果连自己的嘴都管不住,他还能救度众生吗?如果只是从这方面认识佛菩萨,那认识难免有所欠缺。”老居士说,他们已经按这个规矩供了七八年了,我说,那是否七八年前,你们家的佛一直在饿肚子呢?供上去的供品,在换下来的时候如果没有减少,那说明佛菩萨都没吃啊,还管他是不是过午不食,尽量供呗。实际上当然不是这样的。我们供养的原因是为了积累自己的资粮,而不是诸佛菩萨没有吃的,要来人间要饭。他们真不需要这个。

  这种可笑的事情还有很多。以前我到文殊院,很多居士跟随我一起。可能是高原地方的习惯,蜡烛在高原地方是照明用的,我们一般是焚香和供灯。当时我让身边一个居士去买一些香,但他回来的时候还抱着一大堆蜡烛。他说:“上师,实在没办法,不买不行。我买的时候,卖香烛的老和尚一直告诉我,香和蜡烛必须一起供,就像我们吃饭的时候要吃菜一样,蜡烛代表佛菩萨的菜。”我开玩笑说:“诸佛菩萨也太穷了吧!我们还可以吃饭,诸佛菩萨只能吃蜡烛?现在连耗子都不吃蜡烛,因为里面防腐剂太多了,难道诸佛菩萨还不懂这个道理……”

  如今很多寺院的和尚,从早上开始,只是穿的衣服和头发稍微短一点之外,一切都是和经商没什么区别。他说出的这个话,和佛教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为了谋取利益,把香火当做商品,从居士手里多得到一些钱。这个手段真的很坏,老和尚怎么会说这种话呢!

  所以若懂得内相供养者,还是追求外相的话,虽不能说可惜,因为一切都是为了对治烦恼,但上上法对治烦恼、成办解脱来得更快啊!但是完全不懂的人,这么做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法无特定,针对根机而立。

  (十二)本体自性大悲相 自显任运刹土中 报身导师金刚持 十地菩萨表示传 顶礼一切坛城主

  【本体自性大悲相,自显任运刹土中,报身导师金刚持,十地菩萨表示传,顶礼一切坛城主。

  祈祷报身佛。

  “本体自性大悲相,自显任运刹土中”,指在执受法身的基础中,自显报身一切形象。“自显”,指在执受本体当中,妙力起现的一切之相;“任运”是不需要依靠因缘而起现。报身一切显现都来自于本体的功德。

  在这个刹土中,报身导师金刚持,十地菩萨表示传。

  报身的形象在一地至十地菩萨面前能真实呈现。这种传承方式,就叫做表示传承,讲经不用口,依表示形象,即能开悟。

  我们在讲解法身佛的时候,已经相对把后面报身和化身讲了一遍。但要记住:在讲解报身佛的时候,还要分为游舞三身和本体三身。本体三身,是站在自己见解的立场之中,树立三身之境界,我们叫本体空性、自性明了、大悲周遍,在这个角度当中印证三身之境界。游舞三身,是圆满证悟佛果当中呈现的三身之境界,相对之间,他没有自显和他显的区别,从我们感觉当中好像就是他显。

  法身刹土当然还是讲解心的本性。在执受心的本性当中,为登地菩萨以上呈现报身形象;为了救化六道众生而呈现化身,像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等很多高僧大德,叫游舞化身。报身和化身都来自于法身之显相,游舞三身就这么去理解。

  我们今天在听闻过程中,要站在两个立场去理解。从游舞三身,知道诸佛菩萨的事业;从本体三身,知道自己对见解的认识。这是非常好的。

  十地菩萨表示传,顶礼一切坛城主。报身佛,在自显当中呈现的一切相。

  (十三)无畏世间刹土中 所化贤劣诸众生 即以种种口耳传 顶礼海生金刚足

  【无畏世间刹土中,所化贤劣诸众生,即以种种口耳传,顶礼海生金刚足。

  “无畏世间刹土中”,没有怖畏之清净世界。“无畏”指的是清净刹土之中。

  “所化贤劣诸众生”,诸佛菩萨度化众生之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平常也要懂得这一点。

  很多不懂的人认为,自己现前要多在寺庙里烧香拜佛,这样佛菩萨才会多照顾自己。从信心的角度当中,还算过得去。但站在圆满理论上,则有很多欠缺。你给诸佛菩萨烧很多香,与另一个人天天打佛菩萨,在佛菩萨度化众生之时,两者之间没有丝毫之区别,佛菩萨会平等救度这两个众生,救度大小之上没有丝毫之差异,都是普遍性的。

  这样一来,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那我烧香拜佛有什么意义呢?”烧香拜佛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烦恼。完全没有缘分的人,心门一直都是关着的,所以感受不到诸佛菩萨的加持。我们烧香拜佛和祈祷诸佛菩萨,是为了把这个门稍微打开些。佛已经证到圆满之境界,所以度化众生之上没有丝毫的高低,都是平等的。这是佛的功德,当然不是多供多加持,不供不加持。而我们所做的一系列烧香拜佛、念经打坐,都是为了消尽自己的烦恼,把心相续之门打开。得到加持的大小,当然由心门打开程度的大小来决定。

  很多人烧香拜佛后,才能感觉到诸佛菩萨的加持,这并不是因为你烧了几根香给诸佛菩萨,他们很高兴,就要多照顾照顾你,而是由于你打开了对诸佛菩萨的信心之门。没有打开心门之人,并不是佛菩萨不对他们做加持,而是由于心门一直关着,无法体会到加持之力。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加持没有丝毫之区别。

  佛菩萨针对众生,无论是亲人还是怨敌,没有丝毫之差异,这是佛菩萨的功德。与佛菩萨结上善缘,一生成办解脱;与佛菩萨结恶缘,播下成佛之种子。佛菩萨永远不会抛弃众生,你要是对佛菩萨做过坏事,佛菩萨非但不会抛弃你,还会更加怜悯你。

  就像一位母亲照顾儿女的时候,她其实会更照顾那个什么事情都做不了,甚至脾气最不好的小孩。其他儿女因为自己有力量,可以照顾少一点。但从总体角度当中,佛菩萨以平等观照一切众生,这就是我们所传讲的佛菩萨的大慈大悲。

  “即以种种口耳传”,就是用文字诠释见解来赐予教授,也是我们通常所用的一系列传法方式。上师用口耳传承的方式来改变所有弟子的根机。

  (十四)三传密意之心髓 所化有缘诸有情 成熟解脱赐如海 顶礼根本上师足(一)

  【三传密意之心髓,所化有缘诸有情,成熟解脱赐如海,顶礼根本上师足。

  三传承(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和口耳传承)密意的心髓是什么呢?就是导师口中所传讲的窍诀法。无上窍诀大圆满是三乘三传承密意的精髓,我们在法王如意宝、喇嘛仁波切等高僧大德面前所得到的一切,如今都在这一法当中圆满。导师赐予我们有缘弟子如海般的成熟灌顶和解脱窍诀法,恩德极大,故当祈祷上师,顶礼上师。

  在祈祷、顶礼上师的过程中要知道,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以及三身之总集。上师已证悟心的本性,乃法身;在登地菩萨之前,呈现报身之形象;在我们业力沉重之凡夫者前,呈现化身上师的形象,因此上师是三身之总集。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当时将所有一切教法分为八万四千法门,并总摄于三乘教法之中赐予弟子。南传佛教一带称之为小乘教法,他们一再认为,释迦牟尼佛赐予传承的弟子是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在释迦牟尼佛前亲近了那么多年,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小乘教言,所以他们认为释迦牟尼佛一生当中并没有传讲过大乘和密乘教言,大乘和密乘来自于其他教法,并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因此,往昔小乘教法非常排斥大乘教法和密乘,不承认这两者也是佛教。从总体当中观待,这是对佛法理解太狭隘所致。释迦牟尼佛针对三种不同的根机传讲三乘教法。迦叶尊者虽然不是下等根机,但佛陀传讲的这个传承,是针对下等根机,称之为小乘教法。佛陀给龙树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很多菩萨讲解大乘教法;给金刚手以及具备有密乘根机的弟子传讲密宗。比如今天我们在上师面前听闻了放生的功德,但如果认为放生之外的所有教法都不来自于上师,就偏颇了。

  我们现前这么传讲的真正目的是,上师在法界当中为普贤王如来。在执受法界普贤王如来的基础中,在登地菩萨面前呈现报身之形象。以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住世的时候,很多人都看见上师的身坛城中呈现很多报身形象,但不是人人都能看见,这就说明上师以这种方式印证登地菩萨的见解。在登地菩萨之前,才能真正呈现报身的形象。而上师在业障沉重凡夫者面前,呈现人的形象度化众生。所以上师是三身之总集。这个在内心当中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就是这样的,没有丝毫之动摇。

  一旦认清这一点,我们在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就不会有那么多分别心,就不会认为在上师之外,还有另一个法可修。当懂得万法摄一的时候,还需要随顺很多方便法,但并不是因为上师瑜伽不圆满,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加自在。一旦了解这个道理,心就不会那么散乱,一法当中已圆融一切。

  比如在修学上师的时候,通常我的概念当中有金刚萨埵,有很多报身佛的形象,但是报身形象能不能如是呈现,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见解。因为,一切报身和化身都来自于上师的化现。对此应该有坚定的信心,而不是心存疑惑,怀疑是否真的是这样。若带有这个疑惑,你的内心永远调整不了,是一个很大的过失。

  所以我们平常修行过程当中,真需要通达这方面的道理。尤其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更应该通达这一系列道理。从概念的角度当中,我们心目当中有很多佛菩萨,但这些都是一个概念,若说眼见,只看到过书上印刷、唐卡描画或寺庙里雕塑的佛像。但细致问问自己,离自己最近的这位佛应该是谁?除上师之外真的找不到第二个佛。我们说,西方有阿弥陀佛,东方现喜刹土有金刚萨埵等等,但是这些到底在哪里呢?所以,说到离我们最近的佛,他就是上师。

  若觉得心目当中的佛应该是身形高大,相貌庄严,不胖不瘦,颜色应该像唐卡上画的,红的、蓝的、绿的,或是像我们平常的墙面一样白的等等,这都是自己的一种想象,说明我们对佛的理解还太表浅。

  (十五)三传密意之心髓 所化有缘诸有情 成熟解脱赐如海 顶礼根本上师足(二)

  我们所说真正的佛,形象上各式各样,但实际上是获得断证一切功德。我们说导师是佛,是因为他已经断除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如同遮止蓝色天空的乌云已经消尽,获得了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如同蓝色的天空法尔如是,在空性中执受这样的形象,已具备明空不二之条件。而导师呈现何种形象,取决于所化众生的根机。

  比如天空中的月亮,以大地之中的水器大小和颜色不同而呈现不同大小和颜色的月亮倒影。拿着一小杯水到外面去看月亮,水杯里面也会有一个完整的月影,如果水是红色的,月亮的倒影也会有一些红色。所以无论天空中的月亮有多么大,多么白,月影的大小及颜色,完全取决于水器及水的条件。

  佛菩萨度化众生也同样一个道理,根据众生的需求而呈现不同的形象。如果直接以报身金刚萨埵和观世音菩萨呈现在我们面前,由于我们的见地还没有达到登地,所以看不见佛菩萨。往昔我们上师,以身坛城呈现报身佛的形象来印证登地菩萨的见解,真正能见到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因为这是报身的境界,他所度化的众生,应该拥有登地以上的见解。凡夫无法见到佛菩萨的报身,就没有生起信心的对境,佛菩萨就无法度化我们。所以,佛只能以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平常看见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和法王如意宝,也呈现从幼年直至老年的形象,这也是针对我们的因果法而呈现的因果过程,对他自己本身来说,当然没有必要。如同天空中的月亮,在大地水分当中呈现不同的影子,月影当然有生有灭,在水器破裂、水分干涸以后,月影也就消失了。但本身的月亮并没有生灭,只是影子针对水器而呈现生灭之形象。所以佛菩萨永远不会涅槃的原因就在此上。

  前一段时间有些人问:“以前一直在念诵上师住世祈祷文,但现前上师已示现涅槃,继续这样念诵如法吗?”

  从上师本体的角度来说,永远没有生灭,所以永远没有涅槃。但如果你觉得他涅槃了,他就已经涅槃了。我们对导师的认识是三身的总集,三身还有涅槃吗?我们这么念诵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不生不灭境界的缘起法,也是为了证悟心的本性,这当然没有什么矛盾。所以,这个信心必须要具有。现前眼前看见的生灭法,是个人眼根不净和业障沉重的缘故所致,要是生不起这种信心,你的内心永远改变不了。以前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若你把导师当做一条狗做祈祷,只能得到狗的加持;你若把狗当做佛来祈祷,就能得到佛的加持。一切取决于个人的信心。”

  我们在依止具德导师的时候,对他的信心有多大?若是朋友般的信心,你永远得不到什么加持;若当成比自己稍微高一点,但算不上圣人,就只能得到这么一点点加持。所以把导师立在什么样的立场,就能得到什么样的加持,一切取决于个人的信心。但无论我们把上师立在哪一个层次,上师对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慈悲和加持是平等的。由于我们对导师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信心的多少,导致成不同的加持和感受。自己的信心之门没有打开,就永远调伏不了自己的内心,因为上师的加持没法进入你的内心。就像外面有一种非常香的味道,门打开越多,进来的香味就越多,如果只开一条门缝,就只会进来淡淡的一点点香味,所以一切取决于信心。我们真需要打开这个信心之门,应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这样的。尤其在讲解过程当中,要圆满地认定“就是这样的”。所谓的游舞三身也好,本体三身也罢,都在上师中圆满。若要是这样长时间祈祷着上师,解脱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应该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才对。

  此为顶礼根本上师足。

  (十六)殊胜士夫之弟子 略述临终之遗教

  【殊胜士夫之弟子,略述临终之遗教。

  “殊胜士夫之弟子,略述临终之遗教”,这个虽然是对阿松活佛的教言,但是我们现前在理解过程当中,要理解成针对自己。

  什么是“殊胜士夫”呢?如同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中曰:“具缘瑜伽士请谛听。”具什么缘?具信心之缘。要变成一个殊胜的士夫,前提必须得有信心。如今我们在座的弟子,在阅读上师的教言,以及遵照上师的传承修学过程当中,信心必不可少,时时要观待信心。

  《涅莫问答录》中讲解的大修行者,指的是具精进和信心者。现前所讲的殊胜士夫,和这个没有丝毫之差异。

  扪心自问,我们在修行的路途之上是否精进?精进的前提是共同外前行法,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修的过程当中是一个过程,圆满达到为殊胜士夫。那看看自己,从精进的角度当中我们做得怎么样?从信心的角度当中观待,信心是否很坚定?若要是没有坚定之信心,就算不上殊胜士夫。

  我们这次传讲当中一直在说,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之中听闻这部教言。若当成故事来听,听闻的意义又在何处呢?因此我们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之中去理解,尤其是具信心之缘乃殊胜士夫之标志。

  上师在赐予这部教言时,从我们平常显现的中,已开始趋向于高龄,所以上师时时站在无常的立场之中告诫所有的弟子:“这就是我的遗教。”但这句话当中,我们更要懂得什么道理呢?就要知道“时时都是无常的”。虽然我们现前年龄还不算很大,但要知道,呈现无常有时候真的不会随着年龄而走。想想我们身边,有多少比我们年轻的人已经走了,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所谓的无常绝不会随顺年龄而走,因为前面很多比我们年轻的人都已经去世。

  因此这一句话当中,上师在传递无常的信息,告诫弟子们,时时都要以无常作为一切修行之基础和根本。内心若没有无常之念,修行绝不会精进。帕当巴尊者曾曰:“若相续中生起此无常,初为入法因,中为精进鞭,最终能证得,光明之法身。”所以,无常是一切修法之根本。

  观无常,我们平常能做到多少?尤其很多人都会想:“天天活着的时候想着死亡、死亡,多不吉祥!”但从修行本身的角度来说,死亡是最吉祥的,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世间人觉得不吉祥,是因为他不敢面对现实。即便是客观的定律,他也不敢面对,总觉得心里有一种恐惧感,所以就叫不吉祥。

  说到真正的吉祥,就是业障清净、福报圆满。世间人为什么不去追求这个?若能理解这层含义,思维寿命无常就是最吉祥的事。

  就像我们现前没有中毒,在中毒之前,我们一直都在讲毒的过失,知道毒的过患,以后就不会中毒,所以这可能就是最吉祥的词语。在我们死亡之前,一直讲解无常的道理,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精进,而不是让我们天天内心当中产生恐惧感,变得消极悲观厌世,觉得早死晚死都得死,什么都不在乎了,工作也不做了,天天玩手机。除了手机永远不会放弃,此外一切都能放弃。这可不是观无常的结果。

  观无常真正的结果,就是让自己对修法更加精进。如果不思及寿命无常就不会呈现死亡,那么谁都可以回避这个话题,但不是这样的,无论是否面对,无常本身就是客观的定律,会在我们面前生效,为什么不提前做好准备呢?等到无常降临到身边的时候再哭哭啼啼,一切都晚了。就像有些电视剧里的剧情,父母对儿女教育不够严格,外出也让小孩子乱跑,直到出事以后才开始哭哭啼啼,一切为时已晚。所以要未雨绸缪,在出事之前就教育好儿女。我平时也给身边的人提醒一些,就是为了让这样的事情少发生一些,等到发生以后再去说,也就没什么意义了。现前也同样一个道理,在无常发生之前就要一直观想,目的就是为了精进修法,改变我们的人生。

  上师传讲“略述临终之遗教”这句教言时,就是告诫所有的弟子,要时时想到无常。

  (十七)您乃往昔佛绍圣 亦为祖师之幻化 以四摄法度众生 愿成二利之事业(一)

  【您乃往昔佛绍圣,亦为祖师之幻化,以四摄法度众生,愿成二利之事业。

  “您乃往昔佛绍圣”,就是往昔诸佛菩萨的继承人。“亦为祖师之幻化”,也是历代传承祖师的化身。

  “以四摄法度众生”,度化众生的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同事摄、利行摄。

  布施摄:导师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有些对佛法非常有信心的弟子,但多方面条件不成熟,上师尽可能帮助他们,叫布施摄,目的是为了让弟子们趋向于佛法。四摄法当中充分体现出导师是为度化众生而降临的尊者,他的使命就是度化众生。

  以前堪布昂琼有一个弟子,叫堪布门色,在色达县一带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高僧大德。他在讲法期间也说,真正的导师,是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呈现,导师的使命就是度化一切众生。因此诸佛菩萨的继承人必须要追随诸佛菩萨的行迹,给所有弟子传递教证二法。若导师仅仅拿着证明自己是诸佛菩萨化身的简介,天天在各地化缘,从不讲经说法,这样的导师是否真是诸佛菩萨的化身,还是很难所言。

  爱语摄:在救度众生的过程中,尽可能用柔和爱语接引众生进入佛门。在一个人对佛法稍微生起信心的时候,若导师因言行不当使他失去信心,导师已经造下极大的罪业。

  在为弟子们讲法的过程中,从共同乃至不共同的法要次第传讲。有一句话叫“上下颠倒教言”,就是对下等根机传讲很高的法,对上等根机传讲很低的一些传承等等,这些都是不遵照弟子的根机而传讲,不是很如法的行为。

  同事摄:导师为弟子传法后,弟子如是去做的同时,导师也要这么去做。

  当时我在亚青寺,那时亚青寺的弟子不是很多,阿松活佛也去了五明佛学院学理论,我就在上师旁边做一些辅助。上师在讲解顿超的时候,也不能说我的见解已高到什么程度,经过第一年和第二年上师的慈悲摄受,上师说后期我就不需要亲自到外面看顿超了。到了冬季,我为他人传讲顿超的时候,上师说:“这两天用不着到外面看很长时间,但天气稍好些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在外面多看看一些。”这就是同事摄。为弟子传讲后,弟子做什么事情,导师也如是去做,对弟子迅速成办这样的见解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以前阿底峡尊者初次进藏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洛钦仁青荣波给阿底峡尊者送早餐,阿底峡尊者说:“我吃完早餐以后,这一段时间别让谁进来,我要好好打坐。”

  洛钦仁青荣波问阿底峡尊者:“你平常从没这么说过,为什么今天说要好好打坐?”

  “因为我在印度有一位弟子,今天早上观察到他的修行真不是很好,所以我要在这边好好打坐。”

  洛钦仁青荣波觉得很不理解,“弟子打不好坐,你在这边打坐管用吗?”

  阿底峡尊者说:“若要是不管用,弟子依止导师又有何意义?所以我要在这边打坐,让弟子能打好坐。”

  因此平常导师在给弟子传讲过程中,为了弟子的见解迅速增上,导师也要同时去做。

  居士们由于肩负着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抽出很多时间去依止导师恐怕不现实,即使有这样的心愿也做不到。除了尽量依止导师得到一些教言外,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但出家人最好留在高原地方,有导师为弟子讲法,同时有导师的慈悲摄受。导师在传讲佛法的同时,也能为自己多修修法,为弟子多修修法。

  (十八)您乃往昔佛绍圣 亦为祖师之幻化 以四摄法度众生 愿成二利之事业(二)

  我让很多有时间的出家人尽量到亚青寺去求法、修法。不是亚青寺缺人,而是无论从你自己得到圆满的传承还是在修行过程中多方面的一些因素,在这样清净的地方修学都是最好的。我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长期留在高原,在汉地要天天看病,所以抽不出很多时间讲法、修法。可能很多人会说:“生活不离修法,平常看病的时候也在修行。”但若口中所说高高在上,实际却做不到,就有些不切实际,所以还是要切切实实一些。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在高原讲修圣地依止导师是最好的。但这也并不是说一定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才能依止导师,此外就不能依止导师。一个具德上师无论在什么环境之中,都能时时护持自己的内心,这是导师本身的功德。但相对的前提之下,到亚青寺这样的清净地处修行更好些。

  “以四摄法度众生,愿成二利之事业”,二利之事业是指自利和他利之事业。这是上师的祝愿,也唯愿我们在座所有弟子,以后在条件允许之下,都能圆满成办二利之事业。

  我们现在还不能当下圆满实证心的本性,把诸佛菩萨所有一切密意赐予所有的信众,但平常尽可能把自己具备的一些智慧毫不吝啬地慈悲传授他人,不但利他,还能增长自己的智慧,这是很有必要的。

  若是一名修行好一些的居士,要让很多人服你,无论从内心成就乃至身份都要有所改变。而出家弟子们平常以传讲佛法的方式去度化众生,意义非常广大。但也不能不懂装懂,为了顾及他人的情面,问什么就答什么,甚至连自己都没听说过的也胡乱回答,这叫大妄语,用欺骗的行为来解释问题的时候,过失可就大了。我们不能这样做。我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智慧。

  今天有时候站在功德的立场之中传讲,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功德;有时候从逆缘过失的角度当中讲解,看看自己有没有这种过失。尤其在调伏过程当中,逆缘是否减少,顺缘是否增长,修行过程当中一系列条件是否具备等等,时时要观察自己的内心,修行真的需要这样。什么都不调伏,走一个过程,期待着自己可以解脱,完全没有切实利益,还是要实实在在一些。

  虽然无始以来我们习气烦恼沉重,短时间内改变一切恐怕不现实,但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不要光顺着自己的习气,觉得自己就是这样,所以改变不了。必须得改变!因为不这么改变,等待我们的是痛苦啊!如同众多经文当中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你现前做了什么,后面就会承受什么样的果报。哪怕自己觉得放不下,还是要努力,必须将与正法不符的地方,全都舍弃,即便不能当下舍弃,也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这就是我们修行者真正的功德。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7课1-10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课1-1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